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报告_创业能力论文

“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验”课题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报告论文,课题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验”课题研究,历时5年,研究领域涉及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课题组成员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创业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创业教育的理论模型、创业的基本素质模型、创业实践活动模型、创业教育的实施模式。

“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验”课题,于1990年至1995年9月,整个研究与实验工作按计划完成。现对五年来的研究工作及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背景与价值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是在1989年11月底12月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报告中阐述的“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护照的问题,要求把创业能力教育护照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

北京会议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在曼谷召开了“提高儿童青年创业能力的革新教育规划会议”,研究制定了创业教育的概念框架和实施策略,并部署在中国、印尼、泰国等六个国家组织实施。

创业教育的提出,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建立新的教育哲学观念开拓了新的视野,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尤其是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中央提出要倡导和发挥新时期的创业精神的新形势下,研究并实施创业教育更有其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

第一,创业教育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创新性、法制性。为适应这些特点,就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广的视野,善于捕捉信息;有果断的决策能力,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有经济头脑,注重经济效益,讲究工作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善于社会交往,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些素质的培养,正是创业教育的着力点所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必将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这就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能仅仅是生产环节中某个单一工种的单一操作者,还应能够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并进入计划、管理、服务等经营环节。这些都要求未来的劳动者具有从业和创业的双重能力,具备多方位的职业转换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将使我国经济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就更需要有一批视野开阔、知识广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雄才大略的创业者。创业教育的提出,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需求。

第二,实施创业教育是帮助青年创业致富,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国家统包统配的体制已经打破,劳动者的就业大部分要通过劳动市场来解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劳动就业的形势依然是严峻的。在农村,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样,妥善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保持农村稳定的大问题。对青年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城乡就业问题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可以为广大青年自找门路、自谋职业、自主就业、创业致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使这些青年成为发展经济、推动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

第三,创业教育的提出,对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创业教育是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层内涵,将为教育改革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创业教育是在普通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的教育要求,注入新的教育内容,寻求新的结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培养一代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有开创精神又有一定创业能力,既能从事一般生产劳动又能从事某种开拓性的创业活动的劳动者。这就把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第四,从教育研究的角度看,创业教育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它从“学会关心”这一面向21世纪新的教育哲学、政治观点出发,要求全面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来促使社会公正目标的实现,使处于不利地区、不利群体的人们也能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同时从教育的超前性出发,提出培养积极参与新世纪变革的开拓者,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一代新人的思想,从而更新了我们的教育观念。创业教育的提出,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将成为教育理论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在这个生长点上,以“开创性的个性”为逻辑起点,推演出创业教育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构建创业教育的目标模式、课程模式、评价模式和社区管理模式,探讨创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方式和基本途径,从而建立起“创业教育学”这一新的教育理论分支学科,必将为丰富教育理论宝库作出贡献。

二、课题的研究思路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思路

总的思路是:根据创业教育的基本思想,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上下结合,精心组织,抓住重点,分步推进,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理论探讨和教育实验,以初步建立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形成创业教育的实验实施模式,为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行创造条件。

具体思路是:

1.调查研究、理论研究、实验研究齐头并进,相互结合。首先从调查入手,为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和基础,为实验研究作好准备。理论研究既是整个课题的主体,又是实验的指导,适当超前于实验。实验研究不仅在于验证,更在于探索规律。三者的密切结合,保证了整个研究能取得高质量的成果。

2.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三大领域各有侧重,分步推进。三大教育领域的性质、任务、特点各不相同,实施创业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途径也各不相同,必须各有侧重。课题研究首先从成人教育领域入手,在取得成果之后再把研究重点转到职业教育领域,最后把重点转到基础教育领域,使研究工作步步深入。

3.省、县(市)、乡(镇)、校四位一体,分工协作。省成立课题协调组,工作重点在理论研究和指导、实验干部培训、教材编写、实施的布点;县(市)除参与教材编写和理论研究外,工作重点在实验的组织、协调、指导;乡(镇)、校的重点在组织实施。上下结合,分工协作,配合默契,保证了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4.理论指导、骨干培训、教材编写、教学组织、网络形成、环境创设等环节环环相扣,组织实施,使实验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

(二)课题研究过程

整个研究工作可分为三块两阶段。三块为调查研究、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阶段:从1990年9月至1991年底为第一阶段,在如东县童店、浒零两个乡进行目标人口调查,并在这两个乡进行实验(重点在成人教育领域),同时开展理论研究,初步形成创业教育的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编写出创业教育试用教材。第二阶段从1992年初至1995年9月,实验点扩大到5个县(市),研究重点转移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理论研究任务,同时,研究成果已为江苏省教委采纳、运用、转化,形成了创业教育工程,并在全省29个县(市)普遍推广施行。

