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官方统计的看法_统计学论文

我对官方统计的看法_统计学论文

官方统计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官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国家教委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界反响甚大。振动之余,平下心来,还是有许多东西值得认真反思的。这里之所以用了反思,意在从主观入手,剖析自我。

一、(社会经济)统计学过去为什么能独立存在

(一)有足够的实力独撑门户

我国的统计学科体系始建于50年代,是从苏联那里复制过来的。从现在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找出充足的理由,使其破之。但是如果退回到当时那个时代,总结一下为什么该学科能够独立存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统计学,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有一套完整的东西。从统计方法一般的统计学原理,到统计方法特殊的部门统计,细到产品统计。从再生产过程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的统计方法到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综合平衡统计。那时太注重具体了,太注重自我繁衍了,也正因为这一点,使得我们很难一下子说出到底有多少种统计学。将这一套厚重的、完整(注:按当时的理论论证,他确实是完整的。)的东西摆到桌面上,谁都不会否认他的真实存在。

统计学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向整个学术界展示了自身的实力。

(二)统计专家的批量实力

可以说,统计专业几乎是所有的财经院校中成立最早、实力最强的专业之一。多数学校的统计系(或计划统计系)都分设基础统计教研室、部门统计教研室、经济统计教研室等多个教研室。统计系为各系承担的课程非常多,有第二基础部之称。加之那个时代专业较少,一个学校也就几个系,几个专业,根本谈不上新学科,更显得统计人才的浩浩荡荡。统计专家的批量存在是无法否定统计学科存在的重要筹码。

(三)固守在统计学园地

计划经济年代,人人“平等”,既没有生存困挠,也没有发展危机。所以,不论是从事理论研究的,还是实际工作的,均没有必要不扛统计学大旗,也没有必要不固守在统计学这个圈子内。

计划经济对统计学的另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只要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分析弄明白了,用明白了,统计学也就应用明白了。所以很少涉猎其他的应用性研究课题。也正因为这一点,“统计学有特殊研究对象”的观点才不仅仅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业外人士的普遍认同(注:这一特点在后来批判为研究领域狭窄,应用性不强。)。

二、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两类统计学

(一)在国内,两类统计学的存在是即成事实

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只有一类统计,即政府统计,或官方统计,我们习惯称之谓社会经济统计。一提到统计学,前面不用加任何定语。即指社会经济统计。

现在有二类统计,一类是社会经济统计,一类是数理统计。

许多统计学家,从善良的愿望出发,不愿沿用非此即彼的归类思想,因此出现了大统计的提法。国家教委专业目录的出台否定了这种想法。其中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的应用经济学下有统计学,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理学下有统计学。出现了两种分属于不同学科门类的统计学,这种即成事实的分类方法说明:在中国存在两类统计学。

(二)国际社会也存在两类统计学,并分属于经济学和理学

国际社会也存在着两类统计学。其中,社会经济统计的代表性国际组织有联合国的统计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处、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统计机构(如欧联盟统计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经济与统计部)等。数量统计的代表性国际组织是国际统计学会。两类国际性统计组织同时共存是不争的事实,这里我们不去追忆其分化过程,只是根据简单的存在蕴寓于必然的道理,就可判断出两类统计学的同时存在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结果。事实就是事实。不可能否定。

当然,两类统计组织的说法只是粗线条的,并非绝对地非此即彼地划分,实际上,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国际统计学会下就设有国际官方统计学会。

也许有人会认为,联合国统计局是官方机构,国际统计学会是学术团体。二者不完全一样。实际上,这种理解并不完全准确。从制度上看,联合国统计局并非有人理解的那种官方统计机构,他与具体国家作为政府部门之一的官方统计机构并不完全一样,联合国统计局制定的统计制度与方案仅具有“指导性”意义,而非“指令性执行方案”。对联合国统计局不宜从组织与管理体制上去归类,而应从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上去定位。

