大众文化: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_大众文化论文

大众文化: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_大众文化论文

大众文化: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大众论文,生产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都市化生活的发展,大众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当代文化发展格局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大众文化内含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标志一个新的文化类型的出现,推动着人类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时代。

一、大众文化是商品(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在市场经济和现代都市化条件下的人们,无时不处于各种的大众文化形式的包围之中,诸如广告艺术、通俗文学、大众化的影视文化和舞台艺术、流行歌曲、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娱乐消遣服务、网络文化、街头艺术等,而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大众文化的形式还将不断衍生。概括这些复杂多样的大众文化形式,我们认为,所谓大众文化是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实践、观念、经验、感受,借助于传媒系统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味、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的通俗性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大众文化是文化形式和内容、文化活动和意义的统一,是各种不同大众文化形式的总称,具有社会大众性、日常生活性、商业赢利性、娱乐消遣性、强烈渗透性等特征。

商品市场经济是大众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文化主体、反映对象、运作方式和发展空间。首先,市场经济形成了大众文化的接受者和参与者即文化大众。大众文化是大众直接参与的文化,大众既是大众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大众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没有文化大众的创造、接受、参与也就不可能产生大众文化。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以竞争机制为核心机制的经济,型塑了社会大众的独立人格、主体意识,他们摆脱了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能够独立地对社会现实和文化发展作出自己的判断分析;市场经济还使个人获得了一定的闲暇时间和经济支付能力,他们获得了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力,从而具备了平等参与文化创造活动的主观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裕,在获得生存条件的基础上文化生活的需求产生,他们不仅能够而且愿意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其次,市场经济创造了大众文化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日益成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进入大众文化领域,成为大众文化生产、流通、消费的基本形式。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现代都市的出现和市民社会的形成,从而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社会政治空间。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是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环境。市民社会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规则,以自愿为前提、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以及议政参政活动的生存生活领域,它是社会成员生活的一部分私域和非官方公域综合。市民社会作为现代社会大众存在的主要公共领域,大众在其中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同时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政治见解和文化需求。民主政治环境能够使人们比较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文化而不受单纯的意识形态控制。而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同市场经济息息相关的,市民社会主体的生成、契约性规则的确立、市民社会独立性的发生发展、市民社会各种内容的出现,都离不开市场经济,只有在市场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市民社会才能够真正的形成。①西方市民社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在谈到西方市民社会的发展时指出:“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②

大众文化存在的技术基础是近代以来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现代科技条件。生产技术和科技条件对于大众文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工业化的生产技术使大众文化的批量性生产成为可能。其二大众文化在传播、消费、反馈过程中所依赖的传媒体系离开科技支持是不可能产生的。现代大众文化是在报刊杂志、影视音像、电脑网络等大众传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众传媒为大众文化的运作、流通提供了广泛的活动空间,大众文化的文本和意义正是通过大众传媒进入大众生活之中,离开了大众传媒这种物质载体和流通渠道,大众文化就不可能成为现实。技术手段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形式,而且也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内容,实际上大众文化技术手段本身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了。正如我国一位论者所说:“各种报刊、书籍、影视传播及其生产过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来自民间的文化制作人经过短暂的谋划便可以轻易地将自己的文化产品通过传媒、甚至权威传媒推向社会,它以新的面貌迅速占领文化市场,并在商业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功。”③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在西方社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市场经济的出现、发展,文化发展打破了原来的贵族化格局,产生了适应一般社会大众文化需求的新的文化类型,即大众文化。17世纪英国出现了大量的反映世俗性生活实际的通俗小说,这是西方大众文化的早期形式,19世纪中期以后,各种各样的大众化报刊杂志的涌现意味着西方大众文化开始飞速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日常消费、交往和观念,可供大众文化反映的材料不断增加,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更新和丰富,于是一系列新的大众文化形式开始出现,如通俗音乐、大众化舞台艺术等。特别是随着电影技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大众文化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以非凡的影响力成为一种主导性的大众文化形式。电视机的出现是大众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随着家庭电视机的普及,大众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直接融合在一起,电视机不仅是大众文化的媒介工具,而且它已经成为大众文化本身。而且,由于电视机和人们生活的直接统一性,它引发了一系列大众文化形式,如流行歌曲、流行音乐、卡拉OK、MTV、服装文化等。也正是由于电视机的巨大影响力,大众文化在20世纪的50年代之后,真正成为一种渗入现代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流行文化。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电脑网络文化,可以说是大众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这种文化以其容量的不可估量性是任何其他文化形式都无法匹敌的,特别是它跨地域、跨时间地把生活和历史压缩在一个平面性、暂时性的时空当中,从而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可以预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发展将会以人们难以想象的景象出现在生活当中。