1.调查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两次较为系统的调查:

第一次是在1990年9月,在如东县童店、浒零两个乡采用座谈会、访谈、问卷、个性测验等方式,对162名16—24周岁已离校青少年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目标人口总体状况;(2)目标人口的文化、技术和生活状况;(3)目标人口的生活意向;(4)目标人口的思想倾向与观念特征;(5)目标人口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次调查是在1992年4月至6月,在扩大实验的五个县(市)实验点职业中学、普通初中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基本相同,调查对象是职业中学和普通初中的学生。

两次调查研究,表明了对农村青少年及在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也为我们建立理论模型和进行实验提供了依据。

2.理论研究

在本课题研究中,在理论方面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一系列研究:

(1)关于创业教育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它的性质、地位、作用、价值的研究,以及它与普通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它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关系等研究。

(2)创业教育的概念框架与理论体系的研究。研究中,以“开创型个性”为逻辑起点,对“创业基本素质”、“开创性的个体和群体”、“创业能力”、“创业个性心理品质”、“主动性学习”、“指导性教学”、“创业实践”等基本概念作了概括、分析和阐述。

(3)通过对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方式和途径、实施的范围和领域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创业教育的理论模型。

(4)关于创业教育的目标模式、课程模式、评价模式和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

(5)关于创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原则的研究。

以上的研究结果集中在由课题组成员所著的系列论文及《创业教育系列丛书》、《创业教育学》等专著中。

3.实验研究

创业教育的实验和其他教育实验一样,是以探索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目的,有自己的理论假设,对教育变量进行一定的控制的实验。但它与经典教育实验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它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开放度很大、综合性很强、多种变量组合,因此难以对实验条件严格控制的实验。这一实验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探索性,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紧紧结合在一起,因而它又是一种教育改革实践。

从1990年9月至1991年底,实验在如东县童店、浒零两个乡开展,以继续教育领域为重点。在一年多时间里,经历了准备、计划、调查、实施、评价的全过程,顺得地达到了预定的实验目标。实验中,通过深入调查,确定16至24周岁已经离校的青年1617人作为目标人口(教育对象)。实验中自编了试用教材,培训了专兼职教师,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形成了强烈的创业致富光荣的社区环境。实验着重探索了举办培训班、建立创业经营小组和师徒结对等三种教育途径,实行学习、经营、创收三位一体,教育效果显著,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从1992年初至1995年9月,创业教育实验扩大到如东、通州、泰兴、如皋、江宁5个县(市),实验乡(镇)16个,参加实验的职业中学12所、初级中学和小学共27所、成人教育中心校12所。这一阶段,除在继续教育领域进行扩大实验以外,实验研究的重点转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1992年9月和1994年3月,分别在通州市和泰兴市召开两次课题研究和实验工作交流研讨会。各地在实验中探索并总结出的在不同教育领域、不同学校中实施创业教育的多种模式,为今后普遍实施创业教育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创业教育的理论模型

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是在创业教育实证研究(经验研究)基础上,将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理论抽象、演绎、概括、提炼,并借助相关学科,如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构建和整合的结果。

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青少年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独特功能和体系的教育。创业教育模型是一种反映创业教育一般特点和总体面貌的抽象图式,集中体现了创业教育系统的主要因素、基本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模型如下图:

这一基本模型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了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具体任务;二是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明确了实现规定目标和完成特定任务的手段和方法;三是创业教育的领域和范围,明确了实施创业教育的载体的性质、类型、空间和时间等。

(一)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形成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详见“创业教育素质模型”)。由于创业基本素质由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四部分组成,因此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也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四个主要方面: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知识结构。

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决定了在特定时空范围和领域中实施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最终目的,为不同领域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基本依据,并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方式与途径。在创业教育模型中,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是体现创业教育特殊性质和内在规定的首要因素。

(二)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载体是课程体系。现代课程论将课程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由于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引进了“创业实践活动”这一特定的课程模式,因此,创业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就有了四种实施载体。

创业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既是创业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物质化、外显化、操作化、行为化,又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与内容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作为课程体系的方式和途径,其实质是围绕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对各种教育教学因素和措施进行系统归并和重新组合,以充分体现出创业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价值和目的、规范和要求,同时又规定、控制、组织、指导着教育教学的微观运行,形成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规范程序。

(三)创业教育的领域与范围

创业教育实施的领域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三大领域固有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不同,教育对象的年龄范围和发展水平不同,教育教学的空间、时间、方式不同,因而实施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方式与途径必然也有所不同。

