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中心城镇公共中心变迁与新形态论文_黄文苑

苏南中心城镇公共中心变迁与新形态论文_黄文苑

深圳市安托士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摘 要】在研究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主的苏南模式具有地域代表性,但在特定历史条件特定的地区下,城镇的成长带有自主多元化的趋势。例如温州模式的“小商品,大市场”等。城镇化的大发展是城市进程笔墨最浓的一笔。此文意在对苏南模式下的苏南中心城镇公共中心变迁做出阐述及对其表现形态做出相应研究。

【关键词】苏南模式;中心镇;公共中心;空间环境变换;设计原则

引言:

苏南模式的城市化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就其核心乡镇企业,从历史出发,明清以来就有发达的家庭手工业、纺织业基础;在地理上,濒江临海,水陆交通发达,历来商贾云集。到后来更是民族商业中心,把剩余劳动力集中在小城镇,因而出现的农村居住,到小城镇务工的“两栖人口”。[1]同时受小城镇集中机制的经济吸引,许多企业依傍小城镇建厂,农村工业向小城镇集中,苏南模式的发展,使得城镇发展在全国城镇化进程出现不均衡,从东至西呈阶段性演变。

1.中心城镇公共中心概念

参照城市中心区的概念和构成,赋予城镇公共中心一个阐述和解释,来进一步探讨中心城镇的公共中心概念和公共中心的城市设计。

城市中心是指城市中供市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地方。在中心区一般集中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各种项目,如公共建筑、政府的行政办公建筑、商业建筑、科研建筑和文化娱乐设施等。通常,城市中心集中体现了城市的风格面貌和地域特色,是城市建设中的点睛之笔,正如吉伯德所说的那样,“把城市中心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时,显然它必须给人一种最文雅的感觉:有高度组织的空间,有很好的建筑气氛,给人最强烈的印象。”[2]

城镇,包含了很多基层组织元素,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因此,城镇公共中心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它是指城镇范围内约定俗称的建设中心、活动中心,文化经济社会中心,是镇民的公共活动中心。[3]

2.苏南城镇传统公共中心的空间布局、基本类型、内容构成苏南传统城镇公共中心的空间布局形式大致有三种。

1)散点式布置,把公共建筑分散布置在城镇街道、广场、路口、小区等合适位置,分级不明显,不能形成有集聚功能的公共中心。

2)集中式布置。集中布置公建项目,形成城镇中心。其与城镇的关系有两种。一者是中心式,与地价梯度曲线相吻合,与人流方向和一般空间判断一致,是理想的布局形式。二者是偏心式。因地形、交通所限,也会有偏心、边缘形及双中心等的布局方式,

3)集中、散点混合式布置。以某几类公建加商业组成城镇中心,其他行政、文体等为散点,布置在城镇的适当位置。[4]

这三种城镇公共中心空间布置各有利弊,散点布置,便于人们就近使用;集中布置,规模相对比较大,内容齐全,选择性强。城镇中心的发展各有所好,但在开发建设中,集中布置,合理布局是基本原则。

目前苏南城镇按其中心的基本类型和特征来分,可以划分以下六种。[5]

1)综合型中心。以政府机关为主体形成的中心,具有对称、严肃特征,一般适合于规模较大的城镇。

2)文化性中心。以文化建筑(昆剧院、影剧院等)为主体形成的城镇中心,具有一定的文化气息。

3)商业性中心。以集中商业、娱乐建筑为主体形成的中心,商业气息浓重,具有热闹、自由的特点。

4)交通性中心。以汽车站、码头为主体的城镇中心。具有开敞空间,交通发达特征。

5)传统性中心。以传统的街道、建筑(仿古建筑或园林)为主体形成的中心,具有中国传统乡镇空间特征。

6)旅游性中心。在一些以旅游产业为主的小城镇,可能构成双中心,其中在古镇区或旅游名胜经典构成的旅游性镇区中心,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为主。

在苏南小城镇中心的构成上,带有共性,城镇公共中心的基本内容有实体建筑和开放空间两大部分。

1实体建筑,主要是指公共建筑,其门类众多,大概包括有行政及经济管理中心、商业服务中心、文体教卫设施、邮电信息、对外交通枢纽、宗教建筑、商务建筑等。[6]

行政及经济管理中心:是指各级管理机构,经济管理机构,各级专业管理结构的办公建筑,通常比较集中布置,提高办公效率,便于老百姓查询各项办公事务。

商业服务中心:包括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百货市场、超市、餐饮、理发等。

文体教卫设施:包括有文化图书馆、俱乐部、影剧院、文化中心、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农科所、中小学、农牧职业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医院、防疫站、敬老院等。

邮电信息:邮政、邮电、广播、电视等信息建筑设施。

对外交通枢纽:一般是长途汽车站等交通设施,有些城镇有客运码头,但还是以汽车交通为主。

宗教建筑:城镇中心中的寺庙、道观在居民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是当地居民传统的庆典集聚中心。

商务建筑:是苏南地区城镇中心建设需要考虑的新内容。

2 开放空间:主要有步行道路、硬质广场、休闲绿地、水面和路灯、指标牌、广告牌等城市家具和相应的服务设施组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开放空间是组织建筑群体的架构核心,中心人流的集散地,这类建筑空间以步行为主,界面清晰,与生态景观相联系,满足人们的行为要求,集中了中心的特色,是中心的核心活动空间。人在中心活动的一次性延续时间,一般在1、2个小时左右,有时可达三个小时以上,所以在公共中心设置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和可休息的空间是必要的。通常包括停车场的设置、存物处、公用电话、公共厕所、资讯设施的摆放。

