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里籍与生平考析论文

学术考辨

子张里籍与生平考析

周海生,刘 璐

(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 曲阜273165)

摘要: 子张是孔门后期弟子中的佼佼者,晚年居陈,授徒传经,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子张氏之儒,对继承和传扬孔子思想起到了一定作用。 宋代,子张升为十哲,在孔子弟子中地位极为尊崇。 但子张之里籍却向有争议,生平亦模糊不清。 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的对比、考订,对子张“陈人说”“鲁人说”作系统辨析,肯定子张“鲁人说”;在厘清史实的基础上,对子张家世、生平等相关问题进行梳理考证。

关键词: 子张;里籍;生平;孔子弟子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①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1938 页。 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汉书·地理志》亦云:“孔子弟子受业而通者,七十有七人。”所言人数与《世家》不同。 举其成数,则通谓“七十子”,如《孟子·公孙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于此七十二贤之中,子张作为孔门后进,无疑是一位极富特色而又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 子张才高意广,个性突出,《论语·先进》中有“师也辟”之语,言其气质之偏。 然子张颇具好学精神,闻圣之教,进学不已,晚年造诣精深,日进高明,被孟子赞为“有圣人之一体”(《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卒后,子张居陈,传扬孔子遗说,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子张氏之儒,被韩非子列为“儒家八派”之首。 宋度宗咸淳三年,升子张为十哲。 于此可见,子张在孔门后学中的地位极为尊崇。 但关于子张之里籍、生平,文献记载却颇为简略,且有争议。本文基于史志文献的比较分析,对子张里籍问题及家世、生平做一探讨,以期于子张研究有所补益。

一、子张里籍考

关于子张里籍,文献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见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颛孙师,陈人,字子张。 少孔子四十八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同。 另一种说法则是《吕氏春秋·尊师》篇所云:“子张,鲁之鄙家也。”一云陈人,一云鲁人,此为子张里籍之分歧。

然历汉至清,史志大多沿袭司马迁之说,认为子张是陈人。 如:郑玄《孔子弟子目录》曰:“颛孙师,阳城人。”② 郑玄:《孔子弟子目录》,清王谟辑:《汉魏遗书钞·经翼四集》,清嘉庆三年(1798)金溪王氏刻本。 司马贞《史记索隐》云:“阳城,县名,属陈郡。”③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2204 页。 此后,明郭子章《圣门人物志》、陈镐《阙里志》、吕元善《圣门志》、薛应旂《四书人物考》、夏洪基《孔门弟子传略》,清朱彝尊《孔子弟子考》、孔继汾《阙里文献考》、沈德淐《圣门志考略》、林春溥《孔门师弟年表》、冯云鹓《颛孙子书》等皆持“陈人说”。 与此相应,唐宋以降,对子张的封赠如“陈伯”“宛丘侯”“颍川侯”“陈国公”等,皆与陈地有关。 不得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官府对“陈人说”的肯定。 从历史上看,子张里籍的主流观点就是“陈人说”。

余荫山房的空间流线设计极大地影响着空间承载的活动类型与使用者的空间体验。余荫山房中的廊桥(图5)、园路等作为空间骨架组织空间,将园林空间向平面展开,一系列空间在开合、大小、深浅等方面不断变化,构建了“开始—发展—转折—高潮—收尾”的动态而完整的空间体验。

其间,虽有学者主张子张为“鲁人”,惜未引起后人更多关注。 如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就将“颛孙氏”列入“鲁人字”,并云:“颛孙师字子张,仲尼弟子。”① 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华书局,1995 年版,第108 页。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第392 页。 时至清初,崔述对“子张陈人说”明确提出质疑,认为《史记》记载孔子弟子国邑存在错误,他说:

“鄙”,其意为“小”。 所谓“鄙家”,即地位低微的小户人家。 在这里,《吕氏春秋》将子张与“大盗”“大驵”“暴者”“巨狡”者等卑贱而有罪的“刑戮”之人相提并论,可见其社会地位之低下,必非贵族矣! 另外,《尸子·劝学》也有如下一段记载:“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也。”① 尸佼:《尸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2 页。 驵,《说文》曰:“牡马也。”《史记·货殖列传》云“节驵会”,《集解》引徐广曰:“驵,马侩也。”②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第3277 页。 即马贩子。 也就是说,子张年轻时曾从事过贩卖牛马之类的贱役。 无论是“鄙家”,还是“驵”,尽管称谓不一,但都显示出子张出身微贱。