二、大众文化内含着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

文化是意义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人类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那么,在这个以意义为核心的人类精神创造性活动中,自然涉及到文化的生产者、消费者、文化产品、文化生产的活动过程和手段等,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形成了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并决定了不同时代文化的特征。我们把文化发展中的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称为是文化生产方式即文化生产-接受模式。在这里,文化生产和接受形成了文化生产方式的主体即文化的生产者和接受者,二者围绕着文化产品这个对象形成了一系列矛盾关系,推动文化的发展。在文化生产方式中,文化生产的手段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不只是在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中体现出来,更主要是它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文化主体基本素质的进步。把文化当作意义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关系,并在生产—接受的动态模式中考察文化发展、理解文化意义,不但可以使我们考察文化内部的生产—消费互动关系,不同文化力量的运动和冲突,还可以为我们分析文化的生产消费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同型关系提供可能。

作为研究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论,文化生产方式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当代文化学家那里都达到了充分重视和精辟分析。马克思认为,人类文化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特定时代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精神体现,它是一种特殊性的生产活动即精神生产活动,形成了特殊的生产方式,比如说“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④恩格斯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中继承发展马克思的文化生产方式理论,多次论述了文化艺术发展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把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领域,探索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规律。德国著名理论家本杰明在分析艺术创作时提出了艺术家是生产者的观点,描绘了文化生产方式的基本框架结构,他从文化艺术生产手段上论述文化生产力问题,从艺术家和艺术接受者的关系论述了艺术生产关系问题,并在二者的结合上探索了艺术生产方式的问题。他在考察文化艺术的生产行为、成果及其性质时,把文化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置于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中,特别强调文化生产手段的重要性,并专门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在现代文化艺术发展中的作用。⑤美国著名的文艺批评理论家马谢雷明确地提出了文学生产理论,在他看来,文学是一种生产活动,作家不过是统一的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或项,文学作品是基于真正的劳动过程的成果。总之,理论家们在论述文化生产方式时,把文化活动视为意义的生产和接受(消费)的动态过程,一个生产和消费现象,这种特殊的生产消费活动有它自己特有的发展规律。

既然文化活动是一个意义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文化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围绕着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接受而展开的社会性活动,那么,我们在分析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时就不能撇开文化生产方式,正是在对不同文化生产方式的分析中,我们才能够发现不同文化的参与者状况、生产技术状况,进而揭示这种文化的内在特征。马克思曾经在不同的语境中指出过,生产方式是划分历史发展阶段的根本指示器,那么在这里我们则试图以文化生产方式为核心,回顾一下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以求在历史比较中更清楚地揭示大众文化生产方式的特点。

文化作为人类的一个重要的类特征,在人类生活的早期开始就成为人类生活不可分离的重要内容。原始社会阶段,文化的生产者和接受者浑然一体,几乎每个人都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接受者,文化的生产-接受模式是一种模糊性的、不自觉的群体生产、群体接受模式。从文化产品的形态来看,这个时期的文化作为对人们实践活动的直接反映,充其量不过是对它们的比较粗糙的精神形态再现,因而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是比较原始的精神产品。这个时期文化的生产手段和传播方式也基本上是口头生产和人际传播。在社会分工系统中,文化生产和物质生产、日常生活没有严格界分,文化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系统。我们把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为是生产和接受混为一体的混合化文化。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开始分化,少数人开始专门从事文化生产和创造活动,文化生产者和接受者开始分离,一方面只有少数人直接从事精神文化生产,这些人可以说是文化贵族(精英),他们是文化生产的主体,另一方面广大的社会成员则在极大的程度上成为纯粹的文化接受者,尤其是广大劳动阶级只能按照统治者规定的方式和范围接受被允许接受的文化,于是文化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文化生产-接受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少数人自觉生产,绝大多数人不自觉地或被强制性地接受。一般大众对文化的纯粹受动性是这种文化生产-接受模式的根本特征。从文化产品形态来看,系统性、规范性、自觉性成为这个时期文化区别于前一时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文化的生产技术方面和传播方式方面,从甲骨文、竹简书籍、羊皮纸书籍到印刷术的发明和不断改进,文化生产手段不断发展,而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是文字传播。从时间上来看,这个文化阶段主要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早期资本主义社会阶段。我们把这个文化发展阶段称为是文化生产和接受明确界分的贵族化文化时期。

