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红色文化,如何让你更加明亮?年轻人的“红色教室”在哪里?_红色文化论文

第二部分:红色文化,如何让你更加明亮?年轻人的“红色教室”在哪里?_红色文化论文

下篇:红色文化,如何让你更鲜艳?——青年的“红色课堂”在哪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红色论文,下篇论文,你更论文,鲜艳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课遭受冷遇已不鲜见。我想,这不是由于大学生不关心国家,不关心政治,而是他们缺少感受甚或缺少某种感动。

最近,有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刚刚结束,那些参与活动的记者在发回的报道中都不约而同地反复提到“震撼”、“感动”等字眼,深感这次活动是他们的一次“寻根之旅、心灵之旅”。

我相信他们的感受。因为我也曾有同样的体会。在宣化店周总理与美蒋代表谈判遗址,有一张照片我至今难忘。那是周总理趟水过河行至彼岸,转身看着河水微笑的照片。1946年5月的一天,山洪暴发,冲断了公路上的桥梁,国共及美方代表被阻途中。焦急时分,附近群众纷纷涌来相助。当国民党及美方人员被农民背过河后,周总理却脱掉长裤,自己走向河边。乡亲们急忙跑过来争着要背他,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乡亲们,你们为了争取和平,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我很感谢你们。跋山涉水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本领。今天我不能再麻烦你们了。”说着便走进河中。

我还去过井冈山、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听过许多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和信仰。应该说,除了课堂教育,我对党、对国家的感情主要都是建立在这些可亲可感的红色遗址之上的。

如同编辑记者们所说的那样,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些红色遗址都是我们的根。新中国从哪里走来?一本中国近代史的书籍至多为你讲解个六七成,但总是留给人诸多遐想的空间;而一部百年中国史的纪录影片,为你讲解得就更少了。所以等你看完了,时常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年轻人都喜欢刨根究底,没有根的东西是不会有吸引力的。在这个时候,你可能想到,如果能到实地去看一看那该多好啊!

可是,我们很多时候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其实遍布各地的红色遗址就是新中国留存的根。从上海到井冈山、从遵义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在祖国的东西南北,每一个角落都撰写着新中国诞生的艰难征程。在中国这个讲究传统与继承的国家,一块地就是一个家族的根;对于党来说,那些曾经艰苦奋斗、披星戴月的根据地就是根。

和革命先辈相比,当代青年没有经历过国破家亡,也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所以对党、对理想信念缺乏足够深刻的感悟,个人的思想品质也缺少历史的印记和锤炼。但是,他们尊重事实、敬佩英雄、相信真理。而这些遗留下来的诸多红色文化遗产,不正是他们最好的学习之地、探索之地吗?

亲身的实践激发真实的情感。近年来,红色旅游热度持续攀升,不少青年自发组织起来重走红军路,重吃红军饭。在实践中,历久弥新的文物和纪念碑仿佛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课,激发出热爱祖国、热爱党的真实感情。一种共同的感动正从历史深处走来。

这些红色遗址必将因为年轻生命的不断到来而焕发出更久远的魅力。

我深信!

标签:;  ;  

第二部分:红色文化,如何让你更加明亮?年轻人的“红色教室”在哪里?_红色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