由表2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较少的迭代步数下,我们所提出的迭代算法能快速收敛到真实投影点,说明这些算法对于解决具有非负约束的l1闭球上的投影问题是有效的。从数值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Dykstra算法4和Ⅰ型三算子算法9以及Ⅱ型三算子算法10有着几乎一致的数值结果。4种形式的DR算法5-8收敛性也几乎一样。为了更加直观比较算法的收敛性,在图2和图3中,我们分别画出迭代序列随着迭代步数的收敛过程。

颛孙为陈国公子,《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春,陈人杀其大子御寇。 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颛孙自齐来奔。”颛孙之所以逃奔鲁国,是因为陈国发生了内乱。 《史记·陈世家》载:“二十一年,宣公后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杀其太子御寇。 御寇素爱厉公子完,完惧祸及己,乃奔齐。”颛孙、公子完皆御寇之党,故相与奔齐,而颛孙又从齐国转而奔鲁。 其后,颛孙即不见于传文。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引《风俗通》曰:“陈公子颛孙仕鲁,因氏焉。 其孙颛孙师字子张,为孔子弟子。”③ 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九,《丛书集成新编》第99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 年版,第121 页。 《世本·氏姓篇》亦言“颛孙氏,陈公子颛孙仕鲁,因氏焉”④ 秦嘉谟辑:《世本》卷七,《四库未收书辑刊》第3 辑第14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版,第117 页。 。 这一记载,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即颛孙奔鲁之后,仕于鲁,并以颛孙为氏。 据此,陈公子颛孙乃子张之先祖。 但是,颛孙仕鲁之后,究竟是长居于鲁,还是重返陈国,甚或另赴他国,史无明言。 揆诸当时情势,似以居鲁为是⑤ 《通志·氏族略》云:“颛孙氏,妫姓。 陈公子颛孙仕晋,子孙氏焉。”参见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第108 页。 冯云鹓《先贤颛孙子传》按曰:“《通志·氏族略》云‘仕晋’,盖字之误。”参见冯云鹓:《圣门十六子书·颛孙子书》卷首,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儒藏·史部》第7 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543 页。 “仕晋”之说,究竟是字之误,还是实有此事,限于史料,难以断定。 结合《左传》“自齐来奔”的记载,相较而言,“仕鲁”之说,更具可信度。 。 若从庄公二十二年(前672)算起,至哀公时,颛孙氏居鲁已170 余年,谓之鲁人,当不为过。 由此而言,崔氏之疑,不无道理。

实际上,明清时人虽多主子张“陈人说”,但其记载,也间有矛盾之处。 明人薛应旂《四书人物考》于子张记为“陈人”,于子张之子申详则曰“鲁人”⑥ 薛应旂:《四书人物考》卷二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57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年版,第151 页。 按,申详,《孟子》作“申详”,《礼记·檀弓》作“申祥”。 。 若申详为鲁人,其父子张亦必居鲁。故而,崔述有言:子张之子申祥,亦仍居鲁,固世为鲁人矣,安得以为陈人也哉!⑦ 崔述:《洙泗考信余录》卷三《孔门弟子通考》,第405 页。 梁玉绳亦曰:“《史·索》引郑玄《孔子弟子目录》谓‘阳城人’,县固属陈地。 而《吕氏春秋·尊师》云‘子张,鲁之鄙家。’考《通志·氏族略三》‘颛孙氏出陈公子颛孙’,《左·庄廿二》‘颛孙来奔’,张盖其后,故又为鲁人。”⑧ 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三,《丛书集成新编》第110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 年版,第503 页。 冯云鹓虽赞同“陈人说”,但又曰:“子张子,其先陈人,世居宛丘之下。”⑨ 冯云鹓:《圣门十六子书·颛孙子书》卷五,第559 页。 “其先陈人”四字,已曲折显示出其对子张“陈人说”的谨慎态度。

自崔述倡言子张“鲁人说”以来,近代学者多有赞同者。 蒋伯潜言:“颛孙氏以陈公子徙鲁,故子张有鲁人、陈人两说也。”⑩ 蒋伯潜:《诸子通考》,长沙:岳麓书社,2010 年版,第97 页。 但他又说:“子张为颛孙之后,而颛孙于庄公二十二年奔鲁,则子张明为鲁人矣。 其先世出自陈,犹孔子先世出自宋也。”⑪ 钱穆以《吕氏春秋·尊师》篇和崔述之言为据,得出“子张果鲁人”⑫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年,第67 页。 的论断。 丁原明、高思新、冯建辉、宋立林等学者皆从其说⑬ 参见丁原明:《子张之儒对原始儒学的继承和偏离》,《中国哲学史》1994 年第6 期;高思新:《子张身世探索》,《沙洋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 年第4 期;冯建辉:《子张生平考述》,《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年第6 期;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早期儒学多元嬗变的学术史考察》,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 年版,第94—96 页。 。

