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舆论场变迁分期研究论文

转型期中国舆论场变迁分期研究论文

转型期中国舆论场变迁分期研究

袁 勇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媒介变革的深度演进,中国舆论场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加速震荡和持续裂变走势,使当代舆论场机遇和挑战并存。本文以当代中国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为节点,系统梳理国内舆论场的变化发展脉络和运行轨迹,强化分期研究,描绘基本特征,以期正确认识并准确把握中国舆论场演化的内在逻辑,从中探寻其发展规律。

关键词: 社会转型;中国舆论场;内在逻辑

中国舆论场的持续变迁,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反映,也是中国媒体演进的反映,更是公众思维和公众行为在社会变迁和传播技术变迁共同作用下发展变化的集中反映。强化对舆论场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首先必须认真梳理其发展脉络,把握其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理性引导。

一、社会转型与舆论场变迁的关系解构

中国转型期社会的特殊背景,使得舆论场变迁与社会转型相互作用。一方面,社会转型深刻改变了舆论场的内部结构及其外部环境,加剧了舆论场各功能要素之间的聚合裂变;另一方面,变化中的舆论场又对社会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它既为社会转型提供了强大的舆论动力和思想准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转型的步伐。

首先,社会转型最大的变量,是对社会成员利益的全面、深度调整,在此情况下,社会成员利益诉求表达日益增多,表达内容与方式也日渐多样化。除传统的信访、聚会、论坛、博客等舆论生成和传播渠道外,遍地开花的“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等新媒体为民众表达诉求提供了新平台。

其次,社会转型催生了中国政治生态的渐进变革,极大地释放了个人自由和社会的公共表达空间,公众对社会变革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对社会变迁中问题的敏感度越来越强,实时的急速信息传播速度,成为当代舆论场的标配,使生活政治取代权威政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过载,观点多元,整个社会正在经历话语体系被重新塑造的过程,也正经历舆论场的一轮大变革。

再次,社会转型与传播转型构成了当代转型的底色,群体传播成为当代传播的主要样貌。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拥有了话语权,新闻机构的传统功能正在逐步流失,我们正在经历传统传媒被重新解构的过程。通过自媒体,信息获取变得唾手可得,信息鸿沟趋于消解,此时的受众不需要你告诉他发生了什么,而是更需要知道对当前发生的事情怎么看。显然,在信息泛滥的大潮中,观点越来越具有市场,中国舆论场在表达内容和结构框架上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二、舆论场变迁脉络分期

在经历了裂变期的加速分解后,此后数年间,国内舆论场并未呈现出建设性的向好趋势,反而在社会化媒体成为传播舞台主角的相当长一个时期,鼓动社会情绪最大限度释放,怂恿个性化事件以集聚偏激性社会意见的独特方式,使之膨胀为社会集体意识,进而转化为现实的公共态度,借此引燃共同行动,一次次挑战冲撞既有社会规则、道德准则、公序良俗乃至法治底线。一系列线上线下联合行动的背后,是社会阶层的严重对立、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和利益分配的持续失衡,反映在舆论场上,则是群体意见的严重分裂,以及公共资源和社会共识的加速耗散。

ZHANG Jing, XU Jia-hua, SHI Li, WEI Pei-lian, YU Guan-zhen

(一)松动期(1977—1988年)

1978年春天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激活了中国社会文化精英阶层曾经掩藏许久的思想因子,开启了当代中国舆论场变革的时间窗口。同年岁末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又从思想上、行动上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定标指向,为此后数十年的舆论场渐变解除了思想禁锢。

大转折的时间窗口出现在2013年秋天,具体标志为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召开。就在此前的大半年时间里,尽管党的十八大和随后广泛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舆论空间调整航向提供了必要思想准备,但长期受益于舆论场混乱局面的强势群体,并未从自我营造的虚假繁荣中警醒过来,依然沉醉在自说自话、我行我素的浮华状态中,一再煽动社会群体相互攻击、阻挠正常经济与司法活动、丑化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歪曲党史国史民族史,直至发展为质疑并否定国体政体、阻挠国家大政方针顺利实施、威胁公共安全乃至国家文化安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为舆论场拨乱反正不失时机地定基调、指方向,可谓一锤定音。

