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生网络使用调查及网络成瘾个案研究

上海大学生网络使用调查及网络成瘾个案研究

魏龙华[1]2003年在《上海大学生网络使用调查及网络成瘾个案研究》文中认为“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因特网,导致个体明显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这一现象,其实质是一种包含人机交互的非生化(行为)成瘾。现在,大学生活已经离不开因特网,但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使用,使其学习、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这一现象必须引起关注。 本论文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单独访谈、个案研究等形式,对上海市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现象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的一些特征,找出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并尝试了治疗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方法。结果发现:1、网络的一些特征,如匿名性、互动性、即时性、娱乐性等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促发因素;2、绝大多数学生把因特网作为一个学习、娱乐、生活的辅助工具,仅有2.17%的大学生存在网络成瘾现象;3、成瘾大学生的学业为此受到严重影响,通过个案研究显示他们具有自卑、自控力弱等心理特征;4、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对成瘾个体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明显缓解个体停止网络使用时产生的焦虑,促进他们摆脱网络成瘾的困扰,回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根据个案研究并结合单独访谈,我们提出了一个导致网络成瘾的因素模型:网络特征、成瘾个体的交往障碍、学业及其它方面的压力是导致成瘾的表面因素,内在约束力弱、自卑等心理问题或个性特征是导致成瘾的内在或本质因素,内在或本质因素通过表面因素起作用;导致成瘾的几个途径,并没有主次之分,不同个体成瘾的主要途径存在差异。本研究根据这个因素模型,从加强学生的内在约束力、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知水平两个方面,运用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对网络成瘾个体进行了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对高校网络建设提出了建议:重视大学生中存在的网络成瘾问题,及时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加强心理辅导,对那些已经上瘾的学生,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作用,帮助他们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谢婷婷[2]2010年在《上海市中学生网络成瘾预防实验及个案研究》文中提出尽管网络快速的发展以及大范围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捷,但是网络本身的一些特质会促使网络成瘾行为的产生,特别是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重大负面影响。这一现象也已经成为近年来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面对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的现状,研究重点不仅仅是对少数已经成瘾的中学生进行治疗,更重要的是找出导致他们网络成瘾的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对网络使用人群进行网络成瘾预防,降低成瘾的倾向,减少成瘾者的数量,真正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研究,在前期课题《上海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剖析中学生网络成瘾机制,对于上海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的致瘾因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中学生网络成瘾预防的方法和途径。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从上海松江区挑选一所完全中学,在初一年级(共7个班级)中选取两个平行班级,初一(4)班作为实验班,初一(3)班作为对照班;从高一年级(共5个班级)中选取两个平行班级,高一(1)班作为实验班,高一(2)班作为对照班。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网络成瘾预防措施,包括:实施网络知识教育、系列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预防措施;实验的因变量为初、高中实验班在<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评抑郁量表>、<自评焦虑量表>上的后测得分;实验的控制变量包括:实验班接受网络成瘾预防综合措施,对照班只接受传统的班会课、初一和高一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班主任在年龄,教学经验等变量上保持基本一致。实验结果表明中学生网络成瘾预防措施对初、高中实验班的网络成瘾倾向起到了显着的降低的作用;对初、高中实验班的心理健康因素水平有显着的改善作用。进而可以总结出系统有效的中学生网络成瘾预防的方案,进行推广,对后续的网络成瘾预防的研究工作者带来一些研究意义,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二部分是个案研究,综合被试在《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各个维度得分以及对其班主任的采访,选取一名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成瘾患者,对其进行个案心理辅导。整个心理干预过程包括对该成瘾者网络使用模式的评估、确立干预措施方案、实施并改进方案和结果巩固反馈四个基本阶段。通过系列的心理访谈,该患者的网络成瘾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沈梅[3]2008年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团体咨询模式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日益迅速的普及与发展,在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网络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种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交往,开阔了视野,但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却因沉迷网络的虚拟世界而荒废学业、脱离现实生活、迷失自我,更有甚者患上严重的心理问题,身心疾病,即我们所说的“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给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带来很大的创伤。因此近几年来随着全国各高校因网络成瘾退学或休学的大学生的不断增加,社会媒体、学校领导及政府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关注度越来越高,心理学界的许多人士对于如何有效地预防及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做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践探索。本研究在查阅及调研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索有效的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方法及咨询模式。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的理论分析以及亲身为网瘾大学生咨询实践的证实,本人认为体验式的封闭式与开放式结合的情景游戏团体咨询模式,更能有效地帮助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调整心理状态,走出网络成瘾的心理困惑,真正回归到现实生活,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望。本文采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检验情景游戏团体咨询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研究运用个案法,选取团体咨询中的一个个案,通过分析被试者在本模式实验整个过程中,各干预阶段心理、行为变化来评估干预的效果。由于实际研究进展的原因,没有能够选取足够有效的常模,特整个模式的实证部分显得有些薄弱,本人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去完善,同时也希望本研究为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咨询模式探索起到一定的作用。