但是,子张“鲁人说”并未得到学者的一致认同。 以李启谦、王钧林先生为代表,一些学者仍持守“陈人说”① 参见李启谦:《子张研究》,《中州学刊》1986 年第6 期;王钧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171页;秦崇海:《孔子中州弟子传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 年第3 期。 ,其证据主要源于《新序·杂事》的记载: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 讬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体息,以见君。 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 ……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 ……敢讬而去。”

二是孔子素抱行道之志,上下求索,流离四方,蒙难匡蒲、宋人伐木、陈蔡绝粮皆其周游列国羁旅生涯中备极艰辛者。 “陈蔡绝粮”作为孔子坦然直面厄运,“守死善道”的标志性事件,以今人的眼光来看,更为值得珍视的是其象征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孔子周游列国这条‘长线’上的一个点”⑨ 冯建辉:《子张生平考述》,《濮阳职业教育学院学报》2010 年第3 期。 。 所谓“从我于陈蔡”,自不必仅仅局限于孔子厄于陈蔡的“短时段”,而是可以理解为孔子居陈到适楚期间的“长时段”。 虽然我们依据现有材料,无法确知子张拜师的具体情形,但子张于孔子居陈之时或离陈适楚之际,入学孔门,还是有可能的。 清人冯云鹓就主张子张受业的时间为“孔子在陈”之时⑩ 冯氏云:“因孔子在陈,遂受业习礼容。”参见冯云鹓:《圣门十六子书·颛孙子书》卷一《年表》,第544 页。 惟其将子张入孔门时间定为十岁时,又似觉太早,未敢遽从。 。

那么,司马迁为何说子张是陈人呢? 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来看,明著国邑者凡七人:颜子,鲁人;子贡,卫人;子游,吴人;子张,陈人;公冶长,齐人,皆以国著;曾子,南武城人;子路,卞人,皆以邑著。 对此记载,崔东壁谓“惟颜子、子贡为不误”,尽管不免怀疑过甚,但至少表明,《史记》关于孔子弟子里籍之记载尚有讨论的空间。 其实,司马迁上距孔子已300 余年,虽然他“作《弟子传》时根据的有古文《弟子职》之类的文献,比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材料自然为多”③ 王博:《中国儒学史》(先秦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154-155 页。 ,但时远事邈,实已难得其详,此由《弟子传》记弟子77 人,而著其国邑者仅7 人,即可略知。 之所以说子张是陈人,大概如《孔子世家》所言“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只不过指子张是陈颛孙之后而已。 依孔子自称“予始殷人”之例,云子张为陈人自无不可。 清人钱大昕在回答弟子关于子张里籍“或陈或鲁,二说孰是”的问题时,曾云:“皆是也。 《春秋传》:‘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颛孙自齐来奔。’子张当是陈颛孙之后,以字为氏者,故称陈人。 子张既从孔子游,而其子申详为鲁缪公臣,则居于鲁非一世矣。”④ 钱大昕撰,吕友仁校点:《潜研堂集·文集》卷九《答问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第128 页。 显然,钱氏认为“陈人说”与“鲁人说”于理皆通,二者并无冲突。 不过,既然强调“居于鲁非一世”,自当以“鲁人说”为洽。

综上所述,关于子张里籍问题,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子张为陈公子颛孙之后裔,而生于鲁,长于鲁,是为鲁人。

二、子张家世生平

《论语》又记曾子之言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论语·子张》)对于曾子之语,何晏《集解》引郑曰:“言子张容仪盛,而于仁道薄也。”⑤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296 页。 皇侃、邢昺皆同此说,朱子更指斥子张“务外自高,不可辅而为仁,亦不能有以辅人之仁”⑥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第191 页。 。旧解以容貌、容仪说堂堂,蔡仁厚认为“义嫌偏狭,平常虽亦说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然子张之堂堂不止乎是也”⑦ 蔡仁厚:《孔门弟子志行考述》,第114 页。 。 黄怀信先生也说:“堂堂,指其人不同凡响,不必专指形貌。”⑧ 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第1690 页。 据此,下句“难与并为仁”当非指子张仁行浅薄。 程树德引王闿运《论语训》曰:“亦言子张仁不可及也。 难与并,不能比也。 曾、张友善如兄弟,非贬其堂堂也。”并云:“如旧注之说,子游、曾子皆以子张为未仁,摈不与友,《鲁论》又何必记之? 吾人断不应以后世讲朱陆异同之心理推测古人。 况曾子一生最为谨慎,有口不谈人过之风,故知从前解释皆误也。 王氏此论虽创解,实确解也。”⑨ 程树德:《论语集释》,第1328 页。 程氏所论,可谓独具慧眼。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来看《孔子家语·弟子行》所载子贡对子张的评价:

