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针刀临床疗效的常见因素浅析论文_肖德华1,刘星

响针刀临床疗效的常见因素浅析论文_肖德华1,刘星

1.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康科 510095;2.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 100010

【摘 要】就可能影响针刀临床疗效的因素,从适应证的选择、治疗方案的拟定、操作的精准、体系化的治疗以及术后的调护5个方面,作了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针刀;临床疗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173-01

针刀疗法自1993年全国推广后,经过短短的20余年发展,已发展成为一门自成体系的专门学科——针刀医学,其独特的针刀治疗方法业已成为目前保守疗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针刀医学理论的创新及针刀治疗的良好临床疗效。

取得好的临床疗效,尽快为患者解除病痛,是每一个医生追求的目标和愿望;在针刀临床中,虽然大多数的患者疗效显著,但疗效欠佳的患者也不在少数,造成的原因多种多样,以下就影响针刀临床疗效的常见因素,做一粗浅的简要分析。

一、适应证的选择

针刀疗法的适应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适应症主要是指软组织损伤所致的颈肩腰腿痛疾病,针刀疗法得以快速发展,得益于对这类疾病的优异疗效,这是不争的事实;广义的适应症(以内科杂病为主)可以这样认为:针刺疗法的适应症都是针刀疗法的适应症,因为针刀疗法是传统针刺疗法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针刀疗法与针刺疗法中的粗针疗法基本上可以等同,所以绝大多数可以运用针刺治疗的疾病,采用针刀治疗同理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对狭义适应症的治疗,通过多年的临床积累,已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相对规范的治疗模式,可重复性较高,疗效比较可靠;而对广义适应症的治疗,目前的现状是尚缺乏相对规范的治疗模式、缺乏数量上的积累,以及可重复性的临床验证,虽然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目前依然还处于临床探索阶段,需要不断的总结归纳和时间的验证,相信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对针刀医学将来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针刀医学也是一样,针刀疗法有它的长处,也有其短板;对针刀疗法目前的适应证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才能在临床中更好地扬长避短,提高治疗的有效性,使针刀疗法的优势和长处得以充分施展,巩固针刀疗法在临床治疗方法中的地位和针刀医学的声誉,为针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针刀疗法的初学者来讲,临床上要尽量避免因为病种选择不当而导致的疗效欠佳,继而对自己的临床工作以及针刀医学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二、治疗方案的拟定

针刀治愈疾病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对部分疾病采用针刀治疗,其效果可以用“若风吹云”、“覆杯而愈”来形容,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病去如抽丝”;所以在针刀临床操作之前,要有一个治疗的总体思路,拟定一个切合病情的治疗方案,有计划、按步骤地一步步进行治疗;一般来说,针刀治疗包含有形态和功能两个层面的调整,具体步骤包括松解粘连、解除卡压、调整生物力学、激发人体康复机能等几个方面,每次实施针刀治疗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是很明确的,所以对每次治疗,治疗点的选取、针刀器具的采用、手法的选择、配合治疗的药物选定以及相关辅助器械的运用,都要进行认真而全面的考虑,如此,在临床治疗中,方能对疾病的转归做到心中有数,临证不惑;针刀治疗不能简单地理解成针刺疗法中的“阿是穴”治疗,不是压到哪里痛就扎哪那么随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个切合患者病情的针刀治疗方案拟定,需要将多方面知识的进行有效的融合,是临床综合水平的体现;要求施术者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解剖(大体解剖、精细解剖、动态解剖、体表解剖等)、生物力学等有较全面的掌握,对机体功能的调整和人体康复机能的激发有独到的认识,对针刀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有较全面的领悟,还要求对整复手法有一定的造诣,而且还需要能根据病情对常用中、西药物进行灵活的运用。

三、精准的操作

拟定的治疗方案需要精准的治疗来实现,精准的操作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包括松解位置的准确和对松解部位刺激量的合适把控。

针刀治疗是非直视下的操作,但不是“盲扎”,是在对治疗局部组织静态和动态解剖了如指掌的情况下进行的治疗,是“目无全牛”状态下的操作,只有精准的操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才有保证;

临床操作中对粘连、挛缩、疤痕和堵塞的松解不仅仅要精准、彻底,而且要适度,松解过度则易造成副损伤,甚至形成新的粘连,滋生出新的病症;若松解不足,临床效果又会大打折扣,所以施术者要有良好的手感和控刀技巧,而良好的手感和娴熟控刀技巧的获得,是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来获得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因此施术者特别要加强针刀临床治疗基本功的重视,没有良好的手感和控刀技巧,精准的治疗就是一句空话,临床的疗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体系化的针刀治疗

单纯运用针刀进行治疗,确实能解决很多的临床问题,但并不代表针刀疗法不需要其他治疗方法的辅助;针刀疗法从来就不排斥其他方法,认为针刀疗法仅仅是单纯的针刀治疗,是对针刀医学治疗体系的一种误读;

针刀鼻祖朱汉章教授生前对针刀医学的治疗体系总结为“针刀为主、手法为辅、药物配合、器械辅助”16个字,是对针刀医学治疗体系的最好诠释;

针刀对软组织的粘连、挛缩和疤痕的松解,功效卓越;手法对恢复肌肉和韧带的弹性,整复形态结构,效果显著;药物则以化学调节的方式调整人体,有别于针刀及手法的物理性调节;相关器械(比如:牵引、固定、支具等)的配合使用,能更好的为患者的康复创造环境和条件;

针刀治疗与其他疗法的有机结合,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升;反之,疗效将受到影响;朱汉章教授总结的16个字,同时也是对针刀操作者提出了在知识和操作上的具体要求,作为针刀从业者,应该从以上16个字中的4个方面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从而使治疗效果得到不断的提高。

五、术后的调护

术后的调养合适与否,会对针刀治疗的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临床上针刀术后调养不当而致的疗效不佳并不鲜见;针刀治疗的间隔时间一般是5~7天,在间隔期多靠患者自己进行调养,医生应该对患者的调护进行详细而全面的指导,术后的调养包括的方面很多,如术后治疗点的护理及术后反应的处理、生活起居的注意事项、如何纠正容易造成疾病加重的不良习惯、功能锻炼的方式、情志的调整等,随着治疗的进展,每次的调护都要应有相应的改变;

对术后患者进行针对性强的调护指导,能有效防止可能影响针刀治疗效果的不利因素,使每一次的针刀治疗都能发挥其最大效能,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

以上从适应证的选择、治疗方案的拟定、操作的精准、体系化的治疗以及术后的调护,这5个可能影响针刀临床疗效的方面,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囿于学识有限,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望同道批评斧正。

第一作者简介:刘星 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病区主任(男 1967年生 汉 江西省南昌市)。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新中医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广东省针灸学会痛证及抑郁相关病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论文作者:肖德华1,刘星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响针刀临床疗效的常见因素浅析论文_肖德华1,刘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