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下的纪录片解读——以《美丽中国》为例论文_聂盈莹

生态批评下的纪录片解读——以《美丽中国》为例论文_聂盈莹

聂盈莹

云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美丽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于2008年第一次联合摄制的作品,是第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立体展现了中国不为世人所知的独特魅力和“天人合一”思想下共同成就这美丽的中国。论文试从中国学者一般采用的鲁枢元提出的“生态批评的三个层次”,即自然生态批评、社会生态批评、精神生态批评进行解读,并进一步试着对当前研究解读中很少涉及的生态观、生态审美化进行解读,提出对纪录片进行生态批评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字:《美丽中国》;生态批评;人与自然;和谐

一、生态批评理论的来源和界定

随着生态危机的告急,人们的生态意识开始觉醒,掀起的一股“绿色”批评浪潮——生态批评。生态批评的研究兴起于欧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它起初的研究对象是文学。美国学者威廉·鲁克特1978年在《爱荷华州评论》第九期上发表了《文学与生态学:一项生态批评的实验》一文,第一次在文学研究领域使用了“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生态批评是借用现代生态学观点,从生态视野观察文化和艺术的一种批评,是整个艺术、文化与自然、社会及人的精神状态的关系的批评。

二、影视生态批评理论的研究对象

随着生态批评理论向纵深发展,生态批评理论开始渗透到文学之外的其他相关领域中,其中包括影视领域。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兴的“电影生态批评”领域开始显性,又称为“绿色电影”批评,它作为生态文学批评的一个新分支,提供了研究分析电影的独特视角。生态批评理论包含了一系列在环境危机和灾难研究之外的与生态有关的话题。在影视领域,西方生态批评电影直指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且诸多电影研究以生态批评的角度介入到“生态电影”中。“所谓生态电影,若是从广义上理解,一切包含生态元素的电影作品皆可称之为生态电影。”[1]但对生态电影界定的广泛,也使影视生态批评的对象范围延伸了起来,生态批评不再只是研究包括具有明显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生态特征的灾难片和纪录片中,还包括凡是与自然和生态元素相关的其他影片中,尽管这些影片并不是将生态作为影片的主题的。这样生态电影包括反映生态问题的电影,如《2012》、《后天》;描绘自然景象为主的纪录片,如《家园》、《行星地球》;此外还将不以自然作为主旨,但却涉及自然的影视,如《舌尖上的中国》、《花腰新娘》也归入到了其中。中国学者鲁枢元全面地把生态批评分为三个层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2]这三者相辅相成,中国学者普遍遵循这一层次对影片进行分析。

(一)自然生态批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当前生态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自然生态批评主要研究的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美丽中国》中无一不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人的存在紧紧地依托于自然,而自然也与人结下不解之缘。例如,在中国的南方,水稻的种植使得地貌景观发生了改变,这意味着人类开始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自然赋予了人类生存的方式。在云南元阳的农民用简单的工具开垦出不规则的小梯田,在贵州的苗族将房屋建在陡峭的山坡上以将每一寸肥沃的土地都用来耕种水稻,在这些地方,水牛、燕子、鸬鹚、蜻蜓与农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为水稻的耕种与人类的生存也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影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二)社会生态批评:批判与改变并存

社会生态是对生态自然和其他进行考察,并挖掘出产生问题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根基所在,良好的社会生态可以为自然生态提供有序的保障。美国著名社会生态学家默里·布克钦的《什么是社会生态学》指出:“几乎所有当代生态问题,都有深层次的社会根源。如果不彻底解决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就不可能被正确认识,更不可能解决。”[3]可见社会对于生态的意义。马克思强调,我们不是反对人们对自然界的利用,而是反对对自然资源的自私利用。社会生态批评主要是探究反生态的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导致生态危机和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在《美丽中国》中就有着很多不合理的社会生活模式和人类对自然的自私利用、统治掠夺造成的后果的表述。例如,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面积的扩大、河流的污染、森林的萎缩等人为原因,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家园,同时也影响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但是,纪录片除了表述不合理的社会模式对环境的危害外,也在竭力表达只要有心保护环境,就能改变现状,如香港这样的现代都市,通过建立米埔自然保护区的方式使大自然焕发了调节能力。