赵静[4]2012年在《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以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的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综合干预模式,评价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的影响。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校内干预方法。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问卷调查了解某地大学园区毗邻两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况;以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制定干预措施。随机抽取A校大学生220名(干预组),同期随机抽取B校大学生205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实行健康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同伴教育及个体化辅导的综合干预,为期一年;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干预后再次调查两组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状况;比较两组各项变化情况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干预后干预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率为4.6%,下降了9.9%,与干预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3.2%,下降了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学习型上网目的的人数显着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娱乐型上网目的的人数显着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干预组选择网吧上网的人数显着减少(P<0.01),选择宿舍上网的人数显着增加(P<0.01)。干预组平均每次上网时间<2小时的人数显着增加(P<0.01),4小时以上的人数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显着低于干预前(P<0.01),在总分、强迫上网行为、上网戒断反应及网络成瘾耐受性因子得分上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4.干预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5.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制定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干预能有效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及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率,改善网络成瘾症状,改善个体对网络使用的认知,优化网络使用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消极应对方式。

李超民[5]2012年在《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普及率最高的人群,在我国5.13亿网民中,大学生网民位居榜首。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同时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难以自拔的问题。我国在校大学生网瘾者的数量已超过30万,其中重度网瘾者数量达4万人之多。大学生网络成瘾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思想行为问题乃至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仅掣肘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也事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到底采用何种方法策略才能高效预防乃至彻底根除网瘾“顽疾”?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时代新课题。当今,大学生网瘾的主要表现有以下五种类型,即大学生网络娱乐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和网络交易成瘾。其基本特征是:成瘾原因的多元复杂、成瘾内容的专业偏好、成瘾载体的工具多样、成瘾过程的博弈明显。网瘾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它导致大学生的学业荒废、身体伤害、社交封闭、心理失调、道德滑坡、人格异化。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视角审视,网络诱惑力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基本动力因素,思想追求偏颇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内在激发因素,慎独修养缺失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劣行惯性因素,社会环境恶化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外在驱动因素。从心理学视角审视,网络认知差异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前提条件,心理需求补偿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动机因素,心理情绪释放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持续力量,从众心理误导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外部诱因。从社会学视角审视,社会角色匿名是网瘾行为恣意的必备条件,社会支持不足是网瘾倾向强化的反向支撑,社会管理失控是网瘾问题恶化的主要原因。从传播学视角审视,网络受众角色嬗变是网瘾形成过程的关键要素,网络信息传播异化是网瘾程度恶化的直接原因,网络信息监控不力是网瘾内容泛化的重要因素。网瘾发展的过程机理,是大学生网瘾发展的思想轨迹、心理历程和行为机制叁者的交互运行过程。