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需求的长期趋势_农业论文

中国粮食需求的长期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粮食论文,趋势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要准确地对中国的未来粮食需求量进行预测是相当困难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引起粮食需求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而且许多因素带有不确定性,同时许多指标缺乏完整、系统的统计数据,有些统计资料由于出处、口径不一致,又缺乏可比性和可信度。更关键的是,预测方法和预测基期数据上的差异几乎左右着预测结果。所以对未来中国粮食需求预测,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经验估计。这里的关键就在准确把握预测的立足点,即准确把握中国目前的实际粮食消费水平以及未来中国人口发展的趋势。

二、中国粮食消费量的重新估计

(一)根据储存量推算粮食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得到充分发展,市场供求矛盾得到缓解,居民食物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食物质量也有很大改善。目前,平均每人每天摄取的热量已达到2727大卡,摄入蛋白质和脂肪分别达到70克和52克,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对我们研究未来粮食需求量最有用的信息是,中国的粮食储备,无论是国家专项储备(相当于中央缓冲储备)和商业周转储备,还是农民家庭存粮,近年都有显著的增加(表1)。1996年底,国有粮食部门商业库存与国家专项储备合计达到14850万吨贸易粮,比1995年底数增加3440万吨。农户人均年末存粮数量按照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抽样调查的结果,1984年为262公斤,1994年为541公斤,1995年达到571公斤。在对湖南、山东、陕西、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广东、江西等省农村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数列与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

利用表1的数据,结合近年粮食生产量和净进口量,可以推算出中国1990年到1995年的实际粮食消费量(包括储运损耗)分别为42950万吨、40386万吨、41338万吨、43227万吨和43286万吨(表2)。这组数字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相比,每年都要少约2000万吨。

(二)粮食分项消费量对推算值的检验

1.口粮消费。1995年,中国有人口121121万,其中城镇人口35174万,农村人口85947万。城镇人口的人均年粮食消费按照他们购买的数量计算。农村人口的人均年粮食消费量,根据我们在湖南、福建、广东、吉林、山东、陕西、河北、江西等八省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所了解到的情况,估计只有200公斤左右。已有的研究甚至是国家统计局的材料,都高估了这个数据,以致得到了需求方面不切实际的结论。在湖南省农村,50公斤稻谷可供三口之家食用一个月。山东的农民按照全家全年的粮食消费情况估算,一人一天吃八、九两面粉就足够了。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县的大部分农户,每天仍然只吃两餐。据此计算农民年人均口粮消费应该只有195公斤左右,与80年代初期城镇居民的口粮消费基本相当。考虑到不同地区消费习惯的差异,以及中国不同收入水平农户消费粮食的差异(统计数据表明这种差异其实并不明显),我们在表3中使用上调了5%的数据,来计算农民的实际口粮消费。

2.饲料粮消费。中国近年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饲料粮消耗成为中国除口粮外最重要的一个粮食消费领域。1995年,中国肉类产量达到5260.1万吨,其中猪肉产量3648.4万吨,牛肉产量415.4万吨,羊肉产量201.5万吨,蛋类产量1676.7万吨,奶类产量672.8万吨,水产养殖鱼类1353.1万吨。按照国家计划委员会等调查获得的饲料报酬率标准,全年消耗精饲料折粮食接近15200万吨(表4)。

