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大秧歌的文化地域性分析论文_叶纹笑宇

海阳大秧歌的文化地域性分析论文_叶纹笑宇

摘要:海阳大秧歌是山东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民俗文化,其艺术特色与当地的地理自然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和悠久的儒家思想文化紧密相关。山东海阳特殊的地域文化体现在海阳大秧歌的思想底蕴、情节内容、表现形式里,造就了海阳大秧歌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本文将海阳大秧歌的思想底蕴、情节内容、表现形式与山东海阳地区的历史传承、生产方式、民风性格有机结合起来,从文化地域性的视角切入分析其独特价值。

关键词:海阳大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文化地域性

海阳县地处胶东半岛南端,屏山襟海、历史悠久、民风质朴豪爽。始创于明代的民间社火——海阳大秧歌在此地广为流传。海阳大秧歌融合歌、舞、戏等民间艺术形式,以妇孺皆知的神话或历史故事为蓝本加以演绎,内容丰富,程式礼仪严谨,舞蹈动作大气自然。前人对海阳大秧歌的研究多从美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入手,着重分析其舞蹈动作和艺术特色已经有了较充分的研究。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和人类学的方法,从文化地域性的视角切入分析海阳大秧歌的独特价值。

一、思想底蕴:承载传统儒家礼乐文化

《礼记•乐记》有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产生于齐鲁大地的海阳大秧歌深受儒家礼乐文化影响,其严谨的礼仪程序和祭祀敬祖的传统渗透着礼仪观念,又以鼓乐齐鸣的乐舞串联情谊。

“乐者敦和”,乐,讲求天地相和、人心合同,海阳大秧歌力求和谐热闹的社会环境以及和睦的邻里关系,是儒家“大同”思想和“以和为贵”观念在村民生活里最真切的反映。在拜年秧歌里乐大夫总要抱拳倾身施一个大礼,唱着《大夫调》向村民拜年,随之开演的“走大阵”、“耍小场”、“跑阵势”等环节展现不同的民间故事,如《跑四川》、《小姑贤》、《改邪归正》等,其中渗透着儒家对家庭融洽、社会和睦、相互体谅关爱的理解。在海阳,两村之间若出现一些隔阂,借助秧歌互拜互礼,歌舞逗闹,便和好如初。一村的秧歌队来拜过年,隔上几天这村的秧歌再去送上秧歌还礼,在一来一往中,和谐美满的祝愿不断升腾。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海阳大秧歌恰以“礼”的规范强化人们的敬畏之心、守礼重法度的观念。许慎《说文解字》言:“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礼的由来与祭祀文化难脱干系,由古老的社火仪式发展而来的海阳大秧歌更以礼节讲究、程序严谨著称。秧歌里有“悦庙”的传统,以祭祀式的动作和礼节表达与祖先和神灵同乐,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借此祈求风调雨顺,天人和谐。海阳人敬重祖先,来访秧歌队也要先拜祠堂、宗庙,行隆重的“三拜九叩”大礼。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礼治人情,生活美满与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密不可分,调和人情亦成为海阳大秧歌的重要使命。明初人口大迁徙中,海阳等胶莱河以东地区承接了来自云南、四川等地的移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居住在一起,难免出现混乱、冲突。海阳大秧歌在传达着“和合”思想的同时,以其严谨规范的礼仪制度,将“尊礼”的观念深耕在异乡百姓中,并直观体现在秧歌表演程序和形式中。历史上,来访秧歌队会在村口先后鸣放三只“三眼枪”,一是表示对东道村的尊重和诚意,二是为东道村的秧歌队做迎接准备留出时间,“土炮鸣礼”这种尊重又不失人情味暖的礼节在秧歌中有丰富的体现。“三进三别”展现了秧歌队的热情欢迎和不舍挽留,两支队伍的“互逗”也是村与村情感的增进,将秧歌欢闹的氛围愈演愈烈。海阳大秧歌在红飞翠舞中遵行严谨的程式礼节,在熙来攘往中宣扬崇德尚礼,做为文化纽带串联起村村落落,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乐也者,和之而不可复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海阳大秧歌承载着儒家文化,又以礼乐结合的形式在村落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化、调和作用,极大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地域文化的兼容并包。

二、情节内容:记录农渔互补的生活场景

海阳人用勤劳勇敢创造着美好生活,海阳大秧歌也以舞蹈形式展现着海阳人耕织、捕鱼的生活情境。海阳大秧歌以极大的包容性记录下农渔互补的生活,在相对封闭的丘陵环境中保留下海阳独特的人文风采,具有深厚的生活根基。

海阳大秧歌在劳动中孕育、成熟,深刻体现着崇尚劳动的农耕文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秧歌因常用领唱形式,具有号子特点,也称“秧号子”,而秧歌队中起指挥、领导作用的乐大夫,常是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抱伞便是取祈求风调雨顺之意,这与靠山吃山的农耕文明是亲密联系的。冬季农闲,秋收的玉米、花生堆放在天台上,金黄一片,再下一场瑞雪,红红火火的秧歌便在锣鼓声天中揭开新年的帷幕,用歌舞热闹带走一年的疲惫,更借秧歌的社火传统祈福丰年。

