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与方法_中国茶论文

中国茶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与方法_中国茶论文

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与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途径论文,方式论文,中国茶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茶,源于中国,传向世界。现在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种植茶树,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在喝茶。现在茶树、茶客遍布五大洲,但世界上有关茶的语音、各国最初的种茶知识、制茶方法、品茶技艺、饮茶风俗、茶叶文化都与中国关系密切,茶树也直接或间接由中国引种。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方式是什么?有何特点?搞清楚这些基本问题,才能更准确更清晰把握中国茶走向世界的轨迹,提高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

       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呈现立体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借助文化交流、经贸活动、人口迁徙等途径,宗教、外交、经商人员及移民侨民成为茶传播的主体。当然,传播途径往往交叉进行,或同时进行,具体传播情况比较复杂,难以绝对分开。

       (一)文化交流是茶传播的主要途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周边国家学习的榜样。借助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国茶首先在中国周边国家进行传播,然后波及更广更远的地区。

       唐朝与朝鲜关系十分密切,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得以迅速传播。中唐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宋代茶文化趋于繁荣,明代茶文化继续发展。这三个时期,也是朝鲜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兴盛时期,其源头正是中国茶文化。日本学者研究认为:“无论如何应当承认,在大唐文化的影响下,七至八世纪间茶传到了朝鲜半岛大概是事实,比日本还是早了一步。”[1]朝鲜的三国和新罗时代,都遣使赴唐,新罗派出的留学生、学问僧更是成批来唐朝学习,数量雄居各国之首。据不完全统计,从唐高宗(649-683年在位)到唐文宗(827-840年在位)不到200年间,新罗共向唐朝派出使者21次,仅开成五年(804年)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就有100多人。唐代是朝鲜大规模传入茶的时期,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不但知茶、饮茶、爱茶,还把茶籽带回国内种植。“新罗国27代善德女王(公元632年)时代,留学僧人自中国带去茶种,种于今韩国的河东郡双奚寺,是为始。”[2]《东国通鉴》载:“新罗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帝赏赐茶籽,始种于金罗道之智异山。”[3]朝鲜正史《三国记·新罗本纪》(第十)兴德王三年(828年)十二条载:“入唐回使大廉带回了茶种,种植于地理山上。在此之前,善德王之时茶已有之,但是自兴德王时代才兴盛起来。”[4]随着文化交流、茶籽传入及茶树种植,朝鲜饮茶风习渐起,茶文化逐渐萌芽发展。三国时期,朝鲜饮茶仅限王室成员、贵族僧侣,此为饮茶风习的初起时期,茶也用作祭祀、崇佛。新罗时代,朝鲜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饮茶由上层社会、僧侣、文士向民间传播、发展,并开始种茶制茶。饮茶方法主要仿效唐代煎茶法,同时也有采用煮茶法的。步入高丽时代后,茶文化进入兴盛时期,茶礼形成,从中仍可窥见中国宋代茶文化的影响。1983年,中国向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提供茶种试种,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登岩里安家落户,这是新时代文化交流途径传播茶的继续。

       日本借以文化交流,留唐僧人、学生及遣唐使将唐朝饮茶风习、茶的种植和制造技术、茶种茶器带回国内。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共派出19批遣唐使,唐玄宗开元(713-741年)、天宝(742-756年)年间,更是遣唐使派出的高潮时期,每批遣唐使都有500多人,最多时达到651人。遣唐使中以留学生、学问僧为多。学问僧在寺院学习佛学、饮茶礼仪、种茶制茶方法。留学生、学问僧不仅带回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及典章制度,也带回了饮茶风习、茶叶茶籽,“文化的引进,并不仅仅限于制度、技术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也被热心地学来了。其中之一,即饮茶之习惯也被热心地学来了。”[5]饮茶作为一种雅俗,在皇族、贵族、僧侣、文人间流行起来了,“当时为中国文化所倾倒的知识界的确盛行过饮茶。”[6]《凌云集》、《经国集》、《文华秀丽集》等汉诗集中载有不少咏茶诗。对茶传日本作出重要贡献的有最澄、空海、永忠三位僧人。日本天台宗开山大师最澄和尚(传法大师)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来到明州(宁波),赴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学佛,翌年回国,带回大量佛教经典、茶籽,建立了日本最古茶园日吉茶园。空海和尚(弘法大师)于同年赴长安青龙寺学习密宗教义,806年回国,带去饼茶、制茶和饮茶技艺、茶籽。如今,在空海回国后住持的第一个寺院奈良宇陀郡的佛隆寺里,还保留有空海带回的碾茶用石碾及茶园遗迹。755年,永忠和尚来到中国长安西明寺,805年学成回国,受到天皇器重,掌管崇福寺和梵释寺。他不但热心推广饮茶,还用亲自种植、制作的茶献给嵯峨天皇。天皇饮后,龙颜大悦。2个月后,嵯峨天皇令日本关西地区依永忠的方法植茶进贡。

