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与趋势_地理学论文

日本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征与动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地理学论文,日本论文,特征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05)06-0006-05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界明显加强了对国外人文地理学研究动态的关注。这些对国外相关成果的分析和介绍在当前中国人文地理学正处于转型期的情况下,无疑具有极大的建设意义。他们让中国的人文地理学者对国外同行的工作有了更多地了解,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人文地理学与国际人文地理学的接轨。但是另一方面,有一个问题是,许多研究并没有考虑它所在国的背景。对中国之外统统以,“西方”或“欧美”一词来概括,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

事实上,我们关注的“西方人文地理学”并不只是一个模式。在研究风格和研究体制上,德国、法国和美国不同,日本和上述国家也有差异。在把握各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时,必须同时要对这些学术成果背后的不同的学科背景、学术体制以及社会背景进行了解。因为不同的学科、学术体制以及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学术成果的内容和方法会有不同。不了解这些背景,就无法对其成果作出适当的评价,也无法对其中的经验加以甄别和有效利用。

在日本,对于国外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按照“英语圈”、“德语圈”等语种范畴来进行区别理解[1]。因为德法等国的许多人文地理学研究成果都没有发表在英文杂志上,同时他们的研究风格和研究体制与美国也有很大差异。日本也是一样。关于日本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在此之前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进行过考察,包括对日本消费者行为地理学[2]、历史地理学[3-4]、旅游地理学[5]等分支学科动态的把握,也有对日本人文地理学研究特点的描述[6]。但是,关于日本人文地理学学科本身的发展特点和所处的体制环境,却并没有太多的介绍。笔者因为留学日本,所以这里仅就日本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点和动向进行一些整理。一方面是为国内学者借鉴日本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提供背景知识,另一方面也想藉此抛砖引玉,希望中国的人文地理学者注意“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生态多样性”,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相关成果和方法,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健康发展。文中的有些认识是来源于与日本学者的交流,未必全都有典可循。斗胆写出来,有不尽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指正。

2 日本人文地理学的概况

2.1 学会和出版物

日本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在二战前深受德法地理学的影响,形成了以东京大学为中心的强调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相结合的地志学派(区域学派),和以京都大学为中心的注重历史与地理研究相结合的历史学派[7]。在此格局下,1925年以东京大学为中心结成了日本地理学会[8],而后者则在1948年以京都大学为据点创设了人文地理学会[9]这两个学会互不所属,二者的会刊《地理学评论》和《人文地理》的刊稿风格也有所不同。

在上述两大学会之外,经济地理学会、历史地理学会、东京地学协会也是规模比较大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团体。日本经济地理学会创设于1954年,主要是由从事国内外产业和区域研究的地理学者,从事产业区位论、区域经济、区域政策研究的经济学者以及中小学的地理教师组成[10]。历史地理学会创设于1958年,其会员主要是由历史地理学者、历史学者和中小学史地科教师组成[11]。东京地学协会创设于1879年,是日本最早成立的地学组织,但它相对偏重子地质学领域,人文地理学者夹杂其中[12]。这3个学会的会刊分别是《经济地理学年报》、《历史地理学》和《地学杂志》,会员人数各自在500-800人左右(见表1)。

表1 日本人文地理学相关的主要学会和会刊

Tab.1 The Main Association and Periodical of Japanese Human Geography

学会名称 所在地

成立年份会员数会刊年会(次数)

日本地理学会 东京 19253100 地理学评论3-9月(2)

人文地理学会 京都 19481500 人文地理 11月(1)

经济地理学会 东京 1954795经济地理学年报

5月(1)

东京地学协会 东京 1879800 地学杂志每月讲演会

历史地理学会 东京 1958500 历史地理学6-7月(1)

地理科学学会 广岛 1961800 地理科学 5-10月(2)

东北地理学会 仙台 1947900 季刊地理学5-10月(2)

资料来源:各学会2005年度会讯及主页(会员数为2005年度估算值)。

此外,日本地理学者比较集中的各大学或地方基本上也都有自己的地理学会和会刊。影响比较大的比如以广岛大学为据点的地理科学学会及其会刊《地理科学》[13],以东北大学为据点的东北地理学会及其会刊(季刊地理学)[14]等。表1对这些主要的学会及会刊情况进行了归纳。当然,还有许多中小型的学会和会刊没有列出。