客观分析舆论场的这三年整固期前后的社会背景和舆论状态不难发现,舆论场话语权和主导权的此番更迭,尽管夹杂了一些非理性因素,但也有客观必要。此前,舆论场的持续松动顺应了时代需求,迎合了民众关切,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松绑了大众文化,开放了公共意见表达,开启了社会大众心智,其积极意义和进步作用始终不容否定。但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某种文化癫狂,也给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震动,并将一种不可控力量植入舆论动员,使得舆论场的变化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消极态度和破坏功能。此时,对速度与方向作适当控导调节,对社会情绪予以理性引导并逐渐降温,亦是必需。只是,社会管理方采取急刹车方式应对当时的复杂局面,未免显得过于生硬,其结果不是适当减缓而是瞬间急停、不是平和调整而是直接转向,自然伤及舆论场中的许多文化进步因素及其负载群体。

反僵化、反控制、反特权、反倒退,成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流舆论。从十年“文革”深切伤痕的抚平痊愈,到普罗大众对社会机理的集体反思,以及全社会投身改革开放的义无反顾,整个中国以一种激情满怀的美好向往昂扬前行,部分专业报纸平台成为传播现代政治经济学说、质疑并挑战当时政经体制的急先锋。但其间的集中“严打”、清除精神污染等运动式行动也在舆论场持续暗自发酵。上述标志性事件虽曾起到强力遏制社会暗流加速涌动的积极作用,却因动作生硬的社会治理运动化、文化纠偏扩大化,也给公共意见表达带来了负面影响,公众激情遭遇打压,社会情绪自此累积,原本趋于活跃的舆论场因此转入暂时的低潮期。

(二)整固期(1989—1991年)

这一时期的改革,因多重矛盾引发社会动荡而进入休整期,舆论场也随之陡然转入静态,开启了多年难见的休眠期窗口。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整合论定、计划思维和市场理念的势不两立、舆论一律对言论自由的封锁打压、社会管理者对群体活动的风声鹤唳,使得多数社会群体不再对社会进程和改革发展倾注热情,转而对市井生活津津乐道。

经济领域改革的持续加速,使得利益格局调整以不可遏止的冲动摧枯拉朽,既得利益者成为少数,“三招三转一房”、官倒、腐败等新的社会不公成为舆论焦点,并广受诟病。社会福利的渐次减少,以单位为依托的固有社会结构的不断松动,商品价格的骤然上涨,生活成本的大幅抬升,买方市场长期存在带来的物资紧缺,价格双轨制造就的权力过度寻租和特殊集团暴富,使得大多数社会公众在失落中陷入迷茫,进而展开了一系列思想抵触和行动抗争,在舆论群体呼应的激进风波中实现集中爆发。

(三)分化期(1992—1998年)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和推进,中国的舆论场义无反顾地抛却了姓社姓资的僵化约束,再度呈现出其民本化特质及市场化取向。官方舆论的及时引正纠偏,为社会价值的彰显及社会能量的释放提供了必要舞台,社会人群在观望中逐渐校正其基本价值准星,并极力寻求社会普遍认同。

中国舆论场的快速扩张和分化,使政府对舆论和舆论场的调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舆论引导成为中国官方针对舆论场的政治话语中的重要标配。在这样的框架体系内,国内舆论场的先知先觉者早已乘风破浪独立潮头,在市场化进程中先声夺人,其风头被《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抢得头筹,开启了中国主流舆论场的全新画面,建构起舆论场新格局。

这六年的舆论大开大合时代,是中国舆论场承前启后的特殊时期,也是舆论场变化发展的艰难时期。前些年累积的阻碍性负面力量并未完全消退,此时依照官方动员而迸发的市场化动力却不可遏止,双方在暗中角力中凸显了社会价值取向无处不在的对立情绪,却依托市场化舆论传播平台,充分彰显向往公正自由的激情表达,让民间声音瞬间变得强势,进而试图挑战公权权威、围猎固有戾气、改变舆论格局,让日渐觉醒的社会民众在激情挞伐及自主评判中,持续探寻社会公共价值的最佳契合点和共振点。

(四)裂变期(1999—2002年)

关于考勤,学生每次课前都要主动签到,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都不允许去任课教师处声称自己前几次课忘记签到了。每次缺课扣五分(夏季课程扣十分)除非在七天内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仅限于本人生病就诊,至亲死亡或法庭传唤三种情况)。在缺课期间未完成的作业和相关课程学习材料都要在最后期限内自己负责补齐。但是,如果在随堂测验或口头报告时缺课,除非有以上三种紧急情况,否则无补救措施,直接影响该课程考核成绩。即便是由于以上三种特殊情况迟交的作业,也要扣除10%的分值。

