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经济开放区”金融发展的战略思考_金融论文

“三峡经济开放区”金融发展的战略思考_金融论文

“三峡经济开放区*”金融发展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金融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要发展,金融要先行。作为中国以至远东地区的一项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巨型效益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其17年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库区18个县市120万人口、657个工矿企业、153 个城镇、650所学校等的搬迁与建设,搬迁房屋面积达2175万平方米。 如何通过开发性移民方针带动经济开发,使库区“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为三峡经济开放区21个县市长远的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其中一个至为重要的和突出的问题乃是大量资金的筹集与运用。资金主要由金融业来提供,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筹、融资环境,对内聚资和对外引资都将受到直接影响,超常规的发展目标将难以实现。因而实行信贷倾斜政策,大力筹集资金,加快金融组织及金融电子化建设,不断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调整金融发展战略,发挥金融粘合生产要素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功能,对实现三峡经济开放区经济发展战略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广大幅地的繁荣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争取国家实行信贷倾斜政策,促进三峡经济开放区产业结构调整

生产力的布局最终落实到产业结构上,随着我国生产力布局重心逐渐西移与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的实施及三峡工程的动工兴建,长江沿岸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必将增大,而目前三峡库区各地产业结构明显表现为第一产业农业基础不稳,第二产业工业实力脆弱,第三产业,尤其是交通、通讯、教育等基础设施产业瓶颈制约问题突出。因此,我们认为,一方面三峡工程的实施及移民安置工作的开展,使库区资金流通量及与之相伴随的存款量、信贷量、结算量等均将迅速增加,国家与湖北、四川两省必须对库区金融实行信贷总量倾斜政策。从现在起,国家与湖北、四川两省在信贷总量投放中应加大对库区沿江一线信贷投入的份额。一方面,必须突出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实行区别对待、结构倾斜的信贷政策。重点是:(一)增加库区各地农业信贷投入,进一步强化库区农业基础地位,要重点支持“三高”农业、创汇农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多种经营在农业中的比重和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增加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信贷投入,逐步消除沿江地区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重点支持农业水利建设、电力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码头等运输体系建设及邮电通讯网络建设。(三)增加对工业企业信贷投入,加快工业改组改造步伐。重点支持沿库区的汽车、摩托车、食品、饲料、制药、林产化工等在一定优势的工业和有潜力的搬迁改建企业上规模、上等级、上水平,促使汽车、摩配、食品、饲料、建材等工业逐步成为库区的支柱产业,促使万县市、鄂西州、黔江等地区的竹木加工、林产化工逐步成为开放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四)增加第三产业信贷投入,促使第三产业全面兴起和健康发展,重点支持沿江各类商品市场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要支持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大中型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各类要素市场的发展。加大大小三峡等旅游名胜地区信贷投入,支持沿江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五)增大对高技术产业信贷投入,促进三峡经济开放区整体素质的提高。重点支持重庆高新技术产业,涪陵、万县、宜昌等产业开发区和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加快机电一体化系列产品、加工系列产品、生物技术系列产品的开发。

二、加快三峡库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

随着三峡经济开放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库区金融组织机构发展重点将侧重于沿江地区。从长远发展目标看,应按照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目标要求,逐步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为主体,其他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并存,全国性与地方性、国内与国外金融机构共存的金融组织体系。一定要尽快建立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组织机构,打破“清一色”的国有银行体制,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组建一些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为更好地适应沿江外向型经济要求,建议一些尚未设立中国银行的县(市)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设立;二要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步伐,积极申报设立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三峡经济开放区21个县市中绝大多数是湖北、四川的农业大县,这些地方随着国家开发性移民方针的贯彻,农业发展和农业开发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建议湖北、四川两省农业发展银行尽早在宜昌、万县、开县、梁平、涪陵、长寿、江北、巴县、江津等部分农业大县率先设立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三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九五”时期,在三峡库区沿线设立一批地方性银行和外资银行。随着三峡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的不断改善,我们认为宜昌、万县、涪陵,尤其是宜昌,基本具备了国内地方银行和国外银行前来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的条件。四要积极稳妥地搞好城市信用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银行的改革,并争取发展为股份制、区域性的发展银行,尽早以股份制形式组建宜昌(三峡)、万县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选择几家基础较好的企业集团成立金融性财务公司。