       宋朝、明朝是中国茶传日本的第二次、第三次高潮。日僧荣西于1169年、1191年两次来华,均带回了茶籽种植于日本。经荣西推动,日本茶产得到极大发展。明朝以后,日本开始公开大量购买中国茶籽,并不断输入中国各类茶叶加工技术。到清朝末年,日本完全掌握了炒青绿茶、蒸青绿茶、红茶、乌龙茶制茶技术,促进了日本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7]。

       新航路开辟后,中西交通得以贯通,文化交流除了陆路外,海路成为重要通道。自16世纪起,经由来华传教士、水手、使臣、商人不断将茶叶知识、饮茶风俗、茶叶饮料、茶树茶籽传回欧洲,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国,在这一持续百年的文化传播中均作出重要贡献。虽然茶传入欧洲时,并不为人们所重视,而且在相当长时间内,赞成饮茶的人与反对饮茶的人激烈交锋,但“到18世纪末,对于整个英国人民——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来说,茶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8]茶叶已经成为中西贸易的核心商品,饮茶成为欧洲许多国家一般民众的生活必需品,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些欧洲国家还在本国进行了茶树试植,其中瑞典、英国、法国、意大利、保加利亚试植失败,只有俄罗斯(含今天俄罗斯、格鲁亚、阿塞拜疆)19世纪从中国引种茶试植成功,发展了茶叶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借助文化交流传播中国茶。应外国政府之请,中国多次派遣茶专家,技术员,帮助产茶国或茶新开发国家,考察探索种茶的可行性,进行茶业开发指导,发展茶业,这是文化交流中生动精彩的一笔,也是中国主动传播茶的生动体现。受惠国家有越南、马里几内亚、坦桑尼亚、上沃里特(布基纳法索)、摩洛哥、巴基斯坦、阿富汗、玻利维亚、朝鲜、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乌干达、缅甸等亚非国家[9]。

       (二)经贸活动是茶传播的重要途径

       茶的种植、制造没有走出国门前,一般最先向国外传播的是茶叶知识、饮茶风习。一旦饮茶风习传播海外,重要的是解决茶源问题,“如果茶叶的饮用没有可靠、固定的茶叶来源,即不能当地生产,仅仅依靠不稳定的少量茶叶贸易,茶的饮用也就不会约定形成为社会风俗。”[10]解决茶源问题无非是靠两条路:一是自种,一是经贸。但自种有两大制约因素:一是气候和环境要求;二是必须懂得植茶制茶技术。于是,通过长期稳定的经贸方式就能为茶的传播提供物质基础,形成饮茶风习的扩展。况且,一旦植茶在自然条件适应的地区扎根后,也要靠经贸方式解决销售问题,为茶区扩大起到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茶叶经贸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就是茶叶传播发展的直接参照系。16世纪中西茶叶贸易兴起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茶叶贸易已经持续千余年,中国茶叶主要销往朝鲜、日本、南洋群岛、中亚、南亚地区,但数量极为有限,市场极为狭小。虽然说,“可以推断,茶在10至12世纪时肯定继续传至吐蕃,并传到高昌、于阗和七河地区,而且可能经由于阗传入河中以至波斯、印度,也可能经由于阗或西藏传入印度、波斯”。“从14世纪起迄至17世纪前期,经由陆路,中国茶在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播”。虽然经过阿拉伯人,“茶的信息首次传到西欧”[11],但并没有充足资料证明茶叶经贸规模大、外销数量多、海外饮风盛。

