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国际化中的农业问题_农业论文

经济国际化中的农业问题_农业论文

经济国际化中的农业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4457(2000)01—0031—03

经济日益国际化是当前国际经济的特点。各国的市场、产业、投资领域等高度开放,全面参与竞争,各国经济逐渐融入全球经济是其主要特征。从GATT狄龙回合(1960—1961年)第一次将农业正式提为谈判议题到前不久西雅图WTO部长级会议包括农业为主要内容的谈判失败, 作为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国际化进展缓慢。农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受阻表明,农业比较优势差的国家,对市场完全开放后本国的粮食安全以及因此可能造成的本国农业逐渐削弱甚至消失的严重后果深表忧虑。目前,农业问题已列为新一轮WTO谈判的主要议题之一, 国际间关于农业所具有的环境保护功能以及粮食安全保障问题存在严重分歧,并将影响谈判的进程。本文拟以此为重点加以论述。

一、比较效益与国际分工论

1986年,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初,美国谈判代表曾提议:在10年内取消一切农业补贴和关税,通过全面取消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贸易保护,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益。1996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以美国为首的粮食出口国认为,从全球赋有的农业资源情况来看,粮食生产能力足以满足供应。因此,应根据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开展自由贸易,提供价格便宜的粮食,改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获取粮食的机会,以此实现世界粮食安全保障。美国代表的这种观点根源于D.Ricacdo 的“比较效益理论”。该理论的要点是,价格体系不同的两个国家进行贸易时,各国通过生产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交换,可增进相互的经济效益,并可使国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作为抽象的经济理论模型,比较效益有其合理性。但这一理论本身至少存在两个问题:(1 )比较效益理论忽视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差异,将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一律以市场经济规则进行横向比较,存在着实质上的不平等。(2 )比较效益理论只通过片面的、静态的、割断国际贸易的结果得出结论,并未考虑世界各国经历着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若按照比较效益理论进行国际分工,则农业国可能只有不断搞农业,工业国则永远搞工业,世界经济格局将固定不变。

就农业问题而言,以比较效益理论为基础的国际分工论与现实也相背离。主要表现在:(1)在当前世界贸易中,各种工业产品, 尤其是汽车、计算机、精密仪器、通讯设备等技术先进的产品的进、出口受到国家的管理控制。管理贸易方式仍是反映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一方面对工业产品等实行管理贸易,另一方面主张农业国际分工,推进农业完全市场化、国际化,这既不现实,从理论上看也自相矛盾。(2)国际农产品市场是一个有限的市场, 各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互相分离,形成为所谓的“二重市场”,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数量价格不断受各国国内供求关系与市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受此影响,国际市场不可能按统一的市场原理运行,换句话说,所谓农产品国际化,如果客观上没有一个按市场原理运行的国际市场,只能是一句空话。(3 )由于美国等国家实行价格支持等农业保护政策,农产品生产过剩后实行补贴向外倾销,使过剩农产品流向国际市场,造成国际农产品市场主要农产品小麦、玉米、大米的价格因人为的政策而被歪曲为不正常的竞争价格,这种竞争价格已不能反映世界农产品的需求情况,若以此价格为标准来进行比较并以此评价农业成本,只能作出不科学的错误判断。

二、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

在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中,农业是国际经贸双边与多边谈判的难点与关键。其原因在于农业所具有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农业与工业等其它产业不同。工业等其它产业可通过资本、技术的国际性流动,比较容易推进全球一体化。而农业生产既受各国的气候、土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也受各国土地制度、农业政策、栽培历史等社会条件的影响,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不可移动也是其基本特征。农业作为基础产业,除提供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提供其它产业所需原料,直接创造产值,产生经济价值外,农业所具有的维护生态、维系文化传统、保持社会稳定的非经济价值更加重要。日本人曾作过估算,日本稻田的地下蓄水量达393亿M[3],是日本水库蓄水量的3倍。农田、森林的20年(1955—1975年)蓄水防洪功能的经济价值高达28兆日元。此外,试验证明,农田、森林覆盖的地表的水土流失仅为裸地的1 /10。农林业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日本森林年提供氧气5000万吨,农作物提供氧气4900万吨。日本农林省曾对农林业的环境功能的外部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森林约25兆日元,农业12兆日元,合计37兆日元,为估算时期农林业毛生产值12兆日元的3倍多。 上述估算的准确性虽不得而知,但农业所具有的巨大非市场价值无疑是惊人的。

此外,农业对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尤其是农村中、老年人的安置;对分散城市人口以形成中、小城市人口布局;农业景观、旅游,农村风俗传统的流传等文化、社会价值,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背景各不相同,各国农业各具特色,但农业在各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则是相同的。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既不能用比较效益来衡量,更不能简单地进行国际分工。