海阳大秧歌中的渔家文化也格外明显。秧歌队中总少不了渔夫、渔婆,跑旱船也是村民喜闻乐见的表演内容。旱船为木头支架,用棉布、彩绸装饰,演员将船“穿”在身上,扭动身子碎步前进来表现随波起伏的渔船。跑旱船在不同秧歌队里有不同形式,有时是一个艄公与旱船相互逗乐,有时是两人持桨在旱船两边作划桨状,引领旱船前进。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是民间里海龙王的生日,海阳人总会以秧歌形式为祭海活动助兴,为出海渔人祈福。“祭海”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铿锵的锣鼓,敲出了渔民对平安丰收的祈盼;欢快的舞步,扭出了渔民对好日子的向往。据老秧歌艺人介绍,这种祭祀礼仪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出于对自然的未知和恐惧,祈求龙王慈悲,保佑丰收、人船平安;如今的祭海活动成为当地渔民祈求幸福吉祥,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仪式,秧歌祭祀更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气息。海阳大秧歌传承人鞠春山老人说:“在海阳有句俗语‘没有秧歌不成年’,在祭海这个比过年还要隆重的节日里,我们海阳人用原汁原味的大秧歌展现当代渔民的精气神儿。”海阳大秧歌激昂的鼓点、豪放的动作,多样的祭祀内容,生动展现了鲜明的渔家特色和渔家文化在海阳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诚如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庞宝龙所言:“海阳大秧歌的舞蹈文化是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织,它既有农耕文化里面的祭天、祭祖、乡亲之间互敬互拜,又有海洋文化。”海阳大秧歌不断汲取生活元素,展现农渔互补的海阳生活,又以其独特的艺术升华来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三、表现形式:体现热情爽直的地域性格

海阳南邻黄海无垠,背倚山丘蜿蜒,苍松巨石,雄浑壮丽。山海陶养中的海阳人,有着山一样直爽、海一样热情的性格。乾隆版《海阳县志》载:“性皆狂直,犹有古风。凡有施为,质多尔文少”。以山海为舞台出演的海阳大秧歌,自然也是洋溢着热情,以奔放的鼓点和诙谐生动的语言展示着海阳人率真豪爽的性格。

海阳大秧歌首先以庞大的队伍和激昂的鼓点撼动人心。海阳人守着大山大海,骨子里也是豪迈热情的。海阳大秧歌分为大架子秧歌和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更注重队伍浩大而动作整齐划一,以磅礴的气势和武术式的气派震撼人心;小架子秧歌强调人物形象生动和鼓乐配合,角色的招式、神态活泼动人,灵活多变。自古海阳人载歌载舞扭起秧歌,便是锣鼓齐鸣,呐喊连连。据说,明代初年,倭寇趁夜逼近海阳,恰巧一支秧歌队在排练,一时间声势浩大,锣鼓震天,宛若千军万马,倭寇在海上不知真相,匆忙逃退。

海阳方言为大秧歌的演绎更添上浓重的地域色彩。海阳话多前缀、后缀,使海阳人说话生动、亲和,多用叠字,句式灵活,上扬的语调自身就带有音律美,与秧歌鼓点和秧歌步结合的更是浑然天成,体现了海阳人热情、自由的生活态度。口语和不同的语音语调自由融入,甚至是东拉西扯不合逻辑的颇为荒唐的词句,恰恰活跃了大秧歌的表演气氛。如秧歌剧《借女吊丧》中饰演不学无术、贪玩粗鲁的“淘气”一角的演员顺口说出“你若不干,俺便挥俄罗斯的巴掌揍你”,这样不着逻辑的玩笑话让人忍俊不禁,在亲切热闹中多了一份相声式的诙谐。海阳人崇尚大开大合的美,秧歌也讲究阵势、场面壮观,锣鼓激扬中蕴含对日子红红火火的期盼,也是传统社火文化遗留的审美取向,同时海阳人反对死板教条、崇尚灵活自由的观念在秧歌剧目里有深刻体现,简单的唱词逐渐发展成各支独具特色的曲调,加上表演者口语化的演绎和方言的亲切感,使海阳大秧歌充满了地域风情。

海阳大秧歌寄托了海阳人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红火日子的向往。正如海阳民谣里唱的:“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海阳人用热情扭出喜庆热闹的秧歌,秧歌也塑造了奔放豪爽的海阳人。

结语

海阳大秧歌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底蕴,记录了海阳人农渔互补的生活场景,奔放又生活化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海阳人热情直爽的性格特征。海阳大秧歌,凝聚着海阳人民的智慧,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经过几百年来的世代传承和发展,目前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文献:

[1]海阳县文化局.《海阳县志》,海阳市文化馆.

[2]于蔚泉主编.海阳秧歌[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3]蔡蓉蓉.浅析海阳大秧歌的起源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5(20):33.

[4]张晓娜. 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的海阳秧歌研究[D].鲁东大学,2015.

[5]任娜娜. 山西左权小花戏与山东海阳秧歌的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7.

[6]邓汤俊妮. 从海阳秧歌看民间礼仪文化[D].山东艺术学院,2015.

论文作者:叶纹笑宇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0

标签:;  ;  ;  ;  ;  ;  ;  ;  

海阳大秧歌的文化地域性分析论文_叶纹笑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