上述这些学会都是相互独立的。其中,以日本地理学会的会员人数最多,其学术大会的规模也最大。日本地理学会的学术年会分春季和秋季两届。春季大会一般3月末在东京举行,秋季大会则设在9月中旬转到地方大学举办。人文地理学会的年会一般在每年的11月,会址一般都安排在关西地区。这些学术大会的成果都会编入公开发行的该年度学会发表摘要集,代表日本地理学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此外,人文地理学会会在每年《人文地理》的第3期上推出一版“学界展望”[15],经济地理学会还不定期出版《经济地理学的成果与课题》一书[16],总结最近一段时期内的研究进展。

当然,上述会刊中,《地理学评论》、《季刊地理学》、《地理科学》、《地学杂志》等刊物也都刊载自然地理学的文章,但是除《地学杂志》外其比重都不超过30%,人文地理学的成果占多数。

2.2 主要研究机构

日本没有专门的地理研究所,所以其研究团体主要分布在各大学,特别是国立大学里。二战期间,由于日本人文地理学者曾参与当时对外侵略政策的制定,“为战争服务”,战后许多教授因被追究责任而解职,同时许多地理院系被迫解体。1950年代以后,日本转入经济高速增长期,随之而来的教育热带动了众多公私立院校的产生,但是,地理学又没有跟上这一热潮。各院校经济、法律或工学、农学等应用技术类专业得到重视,而作为教养学科的地理学课程则新设很少。因此,在日本现有的87所国立大学(法人化后)、73所公立大学和124所私立大学中,有地理学教室(系所的下一级单位)的只有42所,其中包括2所公立大学和9所私立大学[8]。多数院校都没有设置地理学专业。许多地理学者因此相继转到经济学、历史学等非地理专业就职。虽然自身从事地理学的研究,但已无法大规模地培养地理专业的学生。

在现有地理专业的院校中,主要以几所原帝国大学①和师范院校②的综合实力最强。表2统计了这些主要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单位的师资和学生情况。

3 日本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3.1 主要研究方向与特色

日本地理学引自德国,最初以地质考察见长。随后发展起来的人文地理学也不免带有浓厚的地学风格,最突出的表现是强调区域调查(Field Work),重视通过调查获得原始数据,并追求对过程本身的描述。各大学的地理学教室大都有自己的研究区域,并且重视海外研究。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几个师范院校,比如广岛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室的印度研究,筑波大学和东京学艺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室的北美欧洲研究,御茶水女子大学人文地理学教室的南欧、南美、加勒比区域研究等等,都有各自的传统和特色。另外,在1960年代以来的学科多元化风潮之下,日本人文地理学也加快了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融合,各大学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典型的比如东京大学现在的流通地理和产业集聚研究,京都大学的人口文化地理,名古屋大学的城市和行为地理,大阪大学的社会地理,立命馆大学的城市和GIS研究,东京都立大学的理论地理和行为地理,大阪市立大学的社会政治地理以及九州大学的政治地理研究等(见表2)。此外,农业和农村研究一直是日本人文地理学者最集中的一个中坚阵地,但近几年有了变化。从近年地理学会和人文地理学会大会发表的题目来看,更多的年轻学者正在把兴趣转向对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住、消费、出行等个人行为领域,以及民族(Ethnic)、性差(Gender)等话题[17-18]。

注:研究者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手,不包括研究员;院生包括博士和硕士,不包括研究生(非正式在籍学生)。表内数字为2006年6月现在的在籍人数。*为不确定标记。另外,主要统计了有人文地理专业、并有2名以上正式staff在籍的研究单位。

资料来源:日本地理学会及各大学网站的相关主页。

总的来看,和德国人文地理学类似,日本的人文地理学也在由单一的地志学考察(区域描述)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研究方法和内容日益丰富。但是,另一方面,日本人文地理学坚持“落地”(Field Work)和注重原始数据质量的原则一直没有变。正如日本经济地理学会会长矢田俊文在学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对年轻学者讲的,“日本地理学的成果首先是要用脚,其次是用眼用耳用口,最后才是用手来完成”[19]。社会学学者在做问卷时,通常只设计问卷和分析结果,中间的大量工作都交给调查公司去完成。而日本地理学者则不能这样,整个过程都必须从头到尾亲历亲为。这大概是日本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最大的特色。

3.2学术论文的评价机制

日本人文地理学的学术刊物没有一级刊物、核心期刊、SCI等等的学术成果分级制度。各个学会的会刊即代表该学会的最高研究水平。在地理学业内,总的来说以《地理学评论》影响最大,但由于各学会的宗旨、对成果的要求不同,其他刊物也都有各自的风格,因此很难对会刊进行严格的等级评定。