另外,从联合国统计制度与方案制定的参与国来看,非常广泛,这一特点是存在很难说该组织不具有“群众性”基础。

既使再倒退一步,我们同样可以列出符合特定准测的学术性团体组织。如国民收入与财富国际研究会,国际官方统计学会等。单就国际官方统计学会来看,目前已有来自70多个国家的513位会员代表,其中115位会员同时也是国际统计学会的会员,还有35个主要代表官方统计机构的团体会员。

(三)承认家庭成员作为个体的独立存在并不等于否定大家庭的存在

似乎有这样一种看法:承认两类统计学的存在就是否定大统计学的提法。实际上,这二者并不矛盾。如,经济学是一个大家庭,下面又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同时,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下又分别独立存在着若干二级学科。为什么没有人认为将经济学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就等于否定了经济学,而承认两类统计学的存在就是否定了大统计学呢?“大”观并非统计学的创新,早在大统计提出之前,就有大人口观、大教育观、大生产观的提法,“大”观的提出并非伴随着合二为一,承认二者的同时存在也并非否定“大”观。

三、社会经济统计学发展的问题

从本科目录来看,经济学下的统计学没有了,只有理学下的统计学。虽然“脚注”非常明确:既可以授理学学位,又可以授经济学学位,但对于从事社会经济统计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来说,未免有些心理不平衡。其道理在于:大类性质已定,仅根据子类性质受制于且归位于大类性质的简单推理逻辑,就会使人有种名存实亡的感觉,使不是实亡,也只能占个从属的份(注:研究生目录与本科目录不一样,研究生目录只涉及社会经济统计学)。因此并没有因为统计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而有“地位”提高的感觉,反而相反。

这种结果的出现,许多统计学家,主要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家接受不了,从感情上看,是可以理解的,但冷静下来,认真反思一下自我,还是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经济统计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旧的破了,新的立了,但立的不够

众所周知的原因,过去那一套社会经济统计学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与国际接轨的那一套。但总的看来,虽然立了,但立的不够。表现在:

一是新立的过于单薄,缺少完整性。破旧为的是创新。社会经济统计在破除原苏联那套体系的同时,首先开展的就是创新研究,从理论概念到实践应用,从学科设置到方法研究,几乎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彻头彻尾的变化。其代表性结果就是国民经济核算。单从国民经济核算本身来看,几近巨著。但与过去那套厚重的、沉甸甸的庞大体系相比,显得过于单薄。

与此相反,数理统计的发展较为迅速,一大批新兴学科和分支体系源源引进,一些过去仅处于小范围研究领域的知识点迅速得以应用,知名度不断升级。自己与自己比,改革开放后,数理统计的发展速率快于社会经济统计。

当然,这与“基数”有关,也与原有“包袱”有关。基数小,发展速度有可能快。包袱重,必然会参新旧体制的磨擦中消耗能量与有限的时间。记得在我们一开始闯入统计学界时,界入的学术议题就是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等定位性的争论,直至1992年,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才出台,直到1996年,才初步完成了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全面过度任务,其间经过了太长的磨合期,虽然我们最终确定了新的发展模式,但也付出了延误的时间代价。

二是未形成一定模型的研究群体。实际上,与国际接轨的那套官方统计包括内容很多,他不是一本东西,而是一套东西、完整的东西。其中包括社会核算、财政统计、货币金融统计、国际收支统计、环境核算、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无形资产统计和各种分类标准等等。我国已有不少学对这些问题进行过研究,但大多是单枪匹马,没有形成群体力量,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统计学对这些东西知之甚少,因此社会影响力较小,认同程度不高。

(二)与经济学边界不清

改革要有相应的切入点。宏观性和应用研究不足是源统计学科体系的致命弱点之一。统计学的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了大量的宏观性和应用性研究,给统计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长点。这一指导思想变动的直接体现就是将统计学原理更为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更为名为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社会经济”限定词的注入将统计学明确定位于特定的范围。与旧有的研究思路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与飞跃。

