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中的应用论文_孟金玲 叶希希 刘琳

(湖南省澧县人民医院疼痛康复科)

摘要:目的 探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认知行为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按照所采取的干预措施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组分别为64例患者。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实施认知行为干预,观察并对比研究组和参照组干预前后的疼痛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干预前的疼痛评分并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疼痛评分(2.41±0.21)分显著低于参照组(3.62±0.65)分,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60例(93.75%)明显高于参照组52例(81.2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认知行为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评分

临床研究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几率可达15%左右,通常发生在40岁左右。患者在患病期间,将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病情康复[1]。近几年来,伴随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疼痛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临床上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认知行为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本组试验的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抽取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按照所采取的干预措施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组分别为64例患者,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许可。其中,研究组男性34例,女性30例,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16岁,平均年龄(46.24±13.57)岁;参照组男性36例,女性28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16岁,平均年龄(46.47±13.7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基线资料,经过对比后差异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护理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术前,患者需要做好术前准备,术后给予健康教育指导和干预,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镇痛治疗,告知患者有关术后的注意事项。

研究组实施认知行为干预。①认知干预。首先,护理人会需要告知患者发生疼痛症状的机制,并且告知患者有关减轻疼痛的有效方法。于住院第二天早晨,护理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和宣传;第二天下午,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介绍有关疼痛的相关常识;于第三天早晨,分析前一天的干预情况,并且结合患者的改善情况和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适当调整认知干预措施和方案,进而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认知较为薄弱的患者而言,则需要适当加强认知干预,进而使得患者能够正确认知疼痛;②行为干预。实施认知干预后,护理人员需要开始实施行为干预,基于常规的物理和镇痛治疗后,由护理人员于每天早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且根据疼痛评分基于早期功能锻炼的训练和指导。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而言,则需要指导其进行足背屈伸、轴线翻身以及屈膝等康复训练,逐渐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30°增加为70°,每次运动持续15~20min;对于疼痛轻微的患者而言,则需要适当进行下蹲、上下床、行走等练习。伴随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进行腰背肌的康复训练。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研究组和参照组干预前后的疼痛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试验所研究的数据,包括:疼痛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等,均采取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和核验,两组之间的数据经过对比和计算,得出P<0.05,则为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加之我国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逐渐增加,临床研究认为,将会增加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几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3]。因此,临床上不仅需要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认知护理干预和指导,进而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伴随我国医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根据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增加患者背外侧前额叶容量,进而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4]。护理人员通过加强患者对于疼痛认知干预,不断加强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和思维训练,改变患者以往传统的错误思维,告知患者长时间使用镇痛药将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5]。但是在正确的认知下,也需要使用适当的使用镇痛药剂,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因此,患者具有正确的用药观念和认知常识,正确认知疼痛反应的发生机制,对于疼痛症状的控制和干预措施有所了解,进而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疼痛管理和康复训练[6]。经过本次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两组干预前的疼痛评分并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疼痛评分(2.41±0.21)分显著低于参照组(3.62±0.65)分,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60例(93.75%)明显高于参照组52例(81.2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认知行为干预的实施,通过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疼痛反应等,积极开展有效而又规范的护理工作,进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使其能够快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上通过采取认知行为干预措施,不仅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反应,同时,还能够极大程度满足患者所提出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彭丽丽,余凤娇,王青.康复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6):207-209.

[2]李玲,牟静,刘兆丰,等.疼痛控制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6,28(4):564-566.

[3]张文娜,张彩虹,郝聪.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保守治疗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89-91.

[4]吴旭旭,张迎春.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对微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33):2579-2582.

[5]陈晓红,黄霞.综合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院外依从行为及复发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70-72.

[6]任晓冉,彭晶,尼春萍.基于阶段转变模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自我管理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6,23(4):1-4.

论文作者:孟金玲 叶希希 刘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  ;  ;  ;  ;  ;  ;  ;  

认知行为干预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疼痛中的应用论文_孟金玲 叶希希 刘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