       茶叶经贸规模的扩大是随着中西茶叶贸易的开始才不断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茶叶外销史虽源远流长,但至唐代中期才得到发展,18世纪、19世纪异军突起。据西方主要输入茶叶的国家推算,16世纪时,中国茶叶外销量还微不足道,17世纪总销量约在21010担以上,18世纪增至8899241担以上。19世纪前40年,总销量达到1500万担,比18世纪净增600余万担,如果计入每年2.5万担至5万担的帆船运出量,总数就更多了。总计16世纪40年代后至鸦片战争时,中国古代茶叶出口2396万担。17世纪前,饮茶习俗主要集中在亚洲,中国茶叶外销量并不大,1000余年的总销量绝不会多于鸦片战争前约240年的总销量[12]。

       鸦片战争后,西方对茶叶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中国茶叶出口量大增。1843年,中国茶叶外销量为282991担,翌年突破60万担,1845-1848年,每年均超过70万担,1849年、1850年有所下降,分别为548354担、638589担,1851年回升至762096担,翌年达80万担,1853年突破90万担,1854年突破100万担,1868年、1869年超过160万担,1870年为1489901担,1871-1876年在170万担-190万担左右,1877年突破200万担,188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的2413456担。嗣后,逐步下降,1900年回落至1473462担[13]。

       与此同时,世界茶叶生产国扩展到印度、锡兰、爪哇等地,日本茶业也得到较大发展。20世纪,茶叶生产又扩展到非洲。这些地区生产的茶叶进入了国际市场,世界茶叶总销量迅速增加。据统计,1900年的世界茶叶输出量为60580万磅(454.46万担),1932年增至97303万磅(729.95万担)[14]。1938年达到42.08万吨(合841.6万担),20世纪60年代为50万吨(1000万担),60年代70万吨(1400万担),80年代100万吨(2000万担),1990年达112.46万吨(2248万担),1997年高达113.96万吨(2279.2万担)[15]。2010年,世界茶叶贸易量178.37万吨(3567.4万担),2012年为177.07万吨(3541.4万担)[16]。由此可见,现在世界茶叶年输出总量远超过中西茶叶贸易兴起后鸦片战争前200多年的世界茶叶贸易总量。

       世界茶叶经贸活动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两个显著结果:一是茶叶消费区域的拓展,消费群体的增加。现在世界上有五大洲有1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在喝茶,这说明饮茶已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二是茶叶生产区域的扩大,茶叶生产国家的增多。为了解决本地茶客的消费需要,或者供应出口需要,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种植茶叶。现在世界上五大洲超过60个国家种茶,其中有一半左右的国家出口茶叶,印度、中国、斯里兰卡一般成为出口茶叶最多的国家,其他重要的茶叶出口国有肯尼亚、印度尼西亚、马拉维、阿根廷、孟加拉国、土耳其、越南、布隆迪、喀隆、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刚果津巴布韦、巴西、厄瓜多尔、巴布亚新几内亚等。无论是茶叶消费还是茶叶生产区域的拓展,都与茶叶经贸活动密切相关,从而可知茶叶经贸活动对茶叶传播的巨大推动作用。

       (三)移民殖民是茶传播的另一途径

       人口迁徙的方式很多,主要包括侨民、移民、殖民。具有饮茶习俗的人迁徙到新的土地上去,只要条件许可,仍然会保持饮茶传统,或者通过贸易方式,或者通过种植方式,将茶的消费、生产尽可能在新的土地上发扬光大。