就是在这样突兀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信息传播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代。互联网传播平台在开创互动传播时代的同时,不仅凸显了各种社会乱象,且以更大力度和更高强度助推了舆论场的混乱局面。法国世界杯、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引爆了中国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和社会消费,各种新闻网站、互动社区、社群交流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群触网用网,并逐渐成为网络信息内容的间接生产者和提供者。尽管随后而至的互联网寒冬让网络公司进入艰难的低迷期,但自此而生的中国城镇青壮年和新生代人群的互联网消费习惯乃至网络依赖,却呈现出逐年旺长的强劲势头。人们从网上获取最新资讯、从事娱乐活动、扩大社群交往,也把各自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不公不平,毫无顾忌、毫不费力地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发布和扩散。从单一事件到普遍现象,从个人评判到群体共鸣,社会情绪在网络空间不断引爆,并从虚拟空间延展到社会现实,现实反应又反过来助长了网络空间的恣肆胆气和话语暴力,两个同样缺乏约束的舆论空间在一个特殊时段互通联动,既强化了公共意见的火热表达,引燃舆情热点事件,也加速了舆论场的高强度裂变进程。

对比实施前、实施后的满意度,后者98.0%显著高于前者的80.0%,组间数据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五)离散期(2003—2012年)

因为对立观念的正面碰撞、攻守力量的对比悬殊,社会舆论场在失衡状态中飘忽不定,把许多重压直接转移给社会管理机构,也同步传导给其他社会群体。这些共同承接与消解舆论场重压的人群,要么思想准备不足,要么应对能力欠缺,其结果,则在很大程度上将压力外化为相关利益群体的现实困顿和整个社会的思想迷茫。

在转型期中国,循着舆论场发展变化的主要脉络,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同时,本次研究能一定程度促进我国文化体系的建设和语言教育水平的发展。语言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都采取了措施对文化进行着重发展。具体而言,在法律上有《文字法》等相关法律保障,对以普通话为主的语言文化进行了相关学习规定,在具体实施上,比如各大高校将普通话等级证书作为毕业的一项考核内容。本项研究本着推动普通话为主的语言文化获得更好发展为目的,力争在通过对部分地区语言现状的调查分析上,设立培训机构,规范普通话使用,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水田生态系统农业面源污染物拦截和消纳关键技术研究。水田生态系统是具有较高生产力和养分吸纳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使其具有拦截流域水、土、养分流失之功能[11]。只要配置科学,加之水肥管理措施得当,该生态系统可有效减少拦截和消纳农业面源污染物。鉴于此,则采用水田免耕技术,并结合水稻清洁生产施肥技术体系,进行提高水田生态系统拦截和消纳农业面源污染物能力的关键技术和水田生态系统消纳农村生活污水与农业废弃物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并进行集成。

根据上边对其语言局限性的分析,下边结合具体的语境及作者的创作风格对《警察和赞美诗》的语言重新赏析如下:

此时的传统媒体,要么躲在社会舆论的背后漠然观望集体失语,要么在自媒体平台的策动下亦步亦趋,成为舆论跟风者。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始终高调出击、占尽风头。一方面,社会化媒体借力信息技术革命及移动传播终端普及的基础条件,在平台搭建、产品创新、人气汇聚、议题设置等诸多领域颇有建树,以更大的互动性、更强的体验性、更优的便捷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人群移居其中,网络生活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无处不在,又把大多数社会人群网罗在平台公司编织的舆论空间中,人们在随时随地接收和分享海量资讯的同时,不由自主地跟从意见领袖随心而动、自由发声、集体围观、组团围攻。在针对各种焦点事件和舆情热点的意见表达中,人们毫无禁忌地陈列自己的观点、释放现实生活中累积的各种复杂情绪。在集团利益至上的社会舆论生态中,选边站导致不同意见阵营林立,舆论冲突时有发生,舆论场在人群离散中呈现乱象,各种乱象又从不同侧面加剧了舆论场离散。

(六)聚变期(2013年以来)

2003年,是中国舆论场急剧演变的一年。年初的孙志刚事件,推动公众舆论倒逼政府进行法律等规制修改,随后的非典事件,让政府进一步重视民间舆论场并着手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舆论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期,多元舆论场加速扩散。2004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博客、贴吧、日志等自媒体平台横空出世,舆论场呈现出更加火爆、更加凌乱的大场景。

随着经济建设这一长期性工作中心的确立,意识形态至上的社会主流价值逐渐被经济领域的各种新生事物淡化和模糊。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等新概念相伴而生的,除了西方各种经济学说的登场,还有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渐次引入,以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丰裕物质生活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强烈心理冲击,让曾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大多数人耳目一新。