三、大力筹集资金,缓解库区沿线信贷资金供求矛盾

目前,一方面三峡库区各县市纷纷围绕三峡工程的兴建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制订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资金需求将不断扩大,而另一方面历史欠帐太多,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有限,移民搬迁任务艰巨,移民补偿资金不足,资金供不应求。金融部门应如何适应三峡经济开放区经济发展要求?我们认为出路在于:走市场化道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全方位组织资金,扩大信贷资金来源。二要加大力度,盘活信贷资金存量,加速资金周转,应对库区国有企业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帮助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促使资金存量调整,坚持贷款原则,调整新增贷款结构,疏通结算渠道,帮助企业清理“三角债”,或实施“债转债”,以化解企业一部分历史债务,即国家以国有资产抵押发行专项债券,经过空转,把企业债务转化为国家债务,然后由国有资产增值部分分期偿还给银行,化解原“拨改贷”等形成的企业债务。三要积极搞好股份制、公司制等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建设。对一些有发展前景但现有资金短缺的大型国有企业和大型建设项目,应积极引导其走市场化道路,帮助其通过实行股份制、建立公司制等改革,公开向社会公众发售股票筹集资金。对一些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可帮助其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或重点建设债券筹集资金。要突出三峡经济开放区沿江经济建设重点,积极帮助当地政府争取国家在库区沿江安排重点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各银行总行为库区沿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五是发挥中国银行在国际上信誉高、联系面广的优势,穿针引线为三峡开放区引进国外政府贷款和商业贷款,组织银团贷款,帮助沿江企业向国外发行债券或股票。

四、加速三峡经济开放区金融电子化建设,提供现代化、多功能服务,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银行支付系统

库区各金融部门必须把加快金融业电子化建设步伐作为金融发展战略重点摆上议事日程。首先,要提高金融业务处理的微机化程度,加快金融业务操作手段电子化,推广信用卡和电子柜员机,完善同城清算系统,尽快实行通存通兑。其次,要加快全国电子网络建设,提高联行资金清算速度,为三峡工程巨大的资金流开通一条快、准、平、清、安全的通道,在提高重庆、宜昌电子联行和同城清算系统覆盖面和使用效率的同时,加快万县、涪陵、鄂西州、黔江等地区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并侧重考虑加快库区沿线“快通工程”建设以及库区各县级支行卫星小站建设和开通运行。再次,积极拓展结算种类,严肃结算制度和结算纪律,重点推广使用国际普遍采用的“三票一卡”结算方式,建立银行结算工作的自我约束机制,为客户提供便利服务。复次,在开放区内增设金融信息机构,为企业开展金融经济业务和信息咨询服务。最后,发挥人行短贷和清算资金的作用,合理调度资金,缓解资金供求矛盾。

五、进一步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当前金融体系的主体,也是开放区金融服务、信贷投放的主要承担者。但由于政策体制上的制约,自身经营管理机制不活和外部环境不配套等方面的原因,库区的专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仍然僵化,设备陈旧,功能发挥不全。为此,必须加快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的改革步伐。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完整意义上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使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真正走上规范化、稳健经营的轨道,提高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建立健全银行内部有效的经营决策、风险防范和权责约束机制与人才竞争机制。二是改变多级管理、一级经营的做法,实行一级管理、三级法人、三级经营、逐级核算的管理体制,扩大基层行经营管理自主权,使国有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三是支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跟踪参与,不留盲点,搞好配套服务和监督,防止债务架空、银行信贷资产流失或虚置,减少信贷资金损失,促进专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四是建立科学的贷款管理制度,规范贷款条件,扩大担保、抵押贷款比重,建立贷款集体审批责任制和贷款质量监控指标与考核办法,确保资金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产品倾斜,优化资金配置结构,并力求使信贷投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统一。五是人民银行要制订具有弹性的法定准备金率,适时灵活地进行调整、规范,降低商业银行系统内部的二级准备金率,取消各种名目的调控、调整基金,提高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可用资金比例。