基础教育对是国民实施基本文化教育,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具有基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因此在这一领域实施创业教育,其目标和任务宜界定为:培养受教育者初步的创业意识、心理品质、能力技能,使之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较强的独立学习、生活的意识和本领。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受教育者走上社会进行职业技能准备的教育,因此在这一领域实施创业教育应有较高的要求;使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的创业基本素质,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经营管理和综合性的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独立生存、发展的本领。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是以成人为对象的,以进修提高、职业转移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在这一领域实施创业教育,其目标和任务可界定为:使受教育者具备创业基本素质,形成开创型个性,具有自谋职业、创业致富、创业成才的能力和本领。

四、创业基本素质模型

创业基本素质模型是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创业教育内容和任务进一步明确化、系统化的主要依据和蓝本。创业基本素质模型的形成,是在大量实证研究所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理论模型和内部自治性、外部相容性、总体实用性构建原则和要求整合起来的。构建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一是因素的选择和确立,二是结构的选择和确立。

根据实证研究所提供的大量经验材料,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和仔细筛选,形成了创业基本素质的三级构成因素,如下图所示。

创业基本素质这一系统由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四个子系统构成。创业意识所包括的六大因素中,创业需要是创业活动的最初诱因和原始动力,是形成创业动机的基础;创业动机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创业需要和动机是创业意识的基本层面。创业兴趣是从事创业活动的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创业理想是对创业活动未来奋斗目标的持久向往和追求。创业兴趣和创业理想是创业意识的较高层面。创业信念是对创业活动和实践所形成的认识、看法和见解,并坚信其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心理倾向;创业世界观则是由一系列创业信念所组成的逻辑系统。创业信念和世界观是创业意识的最高层面。

创业心理品质包括六种因素。独立性是对思维和行为受他人影响,能够独立地思考、判断、选择、行动的心理品质的描述;敢为性是对敢于行动、敢冒风险、敢于拼搏,并勇于承担行为后果的心理品质的描述;坚韧性是对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坚持不懈、不屈不挠、顽强努力的心理品质的描述;克制性是对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善于克服盲目冲动和私利欲望的心理品质的描述;适应性是对能及时适应环境和条件变化,善于进行自我调查和角色转换的认同和学习,善于交往、合作、共事的心理品质的描述。我国青少年未来走上社会进入创业过程,最需要培养的就是这六种个性心理品质,而目前我国较为成功的创业者一般也都具备了这六种个性心理品质。这六种个性心理品质的核心是意志特征和情感特征,是从特定角度来反映意志和情感要素的。因此,抓住了意志和情感,也就是抓住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的总体特征。

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专业、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也是维持生存、谋求发展的基本生活手段。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职业能力才有可能从事该专业、该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专业、职业能力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成败。经营管理能力既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职业要求,又是一种谋求理想社会职业的工具和代表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的象征。经营管理能力是一种人、财、物、时间、空间的合理组合、科学运筹和优化配置的心理能量的显示,在较高的层次上决定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因此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创业能力。综合性能力,包括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收集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变化、利用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非常规性的决策和用人的能力,交往、公关、社会活动能力等等,是一种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综合开发和运筹的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创业能力。

创业社会知识包括专业、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专业、职业知识是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是与专业、职业能力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经营、管理知识是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综合性知识是发挥社会关系运筹作用的多种专门知识,其中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在创业社会知识的构成中,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知识,它们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一样,具有内部资源配置和社会关系运筹的特征,并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创业基本素质的结构大体上有四种类型:A型、B型、C型、D型。

A型最为典型,是以操作系统——创业能力为中心的创业基本素质结构,对现实中创业者基本素质涵盖面最大,也最具有普遍意义,是“基本型”。

在这一素质结构中,创业能力是使创业实践活动赖以启动、运转和展开的操作系统,是影响和制约创业实践活动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结构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是间接的:创业意识是使操作系统启动,强化并支配、控制其方向和过程的动力系统;创业心理品质是调节、维持操作系统的意志、情感性软件,我们称之为调节系统;创业知识结构是操作系统运行的知识——信息框架和背景,为操作系统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可称之为工具系统。整个素质结构以操作系统——创业能力为核心,整合一致,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影响着创业实践活动。

B型是以创业意识为核心的素质结构方式,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中心为开创型个性这一动力系统,可称之为“开拓型”。

C型是一种创业实践经历特别复杂、坎坷,个性极其顽强的所谓“意志型”创业者,其素质结构是以情意系统为中心构建起来的,其他要素均为情意要素所统辖。这类创业者,在其创业生涯中最为突出、最为闪光的就是意志、情感特征。