此后的数年间,舆论空间大力纠偏治乱和正本清源。重拳打击网络谣言、系统整治网络欺诈、深度治理网络淫秽色情信息、强化媒介自律、规范传播秩序、健全舆论法治等一系列行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愈演愈烈的舆论场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社会共识度终于止跌企稳并转趋向好,舆论场自此从离散走向聚合,带动了此后数年间社会包容度、社会共识度的同步持续回升。受益于党的十八大后数年来的持续治理,以网络空间为代表的中国舆论场不断得以净化优化,中国舆论场建构的时代使命也从正本清源转入守正创新,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谋求固本培元、创新发展。

本研究发现低磷血症发生率为40.95%,这符合文献报道的10%~80%ICU患者发生低磷血症的文献报道[6]文献,低磷血症患者生存率30.95%,符合文献中报道的22%~32.0%,同时研究发 现医院生存患者血磷水平比死亡患者高。

三、舆论场变化的主要特征

(一)由静态转为动态

社会转型的大幕开启之前,中国舆论场是一维的、单色的、静态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宣传动员,人们的行为整齐划一,社会空间极度压缩,思想相对僵化单一,虽然有一些歌谣和政治笑话之类可以称为舆论的东西,但整个舆论场一片冷寂。

改革创新释放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开辟了越来越宽广的社会空间,国门开放则开启了国人瞭望世界的新窗口,也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文化思潮汹涌而入,因为稀奇古怪、耳目一新,外来思想文化首先给中国的知识界、传播界带来巨大冲击,并迅速影响到国内舆论场的基本架构和既有格局。思想的碰撞,文化的冲突,导致曾经长期一统天下的传统理念不断遭遇来自内部及外围的挑战,社会思想观念渐趋多元,群体意见表达日显大胆,舆论场在松动,价值观在异变。国人的意见表达,从反复试探转为坦诚直率,从遮遮掩掩走向慷慨激昂,舆论场也因此迈入动态演变的新时期。

舆论场的这种动态演变,既非短期的社会权宜之计,也不是临时的思想博弈之策,而是时代进步的重要伴生物及特殊推动力,并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革新、文化的开放、政治的昌明而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自此一来,舆论场构建已不再是精英人群的特殊权利,而是演变为全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背景各群体的共同行动,各色人等纷纷登场、分别发力,针砭时弊、评判是非,把动态化舆论场渲染得异常纷繁复杂。

(二)由封闭转为开放

舆论场的封闭状态,始于20世纪50年代,曾经在当代中国持续了三十余年。因应国际大变革而起的舆论锁国,既有其内在的意识形态塑造需求,也曾经迫于来自外部的诸多沉重压力。这种选择,有其所处特殊时代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其负面影响亦不容小觑。这种长期封闭带来的社会整体思想板结和各阶层意识僵化,使得国门洞开初期的中国社会,舆论场的开放活跃度总是相对滞后于经济文化领域,并呈现出顽固的曲折性反复。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助推了社会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深层次变革;持续的利益调整和造富运动,也从不同侧面加剧了社会心理、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调整。一方面,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极大活力,改革开放向深度推进,同时,旧体制的障碍和发展中的问题也开始多元显现,社会阶层分化加速,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人们热衷于尽快变现手中握着的大小资源,而那些既无资源又无手段的底层人群就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和被抛弃感,社会结构的快速演化,社会阶层的动态分化,在这一时期得到加速。

“哎,阿斌”竹韵急忙转换了话题,“我们公司的前景挺不错的,老板是个相当有现代经营头脑的人。他说等放年假了,让我和你全国游。”

而且,多元化意见表达平台的缺失,群体性民意纾解渠道的不畅,导致舆论场很长时间里一直处于有限度、缓慢式开放中。受舆论管控机制制约,在媒体机构被完全纳入统一管理体系的许多年里,尽管社会价值体系的转型和分离早已开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言获罪也不再为社会容忍或默认,但社会舆论的开放,仍然体现为民间的人际交流和口耳传播,或者是社会精英阶层施舍式放送的有限论点,很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聚集人气、聚合力量、形成声势、影响社会。此时的舆论场,尚处于半封闭的渐进式改良时期。

(三)由微调转为巨变

舆论场的巨变,是一个由外到内、从量到质的渐进过程,其间的决定因素,来自社会进步所集聚综合能量的共同作用,与社会进步的阶梯式跨越密不可分。在社会舆论场出现分化的起始阶段,其作用力大都来自既有舆论场的外部,来自社会开放所带来的新生事物及其主要推动人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时期的舆论场异动,更多地赋予了社会文化启蒙和多元价值塑造的特殊意义,虽力量不够强大,却作用非凡。当这种变革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在舆论场边缘打开缺口,进而启动舆论场内部改造的革命性行动。这种变革也曾不断遭遇传统势力的质疑和打压,也曾在运动式浪潮中遭受挫折和困顿,但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惯常式持续转型,使得这种变革的呼声和力量逐渐强大。一方面,其影响开始从外围空间走入内部圈层、从边缘领域走向核心地带;另一方面,这种影响持续扩大所激发的倒逼效应,也使得固有势力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格局和舆论场动态平衡,或主动或胁从参与其中,成为舆论场加速变革的推动力之一。各方面力量共同作用,使得舆论场的变革由被动变为主动,并呈现出加速态势,成就了舆论场形态的颠覆式巨变。

