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或肠内营养对胃癌病人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_蒋承璐

蒋承璐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 615000

【摘 要】目的:探讨肠外和肠内营养对胃癌病人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5月间某院收治的6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资料收集时间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患者各33例,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营养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1天、7天、14天的细胞免疫CD3+,CD4+,CD8+,CD4+/CD8+,NK细胞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天细胞免疫检查指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和14天与术前和术后第1天相比均有明显变化,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肠内营养组的指标高于肠外营养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液可以调节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的均衡,促进患者身体免疫功能恢复,提高抗肿瘤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癌;肠内营养液;肠外营养液;细胞免疫功能

胃癌患者的临床表现除疼痛感十分强以外,饮食也逐渐减少,外加肿瘤消耗过量,使患者身体营养状况较差,手术过后需要禁食,这期间导致患者身体处于极度营养缺乏状态,影响患者的伤口愈合[1]。患者的免疫功能被破坏,术后恢复时间增长或不易治愈,十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术后采用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的身体营养给予供应,是调节患者身体免疫功能的最佳方法。本文将针对66例胃癌手术切除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方式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程度。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5月间某院收治的6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为35例,女性为31例,年龄为47~68岁,平均年龄(57.73±5.21)岁,病程范围在1-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23±1.58)年。患者入院确诊为胃癌,本次研究的排除标准为:(1)无合并心肺功能;(2)肝肾功能严重疾病患者;(3)内分泌系统严重疾病患者;(4)胃部存在直径>10cm的肿瘤者;(5)手术耐受不良者;(6)胃癌急症手术以及器官功能障碍者;(7)腹腔粘连者。患者均可实施胃癌根治手术,按照资料收集时间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患者各33例,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程、TNM分期等一般资料进行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肠内营养组营养方案:术前将营养管插入胃管内,使用4号线将其固定。术中通过胃管将营养管置入肠胃吻合口的远端并进行固定。术后第一天注入等渗盐水250ml,若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稳定,并且临床表现无异常,可以输注肠内营养液(能全素)。注入滴速控制在50ml/h,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如患者临床表现无异常,次日将滴速调至100~120ml/h。2天内输注总量为500ml,第三天增加至1000ml,随术后天数增加,营养液也随之增加。最高每天2000ml左右。待患者可由口进食后,逐渐降低营养液输注量,保证每日热量不低于25kj/kg。如果能量不足,可由静脉补充。

肠外营养组营养方案:术前为患者置颈内静脉营养管。术后第二天开始注入营养液,营养液成分以肠内营养液成分为基础,加脂肪乳、葡萄糖、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胰岛素等。每日输入量在3L左右,两组患者共进行营养支持7天。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1天、7天、14天检查。评价细胞免疫CD3+,CD4+,CD8+,CD4+/CD8+,NK细胞的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细胞免疫差异不明显,术后1天水平相对有所下降,术后7天趋于正常,术后14天恢复,患者术前和术后1天细胞免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和14天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 讨论

胃癌属于消化系统中最为常见也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对胃癌的治疗通常以手术根治术为主,然而手术治疗胃癌需要患者禁食,并且由于恶性肿瘤的消耗量过大,患者机体营养不良,而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受到破坏,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十分不利。随着对胃癌治疗的研究,胃癌治疗后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免疫力,对提高手术治愈率十分有帮助[2]。

胃癌治疗的营养支持方法有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两种,临床中常用的是肠外营养支持,这种方法虽然及时、输量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1)肠外营养支持需要在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进行穿刺置入营养管,在穿刺过程中或输注营养液过程中容易发生感染。(2)对患者长期使用肠外营养支持,患者的肠道内缺少食物刺激,肠道逐渐消退运动功能,形成肠粘膜萎缩,菌群失调,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并且缺少食物刺激的肠道,胆囊的收缩素分泌量也会有明显降低,这将容易损害到患者的肝脏功能[3]。

以往的研究表明,胃癌手术在数小时后肠道功能便可恢复正常功能,也就是肠道内可以给予食物刺激[4]。因此,在本次研究中选择了33例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通过维持肠道粘膜来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几率。在选择肠内营养支持时,术前在胃肠吻合口处放置营养管,这并未影响到患者的并发及术后恢复,与以往研究大致相同[5]。并且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术后给予营养支持的不同方式,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也有不同的影响性,术后14天肠内营养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基本恢复,这对术后恢复十分有利。

综上研究,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术后的营养能够有机的调节,并且能够促进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提高机体对抗肿瘤的能力,是术后胃癌营养支持的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念.早期肠内营养配合柴芍六君子汤对大肠癌术后恢复影响的临床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

[2]白悦.丙氨酰谷氨酰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3.

[3]刘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术后肝脏功能的影响[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3.

[4]郑国良.强化谷氨酰胺的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在存在营养风险的胃癌术后应激期的临床应用[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3.

[5]靳怀安,周振理.四君子汤结合肠内营养对腹部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05(03):54-58.

论文作者:蒋承璐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5

标签:;  ;  ;  ;  ;  ;  ;  ;  

肠外或肠内营养对胃癌病人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_蒋承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