就其思想轨迹而言,网瘾的萌芽阶段主要表现为思想认知的偏向,其网瘾的维持阶段主要表现为思想情感迷茫,其网瘾的完成阶段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动摇。就其心理历程而言,网瘾的初始阶段具有网络尝试心理,网瘾发展阶段具有网络依赖心理,网瘾成熟阶段具有网络痴迷心理。就其网瘾行为机制而言,大学生的网瘾发展是一个由良性网络行为渐变为猎奇网络行为,由猎奇网络行为演变为失范网络行为,由失范网络行为强化为恶性网络行为。因此,可以构建一个大学生网瘾“思想—心理—行为”叁维运动发展的模型。大学生网瘾防治具有自身本质的原则与要求。其一,预防为先,以人为本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首要原则,预防为先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目标原则,以人为本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价值准绳。其二,疏导帮教,强化自律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方法原则,大学生网瘾的防治必须坚持疏导帮教的宗旨,大学生网瘾的防治必须强化自律自控的意识。其叁,依法治网,积极干预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制度要求,合理合法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法制保障,积极干预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基本要求。其四,内外协作,综合施治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总体要求,内外协作是大学生网瘾防治联动策略的基本要求,综合治理是大学生网瘾防治联动机制的根本要求。网瘾动态监察反馈体系的创设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关键。该体系至少应该具有叁个监察反馈系统,一是网络技术监察反馈系统,包括时间监察反馈系统、内容监察反馈系统和校内外联动监察反馈系统。二是群体自律监察反馈系统,包括寝室与班级自律监察反馈系统、党团学与社团组织自律监察反馈系统。叁是人机互动监察反馈系统,包括“人脉—网络”网瘾监察反馈系统和“督导—报警”网瘾监察反馈系统。网瘾动态监察反馈运行,首先应该明确其运行的基本要求,即网络技术监察反馈要合法且自动报警可靠、群体自律监察反馈要充满热诚且职责分明、人机互动监察反馈要注重协调且讲究方法。其次,其动态监察反馈体系的运行应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即警示教育制度、自我教育制度、疏导教育制度。最后,其动态监察反馈的实施要遵行科学步骤,当网瘾对象入网时应迅速监察检测,当网瘾者上网超时应及时反馈报警,当网瘾者流连忘返时应立即现场检校救助。网瘾干预矫治的具体方法也要系列进行拓展。诸如网瘾干预方法系列(包括思想调控法、心理介入法、行为干预法、团体干预法等)、网瘾矫治方法系列(包括思想疏导法、心理矫治法、情感调控法、生理辅助法等)与网瘾转化方法系列(思想转化法、实践体验法、行为规范法等)。大学生网瘾的防治还必须建立高校内外联动综治体系。一要建立校内教育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校园文化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二要建立校外支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网络社会管理系统、社区家庭管教系统、社会环境支撑系统。叁要建立校内外联动综治机制,主要包括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内外沟通与协调机制和联动综治机制。

杨容[6]2004年在《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矫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成瘾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而产生的个体在网络使用中,过度沉醉于网络中储存的虚拟的交互式经验和信息,长期和现实社会脱离,从而引发生理机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受损的一种过度行为。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近年来心理学、临床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正处身心发展中的中学生,具有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喜欢追求时尚,自控制力弱、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形成的特点,其学习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决定了中学生网络成瘾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本研究包含两个子研究,第一个子研究以个案研究的方式临床实验的方法,探讨了以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为主的心理疗法在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矫治中的疗效及原因;第二个子研究是借助“SARS”到来所创造的有利机会,以个案研究的方式,问卷法与访谈法的方法,对9名成瘾中学生接受强制性措施戒除网瘾之疗效及原因进行了追踪研究。通过我们近一年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心理疗法中的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对于戒除中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有着非常显着的疗效。 (2)认知疗法中的有效技巧主要有认知重建、自我辩论、自我暗示,自我激励。 (3)行为疗法中的有效技巧主要有行为契约法、强化法、厌恶疗法。 (4)药物疗法,环境因素的排除刺激法、社会支持法,个人因素的注意力转移法、日记法、计划时间表法均对矫治中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有着一定的疗效。 (5)临床矫治中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可采用“叁部曲”的治疗方案:脱瘾治疗——心理康复——人格重塑。 (6)强制性措施对于戒除中学生的网瘾有一定程度的疗效,尤其是对轻度成瘾者有很好的疗效,对重、中度的成瘾者而言,单纯的强制性措施对于戒除他们的网瘾的有效性相对有限。 (7)成瘾者对网络及上网行为等事件的态度及其上网乐趣性可以间接预测其成瘾程度及戒网的疗效大小及预后效果。