3.种子和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在粮食消费结构中也占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广泛,在作物品种和耕作方式方面区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粮食作物品种单位面积用种数量明显不同,即使同一品种也因地区不同和耕作方式不同,单位面积用种量也有较大差异。使用良种并采取先进播种技术的,单位面积用种量显著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而采取传统方式播种的,用种量就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91年到1993年种子用粮分别为2288万吨、2265万吨和2229万吨。结合以上统计数据和农业部专家多年观察结果“用种量相当于产量的4-5%左右”,估计1995年中国农业用种消费粮食在2200万吨上下。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中国工业用粮1990年为1127万吨,1991年为1331万吨,1992年为1504万吨,年递增约190万吨。1995年,中国白酒混合产量791万吨,折算成65度标准白酒600万吨,按两吨粮食生产一吨标准白酒计算,消费粮食约1200万吨;啤酒产量1569万吨,按一吨粮食生产五吨啤酒计算,当年消费粮食314万吨左右;100万吨的黄酒,消费粮食在40万吨左右。这样,酒类生产消费粮食当在1550万吨左右。此外,加工副食品消费粮食约500万吨,调味品如酱油、米醋、味精生产消费粮食约300万吨。合计全年工业用粮2400万吨。

4.储运和加工损耗。粮食储运损耗计算,国家有统一的标准。储存损耗为每年2%,年初储存量57088万吨到年末,损耗约1142万吨;当年产量及净进口合计48638万吨,按半年储存时间计算,损耗486万吨。运输装卸损失为4‰,农民自给部分不需要运输,粮食商品量与净进口量合计约14000万吨,损耗56万吨左右。目前还没有固定的加工损耗标准,我们在这里暂定为5‰,21629万吨口粮、15183万吨饲料粮以及2400万吨工业用粮需要加工后使用,损耗为196万吨。至于其他损耗如餐桌上的浪费,已经计入各项消费,所以不再重复计算。这样,1995年实际粮食损耗为1880万吨,约等于当年粮食供应量的1.78%。

5.实际消费量。综合三项消费,加上消费和储存过程中的损耗,我们可以得到1995年中国粮食实际消费为43292万吨(表5),与根据储备量推算的粮食消费几乎完全吻合。

三、中国2030年粮食需求预测

(一)粮食需求影响因素的判断

为了对2030年的粮食需求量进行研究,现就影响粮食需求量的几个制约因素,综合各方面的分析结果,作出初步判断。

1.人口增长及其城乡分布。过去对中国粮食需求的预测,一个致命的缺陷是对中国未来人口的增长率没有作出认真的估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人口增长率千分数上的差异就会引起粮食需求量的巨大变化。我们利用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建立预测期内的人口生命表,得到了中国未来三十多年人口发展的可能数据(表6)。并在预测2030年的粮食需求水平时,设定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比例由目前3:7逐步发展为5:5(年递增率约为6‰)。

2.人均粮食消费量。由于饮食习惯方面的原因,即使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中国居民也不可能达到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肉类100公斤左右、奶类100-150公斤的消费水平。未来中国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仍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只是在现有基础上逐步、适当增加动物性食物消费。根据中国人口、资源、经济发展和膳食传统等因素综合考虑,我们认为从现在起到2030年,城镇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将稳定在110公斤,农村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将稳定在210公斤的水平。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可能达到人均70-80公斤(不包括奶类),其中肉类(包括猪、牛、羊、禽肉)消费量将保持每人平均60公斤(稍高于目前中国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的平均消费)的水平,蛋、奶、鱼虾的消费量将提高到每人年均40公斤,高于目前中国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的平均消费水平。所以,认为未来30年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是错误的。中国目前低收入高食品消费的模式没有持久存在的根据。

(二)中国2030年的粮食需求量估计

粮食需求量一般包括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酿造及其他工业用粮等项消费量。这些方面的需求量又决定于人口数量、收入水平、农业生产规模、食品工业发展以及出口水平等因素。下面我们根据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判断,分项进行粮食需求的估算。

1.口粮需求。按照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和人均粮食消费增长趋势推算,中国2030年的口粮需求量将如表7所示。