六、积极稳妥地建立健全金融市场

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经济开放区的形成和库区移民搬迁带来的巨额间歇资金必须放在广阔的资金市场中,才能表现出其活力和效率。不论从库区实际情况,还是从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来看,作为要素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市场都要有一个大的发展。首先,要本着库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精简效益的原则合理规划金融机构布局,以加快沿库金融市场发展,将金融市场发展纳入独特的内陆特区——三峡经济开放示范区各级政府的金融发展战略重点。其次要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其重点:一是在完善现有各地已建立的同业拆借市场的基础上,加强重庆融资中心在库区金融市场的中心地位,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尽早在宜昌设立融资中心,建立资本市场或将现有湖北省融资中心宜昌代办处升格为三峡资金市场,不断拓宽业务领域,使宜昌成为三峡库区仅次于重庆的资金大市场。二是拓展库区证券市场。要积极争取在重庆设立三峡开放区证券交易中心,在宜昌、万县、涪陵大力发展证券机构,扩大证券业务范围,提高直接融资占社会信用总量的比重,使三峡开放区证券市场南与广州、深圳呼应,北与长江流域的上海、武汉对接。要在规范企业债券市场的基础上,将独特的内陆特区各级政府每年企业债券发行计划的重点安排到沿库各地,并扩大发行数量。同时,要加快股票市场主体培育和发展,可选择沿江一批效益好、知名度高的大中型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使更多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来筹集资金。三是完善外汇市场,在宜昌或万县设立三峡外汇交易市场、在宜昌组建国家外汇交易中心三峡分中心,并加强与上海外汇交易中心和全国其他分中心的联系,以增强外汇交易市场的吞吐能力,使库区外汇市场向规模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对外汇交易比较活跃的重庆、宜昌等城市在完善银行同业市场和客户零售市场的同时,应加快远程外汇交易市场发展。同时还要疏导商业信用,发展票贴现与再贴现市场。四、不断创新金融工具,拓展出口押汇、出口打包放款、远期票据贴现、直接对外寄票等离岸国际金融结算业务。大力推行抵押贷款、担保贷款、贴现贷款,减少信用放款,提高信贷资金劳动效率,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信托、租赁、信息咨询,企业信誉评级等中间业务,进一步拓展保险业务。使三峡经济开放区形成一个门类齐全、 金融工具多样的金融市场体系。

七、创建三峡经济开放区实力雄厚、 功能齐全的地区金融中心

现代经济是以金融业为神经中枢的,金融渠道的衔接和沟通,是一切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经济开放区的发展,以及长江上游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没有发达的金融业为其集聚资金、融通资金,经济的发展将是困难的,所以建设三峡经济开放区需要组建起实力雄厚、功能齐备的地区金融中心。首先,将长江上游西南重镇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作为库尾的重庆市,现已成为长江上游辐射西南的重要工业基地、商贸中心,与其相适应的多种金融机构也迅速发展起来;开发三峡,振兴重庆,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无不需要金融业的支持,没有发达的金融业的支持,经济中心将难以实现。其次,将位于三峡库区库首的宜昌建设成为三峡金融中心。按国家规划要求,宜昌市在本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要发展成为长江流域上的第五大城市,人口达到100万左右, 作为三峡经济开放区的龙头宜昌,要保持超常规的发展速度,没有巨额资金的配置和区域金融中心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三峡工程的动工兴建,使宜昌成为全国的投资洼地,巨大的资金流量为形成三峡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有利条件,据统计,按1993年5月份价格标准,三峡工程建设期间, 每年从宜昌进出的三峡工程建设资金达50—60亿元,每年的工程间歇资金将达10—12亿元,自1992年至今,三峡工程建设投资已到位100亿元, 巨额资金在宜昌集聚,又从此流向海内外,为形成金融中心直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三峡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宜昌被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使得以宜昌为龙头的三峡区域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截止1995年3月末,宜昌市累计引进外资4亿多美元,批准“三资”企业540 多家,投资总额13亿多美元。外资的大量涌入,为宜昌形成三峡金融中心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宜昌已形成“三峡”系列和“市”字头系列两套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密度高达5个/万人,已高于厦门(2.8个),深圳(2.6个)的水平,全市金融从业人员近万人,每390人中有1人从事金融业,远远高于周边地区和全国同类城市,这一切为宜昌尽早成为三峡金融中心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再次,力争将万县、涪陵建设成为三峡经济开放区与重庆、宜昌相呼应的金融附中心。三峡工程的兴建及国务院批准万县、涪陵为沿江开放城市为其建立三峡金融附中心创造了条件,同时,库区开发性移民及丰富的自然开发潜力,全国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与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为建立三峡金融附中心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注释:

*国务院在1994年8月,批准三峡库区宜昌、万县、涪陵等为沿江开放城市,云阳、奉节等涉及库区淹没的18个县市区为三峡经济开放区。

标签:;  ;  ;  ;  ;  ;  ;  ;  ;  ;  ;  ;  ;  ;  ;  

“三峡经济开放区”金融发展的战略思考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