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文思想对金融学研究的启示与拓展_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文思想对金融学研究的启示与拓展_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本思想对财务学研究的启示与拓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人本论文,经济学论文,启示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主流经济学继承了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说,并被财务学研究所采用。在此前提下,财务学大量地运用数学和逻辑的方法,构建了许多精巧而抽象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但是,正是由于缺乏对“理性经济人”的理性思考,导致了绝大部分在此基础上推理演绎的财务学结论很难接受现实的检验。因此,财务学研究需要对“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进行重新思考,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本思想的思想为财务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思路。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本思想

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其后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两本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他们关于人的本质的新思想以及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原则立场,并由此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在《提纲》中强调,“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他们全部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人”,不再是旧哲学中因理性而存在的“人”或感性直观的生物性的“人”,也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过去所推崇的以“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为“类本质”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正是由于在人的本质的认识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为马克思在其后整个资本论的分析和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哲学的贫困》(1847)一书中,马克思对“经济范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方面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在社会生产中,经济范畴是第二位的,生产关系才是第一位的。政治经济学必须首先把社会生产关系作为经济范畴的现实基础来研究。经济范畴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历史性。经济范畴“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人类的生产力以及相应的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作为生产关系理论抽象的经济范畴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应是“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怎样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而且要研究“这些关系本身是怎样产生的”,要研究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原理,即经济学的研究不应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那样,用抽象的、预设的经济范畴来裁剪活生生的现实经济关系,或者仅仅将研究的视角狭隘地限定于生产和财富的积累。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现实的、历史发展的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现实的人”及其在生产过程中与自然、他人以及社会所发生的各方面关系。

在1849年发表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中,马克思更贴近地考察了“资产阶级的生存及其阶级统治和工人奴役地位所依为基础的经济关系本身”。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的本质,指出工资只不过是劳动力价格,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由此不难发现,马克思是在确立了“现实的人”这一逻辑起点之后,通过对“人的解放”这一价值理想的追寻去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马克思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研究对象上“见物不见人”的错误,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不是一般的社会财富,而是生产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透过作为资本存在形式的“物”的表象,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本不过是资本家的化身,它表征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实践决定的,而且表现在人的全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于“人”的理解不是简单地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面向人的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强调通过实践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把对人的发展作为对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动因和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告诉我们: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其经济行为总是受其选择背后的利益关系和制度结构的制约。如果不研究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学就只能成为“书斋经济学”,也会背离经济问题的本质。只有将“人”放入社会现实中进行考虑,才是经济学发展的唯一出路。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可知,虽然马克思所研究的“人”与斯密所指的“人”有所不同,但是,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及其运用的整体主义方法却值得我们财务学研究去学习和借鉴。

二、当前财务学研究对”人”的考虑及其后果

财务学之所以选择“理性经济人”假说,一个基本的观点在于认为,人的自利本性是生存竞争和社会进化的结果,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最符合“众数原则”的现象。但是,对于“理性经济人”假说,斯密本人也只是认为这是一种假象模式,因为“同情心也同样支配着人的行为”。甚至连提出“每一个人的行为受自利原则驱使是经济学第一原则”的爱奇沃思也认为这个原则并不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东西,这种非现实性来源于简单的自利假设对社会规范及个人-社会关系等重要方面的忽视。然而,在当前主流财务学中,财务理论和研究仍将该假设视为自己固有的前提,并认为这是一种“科学主义”,通过将每个理财人都视为既理性又自私精明的人,由此得出相关的财务理论,构筑了财务学研究的主体框架,并成为指导认识公司财务问题的最有影响力的分析工具。正是由于公司财务研究的前提假定的非真实性,偏离社会现实,使得许多在此基础上推理演绎的结论就很难接受现实的检验。这种失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研究导向(目标)的失效。财务管理学把人(公司)的行为抽象为经济人的行为,并认为经济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这种理性的集中表现就是将追求利润最大化视为自己的目标。以此为导向,现代主流财务理论构筑了一套以股东利益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理论体系。但是,这套理论体系直接导致了财务价值导向的偏颇,最主要地表现就是财务道德的失落。在利己主义思想下,人(公司)可以不择手段,可以轻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可以说,目前的财务学理论主流仍然是关注出资者或股东的利益,还没有将客观存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问题、企业理财行为对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纳入其研究中。理论研究最主要的职能是用于指导企业实践,因此,研究导向的失效性极易导致企业由于过分追求财务的收益性而发生大量的“败德行为”。可以说,社会上存在的诸多诚信危机、信用危机等都说明了财务价值导向的失效。

