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校教职工更年期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论文_刘炫斯,廖琳,李珍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医院 广东 广州 510225)

【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部分高校教职工更年期健康状况及更年期综合征发病率和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广东三所高校40~60岁教职工850名,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结果:女教职工更年期综合征发病率为63.78%,大专以上文化程发病率为69.67%,高中及以下的发病率为47.01%;教师的发病率为76.59%,干部的发病率为51.63%,工人的发病率为33.33%;男教职工更年期综合征发病率为70.51%,大专以上文化程发病率为70.93%,高中及以下的发病率为63.06%;干部的发病率为59.05%,教师的发生率为46.25%,工人的发生率为27.27%.性格差异、家庭关系和睦与否、居住环境噪杂与否与更年期综合征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χ2=66.99,P<0.01)。女教工更年期综合征症状顺应是失眠、烦躁易怒、骨关节疼痛、易激动、月经紊乱、心悸、头痛、潮热出汗、面部色素沉着;男教工更年期综合征症状顺应是性欲减退、烦躁易怒、骨关节疼痛、失眠、易激动、头痛、心悸、面部色素沉着。结论:加强高校教职工更年期的保健是不应忽视,开展高校教职工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科学调配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教教工;更年期;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374-03

年期还是指人体由中年步入老年的过渡时期,是人体由成熟走向衰老的重要阶段,通常女性在45岁左右,男性在55岁左右[1]。更年期综合征是指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在更年期发生明显改变,出现身体的内分泌功能下降,卵巢或睾丸分泌性激素的量减少,从而表现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2]。为了解和掌握广东省高校教职工更年期健康状况及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率和相关因素的影响,对广东省三所高校40~60岁男、女教职工开展相关调查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广东三所高校40~60岁教职工850名。其中女教职工450名,平均年龄50岁;男教职工400名,平均年龄53岁。

1.2 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调查人员统一培训后对被调查者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有文化程度、职业、居住环境、家庭状况、更年期综合征、保健知识的了解及Kupperman评分表等。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统计学意义界值点。

2.结果

2.1 不同文化程度教职工与围绝经期综合征、保健知识了解发生率的关系(见表1)

结果显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教职工更年期综合征发生69.67%,男性教职工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率为56.75%;高中及以下女性的发生率为47.01%,男性的发生率为43.2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教职工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高中及以下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3,P<0.0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保健知识了解率为75.98%,高中及以下为54.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2,P<0.0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保健知识了解率高于高中及以下的保健知识了解率。

2.2 不同岗位教职工更年期综合征发生情况(见表2)

结果显示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率女性为63.78%,男性为66.25%;其中女性教师的发生率为76.59%,男性教师为74.17%;女性干部的发生率为51.63%,男性干部为55.81%;女性工人的发生率为33.33%,男性工人为48.39%;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2,P<0.01),教师最高,干部其次,工人最低。

2.3 不同年龄男、女教工围绝经期综合征各种症状发生情况(见表3,表4)

结果显示在450名高校女教工中不同年龄的更年期综合征各种症状发生率不同,其中40~44岁为30.39%(31/102),45~49岁为84.17%(101/120),50~54岁为76.00%(114/150),55~60岁为66.67%(52/78),45~49岁更年期综合征主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40~44岁女教工,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4,P<0.01)。男性教工中不同年龄段的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发生率也不同,其40~44岁为40.50%(32/79),45~49岁为48.39%(60/124),50~54岁为57.14%(68/119,55~60岁男教工中有更年期综合征主要症状为70.51%(55/78),50~59岁围更年综合征主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40~44岁男教工,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4,P<0.01)。

3.讨论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45~55岁之间,男性在40~70岁之间由于卵巢或睾丸功能逐渐衰退的一个过渡时期出现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田丰莲[3]2003年对广东地区4489名研究更年期女性调查结果显示更年期期综合症患病率为68.1%,有统计显示[4],40~70岁男性发生更年期的症状患病率约40%。