任何事情都存在着双重效应。越宏观,与经济理论的联系越紧密,应用性越强,越要结合实际研究那些热点,应用性越强,越要结合实际研究那些热点课题,这就很容易引起部分业外人士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与经济学有关学科(或应用经济学)边界不清。

虽然业内人值一再强调我们是在搞统计研究,强调统计学家研究经济与其他不同,有自己的特色,但从研究题目上很难非此即彼地区分,这也就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所在。有人增以社会科学基金中统计学所列课题指南例进行例进行了分析。认为,除了国民经济核算等了了几个属于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范围外,其余的或者可以归入数理统计,或者可以归入(应用)经济学。

部分业外人士的这种思维逻辑还可以从他们对高校统计专业调整过程中的态度反映出来。

从高校统计专业的发展来看,过去的几年是高校统计专业频繁“转型”的几年。统计专业吃够了没有市场的若,深知开发市场的重要,因此大多在开辟市场上下功能,统计学号称财经院校的技术学科,这种技术性特点给予了统计学敏锐的反应力,因此我们能够抓住市场,新辟最具市场潜力的创新学科,如有的新建了投资专业、有的新建了游游专业、有的析建了投资专业、有的新建了旅游专业、有的新建了证券专业、有的新建了金融专业、有的新建了保险专业、有的新建了社会保障专业等等。可惜的是教育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就在这些专业还未立足之时,多数又被转嫁出去。

(三)在经济学界的影响力降低

过去财经院校的各专业除开设统计学原理这种专业基础课外,还分别开设了一些与统计有关的专业课,还分别开设了一些与统计有关的专业课,如商业经济系统开设商业统计,物资经济系开设物资统计,工业经济系开设工业统计和经济统计,基建系开设基本建设统计,财政系开设财政统计或经济统计,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开设工业统计和经济统计,国际贸易系统开设对外贸易统计等。现在,由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调整,除了统计学仍为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现在称核心课)外,非统计专业基本上不再开设与社会经济统计有关的课程。这样一来,国民经济核算的“知名度”低于当时的综合平衡的知名度就不足为奇了。

四、该到明确表态扛官方统计大旗的时候了

(一)重提官方统计(或政府统计)为好

有位很有见地的学者、教育家,在统计专业几经转型之后,总结了这样一句办学经验;其他的再也不办了,老老实实只办统计(注:这位学者所说的统计当然是官方统计(过去称社会经济统计),而非数理统计。)。听得出,这位学者的态度是无奈的。

重提官方统计多少也有一些无奈,虽是无奈,但毕竟是一种选择。

为什么重提官方统计,道理很简单,换个“说法”。对业内人士来说,社会经济统计与官方统计没有什么区别,对于业外人士来说,重提官方统计的优点至少有三:一是定位具体,容易看清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二是与经济学有关学科边界清楚,有朝一日在我们重新提出恢复“名誉”的申请时容易被接受。能否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在决定学科建设中将起着重要作用。三是与数理统计分守领地,既可以避免许多无意义的争论,又可以实质性地体现同时存在、共同发展的愿望。

统计学界还有一个普遍认可的观点:即社会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大数理统计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明确我国存在两类统计学的话,是否意味着对这一观点的否定。我们认为,非也。学科定位与知识结构是两回事,由于知识结构的调整就修正学科性质的推论方式是错误的。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学科的课程设置都进行了调整,但并未因此而改变学科类别。整个经济学科都在加大数学的教学、加大计算机的教学,如果因此将这些学科都合几为一的话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将加大数理统计的教学内容做为否定官方统计存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二)官方统计是国际社会接受的统一提法