马继刚[7]2011年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并因长期过度使用网络,从而产生的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受损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网络中,他们不断吸取各种营养,接触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了解最新资讯,拓宽交往的范围,结识更多的朋友,网络的使用加速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但是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形成对网络的严重依赖,使其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了诸多严重的后果。网络成瘾及其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陕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网络成瘾、心理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本次调查结果,目前大学生网民中网络成瘾人数比例超过了15%,其中轻度网络成瘾和中度网络成瘾大学生占据绝大多数。此外,网络成瘾大学生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在网络使用、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论文结合调查结果和个别访谈的情况,进一步研究分析了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危害,并着重从大学生心理视角阐述了网络成瘾的原因。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依据当前心理干预相关的理论,对部分不同网络成瘾程度的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干预实验,记录了网络成瘾大学生干预前后的不同表现,并结合个案的研究,共同验证了心理干预在治疗网瘾方面的可行性。本论文研究将有助于提高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调控体系,对于提高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牛亏环[8]2015年在《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不仅是构成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要素,而且是影响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提升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本人着手系统地研究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是根据大学生学习特征,采用自评和他评的方式,对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分析和价值评判的过程。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如何通过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来改进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本人试图围绕此问题展开较完整的研究。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理念、指标体系、机制、方法、模型及应用,且以指标体系为核心,理念、机制、方法和模型应用紧密联系。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缘由、意义、过程与方法等,并梳理了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第二章评价理念,通过研究探索形成了“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促进多元智力发展、以自主性为主导、以多元化为取向”等四个理念,并分别展开阐述;第叁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指标体系,并解析评价的四个一级指标、若干二级指标及叁级主要观测点;第四章评价机制,介绍了组织机构、主客体职责的划分,对运作方式进行阐释,并对运作程序进行说明;第五章评价方法,对评价方法的基础进行了论述,并对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综合评价,及方法实践进行了辨析;第六章评价模型及应用,对评价理论体系模块进行了模型构建,并探讨实施了实践运用;第七章总结与展望,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概括、讨论及展望。为了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理论构建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四种研究方法。其中,文献分析法主要用于前期文献综述部分;理论构建法主要适用于理论体系几个部分的系统性研究;调查研究法主要用来对学习过程及评价问题进行实际调查和比较研究,体现在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的专家访谈,对全国16所本科高校的2100余名学生进行学习过程及评价的实践调研,对一所普通大学进行学风情况调研、并对部分学生实施学习过程评价的事后调研;个案研究法主要体现在以一所普通本科高校的一个自然班级学生为个案研究样本,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跟踪调研,并对个案样本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判断。本研究的过程有序推进,主要包括研究设计、实施、结果形成、结果的实证分析四个部分。研究设计与实施的技术路线具备严密的逻辑性:确立研究问题后,在分析文献资料的同时,着手进行理论研究,构建了理论体系模块的五个部分,并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最后对研究问题给出确切的结论回答;研究结果主要表现在理论部分内容的研究构建;研究结果的实证分析主要表现在实践部分的验证,且经检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目标表现出了统一性和一致性。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的研究开展,本人厘清了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获得了叁项研究结论:一是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成效,可以通过评价指标的方向性引导得到改善提高;二是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体系,可以利用实践对于理论的补充检验获得科学性完善;叁是大学生学习过程及其评价的系统性研究与实践性改革,可以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文研究的创新性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一是研究选题的创新,对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各个主要维度进行了梳理、研究和分析;二是研究结果的创新,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体系,研究取得新进展;叁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利用定量实证分析对定性理论研究进行补充和验证,提高了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作为一种研究领域,基本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也会存在一些不足。期望通过此项研究,能推进该领域的可持续性深入研究,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前行与科学发展。