子张为颛孙之后。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颛孙自齐来奔。”既言“公子”,颛孙为陈国贵族,自无疑义。 “颛孙自齐来奔”杜预注:“不书,非卿。”⑤ 左丘明撰,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306 页。 依《左传》例,非卿不得书名,则颛孙奔鲁之前应为大夫。 《世本》又云:“陈公子颛孙仕鲁。”由此推测,奔鲁之后,颛孙在鲁国亦具有大夫身份。 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于“歂” 字下云“此氏必鲁大夫颛孙之后”⑥ 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九,第120 页。 ,则明言颛孙为鲁大夫。 冯云鹓《颛孙子书·年表》略载其世系云:“生子颛孙强,强生健,健生齐,齐生姜,姜生三子:曰子张、曰子莫、曰子英。”⑦ 冯云鹓:《圣门十六子书·颛孙子书》卷一,第544 页。 按,冯氏又引《堀坊志》曰:“颛孙子莫,子张之弟也。”并云:“《孟子》称:‘子莫执中。’赵岐以为‘子莫,鲁之贤人也,其性中和专一者也’,第其学无所考。 惟《说苑·修文》篇载公孟子高问礼一事,而曾子称之,即此三言,而性之中和专一概见矣。 《通志》言颛孙子英见《说苑》,今本无之,或一人而异其名乎? 《堀坊志》以为子张、子莫、子英兄弟三人,子莫为子张之弟。 家乘之言,当必有所受矣。”见《圣门十六子书·颛孙子书》卷四,第555 页。 钱穆《子莫考》则认为:“核其年世,疑即子张之子申详其人也。 莫者疑辞,详者审察之辞,详字子莫,正符古人名字相反为训之例。”见氏著《先秦诸子系年》,第260 页。 自颛孙至子张,历六世。 唯其所记,于传世文献无徵,难以遽信。 至子张之生,颛孙氏已衰败。 《吕氏春秋·尊师》篇载:

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 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 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 索卢参,东方之钜狡也,学于禽滑黎。 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

子张乃颛孙之后也,颛孙于庄二十二年自齐奔鲁,历闵、僖、文、宣、成、襄、昭、定,至哀公凡十世,子张之非陈人明矣。 盖因其先世出自陈,而传之者遂误以为陈人耳。 若子张为陈人,孔子亦将为宋人乎? 孔子弟子,鲁人为多;其次则卫、齐、宋,皆邻国也;吴之去鲁远矣,若涉数千里而北学于中国,此不可多得之事。② 崔述:《洙泗考信余录》卷三《孔门弟子通考》,《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第404-405 页。

《檀弓上》:“子张之丧,公明仪为志焉。褚幕丹质,蚁结于四隅,殷士也。”

如果多个传感器获得的测量结果是同步的,则状态将与所有测量的叠加向量同时更新.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贡献项在回波和测量矩阵方面具有组对角线结构.因此,多传感器估计和数据融合的更新方程被表示为局部信息贡献项的线性组合,即

以上分析,仅属据现有史料所作之推测,并非定论。 总体而言,子游、子夏、子张固属孔门后学,但其入门时间,当在孔子归鲁之前。

为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加强知识信息推广力度,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CNKI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著作权使用费及相关稿酬,本刊均用作为作者文章发表、出版、推广交流(含信息网络)以及赠送样刊之用途,即不再另行向作者支付。凡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即视为同意编辑部上述声明。

《礼记·檀弓上》:“子张病,召申祥而语之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吾今日其庶几乎!’”