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和上述混合化、贵族化文化存在着根本差别。首先,文化生产的内在要素和发展逻辑发生了重要转变。大众文化文本(文化产品)固然仍然是由部分人创作出来,并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媒介工具向社会大众传播,但这种文本只是提供了一种信息源和意义的生成依据,而作为文化核心的意义是在社会大众视听、参与的基础上才形成的,如果没有文化受众的参与,这种文化文本的意义是极其暗弱的,甚至是缺乏意义的非文化,也就是说,社会大众的直接参与是大众文化生产、创造的根本条件,在此文化作为意义的生产活动及其成果已经大众化了。由此,文化贵族化的格局开始打破,由少数文化精英垄断和监护文化创造活动的状况日益消散,昔日作为文化霸主和看护人的文化精英的优越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的活动领域主要定格在高雅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而这些文化在现代文化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大众文化相比是处于弱势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不需要这些文化,相反它们的重要性决不能忽视。)其次,文化接受者的主体素质和活动过程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和平等化,社会大众的文化素质和自主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从文化接受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不再仅仅是纯粹被动的文化受动者,在接受某种文化产品的时候,他们显示出高度的自觉自主性,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力对获得的文化产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文化产品进行文本或意义的再创造,也就是说,文化受众的主动性是大众文化重要特征。正是由于文化受众主体素质的提高,围绕着文化产品而展开的文化生产和接受的双向互动才真正实现。再次,从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途径上来看,大众文化的技术手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而且技术手段的发展是一个无尽的过程,就目前来看,电子化技术以压倒的优势超过了口头、文字成为大众文化活动的主要手段。

总起来看,从大众文化的主体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活动过程、技术手段等方面来看,大众文化生产方式实际上是文化发展史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意味着昔日单向性的从创造性的文化精英到受动性的文化受众的文化生产-接受模式已经被打破,社会大众不仅能够自主地选择和接受文化,而且也直接参与了文化创造活动。文化生产方式是划分文化时代的基本尺度,而新的文化生产方式的出现,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即大众文化时代正在到来。

三、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化的发展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格局,使当代文化系统呈现了多元并存的格局。在传统的文化格局中,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占据文化殿堂的核心,二者之间不论是亲和关系还是对立关系,都把大众的文化需求排斥在外。而那些反映社会大众日常生活、适应大众文化品味的民间通俗文化始终处于文化的边缘,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⑥现代大众文化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主宰文化殿堂的格局,从而使现代文化系统呈现了多元并存的格局,精英文化、主导文化、大众文化以及传统的民间通俗文化共时态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为大众进行文化消费提供了比较广阔的选择空间。

大众文化和其他文化类型形成了复杂的关系,对其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主导文化、民间通俗文化构成了强大的冲击力,大众文化不断地侵占其他文化的市场、掠夺其他文化的资源、收编其他文化的生产者、俘虏其他文化的受众,使得这些文化在和大众文化的竞争中表现出明显的力不从心。比如,民间通俗文化现在已经逐渐被大众文化所控制和吸收,尽管一些理论家仍然在理论上固守民间文化的特殊性本质,强调民间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民间文化已经基本上成为现代大众文化的一种资源和形式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些理论家抱着不同的心态谈论着“大众文化霸权”、文化上的“三权分立”、“知识精英话语边缘化”等等。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为其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和机遇,精英文化、主导文化等都从大众文化中吸收了有效的资源,为自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都吸收了大众文化的创作方式、传播方式,广泛地借用大众传媒、商业途径来发展自己,扩大影响,不久前播放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电视剧就充分说明主导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进行发展。

大众文化预示着现代文化发展的一种基本理念,即文化大众化的发展理念。任何文化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们只有回到人们的实践中去才能发挥自己的功能,而社会实践从根本上说就是社会大众的实践,所以文化必须和社会大众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最终显示自己的功能。在往昔的文化发展中,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固然也向大众传播,但是它们在传播中缺乏对社会大众的足够重视,因而总是和社会大众之间存在着一定隔离,所产生的效果总是有限的。大众文化出现之后,充分显示了它在贴近大众方面的独特价值和方式。它所产生的强烈社会效果无疑告诉我们,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必须改变自己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只有采用大众化的方式,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因而大众化应该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一种基本理念。

概括起来说,大众文化是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实践、观念、经验、感受,借助于传媒系统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味、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通俗性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经济基础,而近代以来的工业化技术和现代科技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众文化内含着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对当代文化发展的格局产生巨大影响,正推进着人类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文化时代即大众文化时代。

①参见金民卿:《市场经济·市民社会·现代化》,《宁夏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4卷,第532页。③孟繁华:《众神狂欢》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第167页。④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第121页。⑤本杰明的艺术生产方式理论主要在《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等作品中论述。⑥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页。

标签:;  ;  ;  ;  ;  ;  ;  ;  

大众文化: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_大众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