3.1 更年期综合征患病症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63.78%,高于蔡彩香等[5]30.29%,但低于郑小琳等[3,6,7],与李艳华等[8]报道65.6%相接近。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症状顺应是失眠、烦躁易怒、骨关节疼痛、易激动、月经紊乱、心悸、头痛、潮热出汗、面部色素沉着。这些症状的发生影响大多数高校女教工更年期的生活质量,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不稳定和不断下降有关。有研究表明雌激素减少引起潮势、烦躁乏力、骨关节痛等更年期症状[9,10]。在月经过渡期时由于体内雌激素比例失衡,是骨关节的发病率开始增高的原因之一[11]。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男性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率为70.51%。高于国外研究报道的40%和国内申素琪等[12]报告的江苏省一般人群中35%、陆曙民等[13]报道的长江中下游3个城市、4个地区的38.67%。本次调查男教工更年期症状顺位为性欲减退、烦躁易怒、骨关节疼痛、失眠、易激动、头痛、心悸、面部色素沉着。与蔡瑞芬[14]等大样本研究报道江苏地区中老年男性更年期各项症状顺应情况相符。郭应禄,宁宝华[15,16]认为男性更年期症状以性欲减退,情绪改变,瘦体量和肌张力降低,骨矿物质密度下降等为主,而雄激素部分缺乏是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次调查提示年龄女教工45~49岁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率较高,男教工50~59岁更年期症状发生率超过57%。这年龄的教工在高校有丰富教学经验,是高校的财富,但更年期综合征发生严重影响教工们的工作及生活,这提示我们加强高校男、女教工更年期的保健是不应忽视的问题。

3.2 更年期与相关疾病

更年期早期是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关键时期,女性进入更年期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增加,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本次调查不同年龄的疾病发生顺应是乳腺增生、高血压、子宫肌瘤、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糖尿病等,且这几种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发生率24.22%,与李静然[7]等报道24.4%相近,年龄越大高血压发生率越高(P<0.01),更年期伴随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对年龄相关的高血压升高有一定的影响[17]。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糖尿病有相似的发病上升趋势。因此,开展高校女教工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科学调配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男性更年期相关疾病方面暂时缺乏相关研究。

3.3 更年期与相关因素

本调查高校男、女教工文化程度高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文化程度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职务上看,女性方面教师发病率高达76.59%,45~49岁发生率最高,男性则是干部发病率较高,教师次之;从学历上看,学历越高,男、女教工更年期心理不良反应的比例越高,其原因知识层次高,看书较多,往往错误地对号入座,更易产生更年期的一些症状,甚至有不同程度轻生念头。但她们对保健知识的需求相对较高。而文化程度低的人群,由于文化知识的贫乏,没有过我的焦虑和恐惧,不重视保健知识的指导[18]。男性干部发病率高可能与晋升压力、职业发展关系比较密切,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处于更年期的男性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经济上的压力也可能导致发病率的升高。另外男、女教工个人性格及生活、居住环境不好,心理因素等极易导致更年期症状加重。故此,男、女教工进入更年期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便维持性激素水平,同时更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应给予更年期高校教工相应的保健指导,使其顺利度过人生的关键时期。加强更年期卫生宣传及保健,开展更年期心理咨询,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提高高校教工对更年期这一生理过程的认识和了解,解除不必要的顾虑;科学调配饮食,一日三餐要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加强体育锻炼,延缓衰老;定期到医院检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诊治

【参考文献】

[1]岳文浩主编.医学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20~321.

[2]吴大真.临床医师诊疗技巧[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74.

[3]田丰莲,杨冬梓,张小庄et al.广东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需求调查[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8):928-932.

[4]陈在贤.实用男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53-255,365.

[5]蔡彩香,赵小萍,徐春英.40岁以上在职妇女更年期症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1999,26(1):73-74.

[6]郑小琳.更年期妇女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7,9(9):425-426.

[7]李静然,林和风,谢莹 et al.1 428例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全科医生,2004,7(2):1582-1583.

[8]李艳华,危秀青,郑巧玲 et al.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4):68-69.

[9]钱彩英,赵俊红.17-雌二醇治疗更年期综合征[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4):199.

[10]陈英,马云宝.更年期综合征妇女激素替代治疗的研究[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2,15(1):6.

[11]宋亦军,林守清.雌激素与女性骨关节[J].中国医刊,2002,37(8):17-18.

[12]申素琪,徐晓燕,蔡瑞芬,等.江苏省3551例中老年男性健康调查[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5,11(6):438-441.

[13]陆曙民,唐文娟.中老年男性更年期KAP调查报告[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2,16(4):321-324.

[14]蔡瑞芬,汤军,申素琪等,江苏地区中老年男性PADAM自我评分表分析研究[J].中国厂矿医学,2008,21(6):749-750.

[15]郭应禄,李宏军,男性更年期综合征[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4,10(8),563-566.

[16]宁宝华,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性科学[J].2006,15(6),25.

[17]张慧,马晓艳,白文佩.女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15(14):315-317.

[18]高清平.841例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4):1990-1991.

论文作者:刘炫斯,廖琳,李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5

标签:;  ;  ;  ;  ;  ;  ;  ;  

广东高校教职工更年期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论文_刘炫斯,廖琳,李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