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期刊的数字化工程_工程信息论文

论期刊的数字化工程_工程信息论文

论期刊的数字化工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概述

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是建立在期刊媒介(特别是专业科技期刊)基础之上的。专业期刊作为忠实记录、连续积累和储备知识的载体,及时传播和交流着70%以上的信息知识,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和主体部分。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因特网形成的新型虚拟空间,使期刊新添了一种新型的版本和载体形式——数字化期刊,并得以快速发展。据统计,在Internet上,1991年有电子期刊(含少量News Letters)110种,1993年240种,1994年400种,1995年近700种,1996年千余种,而1998年则达到万余种。数字化期刊在网上进行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组稿、读者反馈信息等互动交流讨论,使期刊的出版直接延伸到知识生产过程之中;数字化期刊即时、快捷地向全球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缩短了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各环节和过程;数字化期刊连续聚集知识成果,形成强有力的知识仓库,更加方便了知识应用和获取。因此,数字化期刊成为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拥抱Internet知识大众的爱戴。

2 背景分析

我国有丰富的期刊资源,建国50年来,仅科技期刊就从1949年的80种增加至1996年的4386种,步入期刊出版大国行列。这些期刊论文蕴藏着巨大的知识财富,是知识创新的重要资源。将这些期刊进行二进制编码,数字化集成,系统化整合,电子化传播,形成数字化期刊,将会发掘和增值期刊知识资本,大大促进知识创新的发展。同时也可变革和创新期刊出版模式,促进信息的资源管理向知识管理工程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也出现了网上期刊媒体如《神州学人》、《中国计算机用户》、《计算机世界》、《化学通报》等,某些刊物也将期刊的简介或题录搬上了因特网。然而大多数期刊编辑部由于不熟悉期刊上网的具体技术和操作过程,以及实力有限,尽管对期刊上网倾注了较大热情,也难以如愿。要快速实现我国期刊的数字化,一方面必需尽快提高编辑部的网络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国家有一个部门从组织上、技术上和人员上予以保证,统领期刊的数字化工程的发展。单个期刊上网能力有限,实际上为集中上网创建中国的期刊网络资源门户提供了时机,更利于数字化期刊的规模制作和产业化发展。

3 目标和内容

期刊的数字化工程具体目标定位是,以期刊资源的组织与开发为基点,最大限度地集成整合期刊知识资源,提供期刊资源出版和交流的网络设施和平台环境,传播、创新和管理期刊知识信息,服务于知识创新。

基本思路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知识信息组织管理手段,将期刊知识资源的建设和服务过程与期刊的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各环节过程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具体而言,(1)以HTML为主,PDF为辅方式,组织期刊上网,发展虚拟编辑部,形成网上期刊出版联盟;(2)以期刊为基点,整合文献信息资源,形成网上知识资源门户,促进知识信息的高效率、高质量输出和高度共享;(3)利用网上“面对面”互动交流特征,以信息资源的内容为导向,建立科研工作者网上直接交流合作的渠道;(4)以期刊数字化及其信息服务为基础,推进知识管理工程的发展。

具体而言,期刊的数字化工程的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形成知识整合体系。知识有自身的结构体系,它不是由国家通过发布行政来建立的,也不是由知识创新者个人建立的,而是通过出版、发表、整理、加工、传播以后得以实现的。期刊的数字化工程应以吸纳学术核心期刊为主,全面拓展学术类、技术类、政策指导类及有关科普类期刊文献,并吸纳国外其他站点上的科技期刊全文内容,特别是国际上对口核心期刊的信息和内容,包括相关的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和报纸论文。在整个体系中,既包括历史性的期刊文献,又同步出版现刊文献,基本形成一个学科齐全、类别配套、连续记录、结构科学的知识仓库。

第二,形成知识交流体系。因特网为知识大众提供了直接交流的良好手段,数字化期刊可发展知识阶层间的互动交流特征,形成学者间的科学交流和合作机制,定期进行网上科学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加速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三,建立知识评价体系。科学期刊发表的文章是知识创新的一种产出指标,对文章及其引文的分析是评价个人、机构、期刊的学术影响的一种有效方法。期刊经过数字化、集成化、模型化后,可以自动抽取和统计文献计量的有关记录数据,形成期刊引文数据库,为科学、定量地评价科学生产率、人才、成果质量、机构的科技水平和影响力等奠定良好基础。

第四,知识发表体系。据有关人士透露,我国自然科学基金每年成百万、上千万元地投入,可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得以应用的不到30%,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得到发表、出版和整序、传播。这些成果很多都还是科学家、工程师个人的劳动,尚未形成社会化的创新成果,很多都没有成为商品,没能为发展经济服务,不仅是社会知识的极大浪费,也极大地影响了科技人员再创新的积极性。数字化期刊不受版面约束,网上投稿、约稿组稿、审稿快捷方便,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科学知识的出版量和加快出版周期。

第五,知识服务体系。浩瀚的期刊知识经过数字化处理后,成为有序、有用的知识,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获取期刊知识。所形成信息与利益同步共享的合作机制,将有效地磨合与编者作者和读者间的权益关系,保障知识产权,激励知识生产和创新。