3.城镇公共中心的形态变迁

中心区位变迁:传统的苏南城镇公共空间具有水乡泽国的特质。轴线的控制力在江南地区没有得到有意识的突出,建筑对自然的配合和服从,主要是水的引导,水是形成江南城镇布局的主要契机,商业街沿河呈带状分布,利用河边长廊给人以商业气氛中又有开阔视野的视觉效果,行政建筑和宗教建筑在城镇中心的分布随意,同时限制了规模,建筑多以院落的形式展开,大的室外空间以墙来做分割、围合。桨声波影的城市空间更多了几分的灵活和容纳。

而现在现代主义对城镇及其中心的设计最简单的考虑方法是,把城镇看作是一部机器,也就是说它有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最低的摩擦可能,居民和近郊农村有方便联系。[7]

空间环境要素变化:典型的城镇风貌,如同里镇。一切东西如建筑物、青石板铺地、桥梁、码头、树,每一件物品放置的很合适,恰如其分。构成城镇中心空间环境的物象称之为“元素”[8]上述物件是同里的元素。再比如一个城镇中心广场所有的构成元素是广场四周建筑用地内的空间(建筑内部、外部,招牌广告等),活动空间(广场铺地、喷水池、小品雕塑等组成),车行道空间(步行道、车道分离带、车行道等)。

空间环境的功能转换:苏南城镇发展的弊端是城镇面貌越来越同质化,空间环境趋同,出现千城一面的情况。

苏南城镇保留下来的茶馆、书场等是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应该安排好这类似的休息和观赏空间,增加滞留时间,体现人的关怀;并且城镇中心建筑不高,形成与城市中心区有别的另一种小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

4.公共中心的建设

苏南城镇中心公共空间从其形态看主要有线状和点状两种,从类型看要有街、景观带(河带、绿带)、广场类及桥、河阜等特色空间和组织关系。

街是城镇公共中心的一种类型,也是在运动变化中表现出尺度感、连续性的一大江南特色,一个个场景的再现,动人、耐人寻味。街道设计更多的是被赋予了观念的象征意义,秩序感,情趣性,总是体现着现代和自然哲学思想。在如今的城镇公共中心塑造中,6m以下尺度的街区虽然带有亲切感和生气感,但已经无法与城镇容量相匹配。所以,一些辅助性的或次一级街道可通过小尺度营造气氛,但主要性的道路则不断的加宽。

街道空间的活力可以通过多方面的设计来达到,在自身形态上,主要通过转折、局部拓展和串联来实现,在内部设计上,主要通过城市家具或城市绿化来实现,在视觉上,则是主要通过对景、图案、色彩来表现,而最终通过人的活动来达到。

一系列的自然景观及其影响区域是公共空间的另一种类型,常见的有公园、绿地、大树、水面等,以其优美的绿色意向而成为公共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城镇公共中心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到公共空间的设计,还不能忽视对与公共空间中心相关的建筑界面,可以通过轮廓性的控制,标志建筑的设想和建筑设计准则来引导建筑设计的展开。这样对图解城镇形象和感知城镇特点大有帮助。

目前城镇中心公共空间的建设相对于传统的公共空间,尺度感有所变化,尽管不是从人性步行尺度出发进行的整体镇区中心设计,在顺应时代变迁的同时改善城镇中心布局,具有时代特性。

5.苏南公共中心案例研究---以同里中心公共中心为例

同里,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其主题是保护,但是在广义上说,保护也是城市设计的一种,可以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各个街区的空间整理和界面设计,更可用于新建镇中心的空间设计上。

城镇公共中心是指重要的商业街段和历史街区,因为它们代表了全镇的主要风貌,也是全镇生活的核心。而在新镇区则一方面表现与古镇区如何保持联系,另一方面满足新旧镇区居民的生活要求,在这一点上与非历史古镇的中心建设有所区别。同里镇公共中心的建设就是在对旧镇区重点历史街区和重要空间的有机更新,和通过新中心建设促进新镇区的建设以满足城镇生活的要求。

旧公共中心侧重于空间环境和建筑实体的保全和改造为主。同里的旧公共中心在居民指认中一般都以三桥、退思园广场和商业集中地为共识,其空间模式与其他江南古镇的差异不明显,所以在设计中应当进一步在共性中的特色上做文章。历史上,同里以文为重,与同类的周庄以是“江南巨富”最为知名的人文特征有所区别,表现静谧、清淡的情趣。如果竹行埭与东埭、南埭商业街作为古镇中心的一种场景类型,那么其他几处可以通过城市设计予以更多一种场景的特色考虑。[9]同样,保护规划了空间和界面,以及需要保护的内容,表达历史的延续或者说是时代的演绎来反衬历史文物的原真,基于保护的同时带来新的时代创新。

同里的发展方向是东南部分相当于古镇区大小的新区,而在新区的公共中心建设中,应当选择坚持新旧之间的特色协调,同时满足时代感和生活性的要求。新的公共中心设计以人为本,集中配置服务设置,把现代的行政、文体设施等糅合在一起。商品组织强调居民生活而不是旅游服务,通过新的交通模式创造便捷的交通网络。

总之,以人为本,新旧中心的建设共同构成了同里的旅游和生活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季小立“苏南模式”城市化及其演进

[2]吉伯德.市镇设计.程里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79

[3]夏健 龚恺.小城镇中心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夏健 龚恺.小城镇中心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王士兰 游宏滔.小城镇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

[6]金兆森 张晖.村镇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7]黄杰等编.集镇规划.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8]崔功豪.中国城镇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9]李亚明.苏南小城镇建成环境的文化发展策略探讨.城市规划汇刊,1998

论文作者:黄文苑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5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8

标签:;  ;  ;  ;  ;  ;  ;  ;  

苏南中心城镇公共中心变迁与新形态论文_黄文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