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不但要有理论内容,更要有实践操作。许多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限制,硬件设施不完善,机械化培训只能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培训,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部分村庄的培训教室、培训时间及地点都不固定,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存在严重的形式化。

《檀弓下》:“子张死,曾子有母之丧,齐衰而往哭之。 或曰:‘齐衰不以吊。’曾子曰:‘我吊也与哉?’”子张病重之时,仍念念不忘戒勖其子,“欲令子执治其丧,每事从礼,使我得成君子”③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198 页。 。 子张去世后,弟子公明仪主持丧礼,取崇俭尚质之意,用殷之士礼以葬其师。 曾子闻讣,哀痛不已而往哭之。三条材料,皆与子张之卒有关,但却都未言其卒年及终于何处。 从第三条史料来看,子张去世时,曾子正为母服丧,遂“齐衰而往哭之”。 有人说,自己有齐衰之服,不必去问丧。 对此失礼之讥,曾子反问说:“我仅仅是去慰问生者吗?”就丧礼而言,曾子与子张为朋友一伦,无服,不应往哭。 但曾子与子张同为孔子弟子,志意相得,犹如兄弟,“故援有殡哭兄弟之义而往哭之,非吊也”④ 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第249 页。 。 吊者所以慰人之戚,哭者所以自致其哀。 曾子往哭之缘由,除了痛失益友之外,更深一层的原因可能在于痛惜子张之不寿。 因为曾子与子张年龄相仿,子张去世之时,曾子有母之丧,自然以子张未能得享高寿为憾。 据冯云鹓《颛孙子书·年表》载,子张卒于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 年)、鲁悼公元年,丙申⑤ 冯云鹓:《圣门十六子书·颛孙子书》卷一《年表》,第545 页。 按,周贞定王二十四年,时当鲁悼公二十二年,冯氏所云“鲁悼公元年”,误。 ,年仅五十七岁。 若此,正符曾子往哭痛惜之意。

子张居陈教授,究竟是卒于陈还是卒于鲁?《礼记·檀弓下》言曾子“齐衰而往哭之”,曾子为南武城人(今山东嘉祥),孔子卒后,曾子长居洙泗之间,其以母丧之身往哭子张,据情理推断,子张可能卒于鲁。 但是,《礼记·檀弓上》又有“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曾子吊于负夏”之语,我们知道,子夏于孔子卒后居西河教授,而负夏乃卫地,曾子既然能赴西河、负夏而吊,当然也可能赴陈而哭子张。 所以,子张也可能卒于陈。因史料有限,姑且两说并存。

关于子张的家庭情况,文献资料极为缺乏,仅有冯云鹓《颛孙子书·年表》有零星记载。 据其所载,子张二十岁时娶曾氏,二十二岁有父丧,二十三岁生子申详⑥ 冯云鹓:《圣门十六子书·颛孙子书》卷一《年表》,第544 页。 。 此为子张家庭之大略。 据《孟子》载:“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孟子·公孙丑下》)由此可知,申详曾仕鲁缪公。 子张之子何以称申详? 郑玄注《檀弓》“申祥”云:“《太史公传》‘子张姓颛孙’,今曰申祥,周、秦之声,二声相近,未闻孰是。”孔颖达正义曰:“谓周国秦国之人,言申与颛声音相近,今不知颛是,不知申是。”①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第198 页。钱穆:《孔子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年版,第52 页。 梁玉绳则认为郑说似非,“此乃氏而非姓,父氏颛孙,子氏申,父子别氏,古人多有之,不足为异”② 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1216 页。 。 古代姓氏制度较为复杂,郑樵言其演变之大概曰:“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以别贵贱……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 姓以别婚姻。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③ 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氏族略序》,第1-2 页。 战国时期,因生赐姓和胙土命氏制度逐渐消亡,已有姓氏合一的趋向。 顾炎武《日知录》言“战国时人大抵犹称氏、族,汉人则通谓之姓,然氏、族之称犹有存者。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④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1278-1279 页。 ,故《史记》中常有“姓姒氏”“姓赵氏”“姓芈氏”“姓刘氏”“姓孔氏”之类的记载。 因此,钱穆指出:“梁氏以父子别氏说之,误矣。 颛孙之与申,犹田之与陈也。 故田仲子亦称陈仲子,犹申详称颛孙子莫也。”⑤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260-261 页。 按照钱穆之说,颛孙合言为申,二者声近,则所谓“申详”,亦即颛孙详。 另,冯云鹓《颛孙子书·宗子世表》云:“母曾氏以哀公十四年庚申生,因名申。 当西狩获麟之异,原名祥,后书今名。”⑥ 冯云鹓:《圣门十六子书·颛孙子书》卷六《宗子世表》,第560 页。 此说甚为奇异,姑置不论。

关于子张葬地,冯云鹓《颛孙子书·祠墓古迹》引《江南通志》曰:“先贤颛孙子墓在萧县南三十里,春秋致祭。”又引《堀坊志》云:“(子张)从学孔子,往来邹鲁,道经萧子国,览山川云物之盛,遂卜居萧西南二十里冒陵山之阳,筑室而处。 孔子没,子张在鲁心丧三年毕,与其友闵子骞同归于萧。 厥后,闵子徙宿,子张与子申详守萧不变。 及终,葬于堀坊村。”⑦ 冯云鹓:《圣门十六子书·颛孙子书》卷五《祠墓古迹》,第558-559 页。 志书所载子张终葬之萧,为战国初年宋国属地。 其记载真伪如何,尚难定论,暂附于此,以备一说。