       中国人很早就远涉重洋,嗣后扩展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如今,中国海外华侨就有数千万,加上不少华裔,这些人的数量十分庞大。华侨华裔漂洋过海,将中华饮食文化带到各地,其中就包括饮茶文化。为了满足这种饮食需求,就必从母国中国进口茶叶。不但如此,华侨华裔对许多地区植茶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成为许多地区植茶业的开拓者[17]。

       欧洲人饮茶成习后,通过移民、殖民等形式,将饮茶习俗传播到美洲、澳洲、非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英国领土、欧洲、美洲的全体英国人,不分男女、老幼、等级,每人每年平均需要一磅以上茶叶。”[18]美洲最早用茶的时间,“虽然没有明确的记录,但是这一习惯是由荷兰人传入应是没有疑问的。而就美洲殖民地来说,应该是当时荷属新阿姆斯特丹人饮茶最早,时间大约在17世纪中叶。”[19]大约在1670年,马萨诸塞殖民地已有一些地方知道茶或者开始饮茶。1674年,新阿姆斯特丹归英国管辖,后来改名纽约,饮茶风俗接近英国。1690年,波士顿开始销售茶叶。1700年,茶已传入费城,“咖啡和茶一样只供富人享用,随着饮茶风气的慢慢兴起,一般家庭也和其他英属领土的人一样逐渐地放弃喝咖啡而饮茶。”[20]茶叶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后,经英国转口而来,消费量已经相当可观。“值得注意的是,美洲殖民(少一“地”字,原文如此——引者)在18世纪已经成为茶叶的庞大的群体,就像以后几个世纪中的澳洲人一样。”[21]18世纪中期,饮茶遍及北美殖民地社会各个阶层:“北美殖民地,人们饮用茶水,就象法国人喝酒一样,成为须臾不可离的饮料。”[22]需要指出的是,欧洲殖民主义所到之处,不但给当地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将饮茶风俗传播到世界上许多地区。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以荷兰、法国、瑞典、英国等国为首的早期茶叶贸易大国,不仅将茶叶运回本国销售,还以转口或走私方式运销欧洲其他国家和世界许多地区。这一现象大大促进了茶的世界传播,推动了茶叶消费习俗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

       早期欧洲殖民国家,还把茶叶种到许多殖民地,使茶产业在不少地区兴起。19世纪30年代,英国始在印度发展茶业。“大约在1851年,印度对于茶的投资兴趣越发的浓厚。由于阿萨姆公司的发达,与其他各区新开茶园的兴旺,都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项新兴的产业上。”[23]“茶业狂潮到1865年泛滥到了极点。”[24]至1900年,印度茶叶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25]。英国在印度植茶成功后,又把植茶推广到锡兰。1875年,锡兰茶园面积1080英亩,1895年305000英亩,1915年402000英亩,1925年428000英亩,1930年467000英亩[26]。英国在印度、锡兰植茶成功后,又在非洲的尼亚萨兰(今马拉维)、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投资开辟茶园,发展茶叶生产,嗣后均取得相当的成功,成为今天世界较有影响的茶叶生产国。英国还在澳大利亚、婆罗洲、马来亚、毛里求斯、斐济、牙买加等地种植过茶叶。荷兰则在爪哇和苏门答腊发展茶业,并最终取得成功。此后,这一带成为世界重要产茶地。此外,许多殖民地的种茶活动都与欧洲殖民者有关,这说明殖民活动虽不光彩,也却是茶叶传播的另类途径。

       二、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方式

       中国茶向世界传播方式与传播途径紧密相关。由于传播途径的立体、多样、复杂,决定了传播方式也具有相同的特点。具体而言,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知识方式、消费方式、产业方式。这三种方式基本反映了茶叶传播循序发展的递进过程。