2.研究方法的失效。当前财务学把公司及其股东认为是独立的、有自身利益和预期的个体。在研究方法上也主要继承了个体主义方法,认为社会是由个人和个体组成,所有行为都是个人和个体行为,只有通过对这些个体的分析才能理解和解释整个社会的现象(哈耶克,1989)。但是,财务学研究利用个体主义方法论,正越来越受到置疑和批评。首先,财务学上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存在一致性和统一性。而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冲突在现实中又随处可见,如某些公司的盈利是以社会损失为代价的。也就是说,其完全忽视了或者没有看到它们之间存在冲突性的事实。其次,忽视了个体的非财富目标的存在。现代财务学十分关注财务效率,尤其是企业利润和公司价值问题,目标就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事实上,财务学并不仅仅研究公司的财务效率问题,它还牵涉到许多方面,包括如何处理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等,比如企业与出资者、企业与政府财务关系。

3.研究对象的失效。当前的财务学研究将公司视为一个经济组织,其财务行为被视为一种纯粹的财务行为,不受非经济因素的干扰,也不会对外界造成外部性影响。因此,财务学研究的是公司财务的经济效率性,它并不关注财务具有社会性的问题。事实上,公司财务行为作为一种嵌入在社会结构中、受社会结构限制的网络化行为(李心合,2003),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或无法离开社会对其的影响。这些社会要素包括历史、制度、环境、伦理道德、文化和情感,等等。但是,目前的财务学研究却很少看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历史相对性的忽视、对伦理道德的忽视、对非理性因素的忽视、对文化的忽视、对利他性动机的排斥、对社会责任的忽视、对除股东以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忽视,使得当前的财务学就好比一具“没有血液循环的躯体”,而不是鲜活、生动的公司现实的反应。如在我国,企业理财实践一般都倾向于将情、理、法三者综合起来考虑,一项财务契约制定,往往是一种“君子协定”,并受到各种人际关系的影响,在财务契约的执行过程之中,也是关系与法制并存。但是,这些内容在目前的财务学教材中几乎是看不到的。

三、从“社会人”的角度出发,拓展与构建新的财务学研究框架体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本思想的思想,将“经济人”置于社会之中,视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且运用整体主义分析方法,才是目前财务学研究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1.财务学本身具有社会性。正统的财务学继承了正统经济学的逻辑传统,将财务行为视为一种有目的的纯经济行为,但事实上,企业财务行为的社会属性客观存在。企业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一个分子,其决策和行动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也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的、非经济的后果。当然,这里的“决策与行动”包括财务的决策和行动。也就是说,企业的财务行为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也自然受到社会的种种约束和制约。另外,从财务行为的实施主体上看,作为从事财务活动的人,本身也是“社会人”,因而其行动也是一种社会行动。财务行为会受到理财者社会价值观的指导和约束,理财者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包括对个人地位和权利的渴望、对他人的同情和帮助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等等。纯粹的经济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存在,财务行为与社会结构也无法割裂开来。

2.财务学研究的拓展。财务学研究需要从“社会人”的角度出发,通过把“经济人”拉回到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结合社会、文化、历史、制度、心理等深入理解“经济人”的理财行为和财务效率,进而不断扩展财务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并构建新的财务学研究框架体系。从目前来看,财务学研究的视角和领域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财务学。制度财务学将制度视为公司财务行为的内生性变量,分析研究影响公司财务运行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对公司财务行为的作用等。(2)财务社会学。财务社会学将公司的财务行为视为社会行为而非纯粹的经济行为,研究分析公司财务行为的社会结构嵌入性和社会限定性以及研究公司财务行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影响互动关系。(3)财务心理学。财务心理学将公司的财务行为视为一个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资本市场的认知过程、财务行为主体的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还包括人们认知偏差对公司理财的作用和影响等。(4)财务伦理学。任何公司的财务行为都是建立在某种道德判断之上的。财务伦理学通过将财务学与伦理学有机结合,探究内生于公司财务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要素及其对公司财务行为的影响,包括各种不同的文化对财务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等。(5)利益相关者财务学。财务学的研究不能忽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冲突、合作及其对企业财务行为和财务政策设计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企业的财务行为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乃至社会所产生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利益相关者财务学主要包括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目标、财务冲突和财务协调等方面的内容。(6)国有企业财务问题。在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十分特殊的问题。其“重要”体现在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而国有企业是这个主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特殊”体现在国有企业的净资产属于国家;政府是国有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者;国有企业不仅具有收益目标,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目标,等等。

标签:;  ;  ;  ;  ;  ;  ;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文思想对金融学研究的启示与拓展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