三、粮食安全问题

农业问题的核心是粮食问题,农业国际化,按照市场原理进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少数粮食出口国将更多地在竞争中占据世界粮食市场的份额,世界一百多个粮食进口国因其粮食生产处于比较劣势,将失去或部分失去国内粮食市场,而更多地依赖进口或完全依赖进口粮食。这就意味着,世界粮食安全将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赖于少数粮食出口国家。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是一种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特殊商品,与其它商品不同,一般情况下,任何国家只有粮食满足本国的需要,有了剩余后才会考虑出口或外援。在世界粮食市场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少数几个国家的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出口的80%以上,美国的粮食出口占世界粮食出口的40~50%左右,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国家实际上垄断着世界粮食的出口。一旦遇到全球范围的较大自然灾害,世界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紧张而粮价上扬,则粮食将主要流向缺粮的富裕国家和美国等国的盟国,此时,已部分或全部依赖进口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落后外汇匮乏而难以抢购粮食的国家便不得不忍饥挨饿。陷入此种困境,因缺粮可能引起的社会骚乱可能动摇国家政权或引发战争。且在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美国仍将继续谋求世界霸权,国际政治、军事斗争仍不可避免。即使美国等少数国家仓廪内有大量剩余粮食,出于政治目的,利用粮食在国际交往中打政治牌也已不是新鲜事。美国对前苏联的粮食封锁,美、日等以粮食为筹码要挟朝鲜停止远程导弹发射试验等便是明证。所以说,虽然从比较效益的角度,对消费者而言粮食越便宜越好,但鉴于粮食这种特殊商品与战略物资的重要性,今天便宜不等于永远便宜,受制于人不如自己拥有。在市场开放,进行自由贸易的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粮食的这一基本特点。

实际上,经济国际化进程中,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本国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国际贸易在全球经济增长中获得了最大利益。美国农田的1/3产品用于出口,农产品年创汇500多亿美元。 美国等少数粮食出口国家竭力主张削减各国粮食与农产品补贴、减少关税,施加压力加速农业国际化的进程,是与其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依赖出口的背景分不开的。很清楚,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各国皆首先着眼于本国的最大利益。农业问题之所以难于解决,原因也就在于根本的利害冲突。

当前,世界贫富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以初级农产品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通过全球贸易取得相应利益。1998年,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值下降了46亿美元。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收入减少,粮食问题十分严峻。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不足。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依靠粮食进口而进一步沦为农产品净进口国。据FAO1998年报告,发展中国家约有8.28 亿人长期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处于粮食危机的国家已从1997年中期的29个增至目前的40个。世界粮食库存与粮食援助呈下降趋势。世界粮食问题的现状表明,经济国际化并没有解决世界的贫困与饥饿问题,今天的穷人比10年前多出了1 亿多,世界上尽管有大量剩余粮食,但仍有成亿万的人处于饥饿之中。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布朗所指出的,在全球大约12亿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一美元,全球一半人的生活费低于两美元一天的情况下,“说全球化将改变这些人的一生是愚蠢的”。

根据FAO报告,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增长72%,约98亿人。 届时,需增产目前的2.25倍的粮食才能满足需要。针对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公顷土地成为荒漠地带,400~500万公顷农田砂化、盐碱化,地球变暖等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对生产的制约因素,以及出现的农用土地与单位面积增产率递减的趋势,人类正面临着更加巨大的粮食需求的压力。显然,世界粮食安全不能仅依赖具有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少数粮食出口国,各国必须重视粮食生产、贸易、储备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依靠自己或尽可能依靠自己来解决本国的粮食问题。这方面,以色列、日本、瑞士等国家在经济国际化的同时立足本国粮食自给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尽管这些国家有足够的外汇在世界市场上购买粮食,且以色列生产粮食所需的土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瑞士的国土面积极其有限,日本的种粮成本高于国际种粮成本约5~10倍。 这些国家之所以以粮食自给为国策,完全是出自于对经济国际化中农业与粮食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加入WTO后, 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将参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据有关专家分析,由于中国的农业,尤其是土地密集型粮食生产正在失去比较优势,中国因不能维持对农产品的国内保护和进口限制,农业在GDP中所占的份额将下降42%。我国农村在目前约有剩余劳动力2亿人的基础上,将形成966.2万新农业人口的失业。且仅小麦、大豆、 玉米三个品种,中国2000年将进口1720万吨,2005年将进口2220万吨。由于进口洋粮的进入,加之我国一些地区目前粮食压库现象严重,1999年已有一些地区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缩减粮食种植面积。这种局面如果继续下去,将可能出现中国城镇人口口粮依赖洋粮的状况,洋粮将一定程度地充塞于中国的粮食市场。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我国的粮食安全将受到威胁,我国长期执行的粮食自给的基本国策和观念将受到挑战,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评价。

标签:;  ;  ;  ;  ;  ;  

经济国际化中的农业问题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