       (一)知识方式是茶传播的基础

       茶的知识包括很多方面,如茶的植物学特性、种植知识、制造加工知识、茶类知识、运输储藏知识、贸易知识、饮用知识等等。茶在正式成为海外饮客的消费品、生产物前,均经历过知识传播的过程。唐代时期,茶传播朝鲜、日本,一个重要的基础是朝鲜、日本的大批学问僧、留学生、遣唐使来到唐土,他们在唐朝生活、学习相当一段时间后,不仅通过知识方式,了解、掌握了中国文化,也对已经勃兴、在唐朝社会生活中起相当作用的茶有了更多了解,甚至对唐朝百科全书式的茶专著《茶经》也很熟悉。荣西《吃茶养生记》所阐述的饮茶功效,就是对茶知识认识的生动体现。正是在掌握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朝鲜、日本才正式饮茶,并最终创造了本国的茶礼、茶道、开拓了本地的茶叶种植、制造事业。

       饮茶在欧洲兴起前,通过各种渠道,也有一个以知识方式不断了解茶的过程。阿拉伯人对茶已有一定了解,并在书中加以记载。9世纪到过中国和印度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851年)中描写了广州阿拉伯人的居位情况、中国瓷器和茶叶,表明阿拉伯商人对茶已有相当的知识,其关于茶的特征、功能的介绍是比较正确的。由于阿拉伯人沟通了中西贸易,因而成为中国茶知识向西传播的接力站,正是通过阿拉伯人哈吉·穆罕默德(哈只马哈木)西欧人第一次听到了作药用的中国茶知识,介绍茶知识的人是意大利威尼斯作家拉姆西奥。他在《航海旅行记》(该书1559年版)第二卷的序言中提到茶,并作了相关转述。

       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海上交通接通。“最早进入中、日两国的天主教传教士,逐渐地适应了饮茶的习惯,并将这一习惯传入欧洲。”[27]1556年,葡萄牙传教士加斯博·克鲁兹神父到达中国,1560年左右返回葡萄牙后,1569年左右出版的《广州记述》书中谈到了茶。1565年,意大利派到日本的路易斯·阿尔梅达神父在信中提到:“日本人非常喜欢一种药草——茶。”1567年,游历中国的俄国人伊万·彼德洛夫、波纳希·亚米谢夫回国时带回了茶的信息。1588年,罗马出版的《印度史》有关于茶的故事的记载。1589年,威尼斯牧师保特若在所著《都市繁盛原因考》中提到“中国人用一种药草榨出汁液,用来替代酒,可以保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还可以避去饮酒之苦。”[28]显然,这种“药草”就是茶。1596年,荷兰探险家、地理学家让·雨果·范·林舒腾(1563-1633年)出版《东方探险记》(又名《航海与旅行》、《葡属东印度航行记》),1598年又被译成英文出版。这是荷兰文献中最早涉及茶叶的作品,它概述了日本早期饮茶习惯与礼仪。

       17世纪,茶的知识继续传入欧洲。大约在1602年,葡萄牙神父迭戈·潘托亚谈到中国的仪式时,记载到:“当主客见面寒暄之后,即饮用一种沸水所泡的草汁,名字叫茶,非常名茶贵,必须喝上两三口。”[29]长期担任明朝朝廷科学顾问的意大利牧师帕德·M.里希(Matthaeua Ricci,1552-1610年)《里希在中国的日记》(注:实际上是《利玛窦中国札记》)对茶叶有详尽描述,包括茶叶价格、中日两国的制茶法等内容,是早期茶叶文献中最主要的一部。这一文章于1610年由法国天主都牧师帕德·N.特里高特发表。

       嗣后,有关茶的记载继续出现。1643年,葡萄牙天主教牧师阿巴罗·西米度(1585-1658年)所著《中华帝国史》用意大利文出版于罗马,1655年又以英文在伦敦出版,书中记述到茶。三位法国传教士在巴黎出版的书也记载到茶。1653年,亚里山大·鲁德(1591-1660年)《传教旅行记》在巴黎出版,书中写道:“中国人的健康与长寿,应当归功于茶,茶是东方人经常饮用的饮料。”1666年,贾克·格斯《贝莱特主教赴交趾支那传教旅行记》书中提到:“当我们在逻罗时,每餐之后,饮茶少许,感觉对身体非常有益。茶与葡萄酒的功效,孰优孰劣,很难断定。”1696年,乐贡神文(1655-1728年)《最近旅行中国的记录与观察》谈到中国人得肿胀、神经痛、膀胱结石疾病很少,防治这些疾病或许与中国人饮茶习惯有关[30]。