在子张的人生经历中,从孔子问学当为极其重要而灿烂的人生篇章。 子张学于孔子,“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⑧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第94 页。 ,辉煌至极。 从子张与孔子的年龄差距来看,与孔子其他弟子相比,子张进入孔门问学的时间比较晚。 钱穆认为,孔门弟子有前后辈之别:“前辈者,问学于孔子去鲁之先,后辈则从游于孔子返鲁之后。 如子路、冉有、宰我、子贡、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原宪、子羔、公西华,则孔门之前辈也。 游、夏、子张、曾子、有若、樊迟、漆雕开、澹台灭明,则孔门之后辈也。”⑨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84 页。 那么,子张是否如钱穆所言在孔子归鲁之后才进入孔门呢?

采用TPS5430设计的电源电路需要在外部外接二极管,此方案中选择了1N5822,该二极管的正向电流3A,正向电压0.3V,反向最大电压为40V,满足了设计要求。由于该器件是开关器件,退耦电容对电路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容量较大的退耦电容,此处退耦电容C16选用了220μF的电解电容。输出滤波器件采用LC滤波,通过L1、C15滤波。电感L1的容量与TPS5430输出的最大电流有关,电容C15的电容值设定0.1uF,电感L1设定为22uH。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他日从在陈蔡间,困,问行。”司马迁自言《弟子传》之“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⑩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2226 页。 ,此处所记应取材于《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而定其为孔子厄于陈蔡之时师徒之问答。 孔子周游列国,抵达陈国时约在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 年),孔子60 岁。 居陈三年,后自陈赴楚,曾遭陈蔡绝粮之困。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孔子师徒在陈蔡受困之时,子张随行。 据钱穆的考证,孔子在陈绝粮,时当鲁哀公六年⑪ 。 此时,孔子六十三岁,子张年仅十五⑫ 林春溥《孔门师弟年表》载,哀公六年,子张“十六岁,从在陈蔡”。 参见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儒藏·史部》第51 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649 页。 按,林氏依《公羊传》《谷梁传》之说,取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二十一年,故云十六岁。 若从《史记》孔子生年鲁襄公二十二年之说,则哀公六年子张十五岁。 ,能否以如此年龄跟随孔子问学?

对此问题,前人多有疑问,如梁玉绳曾云:“是时子张才十五岁,恐未必从行也。”并引《滹南集·辨惑》曰:“子张问行,孔子语以忠信笃敬,此平居所讲明,《史》谓因陈、蔡之困而发,何所据耶?”⑬ 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十八,第1217 页。 翟灏释《卫灵公》“子张问行章”曰:“先儒疑首三章为一时之言,因《史·世家》文也。 若然,则据《弟子传》,此章亦一时言矣。 陈、蔡之厄,孔子年六十三,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时才十五岁耳。 《先进》篇备录从陈、蔡者十人,未有子张,史文可尽信哉?”① 翟灏:《四书考异》(下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6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268 页。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第126 页。 亦认为司马迁之说不可尽信。 子张究竟有没有随行于陈、蔡? 我们来看《论语·先进篇》的记载: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对于此章之分合,唐以前人不乏异论,陆德明《经典释文》于“德行”下注曰:“郑云以合前章,皇别为一章。”② 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十四《论语音义》,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350 页。 朱熹《集注》则合为一章,并曰:“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又引程子曰:“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尔,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③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第123 页。 黄怀信先生据皇疏“德行”前无“子曰”二字,认为:“正说明此节本合前为一章,不然,则独言此无义。 皇氏别分为一章,今多从之,非是。 此节记者所附,非孔子之言,故称字不称名。”④ 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960 页。 既然为记者所附,则所记弟子不免有所疏误。 毛奇龄曰:“即冉求一人,明明于哀公三年为季康子所召,又三年而后及陈、蔡之难,其实冉求正仕鲁,至哀公十一年尚为季氏帅师战清,见于《左传》,则此一人显然不从陈、蔡者。”⑤ 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四库全书》第21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175 页。 程树德亦言:“从于陈、蔡者,据《世家》有颜渊、子贡、子路,《吕氏春秋·慎人》篇有宰予,他皆无考。 然《弟子传》 尚有子张……不应漏未列入。”⑥ 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741 页。 综合起来看,《论语·先进》所记十人之中,除子路、闵子骞诸人较为年长外,子游、子夏比子张仅大三、四岁,子游、子夏既从孔子于陈蔡,子张随行,也有可能。 其由有三:

一是孔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对于“束脩”的理解,学界自来歧义纷纭,难有定谳。 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贽见薄物。 朱熹曰:“脩,脯也。 十脡为束。 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⑦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第94-95 页。 一种是束带脩饰,代指年龄。 黄氏三云:“自行束脩以上,谓年十五以上能行束带脩饰之礼。 郑君注如此,汉时相传之师说也。”⑧ 黄式三:《论语后案》,《续修四库全书》第155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483 页。 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办学不分贫富贵贱,故笔者倾向于束脩应指束身修行而言。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子张年十五从孔子问学,孔子当不会拒之门外。

在实际情况中,由于频谱泄漏的影响,Δφ通常不能严格等于零,所以只要Δφ小于一定阈值ε就可以认为主瓣干扰不存在,否则判定主瓣干扰存在。本文通过对典型谐波信号的频谱分析发现,ε的合理取值为10-5。

子张“不远千里”见鲁哀公,明系远道而来。从通常意义来说,子张所谓“不远千里”云云,当是由外地而入鲁,自不待言。 当然,鲁国人自外而返,也可以说是来自千里之外。 对此,李启谦先生说:“如果子张是鲁国人,回国见哀公,就是回到了家,到家住七天,一般不会等得发急,更不会又马上离家他求。”所以,他由此断定,子张不是鲁国人。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新序》之记载,其可信度尚有疑问。 崔述《辨千里见鲁哀公之说》就认为“其语乃战国策士之习,盖纵横家之所托”② 崔述:《洙泗考信余录》卷二《子张》,第387 页。 。如此,则《新序》之记载实不足为凭。 即使《新序》可信,也难以就此否认子张是鲁人。 观其记载,子张见哀公当在孔子殁后。 孔子卒时,子张年方二十五岁,“哀公不礼”,亦在所难免。

三是《论语·先进篇》所载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皆学有专长者,其受业孔门,自非一日。若以子游、子夏之年论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孔子厄于陈蔡之时,子游十八、子夏十九,其从孔子问学,当在此前。 因此,子张以十五岁的年龄,拜师孔子,也不为太早。

子张的生年,相对较为明确。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由此反推,即可明晓。 而孔子生年,《公羊传》《谷梁传》谓鲁襄公二十一年,《史记》则谓鲁襄公二十二年。 今从《史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 年)之说,则子张生于鲁定公七年(前503 年)。 而其卒年,文献则语焉未详。 关于子张之卒,文献记载主要有以下三条:

在孔门后期弟子中,子张是一个极为聪明而引人注目的人物。 他志向远大,才华横溢,朱子以“才高意广”⑪ 四字称之。 今人蔡仁厚亦言:“子张在孔门后期弟子中,志量最宏大,而才亦最高。”① 蔡仁厚:《孔门弟子志行考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第114 页。康有为:《论语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版,第291 页。 从子游、曾子、子贡对子张的品评来看,我们更能有深刻的感受。

《论语·子张》篇载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前人多以为子游之言为先美而后讥。 如皇侃《义疏》引袁氏云:“子张容貌难及,但未能体仁也。”② 皇侃撰,高尚榘校点:《论语义疏》,北京: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506 页。 朱子曰:“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恻怛之意。”③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第191 页。 钱穆以为:“子张务为高广,人所难能,但未得为仁道。 仁道,乃人与人相处之道,其道平实,人人可能。 若心存高广,务求人所难能,即未得谓仁。”④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年,第491—492 页。 “未仁”究属何意? 是否意在贬低子张呢? 三千弟子中,孔子惟赞扬颜回“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既然为仁如此之难,恐怕子游亦难以此苛责于子张。 实际上,子游之语重点在论子张之材德。 难能,称扬其才能难及。盖爱重其才,特以仁相期许。

在讨论子张里籍之后,我们来探求其家世生平。

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佚可佚,不傲无告,是颛孙之行也。 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也。⑩ 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济南:齐鲁书社,2009 年版,第139 页。 所谓“不弊百姓”,是说子张能关爱百姓,故孔子以其仁为大。 康有为甚至认为:“孔子许子张,几比于颜子。”⑪ 假若孔子尚且称许子张之仁,那么,子游所言“然而未仁”、曾子所言“难与并为仁”,非贬抑子张,其理甚明。