李丽[9]2016年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外学者预测手机成瘾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非物质成瘾类型之一。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人们的交流沟通更加便捷,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成瘾也成为当今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智能手机成瘾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脱离现实环境导致人际关系冷漠、表现孤独、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削弱学习动机、耗费学习时间,迷失自我奋斗目标;过度消费会助长攀比心理。它也容易引发躯体不适,如失眠、眼疲劳、拇指病、颈椎病等,危险使用甚至可引发交通事故或犯罪行为。从行为与心理健康视角研究智能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心身影响,积极探寻其有效的干预对策是非物质成瘾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现状,并通过修订中文智能手机成瘾量表调查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现状,探究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特征及成瘾相关因素,实施短期综合干预、正念认知行为团体治疗以及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等方案,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进行积极干预。从而为制定合理的智能手机成瘾干预对策,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改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随机抽取919名大学生对智能手机使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随后整群随机抽取1082名大学生对智能手机成瘾量表进行修订,随机抽取739名大学生确定智能手机成瘾的临界值并进行成瘾现状调查研究。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研究中,筛选86人完成冲动性问卷调查和行为实验。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相关因素研究中,整群随机抽取634名大学生对智能手机成瘾与手机使用、强化敏感性的关系进行调查;整群随机抽取3623名大学生调查1智能手机成瘾与冲动性、孤独感、自尊的关系,2智能手机成瘾与冲动性、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的关系,以及3智能手机成瘾与冲动性、心理健康的关系;从3623名大学生中整群随机抽取770人分析智能手机成瘾在负性情绪与睡眠质量间的中介作用,从3623名大学生中整群随机抽取1053人分析智能手机成瘾在孤独感与睡眠质量间的中介作用。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干预对策研究中,采用短期综合干预(实验组84人和对照组85人)、正念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人)和焦点解决短期个案治疗(1人)的方法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进行干预及效果评价。结果:1.大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为100%,每天使用时长为6.06±3.71小时。智能手机应用在大学生中排名前五位是:即时通信占95.6%、网络音乐占65.1%、网络新闻占52.7%、博客/个人空间占52.5%、网络购物和网上支付占47.9%。不同性别大学生智能手机应用存在差异。74.2%的学生上课玩手机,11.0%的学生收到信息不看,34.4%的学生认为上课玩手机影响学业,82.7%的学生认为手机在交往中重要,77.2%的学生上床睡觉前使用手机,53.0%的学生认为长时间使用手机影响健康。2.中文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共12个条目,包含日常生活干扰、积极期待、戒断症状、网络关系、过度使用和耐受性6个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均为0.83,同时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得分越高表明成瘾程度越严重。智能手机成瘾量表在大学生中的筛查以40分为最佳临界值,智能手机成瘾筛查率为38.6%。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干扰、积极期待维度及成瘾总分显着高于本科生;男生网络关系维度显着高于女生。3.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者的注意冲动、无计划冲动和冲动总分以及行为抑制得分高于非成瘾者(P<0.05);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Go/Nogo任务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折扣任务中成瘾者与非成瘾者仅在延迟1天200M和延迟90天200M的情况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流量200M和2000M水平曲线下面积AUC组间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智能手机成瘾与冲动反应行为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以及冲动选择行为的延迟折扣率均未见相关,而与冲动特质中的注意冲动、无计划冲动、Barratt冲动总分以及BIS抑制显着正相关。4.上课时玩智能手机影响学业、智能手机在生活交往中重要、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影响健康、睡前玩智能手机、BIS抑制、BAS奖赏、BAS愉悦追求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有显着预测力,回归系数R=0.517,F=32.687,P<0.001。自尊和孤独感在冲动性人格特质与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拟合指数为:χ2/df=3.649,CFI、TLI分别为0.998、0.987,SRMR=0.010,RMSEA=0.027,模型拟合理想。多群组分析女生和城镇学生冲动性-孤独感-自尊-智能手机成瘾的路径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在冲动性与智能手机成瘾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冲动性-负性情绪-智能手机成瘾模型中,拟合指数为:χ2/df=2.804,CFI、TLI分别为0.994、0.982,SRMR=0.011,RMSEA=0.022,模型拟合理想;冲动性-正性情绪-智能手机成瘾模型中,拟合指数为:χ2/df=4.527,CFI、TLI分别为0.972、0.916,SRMR=0.011,RMSEA=0.031,模型拟合理想。智能手机成瘾在冲动性与心理健康间起中介作用,年龄在冲动性与心理健康间起调节作用,拟合指数为:χ2/df=1.420,CFI、TLI分别为0.999、0.997,SRMR=0.006,RMSEA=0.011,模型拟合理想。5.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在负性情绪和睡眠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拟合指数为:χ2/df=4.127,CFI、TLI分别为0.950、0.927,SRMR=0.011,RMSEA=0.064,模型拟合理想。