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心通胶囊对脑梗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气虚血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常先荣

常先荣

(宿州市埇桥区中医院推拿科 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脑通心胶囊对脑梗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气虚血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1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采用脑心通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卒中量表(NII1SS)评分、中医气虚血瘀证候评分以及收缩压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没有明显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结论:脑通心胶囊对脑梗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气虚血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临床效果显著。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心通胶囊 脑梗死恢复期 气虚血瘀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184-02

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卒中,在中医学上被称为卒中或者是中风[1],该病发病机制复杂,其中气虚血瘀是脑梗死最常见的临床特征。脑梗死后患者易出现再发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导致卒中后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增加[2]。本研究主要以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1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脑通心胶囊对脑梗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气虚血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的临床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1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西医诊断标准[3]和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中医诊断标准[4]。以掷骰子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分布51-79岁,平均年龄(62.1±2.5)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分布50-78岁, 平均年龄(63.2±2.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理特征等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Z20025001,0.4克*36粒/盒)1次4粒1天3次,饭后服用。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抗血压药和降血糖药,保证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治疗后能达到控制标准。

1.3评价标准[5]:NIHSS卒中量表;中医气虚血疲证候评价量表。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则选用(x-±s) 检验,P< 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组治疔前后中医气虚血疲证候评分、NIHSS评分的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组治疔前后中医气虚血疲证候评分、

NIHSS评分的比较(x-±s)

中医气虚血疲证候评分NIHSS评分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中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前中医气虚血疲证候评分为(13.43±6.604),治疗后为(5.285土4.91),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为(9.67土1.211),治疗后(9.333±1.505),中医气虚血疲证候评分得到改善,但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为(5.43±5.53),治疗后(1.85±2.3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2个月时间的门诊随访,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的病例。

3.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且近年来该病的发生率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辨证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病”的范畴,利用中医药干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脑梗死等血管疾病会影响到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目前,临床上通过彩超检测可以评估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对该病的发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作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评价指标。此外,临床研究表明,气虚血瘀是脑梗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主要的临床特征,中医学通过补气活血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通过聪动脉内皮功能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的相关数据尚未得到准确证实。临床研究表明常规西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效果欠缺,而中医在中风病的恢复过程和后遗症期中的治疗效果显著,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卒中量表(NII1SS)评分、中医气虚血瘀证候评分以及收缩压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没有明显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脑通心胶囊对脑梗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气虚血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气虚血瘀症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神经血压,且药物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莉雅,李应昆,吕斌,等.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1) :1530-1533.

[2]陈朝风,谭宝璇,陈洁文,等.黄芪和川芎对心、脑组织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影响[J].新中医,2010,31(9) :35-26.

[3]罗惠平,李家康,焦杨,等.赤芍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 6(19) :2945-2946.

[4]卫培峰,张三印,焦晨莉.心通胶囊对大鼠急性“血瘀”证的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⑶:17-18.

[5]张绍学,刘福霞.通脉化瘀汤治疗50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同体比较[J].中医药研究,2010,12(6):37-38.

论文作者:常先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5

标签:;  ;  ;  ;  ;  ;  ;  ;  

脑心通胶囊对脑梗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气虚血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常先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