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理国家的特点_政治论文

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理国家的特点_政治论文

试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领导集体论文,中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9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 形成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多年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统领全局,指挥若定,在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了政治稳定观、经济发展观、文化建设观等鲜明的治国特点。

一、关于政治稳定观

政治稳定观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关于政治稳定思想的直接继承,同时又赋予新的内容和发展。它明确了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而且完善了实现政治稳定的措施和方法。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善于从政治上提出和处理问题,保证革命和建设任务的完成,是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1]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政治观的精典论述,集中反映在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尤其是十五大报告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2]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强调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主、法制建设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重视政治的传统,注意从政治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邓小平一再告诉我们,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政治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十多年来,非常注意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把许多关键性问题都提到政治的高度去认识。

1.稳定是最大的政治

邓小平同志在世时一直强调政治稳定,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最大的政治。1989年,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临危受命,更加重视稳定。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把稳定作为治国安邦的最大政治,抓到了要害处。新中国成立50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稳定,经济就发展;反之就停滞。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无一不是有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国家要发展,政局稳定是关键,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我们几十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所取得的共识,同时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所证明。

2.实现政治稳定的主要途径

——高举旗帜,保持稳定。实践已经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当代社会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在今天,没有别的理论能代替邓小平理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的十五大的主题确定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是非常正确、英明的,得党心、得民心。“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2]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多年来的领导工作,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党、全国就团结,政治就稳定,经济就不断发展,我们的革命就不断取得胜利。

——改革、发展促进稳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关注改革和经济发展问题,把稳定作为重中之重。1994年1月24日, 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自此以后,上述20个字被称为“二十字方针”。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改革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只有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才能真正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协调关系促进稳定。十多年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力于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用新思路、新办法,积极探索,精心谋划,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讲话中提出的正确处理十二个重大关系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普遍存在两大类问题:一是非对抗或对抗性矛盾仍普遍存在着,尤其是一些大量的非对抗性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容易转化为对抗性矛盾。二是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协调,协调不好,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以协调促发展,反过来发展又促进协调。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种种矛盾和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高层建瓴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整个讲话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果说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是当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分析中国社会关系的开山之作的话,那么,江泽民同志的这篇重要讲话则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到现阶段,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的开山之作。围绕这十二个关系,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方面,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在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方面,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方面,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使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在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方面,加强第一产业,调整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在东、西部地区的关系方面,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方面,强调二者的互补性,而不是割裂开来;在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上,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位置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必要补充;在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方面,既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不闭关锁国,做好开放工作;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方面,要发挥两个积极性,全国协调发展;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上,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上,强调两手都要硬,强调新思路、新办法。

对这十二个重大关系,江泽民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来研究这些重大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调查研究,集中群众智慧,提高领导水平,找出解决办法,促进社会政治稳定,把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推向前进。

——民主法制建设促稳定。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谈不上现代化。民主必须同法制结合起来。党的十五大把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确立了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与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经济利益的调整,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和新情况、新变化,尤其是一些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矛盾比较突出。如何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认真负责、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人民内部矛盾,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好思想工作,区别不同情况,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以处理,防止矛盾激化。”[2]

——坚持基本路线保证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在20年改革实践中总结形成的,它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最可宝贵的经验。所以说,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郑重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因此,要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牢牢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用党的基本路线去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愿望和意志,同心同德,保持社会稳定。

二、关于经济发展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观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其最核心内容反映在江泽民同志1991年的“七一讲话”和十五大报告中。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主要突出了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从经济发展战略看,十多年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经济工作中继续贯彻执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的方针、政策,但同时又发展了新内容,像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在最近10年中明确或提出来的。从经济发展观来看,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问题是政治问题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经济问题一直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去认识。比如: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国企改革时,指出:“要把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作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件大事,摆到突出位置,集中精力抓下去。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1](1639)后来,他又多次强调, 正确认识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3 ]。我们国家主要的问题还是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经济上去了,生产力发展了,国家强大了,这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归根到底还是要把经济搞上去,因为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2.用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是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了解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下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4]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突破了一些旧的框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形成,特别是以“两个根本转变”为内容的经济发展新思想的提出,即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收到明显效果。其他如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等;在完善和发展市场体系方面,加快实现资本市场化,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改革从许多方面引起了人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3.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经济发展时,郑重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1994年,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确立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基础”。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讲话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5]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 实施可持续发展决不是权宜之计,是一项国策。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资源相对不足,决不能重走一些发达国家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定要强调资源保持有效利用,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持久发展的动力。