不过,在日本地理学界内,一般来讲根据有无评审-修改制度(Refereed和Non-refereed)可以对刊物进行等级的区分。好的学术刊物一般都有严格的评审—修改制度,作者投稿后要经过业内同行的评审,并要按照其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后才能发表。而没有评审—修改制度的刊物则直接由审稿人做出是否采用的判断,基本不需作者进行修改或只有少量修改。前者的发表周期要长于后者,但前者的评价也要优于后者。另外,有评审—修改制度的刊物,论文作者一般都要求是学会会员,论文一般都要经过学术大会发表讨论后才能投稿,并且限定每位作者每年只能发表1篇文章。前述的几种地理会刊都属于有评审—修改制度的刊物,因此投稿也都要遵循上述的规定。

另外,在日本人文地理学界,除了以刊物区分论文的层次,在同一刊物内的论文也有不同的评价。以《地理学评论》为例的话,依次是Original Article、Review Article、Research Note和Book Reviews,以Original Article分量最重。Original Article要求必须是具有独创性的完整的成果,而其余则代表了某一新的研究手法、新的调查结果或某一新的观点的成果[20]。因此,经过Refereed的Original Article的有无和多少成为衡量某一学者学术业绩的重要指标。《地理学评论》一期大概有1篇Original Article,它一般都需要半年以上的资料收集、半年左右的文献检索和几个月的室内分析整理工作才能完成。再加上从投稿到发表的漫长周期,一篇original Article从计划到面世大概都要1年以上的时间。当然,在此期间,其中间成果会以学会大会发表、Research Note等形式公布或在大学纪要(大学学报)发表,以此让同行及时了解到本项研究的进展并获得信息反馈,另一方面也使自己成果的知识产权得到及时的确认。

3.3 科研的社会分工

人文地理学在日本的多数大学都属于人文社科类,所以人文地理学者一般到了中年以后,就会减少期刊论文的写作而投入更多精力去写书。这从《地理学评论》的作者年龄分布结构也可以看出。发表论文最多的是27-32岁的年轻学者[21]。日本人文地理学者认为,年轻学者体力好应该去做更多的实证和发表更多的实证成果(论文),而教授们则应该去做更多的理论和思想总结,去支持一线年轻学者的工作。

当然,另一个使教授们不写文章的原因应该归结于日本大学教师的终身雇佣制度以及行政代行制。日本大学教师一旦正式采用就不会被解雇或降职,由于没有定期考核业绩的硬性指标,所以他们没有急于发表论文的外在压力。另外,日本规定教师必须兼职大学的管理和行政事务,所以中年以上教师用于科研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这也是一个客观原因。而与此相对,在日本从事研究工作的话,求职必须要通过严格的业绩审查,学术业绩突出者优先采用。这样就鼓励了大学院生(研究生)生产论文的积极性。因此,在《地理学评论》等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半是大学院生的博硕士论文,而教授、副教授们则主要承担指导教师或审稿人的角色。这实际就形成了一种专业分工(图2)。需要耗费体力进行大量野外工作和实证的论文主要由年轻学者承担,而教授们则负责对这些成果的数据和分析结果进行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些成果进行升华,做出理论贡献。

图2 日本地理学者的专业分工

Fig.2 Divis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Japanese Geographier

因此,对于中年以上的人文地理学者来说,学术著作是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他们相互评价的主要标准。人文地理学的专著一般都是博士论文或某项长期研究的结果,而编著和译著则是某一领域研究进展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年轻学者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

4 日本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借鉴

4.1趋势

日本人文地理学经历了二战后50多年的稳定发展,现在研究已走向成熟。二战后,日本人文地理学界吸收战前的教训而远离政治、远离应用领域,地理学会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学术团体。中国地理学者所熟悉的城市规划、区域规划等领域日本地理学者都很少参与。远离应用使日本人文地理学能够专心追求学术,研究基本不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同时,在一贯的研究氛围下,日本人文地理学界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研究风格和研究秩序。