智能手机成瘾在孤独感和睡眠质量间也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拟合指数中,χ2/df=3.371,CFI、GFI分别为0.952、0.933,RMSEA=0.063,模型拟合理想。多群组分析女生孤独感-智能手机成瘾-睡眠质量的路径有统计学意义(P<0.001)。6.短期综合干预后实验组每天智能手机使用时长(小时)显着缩短,智能手机成瘾各因子及总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正念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后,实验组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者的智能手机成瘾、冲动性和焦虑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而心智觉知总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焦点解决短期个案治疗后,来访者自述、心理测评量表、咨询师、同学以及辅导员老师等评价干预效果良好。结论:1.大学生智能手机应用频繁多样,上课和上床睡觉前频繁玩手机,承认上课玩手机影响学业,认可手机在交往中的重要性,也担心长时间使用手机影响健康。2.修订后的中文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为0.83。确定智能手机成瘾的临界值对预测成瘾非常重要,高职生智能手机成瘾程度较本科生严重。3.冲动特质与智能手机成瘾显着正相关,而冲动反应和冲动选择行为与智能手机成瘾均未见显着相关,这与行为实验不依赖自我觉知密切相关。4.减少智能手机使用、改善自我控制可有效降低智能手机成瘾;调控自我,提升自尊,加强人际沟通,降低孤独感,调节负性情绪也可有效降低智能手机成瘾;学会自我控制可以降低智能手机成瘾进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5.智能手机成瘾和负性情绪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预防智能手机成瘾和调控负性情绪是改善其睡眠质量的有效途径。调控负性情绪,减少孤独感,降低智能手机成瘾,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6.短期综合干预、正念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和焦点解决短期个案治疗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均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陈秋珠[10]2006年在《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文中指出互联网的诞生和飞速发展是20世纪后期最让人振奋、最引人注目的科技事件,网络交往正是伴随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而催生出的一种新型人际交往方式,也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广泛、最高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具有鲜明的网络信息时代色彩。网络交往的出现引起了哲学、社会学、传播学、信息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研究者的积极关注,并成为这些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本研究选择“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这一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主题。首先,将网络交往的基本理论探索作为本研究的基础,试图对国内外网络交往的基本理论研究做一总结。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网络交往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考察,旨在引起国内心理学界对网络交往心理健康效应问题的关注,进而明确网络交往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基本问题,为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最后,在系统考察网络交往基本理论以及综述国内外网络交往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大学生网络交往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包括:(1)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的编制;(2)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和网络交往现实状况的调查研究;(3)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4)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5)大学生网络交往个案深入访谈研究;(6)大学生网络交往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通过研究,一方面为大学生网络交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具有心理测量学意义的研究工具;另一方面,通过对我国大学生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系统科学研究,促进了我国大学生网络交往心理健康的科学研究,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内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心理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上海大学生网络使用调查及网络成瘾个案研究[D]. 魏龙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2]. 上海市中学生网络成瘾预防实验及个案研究[D]. 谢婷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3]. 大学生网络成瘾团体咨询模式的探索[D]. 沈梅.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4].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研究[D]. 赵静. 蚌埠医学院. 2012

[5]. 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D]. 李超民. 中南大学. 2012

[6]. 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矫治研究[D]. 杨容.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7].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研究[D]. 马继刚. 西安科技大学. 2011

[8]. 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研究[D]. 牛亏环.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9].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D]. 李丽. 吉林大学. 2016

[10]. 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D]. 陈秋珠. 吉林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上海大学生网络使用调查及网络成瘾个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