(三)精神生态批评:精神生态家园的建构

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在不知不觉中向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迅速蔓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法,现代社会中自然的衰败与人的异化是同时展开的,生态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自身的危机,人性发生严重异化,从而导致人类的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精神生态就是关照人类自身在面对这样重重生态危机之下的精神产生异化的问题。《美丽中国》树立了强烈的生态意识,承担起了保护生态和建构人类精神生态家园的责任,它引导观众深刻反思严峻的生态危机,呼吁大家携起手来关注环境,具有震慑人心的现实批判力量。也因此,在生态领域内,纪录片拥有了更为充分的理由来证明它所具有的思想价值,可以在生态伦理层面上重构人类的价值观。例如,在中国的青藏高原,通过气候变暖造成的冰塔林的融化与消失,告诫人们如果全球气候变暖还是这样持续下去,西藏大部分冰川将会消失,而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作为地球的气压计,未来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将会影响到我们所有的人,以此来唤醒起人们的生态责任意识,建构人类的精神生态家园。

三、对纪录片进行生态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电影需要肩负某种生态的责任,承担社会义务,生态视角在电影艺术史上是一个崭新的视角,“自然”成为了影片中不可替代的主角,生态对于电影而言在于主动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同时这对于电影批评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话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并非将生态作为主题的电影而言,对影片中隐含的生态角度的批评,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奇。如著名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除了学术界长期深入讨论的人类学视角之外,也可以从中突出影片中的人与自然的生存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生存关怀。生态批评是用生态学的观点对影片进行批判,影片中只要涵盖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影片都可以使用该批判,由此生态批评能够更广泛的被使用来对影视进行研究,以另外一个视角看待同一部影片,发现新的不同。其次,生态批评对中国生态影视的解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生态影视少和不被关注的境遇,使人们更多的将目光集中在“生态”上来。同时,通过生态批评的批判,还可以改变中国生态影视的创作模式。

从生态审美的角度上来说,随着新生媒体的强势冲击,纪录片需要以更富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和更新颖的故事的生态角度来的展现来吸引观众。在西方,纪录片中生态角度的新颖展现体现在了《海洋》、《帝企鹅日记》等上,并获得了卓越的市场成功和市场关注。但由于中国影视起步较晚,其技术成熟程度以及生态责任和人文情怀的表现能力少,迄今也远不能与西方电影相提并论。[4]但是,《美丽中国》却是一部有着巨大突破的电影,它不仅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生态危机进行了阐述,更涉及到了人类应承担的生态责任层面上来;纪录片不仅画面唯美,也表现了人文情怀,对野生动物的关注与保护牵动人心,人类细心照顾和保护着周围生活着的物种,无论是北京街道旁的鸳鸯,还是濒临灭绝的扬子鳄,与它们共同谱写了感人而又美丽的中国诗篇。生态批评不应该成为简单的生态传声筒,《美丽中国》避免了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等前沿科研成果的抽象概念,以审美的方式实现了潜移默化的生态意识传播。由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中国生态类纪录片较少的情况下,该片为中国生态类纪录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批评应善于从作品中挖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引导读者进行咀嚼和回味,为生态艺术创作指引正确的方向。”[5]

从生态观的角度上来说,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等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古典生态智慧,在《美丽中国》中,传统文化与环境和谐共处表现在中国自古的“天人合一”、和谐为美的思想上,认为人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人的智慧从自然与实践中来,而千百年象征着民族精神的少林寺功夫中对动植物模仿,在鹤、猴、蛇等动物身上寻找着师法天然的武术奥秘,以道法自然生灵同性缔造了中华的辉煌。其实源远流长的中国“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在很多方面是不谋而合的,例如马克思主义具有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它认为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种双向创造、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向自然的回归,“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因此,中国纪录片不但要学习自己的“中国特色”生态文化,同时也要借鉴西方的生态观,在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平等、互尊的价值尺度下重新看待生态间的冲突,才能创作出具有永恒价值的纪录片。

参考文献:

[1]邵霞.当代生态电影的现状和问题[J].电影文学,2009(01).

[2]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余谋昌.生态哲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7.

[4]任欢.电影艺术中的生态美学和文化差异[J].名作欣赏,2013(10).

[5]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M].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7]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 [美]斯科特•斯洛维克.走出去思考——入世、出世及生态批评的职责[M].韦清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聂盈莹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  ;  ;  ;  ;  ;  ;  ;  

生态批评下的纪录片解读——以《美丽中国》为例论文_聂盈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