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资源与现代资源观_语义分析论文

论信息资源与现代资源观_语义分析论文

论信息资源与现代资源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今信息经济不断深化知识经济逐渐形成的时代,社会信息化进程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不断走向深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当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其核心问题是对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充分的开发与有效的利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信息管理科学,就是一门以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体系。确立科学的现代资源观,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是对信息进行科学组织、充分开发与有效管理和利用的起点。而现代资源观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科学基础与理论前提,信息资源概念的确立则是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大厦奠基的第一块基石。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信息资源概念的确立,而信息资源概念的确立,则完全有赖于现代资源观这一基础科学的坚实。为此,本文拟对现代资源观和信息资源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1 信息与信息资源

对于人和人类社会而言,信息作为联系人与其生存环境的纽带广泛存在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反映和表达这一存在的各种语言形式,无论中外,古已有之。然而,直到20世纪,人类才开始从科学和理论的层次上意识到信息的问题,认识到信息的科学价值和作用,才开始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迅速推进,信息经济日渐成熟,知识经济日益形成的当今时代,信息和信息资源问题不仅仅是科学界所关心的学术问题,而且成为全世界所共同关心的现实问题。

由于信息存在和影响的广泛性,人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信息的概念加以讨论。至今,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关于信息的定义已不下百种,形成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为了便于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本文拟在关于信息的经典观点的基础上,从信息管理学的角度对其作出必要的定义。

1948年,信息论创始人申农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一文中认为“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定性的东西”申农的这一看法被认为是对信息的认识的重大进展,对后人的影响很大。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维纳的这一名言也经常被人们所引用。然而,维纳在此只是划清了物质、能量与信息之间的界线,指出信息是一类独立的研究对象,并没有回答什么是信息的问题。

当代美国学者则普遍认为信息是有意义的数据,是经过收集、记录、处理和存储的可供检索的事实与数据[1]。

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是钟义信对信息所下的定义。他在《信息科学原理》一书中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事物的一种属性[2]。在这里,“事物”应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包括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运动”也应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以及生命运动的高级形式——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运动方式”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运动状态”则是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示的形状与态势。

笔者认为,就信息管理而言,信息不仅仅是管理对象,而且是管理要素和社会资源。无论是管理对象还是管理要素,首先必须是社会资源。如果不是社会资源,既不可能成为信息管理的管理对象,更不可能成为信息管理的管理要素。就是说,信息即资源。信息如果不是资源,就不可能具备任何信息管理学上的意义,不可能进入信息管理的研究视野。因此,从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看,信息和信息资源这两个概念是统一的,必须结合在一起进行讨论。

在对不同角度的不同定义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反映。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社会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源的另一种基础性社会资源,能够减少或消除人们认知的不确定性,以实现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的目的[3]。这种资源就是信息资源。

显然,上述信息管理角度的定义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从哲学角度对信息所作出的定义。后部分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和信息管理学角度,从本体、功能和价值3个方面对信息资源的概念加以表述的。这一定义充分反映了信息管理学的跨学科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学科性质,而这一性质是当代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信息管理领域,多数学者是将信息和信息资源作为两个概念加以定义的。而本文的这一定义方式,则是将信息和信息资源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加以界定。在这一定义中,在哲学层次上,称其为“信息”,而在社会学、经济学和信息管理学层次上,则称其为“信息资源”。就是说,所谓“信息”和“信息资源”,实际上是同一事物、同一社会现象分别在不同的学科所形成的不同概念。因此,在同一门学科之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同一事物和现象区分为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如强行区分,必生混乱。

2 资源与现代资源观

信息管理科学是信息时代的历史产物。这一新兴学科的产生,不仅对当代的科学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这一新兴学科的科学新概念的出现,对语言学和语义学也提出了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专业术语建设是以语义学的成果为基础的,语言学与语义学发展的滞后,将对信息管理科学一类的综合性新兴学科的理论研究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关于“信息资源”概念和现代资源观的确立,就需要分别从语言学和专业术语两个角度加以研究。