4 步骤和方式

实施期刊数字化工程,建立期刊知识资源网络门户,发展知识管理设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宣传系统,高水平的技术支撑系统,高质量的生产制作系统和高效率的网点服务系统。需要分轻重缓急,分步实行。

首先,进行项目论证和市场调查,选定上网技术路线和网络平台,确立相应的开发工具和系统方案,确立动员期刊编辑部上网的宣传切入点和相应的合作条例,组织培训生产制作队伍和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其次,实施现刊全文内容上网工程,以学术期刊为主体,全面吸纳公开发行的期刊上网,尽快形成数据定期传递制度,提高数据制作转换的效率和时限,逐步做到与印刷版同步上网发行。

第三,实施过刊工程,以核心期刊为基础,从创刊号开始,逐个对核心期刊的过刊进行扫描入网,图像显示浏览服务,并建立相应的文摘字段数据查询系统,同时可向编辑部赠送其样盘,让期刊编辑部一改保存样刊的习俗,当然也可纵向出版单一品种的期刊文献(扫描)光盘。

第四,在开放检索系统和目录浏览的前提下,设立用户管理系统和网上订阅机制,以不同的授权范围,按刊种/年订阅全文和按篇检索浏览全文二种方式收费,对期刊全文内容进行有偿服务。

第五,强化期刊主页制作,提供虚拟空间和必要的网络条件,构造网上期刊编辑部形象,吸纳编辑部冗余的优秀稿件上网,形成内容大大超过纸张型的网络版期刊。

第六,建立网上投稿机制,构筑网上学术论坛,发布征稿启示,报道出版信息,围绕数字化期刊形成网上互动交流秩序。

第七,经过相应的技术开发和确立科学的标准规范,可以对上网科学期刊的文献计量字段进行自动抽词、相关标引和自动统计分析,发布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和期刊评价报告,从而提高科学论文统计分析的自动化水平,加快科学论文统计效率,缩短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发布周期,推动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和期刊评价工作的发展。

第八,对全球范围内的其他站点的网上期刊,特别是国际上的学术核心期刊进行搜索、整理加工,形成一个包揽全球学术期刊的搜索引擎。

第九,优化过刊编码数据,对扫描上网的过刊全文图像,采用OCR技术和人机辅助校对技术,使之形成文字编码信息,实现过刊文献的彻底数字化。

第十,开发和完善全文检索系统,不仅可进行字段检索,而且可进行全文主题检索,不仅可以采用布尔方式组合检索,而且可进行二次精确查询。保证相应的查准率和查全率。除此之外,查询既可在全部期刊中进行,也可在某类(专业)范围内进行,还可在某种期刊中单独检索。

第十一,为避免读者浪费太多的时间去查询所需内容,可设立定期定向服务机制,每周由电子邮件向读者发送相关主题的数字化期刊最新目录,把读者感兴趣内容主动推送过去,形成主动即时服务机制。

第十二,鉴于目前我国网络分布和性能的限制,尚需建立网上服务站点体系和网络销售服务体系,以及相应的局域网和光盘服务体系,进行专题文献加工服务,增设网上广告,以保证知识信息资源的全面市场化服务。

第十三,增加文章的参考文献的链接,读者即可阅读相关文献;增加作者原有工作成果(或他人的相关的成果)的链接,便于读者触类旁通,直接了解作者的科研进展,读者不必再向作者或数据储存机构索取。

第十四,在通讯条件有较大改善之后,可增加多媒体功能,显示与所刊文章链接的逼真图像、动态图形,甚至示范声音等直观资料,还可提供一些相关的如应用绘图软件等科学检测工具,让读者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增加资料分析的透明度。

第十五,增设大五码,英文界面,多语种检索和人机翻译系统,从而为更好地开拓海外市场奠定基础。

第十六,以期刊的数字化为基础,推进包括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报告、报纸论文等在内的文献资料的数字化进程。

5 结论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已建成了以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为基础的五大全国性互联网络。校园网、企业网、政府网等宽带IP网络也在快速发展,因此,在网上运行大型数据库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期刊数字化工程的实施将全面集成和完善我国以期刊为主体的知识信息资源体系,大大提高网上中文信息资源的拥有量,更新期刊编辑与文献出版模式,全面推进编辑和出版的现代化,提高我国知识资源的利用和服务水平。工程的建设将形成海量信息资源体系,拥有的是巨量知识资产财富,当然也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

期刊的数字化工程作为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应该成为我国政府推进期刊出版现代化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重要举措,应该说已经摆上了有关领导的议事日程,引起了社会有关方面的重视,如何面对当前所出现的期刊数字化潮流,看待期刊电子化市场竞争态势,如何选择期刊数字化技术路线,制订期刊数字化的标准规范,确立期刊数字化功能和特色,等等,需要我们全面地审时度势。

收稿日期:1999年12月13日

标签:;  ;  ;  

论期刊的数字化工程_工程信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