2.饲料粮需求。饲料粮包括生产动物性食物所需要的饲料用粮和役畜所需要的饲料用粮两部分。国内学者对今后中国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需求量的预测结果相差很大。我们按照近中期内动物性食物需求缓慢增长,即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不会发生较大变动、消费水平在2030年达到或者的稍微超过目前城镇最高收入家庭判断,城镇居民由目前人均肉类消费量24.33公斤、蛋9.68公斤、鱼8.53公斤,到2030年预期上升为75公斤、25公斤、20公斤;农村居民由目前人均肉类消费量13.12公斤、蛋3.22公斤、鱼类3.06公斤,到2030年预期上升到55公斤、15公斤、15公斤。对奶的消费量预测变动很大,我们判断由目前人均5公斤,到2030年上升到30公斤。关于饲料用粮的折算比例,各方面使用的数据也有所不同,我们考虑到今后畜牧业规模经营和饲养水平提高,仍然采用1995年的饲料报酬率计算生产动物性食物所需的饲料粮用量(表8)。

3.种子用粮、工业用粮。考虑到未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最多是维持现有规模,由于推广种子处理技术和精量播种技术,种子用量有可能略有减少,为简便起见,我们在2000-2030年期间均以1500万吨计算农业种子用粮。

根据发展规划和相关预测,到2000年酒类用粮合计约为1850-1900万吨(包括白酒570万吨,按1公斤耗粮2.5公斤计;啤酒2000万吨,按1公斤耗粮0.2公斤计;另有少量黄酒消费),加上副食酿造用粮430-480万吨,其他非食品工业用粮580-630万吨,总计为2860-3010万吨。根据上述对酒消费量增长以及其他工业用粮的判断,2000年工业用粮以3000万吨计算,到2030年预期上升到6000万吨,每10年递增为1000万吨左右。

4.损耗。我们设定,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常年储备(包括国家专利储备、商业周转储备和农户储备)保持在60000万吨的水平,储存损耗率为2%,年储存损失约1200万吨;三项消费部分按半年储存时间计算,三套方案储存损耗分别为501万吨、555万吨和565万吨;消费部分的45%需要运输,运输损耗率为0.4‰,三套方案的运输损失耗分别为90万吨、100万吨和102万吨;加工损耗率为0.5‰,三项消费部分都需要加工,三套方案加工损耗分别为243万吨、270万吨和275万吨。

四、小结及其政策涵义

归纳上述四项消费的估算数据,我们可以将中国未来粮食需求情况列如表9。根据表9的结果,我们可以肯定,中国2030年的粮食消费需求不可能突破6.4亿吨的水平。

这个估计是否偏低,现在我们通过相关地区的比较来稍作检验。中国目前正处在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预计到2030年,收入水平将达到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为了增加可比性,我们把台湾和日本90年代达到的口粮和畜产品消费量,作为中国2030年的人均粮食需求量。1990年,中国台湾地区人均消费口粮102.45公斤,肉类62公斤(其中猪肉36公斤,牛羊肉2.73公斤,禽肉23公斤),蛋类12公斤,奶类14公斤,水产品47公斤;1992年,日本人均消费口粮120公斤,肉类27公斤,蛋类20公斤,奶类69公斤,水产品79公斤。根据二者水平推测,中国2030年人均消费口粮160公斤,肉类60公斤,蛋类20公斤,奶类30公斤。即使届时肉类饲料报酬率由目前的1:1.842下降到1:2.4,人均需求粮食也只在400-410公斤之间,最高人口方案的需求量也不超过64000万吨。

中国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把解决粮食问题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这一点不应该有动摇。但从8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就是自给有余。按照本文的估计,将来30年也将维持这种局面,每年生产大于消费的部分约有2000万吨。因此,未来中国将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粮食出口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表明,如果每年出口粮食及其转化品少于原粮1500万吨的话,中国国内就会出现“卖粮难”,从而刺激国内粮食生产的减少。向国际市场出口一定量的粮食,以消化国内市场的富余,是未来粮食政策调整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粮食生产在未来持续、稳定地实现增长。但是,就中国粮食生产与需求的区域性特征而言,每年进口一定量的粮食也是必要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开放程度的加大,尤其是将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国内外粮食的双向交流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标签:;  ;  ;  ;  ;  

中国粮食需求的长期趋势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