       不少人则从陆路将茶的知识传回欧洲。1638年,出使波斯的荷兰大使之书记官阿达姆·欧里瑞尔在著作中谈到波斯民间有很多高档茶,用水煮沸,等到茶味泡出,汤呈黑色,加入茴香、丁香、糖等再饮用。1616年,俄国哥萨克什长彼得罗夫已在卡尔梅克汗廷初尝茶叶,他对这种无以名状的叶子表示惊讶。1640年,俄使瓦西斯塔尔科夫也喝到了茶。回国前,汗还特别款待给他上了茶,并赠送沙皇200包(每包重约3俄磅,1俄磅合409.51克)。斯塔尔科夫请汗赠以相等价值的貂皮,但未得到同意。随着知识方式对茶传播的推动,不少人开始从健康角度宣传饮茶,赞美饮茶。1633-1640年,德国青年旅行家曼德尔斯罗与霍斯汀·高特普大公、莫斯考伊大公和波斯王的公使同行,他在旅行日记中写道:“我们每日平常的集会中只饮用茶,这在印度各地是很普遍的,不仅仅是原住居民这样,荷兰人和英国人也是如此。波斯人则不饮茶,他们用咖啡代替茶。”1637年,曼德尔斯罗在波斯宫殿时,因身体虚弱,便请假去印度旅行,旅行途中他更深刻体会到茶对身体的帮助[31]。教会方面颂扬茶叶的神奇医药功效,自然科学家、医学家也对茶发生了浓厚兴趣。1640年,荷兰自然学家威廉·瑞典写有《茶的植物学方面的观察》。1641年,荷兰著名医学专家尼克勒斯·迪克斯博士(1593-1674年)以尼古拉斯·特普的笔名,著有从医学角度赞扬茶叶的著作《医学观察》一书,引起各方关注。书中说:“无论是什么植物都不能与茶叶相提并论,这种植物,既可以免除一切疾病,又可以益寿延年。除了增强体力外,茶叶还可以防止胆结石、头痛、发冷、眼疾、炎症、气喘、胃滞、肠病等,并且可以提神醒脑,对于夜间的思考与写作工作,效果很好。只不过茶具都是很珍贵的,中国人对茶具的喜爱程度,就像我们喜欢珍宝一样。”在此时期,荷兰著名的医生布兰卡特、邦替克、塞尔维斯、范·杜万登、比德禄、帕金等及著名化学家基舍神父、植物学家丁·布雷尼尔斯、著名化学家生理家范·荷尔蒙等人都对茶叶持相同的赞颂观点。邦迪尔斯医生劝告人们每天要饮茶8杯至10杯,即使饮50杯到100杯,甚至200杯也不会有问题,并说自己常有如此大的饮用量。有人认为“邦迪尔斯医生可谓宣传推广茶叶的第一人,对于促进茶叶在欧洲推广普及,功绩最为显著”。“总而言之,历史上众多医生关于茶叶的宣传,对于东印度公司茶叶贸易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2]

       当然,反对饮茶的人也不少。这种争论在法国、英国同样存在,但结果基本相同,经过激烈交锋,茶叶知识的增多促进了茶的传播,最终是赞成饮茶的思想占了上风,“虽然有种种企图想制止饮茶,但是饮茶的风气在18世纪时有增无减,并且还扩展到娱乐圈和英国的偏远地区。到了1753年,在偏远地区茶叶已经和其他的食品一样被人们随身携带了。”[33]

       (二)消费方式是茶传播的载体

       只有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茶,选择了茶,消费了茶,茶叶消费持续不断,数量有增无减,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茶叶传播才有越来越广阔的空间。茶叶消费自中国传向世界,从首先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消费现象,到风靡世界,从一种时髦的珍贵饮料,到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从身份地位的象征到大众消费品,期间走过了千余年的漫长历史。人们对饮茶功效认识的不断加深,就是茶叶消费习俗不断传播及其固化的过程,也是饮食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的过程。

