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的语文课: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论文_王祥

信息技术下的语文课: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论文_王祥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转换师生角色、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的兴趣情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主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由此可知,新课程标准就是要确立一个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倡导轻教重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呈现出个性化和因材施教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已成为教师和学生日常学习中爱不释手的一件“新学具”,师生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已进一步得到提升。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整合模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它已为语文教学添上了翅膀,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物质条件,是一场革命。从这方面来说,它满足了新课标的要求。所以,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的“主体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主体性”就是倡导以学生为根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支持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以下,笔者就自己的教学探索,谈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转变师生角色

笔者在教《胡同文化》时,建立了《胡同文化》专题网站,收入有关汪曾祺的介绍、汪曾祺作品鉴赏、胡同与文化、汪曾祺作品选等资料,提供研究作家作品的方向,供学生参考,设立论坛。然后,通过交互式网络,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具体过程为:1.明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要求学生在网页中查找相关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分小组解决问题;2.学生研究探讨后,集体交流讨论;3.课后继续查看有关资料,进一步把握汪曾祺创作的特点,并结合课堂分析的问题,参照“研究学习参考论题”,确定一个研究方向,作深入探讨,写一篇短小的文学评论;4.学生将所写专题评论输入网上论坛以供讨论;5.下一节课,利用论坛分组进行讨论;6.请各组将专题评论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定稿,交给教师,以备输入网站,作为专题网站的一部分。

这个实践让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首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学习是个性化,要能满足个体需要的,这也是时代的进步;其次,学习过程是平等的交流过程,学习者与教学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学习氛围应是民主、平等的。在《胡同文化》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所有活动的目标,就是协助学生学习研究,通过教师开发资源,把课程学习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制成网络资源,提供给学习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专题网站虽是教师构建的,但并不是让学生沿着教师预设的目标学习,不是用学生的探究验证教师的结论,而是通过提供大量的资料,构建开放的课堂和空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探求、去发现、去创造、去表达。

二、构建新型学习方式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活生生的人,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关系到教育质量,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所以,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对旧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而新课标适时地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这种变化,意味着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

“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突出个体的特点和需要。在教学《胡同文化》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一起讨论了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他们的学习打下基础,然后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结果研究内容丰富多彩:有研究“汪曾祺的家乡与创作的关系”的;有研究“汪曾祺作品的人性美”的;有研究“现代商品大潮对汪曾祺创作的影响”的;有研究“汪曾祺作品中的北京人”的;有研究“汪曾祺作品的语言特色”的等。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以是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胡同文化》教学中,一是教师提供给学生帮助,建立专题网站,并参与到学生探究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二是把学生分成研究小组,要求学生互相协作,在网页中查找相关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解决问题。其中,也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允许有个人的看法;第三,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通过因特网,进行远程学习和交流,把学习的成果或疑难问题公布在网上,在网上探讨交流。

“探究”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借助文本和课堂的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笔者在《胡同文化》教学中,首先创设探究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资料和学习思路,在讨论引导打下学习基础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解决问题,甚至在探究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见解。

三、调动兴趣情感

新课程标准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实现,来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关研究表明,情商的高低在一个人将来是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占有很高的比例,在某些时候甚至超过了智商,情感是指导人行为的基本因素,所以教学中不能忽视情感体验。

当然,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在制定学习计划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展示学习成果时,由学生唱主角,借助实物投影,或者校园网,展示、推介自己的成果,鼓励学生的表现欲望。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的条件,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应忽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也不应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应从全局的高度来设计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第一中学  225600)

论文作者:王祥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9/8

标签:;  ;  ;  ;  ;  ;  ;  ;  

信息技术下的语文课: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论文_王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