4.用科技、教育推动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的到来,已经使科学技术在推进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为此,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1999年6月15日,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朱镕基同志都在他们的讲话中一再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务院明确宣布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并组成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由朱镕基总理亲自担任组长,并先后由国务院正式批转了《国家创新体系》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心,它必将对十五大提出的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任务产生久远的历史影响。

三、关于文化建设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观,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建设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主要内容来看,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有继承,有完善,有发展。

关于文化建设的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江泽民同志于1991年在中国共产党诞辰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1996年10月10日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五大报告里面。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70周年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把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高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高度去认识。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又一次专门深刻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明确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专列一章讲文化建设这是第一次,足见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文化建设的重视。那么,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观到底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反映在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文化建设的内容方面。

1.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治国方略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主要载体和内容。对文化建设的方针,集中反映在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十五大报告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并把文化确立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7]。 但当时只是把文化力量作为革命力量的一个方面军。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不仅仅只是强调文化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实际上是总结了2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所得出的科学总结。江泽民还进一步强调了文化的历史性及时代性,历史性就是渊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时代性就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同时,明确提出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2] 在论述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时,江泽民还特别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早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就曾对文化建设的内容有一个界定,把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江泽民同志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培养“四有”新人是文化建设长期艰巨的任务。在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里,明确地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总的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培养“四有”新人是我国文化建设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把培养人的目标明确化、具体化,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用文化建设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曾讲过:“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8]理想、 信念是坚强精神支柱的基础,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共同理想就是一盘散沙。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需要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的,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将在不同时期确立不同的中短期的奋斗目标,这些中短期目标就是我们的阶段理想。我们的阶段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为了形成这个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去作出它应有的贡献。为此,一定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这样,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

第三,教育和科学技术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赋予了教育和科学以更为特殊的意义。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最后集中到人才竞争上,无论就哪一个方面的实力的增强来看,教育都无不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同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价值取向也产生重要影响,包括倡导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消除愚昧,增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等。

把教育和科学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一方面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突出了教育和科学在文化建设中的载体作用,离开教育和科学去谈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最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事业,它的群众性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内容和方向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也是文化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同“二为”服务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文化领域实行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和思想保证。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二为”、“双百”进一步明确的前提下,同时还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的指导思想,使“二为”、“双百”更具体化。主旋律是强调党对文化艺术工作的指导性原则,强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性,决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强调了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作为精神支柱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而多样性主要是指文化艺术的丰富性、群众性、层次性,鼓励争鸣,鼓励切磋,百花齐放,体现了一种宽大的包容性。

第五,新闻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一贯精神。江泽民同志在1994年1 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一个根本指针、四个方面工作”,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个讲话明确了我国新闻宣传、广播影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标准。后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又作了“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坚持政治家办报”的讲话。这些讲话精神都极大地促进了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使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第六,文化发展要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以我为主,洋为中用的原则。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它的传承性和开放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渊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但同时又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对传统文化来说,应当有一个扬弃的过程,这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外来文化,也有一个批判吸收的问题,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另外,文化的开放性特点要得到发扬,开放性是文化的性质所决定的。文化建设决不能闭关自守,要加强对外开放和交流,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才能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七,把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文化建设一定要有良好的环境,要以生动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同时要加强硬件建设,给以必要的投入。早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中央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有物质保障,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特别是明确提出“切实解决目前宣传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宣传文化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按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要求, 加强宣传文化事业的基本建设”。1997年,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又特别提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长期的文化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好的环境,没有有效的载体,再好的设想也是难以产生出好的效果的。

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十多年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努力下,已经形成的政治稳定观、经济发展观、文化建设观,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构成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三元结构,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创造性展开,是多年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主要经验总结。

标签:;  ;  ;  ;  ;  ;  ;  ;  ;  ;  ;  ;  ;  

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理国家的特点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