       饮茶具有诸多功效,为中国古代先民不断认知。饮茶能止渴生津,明目健脑,延年益寿,消脂解油,益思少睡,解毒止渴,兴奋解倦,消食除毒,清喉去痰,利尿明目,增加营养,增强体质,防病治病。这些保健作用,已经被现代医学所证明。正因为如此,现在茶叶消费风靡世界,成为全球性饮料,这一局面的形成虽然与追求时髦、饮茶成习、嗜好上瘾不无关系,但主要还是适量茶叶消费有益健康这一特点决定的。南宋时,两次来中国的日僧荣西在其著作《吃茶养生记》中就说:“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则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曾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也,不可不摘乎。”[34]朝鲜、日本是中国周边最早饮茶成习的国家,时间大体是唐宋时期。欧洲茶叶消费的兴起要迟得多,直到16世纪初才开始学习饮茶,17世纪兴起饮茶,18世纪逐渐遍及欧洲各国。饮茶在欧洲兴起后,1640年由荷兰人传到北美的荷属新阿姆斯特丹(纽约),17世纪后期在美洲大陆开始传播,18世纪风靡全美国。如今,茶已成为真正的世界饮料,在世界人民生活中超过其他种种饮料。特别是欧洲国家,长期以来,茶叶面临咖啡、可可及其他软饮料的激烈竞争。茶叶与咖啡传入欧洲的时间几乎相同,当时就遭到不少人的怀疑与抵制,一些医学界、宗教界的著名人士,也竭力加以反对,甚至视为祸害。欧美学者和著名人士对茶叶与咖啡进行了一系列分析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加以广泛宣传,从而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18世纪以后,人们对茶叶的争议不仅已经停止,而且赞誉茶叶为绿色黄金,是最文明的饮料,但对咖啡的争议至今仍比较激烈。

       现代医学认为,饮食结构中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根源。为解决这个问题,医学上提倡科学饮食的关键是少喝咖啡,少喝酒,少吃巧克力(可可制品),少饮甜饮料,而将茶叶归属为保健珍品,甚至视为主要抗癌食物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利于健康的生理作用和药用价值不断得到揭示、证实,茶作为特殊保健功效的饮料,不仅经久不衰,而且不断得到普及和发展。这一特征,从世界茶叶消费量的变化及主要茶叶消费国对茶叶的持续消费即可证明。1900-1990年,世界茶叶进口消费量有较快增长,1900年为26.72万吨,1930年达40.91万吨,1940年40.91万吨,1950年39.04万吨,1960年53.41万吨,1970年63.66万吨,1980年85.63万吨,1990年108.82万吨[3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茶叶消费量一直稳定在250万吨左右,人均消费0.5公斤。英国饮茶有300多年历史,曾是世界人均饮用茶叶最多的国家,一般每人每天饮茶5-6次,1958年人均消费茶叶最多,达4.55公斤。因受咖啡及其他饮料冲击及大量使用袋泡茶,英国茶叶消费量减少,人均年消费茶叶已不足3公斤,1990年为2.52公斤[36]。爱尔兰人均茶叶消费量也很多,一般在3公斤以上。卡塔尔茶叶消费量异军突起,一般人均年消费茶叶3公斤-5公斤。人均年消费茶叶1公斤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还有香港、约旦、伊拉克、土耳其、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叙利亚、突尼斯、阿富汗等。消费方式推动了茶叶为世界上更多的人所了解,使茶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更远,更有生命力。人们在消费茶叶的同时,也就是了解、接受茶叶的过程,并将这种过程转化为对茶的喜好。