1)“资源”的语言学意义。就汉语语义而言,《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辞海》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资源”。即中文的“资源”一词,其语义为“自然资源”,核心语义为“来源”。英语中的resource一词,由表示“河水的源头”、“根源、来源”、“原始资料”等语义的词干“source”和表示“反复”、“又”、“再”语义的前缀“re”组合而成。此词的本义显然是“源源不断的来源”。而其语言实践上的语义,据冯承柏、王崇德考证,既可指物质世界的资源,又可指信息的、智力的和精神方面的东西,还可同时兼指两者。后来在“资源”这一语义的基础上,又引申出手段、方法、谋略、能力等义[4.5]。

可见,关于“资源”的语义,在语义起点和较低的应用层次上,无论中外,基本一致。但在发展和深化层次上,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关于“资源”的语义又有较大的差异。根本的差异在于汉语关于“资源”一词的语义是一固化封闭的系统,将其严格限定在“天然资源”即“自然资源”的语义上,固化为一个难以延伸和扩充的封闭系统。而英语关于resource一词的语义是一开放的系统,在“河水的源头”这一本意的基础上,不断容纳新的语义,不仅涵盖了自然资源,而且涵盖了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和精神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而衍生了相关的语义。在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迅速推进,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的当今世界,这一开放的语义系统充分体现了英语作为当代世界语言的发展活力和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相形之下,现代汉语急需在词汇和语义系统方面进行变革与发展,否则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历史发展。“信息资源”概念的提出,就是对这一变革与发展的时代呼唤。

根据当代社会资源的发展实际,现代汉语对“资源”一词语义的解说模式,必须由封闭型转化为开放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语义作必要的延伸与发展,充分反映现代资源观不断发展的内涵。具体解释,本文认为似可作如下表述:“资源,社会财富的来源,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切来源。如物质资源,信息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

2)“资源”的术语意义。学术领域的专业术语,既建立在语言学和语义学的基础之上,又与语言学意义具有质的不同。特定语言现象的语言学语义是约定俗成的结果,而其专业术语语义则是学术规范的结果。虽然语言学语义在必要时也需进行某种规范,但这种规范必须在约定俗成的语言学规律基础之上进行,否则难有实效。语言学语义对话言实践负责,而专业术语语义则对由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构成的科学系统(科学体系)负责。“资源”作为学术术语,在传统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属于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范畴。20世纪中后期,管理科学和信息管理科学先后形成后,“资源”和“信息资源”成为其重要的甚至基本的研究内容。为了深入研究其学术语义,有必要借鉴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成果。

在借鉴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成果方面,代根兴、周晓燕做了有价值的工作,他们考察了胡兆量等人的有关观点。

胡兆量认为:“自然资源是自然条件中可以利用的部分,是在当前生产力水平和研究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对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以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自然条件中目前尚不能利用的部分,诸如地震、山崩、泥石流等不属于自然资源的范围。”[5,6]

联合国环境计划署提出的自然资源概念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5,6]

李金昌认为:“资源即自然资源,概指一切可作为生产投入的未经人类劳动加工而自然存在的物质,及其可利用的活动方式,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5,7]

美国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的观点是:“资源是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5,8]

李昌宇的观点是:“资源(指生产性资源)是可用于生产物质财富的、由于其稀缺并可选择、有必要而且也可能合理配置的物质及其功能。[5,9]

李润田认为:“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5,10]

郑文艺、刘与任指出:“资源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说,只有当自然界的物质被人类用到生产活动中时才能称之为资源。概言之,资源有这样两个特征:第一,它是自然界物质的一部分,这些自然界物质及其成分为人类生产活动所需;第二,这些自然界物质具有丰度和凝聚度,足以使人类获取它的价值大于由此而付出的代价。”“自然资源是通过人类的参与而获得的,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加以使用的自然界物质”[5,11]