(四)由高度一致转为对立统一

舆论场变革的加速推进,社会舆论的多元表达,促成了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舆论分崩离析,加剧了舆论场格局的碎片化演进,使得五彩斑斓的舆论场鱼龙混杂,渐显混乱失序。

为了降低成本,本设备选用普通碳钢型材。但猪厂环境湿热高温,酸碱腐蚀严重,钢管表面必须经过合适的处理才能有较长的使用周期。目前,常用的钢管表面刷漆处理方法,抗腐蚀能力差,设备使用周期太短;若用不锈钢型材,成本太高,另外如果不锈钢的纯度不够,仍然存在较严重的生锈现象。经分析试验,本设备采用Q235整体热镀锌工艺[5]:将需焊接的模块加工后,作为一个整体经过脱脂、酸洗、清洁处理,浸入480~520℃的锌液中,完成表面热镀锌。这种方法不仅使保证了钢管表面质量,也有效提高了焊缝的耐腐蚀性。由于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每一个模块间的联接均采用螺纹联接,不再破坏镀锌表层,从而使整个设备的抗锈蚀能力增强。

舆论场各子场的对立和冲突,是舆论场多元发展后的重要显性特征。在赢得了来之不易的舆论控导权后,为了凸显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各子场及其相关人群特别在意自身的话语分量,对不同观点和意见轻则漠视、蔑视,重则打压攻击,有时甚至不惜对异见人群进行抹黑。此时的舆论场,不仅在舆论呈现的求同方面罕有作为,即使在意见存异方面也难见理性和包容。

这种失范现象,是中国社会开放初期舆论场变化的必经阶段,也是特殊背景下社会公众媒介素养相对低下和普遍包容心态明显缺失的直接外化,需要通过丰富媒介涵养和加快规则确立予以引导。而尊重并接纳不同意见表达,是舆论场从无序走向规范的重要前提。在乱象纷呈的背后,各子场有识之士率先行动,他们既有限表达了对舆论场失衡失序的忧虑和不满,也从思想和行动上倾力投入舆论场的纠偏纠错,力图使激进者趋向理性、喧哗者归于温和,为全社会共同探寻并谋求舆论共振付出了艰辛努力。

(五)由自发生成转为多元引领

在舆论场持续分化的新时期,公共意见的表达公开而直接、多元而尖锐。那些热度异常的社会舆论,多数都是在突破相对滞后的舆论控导机制后自发生成,并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聚合人气,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积聚力量,在线上线下互动中鼓动社会情绪、策动社会抗争,给社会管理层制造了诸多麻烦,助推了社会对立情绪的肆意泛滥。

在舆论场失序阶段,如果说先知先觉者的纠偏努力持续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必要的行动先导和思想遵循,那么,如何从思想、道德和法治层面逐级设防,将社会舆论和公共情绪合理控制在一个相对宽松却不失准绳的有效范围内,则是近年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层深度研究并不懈努力的方向。在密集出台互联网信息传播和自媒体运营准则规章的同时,管理机构以净化舆论空间为主要目标,打击网络谣言,惩治线下违规,驳斥不良言论,清剿文化糟粕,让舆论场构建逐渐变得有法可依、遵章而行。

参考文献:

[1]文军.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发展社会学的中国观照及其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4):61-65.

[2]燕继荣.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53-5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A Staging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Public Opinion Field In Transitional China

Yuan Yong

Abstract: With the deep evolution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media reform,China's public opinion field has undergone sharp and profound changes,showing accelerated shock and continuous fission trend,so tha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exist in the field.Based on the important landmark events in contemporary China,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unning track of the domestic public opinion field,intensifies the study by stages,and describ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so a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public opinion field and explore its development rules.

Key words: Social Transformation;China's Public Opinion Field;Internal Logic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5X(2019)03-0120-05

收稿日期: 2019-02-26

作者简介: 袁勇,男,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河南省纪委干部。

编辑 张志强

张慧敏

标签:;  ;  ;  ;  

转型期中国舆论场变迁分期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