       (三)产业方式是茶传播的源泉

       知识方式、消费方式传播推动了世界植茶业的兴起。产业方式传播为茶叶持续消费提供了现实可能,也是茶叶本土化的最好注解和依托。随着中国茶向外传播,茶叶知识、茶树栽培、茶叶生产传到国外,世界茶产业运用而生,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茶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茶叶生产得到稳步发展。从统计数据表可知,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生产下降外,茶叶生产总趋势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从1934年(茶园面积89.97万顷,茶叶产量38.12万吨)到1990年(茶园面积250.31万顷,茶叶产量251.54万吨)[37],植茶面积增长1.78倍,茶叶产量提高5.6倍,这二项指标平均增长3.18%、10.0%。笔者曾估计,中国茶作为世界茶叶唯一产地的1832-1837年,年均茶园面积为34.73万公顷,茶叶产量13.03万吨[38]。由此可知,中国茶向世界传播对茶叶生产的巨大刺激作用。1934年这二项数据是1832-1837年时期的2.59倍、2.93倍,1990年这二项指标是1832-1837年此时期的7.2倍、19.3倍。进入21世纪,世界茶叶产量持续增长,每年均超过300万吨,2010年跃至408.7万吨,2012年增至452.80万吨,从中可见茶叶生产的惊人发展。

       在世界农业经济作物中,茶业逐步成为令人瞩目的产业。亚洲是中国茶最早传入的地区,茶叶产量占世界绝对优势,大约为80%,1938年曾达93.4%。随着非洲、美洲茶产量的增加,亚洲茶产量占世界茶产量比重有所下降,1950年为81.3%,1960年77.8%,1970年72.8%。20世纪80年代,比重有所回升,1980年为80.2%,1990年达80.6%,1997年为83.6%,2008年83.77%,2012年81.4%。非洲茶叶产量不断增加,其占世界茶叶产量比重不断上升,1938年为2.3%,嗣后上升,1950年为3.1%,1960年5.2%,1970年9.5%,1980年10.3%,1990年12.7%,1997年13.5%,2012年13.11%。欧洲的前苏联(1991年苏联崩溃后,茶产量严重下降)、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产量较多,其他国家和地区茶产量不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茶产量占世界比重从1938年的4.3%上升至1990年的6.7%[39],1997年又降为3.2%,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前苏联茶叶产量严重下降,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茶叶生产对世界茶叶生产影响不大。

       现在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种上了茶树,不同程度地发展了茶叶生产。年产量20万吨以上的产茶国有印度、中国、斯里兰卡,这三国茶产量占世界茶产量的60%以上。年产量1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肯尼亚、日本、前苏联、土耳其,它们是世界重要的产茶国。年产量万吨以上的产茶国有孟加拉国、坦桑尼亚、马拉维、乌干达、伊朗、莫桑比克、越南、阿根廷、巴西、津巴布韦、卢旺达、南非,它们是世界上比较重要的产茶国。其他如:缅甸、泰国、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尼泊尔、菲律宾、朝鲜、韩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坦桑尼亚、卢旺达、马里、几内亚、毛里求斯、埃及、刚果、喀麦隆、布隆迪、扎伊尔、罗得西亚、埃塞俄比亚、留尔汪岛、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巴拉圭、牙买加、墨西哥、玻利维亚、圭亚那、美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澳大利亚、葡萄牙、苏联(产茶地现为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这些国家的茶产量在世界上无甚影响,但茶产业在本国经济中仍占一定地位,在满足本国饮茶需求的同时,对减少茶叶进口,平衡贸易格局发挥着不同作用,因而仍具有产业意义。

       总之,茶向世界的传播历时上千年,但直到最近几百年才取得巨大成就。从传播历史看,呈现出三大基本特点:即直接传播、间接传播、综合传播。朝鲜、日本、印度、锡兰等国茶业是中国茶直接传播过去的。非洲、伊朗等地殖民地茶是间接传播过去的。印度尼西亚、前苏联茶则是综合传播的结果。茶产业传播是这样,饮茶风俗的传播也是这样。但无论如何,茶的祖国在中国,世界一切与茶相关的东西,其源泉都在中国。所以,追根溯源,茶是中国对世界人民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标志,是当前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往来、互利合作的良好平台。

标签:;  ;  ;  ;  ;  

中国茶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与方法_中国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