但是,另一方面,远离应用也产生了很多弊病,主要是导致人文地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及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度逐年下降。由于没有固定的应用领域,除了成为地理研究者之外,大量要到社会就业的地理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都不得不分散到其他的各个行业去寻求就业。这种状况在经济高速成长期并没有成为问题,但是,近几年随着少子化和就业形势的恶化,部分大学的地理学教室因此出现了招生危机。由于大学毕业就业困难,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不愿意报考地理学专业,一些大学的地理学教室开始面临老师多于学生或干脆没有学生的局面。一些大学的地理学教室因此变更名称,或干脆整体被合并到其他专业。为此,2006年日本地理学会春季大会专门设置了一个会场,讨论如何变革地理学教育的现状以保持地理学教室地位的问题[22]。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由于积重难返,短期内改变既有形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当然,抱有同样问题的也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近年依靠吸收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成果推陈出新,再加上自身一直坚持“用脚说话”,总的来看对学生还有一定“魅力”。而自然地理学近年则从根本上出现了学科的肢解。许多大学的相关研究人员和专业整体转到了环境学、农学、生态学、地质、地球物理、大气科学等其他领域,包括东京大学。2005年度《地理学评论》(日文版)刊载的35篇论文(含Original Article、Review Article和Research Note)中,人文地理学的论文是29篇占83%,自然地理学的论文只有6篇占17%,自然地理学的论文数量较上年度又有下降趋势[23]。在研究人员数量没有减少的情况下,这只能解释为,许多作者把稿件投向了其它刊物,或者说他们的一只脚已经踏出了地理学会。

4.2借鉴

日本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前车之鉴。本文仅从学科特色、学术体制、学术与应用3个方面做一点总结。

4.2.1学科特色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起步并不晚,但解放后经历了一个近30年的相对停滞期。近20年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迅速膨胀的教育需求,总的来看发展较快,但主要是外延规模上的扩展,自身的特色在不断地引进相关学科成果的同时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强调,学科的发展总的来看缺少一个像日本一样的相对稳定的沉淀期。日本人文地理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用脚说话”的传统,这使它能够始终不断地吸收相邻学科的成果而避免分裂、被同化。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之间目前来看仍缺少明显的方法论上的一致性或关联。日本目前经历的经济发展减速、少子化的现象,中国在10-20年后也可能会经历。届时教育需求下降同时就业难度增大,学科之间对生源的争夺势必日趋激烈。如果仅从“实用主义”出发强调“白猫黑猫”一起上,最终中国人文地理学肯定也会面临“存在危机”。那么,未雨绸缪,中国人文地理学需要坚持一个什么样的特色?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课题。

4.2.2学术体制

中国的学术体制问题现在已经传播到了全世界。举例的话比如最近英国《nature》杂志的报道即是一例[24]。用行政方法考核学术导致教授和学生抢发文章,只重量而不重质,追求新成果而不对已有成果进行充分消化和总结,对个人和对学科发展都不利。这种学术发展模式,在日本学界被称为“燃烧死”,意指学者在短时期内通过透支体力和成果取得超前业绩,导致后劲不足或厌倦学术,致使自己的学术生命早早终结,实质是一种自杀行为。当然,这一问题不光是在地理学界,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在地理圈内适当借鉴一些日本人文地理学界的做法?如果能够实行,既可以使年轻学者得到更多的锻炼,也使中老年学者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地理学科的竞争力。

4.2.3关于学术与应用的平衡

在近年的《地理学报》上,有许多学者都高屋建瓴地谈到了学术和应用的关系问题[25-26]。对于如何处理“社会贡献”和“学术责任”的平衡,学者之间虽然在具体的观点上有所出入,但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即主要针对目前科研的低效和低水平重复问题。从日本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经验来看,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点应该是可以借鉴的:

第一,中国人文地理学不能离开应用领域。日本人文地理学在二战后由于过多地脱离了社会应用领域,现在带来了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下降、生源不足、学科规模缩小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目前日本地理学会正在试图改革,增强人文地理学的应用能力。中国人文地理学现在已经在很多应用领域崭露头角,这是—件好事。不应重蹈日本人文地理学的覆辙。

第二,在应用中要坚持学术的独立性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注重理论上的学术贡献。应用研究和纯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学有很多应用领域,但它并没有替代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事实上是后者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前者应用领域的扩大,二者相互促进。日本人文地理学应用领域不足是制约它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但它多年能够稳定发展而很少受外界社会环境变化的左右,也得益于它具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对子中国人文地理学而言,可能当前更重要的课题是如何在扩大应用领域的同时保持学术独立性,即处理好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平衡的问题。在当前的条件下,如何使一部分研究人员能够真正地坐下来专心从事理论研究,应该是中国人文地理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收稿日期:2006-09-05;修订日期:2006-11-16

注释:

①帝国大学俗称“帝大”,是指二战前由日本政府兴办的7所重点大学,包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大阪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和九州大学。另有“9帝大”之说,是包括了台湾的台北大学和朝鲜的京城大学。

②日本由旧制师范学校发展起来的院校很多,现在比较知名的有筑波大学、广岛大学、东京学艺大学、御茶水女子大学等。这些院校一般都设有地理专业。

标签:;  ;  ;  ;  ;  ;  

日本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与趋势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