管方统计在国际社会是普遍承认与接受的。明确官方统计的提法是国际一体化的要求,是国际可比性的要求。

(三)官方统计也是科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官方二字往往与主观判断和拍脑袋相联系,因此,一提官方二字难免有不够层次、不上档次的嫌疑。一提政府统计,往往与指标解释相联系,所以我们一直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经济统计,很少强调官方统计。实际上,官方统计只有办公室了研究范围和工作领域,不涉及科学不科学、简单与复杂的问题。过去那套从原苏联复制过来的政府统计是“简单”了些,但这种简单在当时的其他学科也同样存在。简单只是对内容体系的批判,不是否定研究领域和范围的理由。

那么,如何看待指标的解释功能,是不是一提指标解释就大错特错?事实并非如此。指标解释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解释了不该解释的内容”,而非统计指标“解释”功能本身。我们认为,统计指标的解释功能既包括对结果的解释也包括其产生过程的解释,官方统计也是科学的命题就体现在这种解释的过程中。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美元数为例,仅此一个指标,已花费了相当数量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几十年的研究心血,至今仍处在研究的过程之中,相信不会有人否定这种解释的科学性吧。

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联合国统计局的专家组成员是由世界顶级经济学家组成的,这一事实是否定官方统计不够层次的又一有力证据。

(四)我国的官方统计研究在国际社会中是存在差距的

改革放以来,我国的官方统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我国的统计方法制度是从原苏联复制过来的,虽然已从制度上将其破之,但原有体制下形成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管理方法与思维方式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彻底改变,这对我国官方统计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与世界齐步走的水平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其直接表现是,我们还不能迅速地捕捉到国际官方统计发展的最新动态,还不能完全溶入世界官方统计研究的大潮中,有许多在国际社会已研究了5~6年,甚至近10年的课题在我国学术界还没有反应。这对号称官方统计人员世界之最的国度来说不能不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五、官方首长在官方统计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官方首长的决策对官方统计的推动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实施和投入产出调查等看出。投入产出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人研究,但是如果没有官方首长的决策,中国的投入产出调查就是一句空话,缺少投入产出实际资料,中国投入产出理论研究的深入则是不可能的。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也是这样。民间研究最终要体现在官方统计实践中,官方统计实践的扩展与延深既推动了官方统计科学的深入,又为官方统计科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具体来说,建议做以下几项工作:

1.从教材建设做起。教材建设是官方统计是否有资格独立存在的最好见证。虽然近年来统计学界已出版了相当多的统计学教材,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完整。如国民经济核算方面的教材相对多些,其他方面的教材,如社会核算、环境核算、国际收支统计、货币与金融统计等相对较少,甚至几乎没有。

2.重视师资培训。新的与国际接轨的官方统计为会么没有得到迅速普及,很大程度上受师资力量的制约。不得不承认,现时的师资力量与国际接轨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我们的师资队伍都是由国内培养的,土生土长的,既使少数个别学者留过洋,渡过金,但与其他学科,如数理统计,相比所占比重较少。先天不足,加之后天缺少经常性的国际交流,使得现有师资知识结构的调整受到限制。

3.在科学研究方面,多些与官方统计有关的课题。如关于非市场服务产出的测量。现有所用的方法是用投入代替产出,该方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产出测量。随着非市场服务产出所占比重的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程度将越来越大。所以,对该问题的研究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再比如无形资产的测量问题。非市场货物产出的测量、价格指数的编制(包括基期的确定问题、价格指数的误差来源与修订、不同类别价格指数的编制特点等)、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地下经济的统计问题等。我国统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已转到以国民经济核算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如何将一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特别是体现在统计科学研究方面,这对实实在在地推动官方统计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4.加强与国际官方统计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交流。对外交流既是国际一体化的要求,也是促进我国官方统计发展的最佳途径。虽然近年我国政府统计机构的国际交流不断增加,但从事社会经济统计教学与科研的学者,与国际官方学术团体的交流相对较少。

标签:;  ;  ;  ;  ;  ;  ;  

我对官方统计的看法_统计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