刘文等对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这两个概念作了区分,并论述了二者的关系:“自然资源是指一切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它超出了经济资源范围,包括了社会经济内容。其中,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和一定科学技术水平,以及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所需要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而不是其全部,以及能为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使用价值前提和基础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经济资源是自然资源经过人类劳动的投入和改造,成为人类社会的对人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与条件(即社会财富)。”[5,12]

根据上述观点,代根兴、周晓燕归纳出以下意见:①自然资源是自然物质、自然能量或自然条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其全部;②自然资源是指对人类有用的或能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自然能量和自然条件,它可作为生产的投入,产生经济效益或能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③自然资源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丰度和凝聚度,是能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④自然资源的获得离不开人类的参与,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先决条件是经过人类的劳动投入和改造。

根据上述各家观点和意见,本文得出以下认识:①上述观点所反映的是传统资源观,仅限于自然资源,不能涵盖现代资源观的全部内涵。②现代资源观应是对传统资源观即自然资源观的历史发展,既包含传统资源观的全部内涵,同时又能涵盖反映当代社会资源历史发展的丰富内容。③自然资源是自然物质、自然能量或自然条件中的一部分,不是其全部,是在一定历史阶段,根据人类当时的科学认识和技术能力,对人类有用并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那一部分自然物质、自然能量或自然条件。④自然资源经过人类劳动的投入,被改造和转化为对人类有使用价值的物质与条件,构成一定社会的社会资源,即社会财富。在此基础上,既可进行社会消费,也可组织更高层次的社会生产,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会消费。这样,现代社会资源就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资源系统。⑤由于人类劳动的复杂性,既包含体力输出,也包含智力输出,特别是在体力和智力输出的同时,赋予劳动成果以人类所特有的精神追求,这样,作为自然资源和人类劳动的融合与统一的社会资源,就成为一个由不同性质的资源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复杂的社会资源要素可分别从不同角度划分为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精神资源(精神资源虽然也表现为一种信息资源,但这种信息资源与非精神信息资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性质上都根本不同)等。

结合上文关于“资源”的语言学意义和术语学意义两个方面的讨论,“资源”的术语学意义似可作这样的界定:“资源,社会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来源,是人类组织社会生产,进行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前提、现实基础和现实条件,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个方面。根据不同的角度和区分标准,社会资源又可分别划分为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或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和信息资源等。”

综上所述,现代资源观的含义似可作如下表述:现代社会的资源,是一个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社会资源为发展,多层次的,由复杂要素构成的资源系统。由于人类劳动的投入,使自然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源。由于在劳动中人的体力要素、智力要素,乃至智力的高级形式的精神要素的投入,使社会资源形成了由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不同性质的资源形态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一复杂系统从功能角度又可分解为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这些复杂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要素系统,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随着人的素质的提高,智力要素,精神要素在劳动中投入比重的不断增大,反映这一投入的信息资源正在取代自然资源在整体资源系统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当代人类社会启动了信息化、知识化的历史进程,并迅速将这一进程推上高速发展的轨道。

由此可以得出这一结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初级生产的原始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根本来源。社会资源一方面其自身就是社会财富的特定表现形态,另一方面又是人类社会组织较高级社会生产的发展性资源,是不断发展的社会财富的直接来源,人类社会越进步,越发达,社会资源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形态就越复杂,信息要素、精神和智力要素在社会资源系统中的比重就越大,社会财富来源的间接性就越强,距离自然资源也就越远。也就是说,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特定社会,其资源系统的复杂程度,信息资源和精神、智力要素在系统中的比重、地位和作用的大小,以及社会财富的整体来源与自然资源之间的间接程度,是测定相应社会文明程度和历史进步水平的主要客观指标。

在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情况下,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才有可能充分实现其资源价值;信息资源作为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主体,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乃至整个社会资源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信息资源是21世纪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本来源,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主要现实基础,是人类社会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前提。

标签:;  ;  ;  ;  ;  

论信息资源与现代资源观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