需指出,并非所有乘坐慢车的乘客均会延误时间,仅为越过慢车待避车站的乘客才会延误时间(约3 min)。被耽搁的客流量可由到达避让站前的区间断面流量减去避让站的下客量得出。以远期早高峰为例,根据运行图铺画结果显示,远期早高峰慢车需在白芒站、罗租站、同观路站、东周路站、长春北站待避,每趟慢车在上述避让站待避的概率为1/3,远期早高峰慢车效益预测如表4所示[3]。由表4可知,远期早高峰慢车延误时间约3 276.5 h。按照上述方法计算,远期晚高峰、平峰延误时间分别增加2 967.35 h、12 337 h,可得到慢车全日延误时间为1.86万h。

由以上两则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子张之才德卓立乎众人之上,在孔门弟子中独标高格。 而子张之好学,亦极富吸引力和感染力:

民生水利发展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开辟兴水惠民新领域。会议指出,要努力在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开展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搞好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开展农村水环境整治等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论语·卫灵公》)

子张问行,是因为他关注到现实的道德实践,其意在得行于外。 孔子则反其身以教诲之,告诫他说话要忠实守信,做事要笃实恭敬。 子张听闻教言,“书诸绅”,其敬谨奉行、不敢失坠之意,何等恳切! 朱子引程子曰:“学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言忠信,行笃敬;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只此是学。”⑫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第162 页。 对子张的好学精神给予极高的推崇。

他走过来,伸开双臂将我揽进他的怀抱,什么都不说,我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温暖。只是我知道这温暖,会转瞬即逝。

子张不仅好学深思,而且兴趣广泛,极富探索精神。 “他对最尖锐且最困难的道德问题充满兴趣”⑬ 金安平:《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154 页。 ,对现实政治有深切的关怀。 子张总是能够提出困难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带有独创性,比如:何谓“善人之道”? 什么是“明”? 如何“辨惑”?如何“崇德”? 士如何才能称之为“达”? 诸如此类的问题,多不见于孔子与其他弟子的问答中。对孔子而言,子张称得上是一个极富挑战力的对谈者。 而孔子关于为政、修身、行仁、为学、崇德、忠信等等看法,很多都来自于与子张的对话。 而子张在孔子的引导教育下,亦能反躬自省,日进其德,观其“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子张》)之语,全无虚浮务外、好为高远之失,更强调从己身上切近功夫,尤具博大之气象。

孔子归鲁之后,潜心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子张亦“从孔子叙书传礼记,釐定乐章”① 冯云鹓:《圣门十六子书·颛孙子书》卷一《年表》,第544 页。 。 大概在此时,子张也开始授徒讲学,弟子公明仪等受业于门。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去世,诸弟子皆服心丧三年。 其间,“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孟子·滕文公上》),后遭曾子反对,其议遂息。 三年心丧毕,弟子相决而去。 《史记·儒林列传》载:“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②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第3116 页。 由此可知,孔子卒后,子张离鲁居陈授徒传经,开展教学活动。 实际上,在孔子去世之年,陈已为楚所灭,司马迁所谓“居陈”,当指陈地而言。 因楚国乃战国初之大国,幅员广阔,故子张在楚传播孔子儒家学说,辐射甚广。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将子张之儒列为“儒家八派”之首,足见子张之学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影响。

清洁(CL)级ICR小鼠,鼠龄5~6周,体重20~25 g,雄性健康,未见鼻腔和上呼吸道疾患,购于上海交通大学动物试验中心。试验前小鼠分笼饲养,每笼5只,明暗周期12 h (07:00am开灯),小鼠饲养环境温度为23~25 ℃,湿度为40%~45%,均自由取食和饮水,标准颗粒饲料饲喂,正常饲养7 d,使小鼠熟悉并适应环境后开始实验。

(谭玉伟 篆刻)

子张虽然出身卑微,但气度宏大,聪明好学,随侍孔子,勤问深思,德业精进,深得孔子赞许。孔子言“自吾得师也,前有光,后有辉”③ 王钧林、周海生:《孔丛子》(译注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27 页。 ,并将其与颜回、子贡、子路视为四友,器重之意,可谓溢于言表。 而子张也没有让孔子失望,于孔子卒后,居陈讲学,致力于对孔子之道的传扬,为儒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图分类号: K2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3828(2019)04-0115-08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19.04.16

收稿日期: 2019-03-16

作者简介: 周海生,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刘璐,曲阜师范大学专门史专业研究生。

(责任编辑:于孔宝)

标签:;  ;  ;  ;  ;  

子张里籍与生平考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