D型是一种文化程度较高的所谓“智商型”创业者,其素质结构是以认识系统为中心构建起来的。对这类创业者来说,其宽广的知识背景和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其创业生涯和创业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业基本素质的四种结构类型,为我们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有差异的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创业实践活动及其模型

在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创业实践活动是一种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课程方式。创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方式,被引进到创业教育体系中来,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课程方式之一,必然具有新的内涵,这种新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创业实践活动必须通过教育化的改造,体现出创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被加工和规范成为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式和手段。(2)创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课程方式,必须有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规定要求,有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定方式,有教育教学的特定空间和时间组织方式,有判断和评价教学效果的特定材料和价值观念。而这一切,均必须围绕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3)创业实践活动应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构筑起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教育实践活动序列。(4)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最大的特点,是以社会实践作为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以社会实践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统摄为一个整体,并将所有的教育资源以此为中心联合起来、综合进来。在这里,实践活动与教育活动、自我教育活动同质同构、融为一体。

创业实践活动之所以能够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课程方式,关键在于创业实践活动对形成创业基本素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意识倾向(即创业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即创业心理品质)只有创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熏陶和磨炼,才能形成和发展;(2)创业基本素质的操作系统——创业能力,只有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和提高,才能表现出来和发挥作用;(3)创业实践活动从各个方面和各种渠道扩大着实践主体的知识范围和背景,丰富着知识、经验积累,提供了将知识、信息运用于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的机会,提供了对知识、信息进行迁移、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的机会,有利于实践主体对某一问题、某一项目甚至某一专业形成网络化的知识背景。

为了使创业实践活动真正能够成为一种课程方式,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微观运行中,我们根据创业实践活动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构建了创业实践活动的如下模型:

(1)该模型以创业实践活动的目标和任务为中介和纽带,将学习目标与心理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在创业实践活动这种课程模型中,教育教学目标可分解为三个子项,并由此引发出三种过程。

(2)以创业实践过程为中介和纽带,将学习活动过程与心理发展过程联系起来。在创业实践活动这种课程模型中,如果实践活动不能有效地引发和形成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推动学生的心理发展,那么这种实践活动就不具备创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3)以实践效果评价为中介和纽带,将三类评价结合起来进行;以实践效果的评价来带动和展开学习效果和心理发展的评价。

在创业教育的课程类型中,创业实践活动既是最能体现创业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课程方式,也是最难把握和最为复杂的课程类型。创业实践活动模型的构建,为我们找到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在这一模型中,我们动态地描摹出创业实践活动运行的全过程,并将这一过程的基本因素结构化、流程化,形成特定的范式,这既是研究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必然,更为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六、创业教育的实施模式

创业教育虽有独立的功能、目标和任务,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领域,必须在我国现有的各个不同的教育领域里分别实施。除了高等教育以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各自有不同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在这几个不同的教育领域里实施创业教育,必须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重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我们在几年的课题研究中,通过各个实验点的摸索,逐步总结概括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实施模型。

(一)成人教育领域——辐射模式

成人教育的对象在农村主要是已经离校的青少年(当然还有成人中的扫盲对象、农村干部、乡村企业职工等)。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分散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教育方式的灵活性、非正规性,决定了在成人教育领域实施创业教育,不能采取通常的教育内容、时间、场所相对固定的正规教学组织形式,而应使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组织形式更为灵活多样,实用有效。因此,必须采取一种点面结合的辐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核心,抓点带面,向周围的村、校和创业青年辐射,形成一定的教育辐射网络。

1.通过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向村、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辐射。成人教育中心校既可以直接举办各种创业教育培训班,又可以带动村、组举办小型培训班或建立学习小组,使创业教育遍地开花。

2.通过创业青年服务社(或称青年指导中心)向创业个体辐射。创业青年服务社是在乡(镇)政府领导下,依托成人教育中心校建立起来的组织,它既是创业青年的教育培训机构,又是他们创业实践活动的服务指导机构,可以对他们提供信息咨询、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科技立项、开辟产销渠道等多种服务。这些服务可以是免费的,也可以是有偿的。还可以把这些机构办成在某种经营项目中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经济实体。最重要的是,这些机构不仅具有教育培训的功能,而且有组织和支持创业青年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通过这些机构的组织发动,可以建立一批学习、经营、创收三位一体的创业经营小组,使教学活动和创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青年真正走上创业之路。

3.创业先进典型向创业群体辐射。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已经涌现一批创业成功的先进青年典型,他们依靠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合法经营,勤劳致富,走了上成功的创业之路。他们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好老师,他们的创业经历是创业教育的好教材。充分控掘本地的创业教育资源,发现和培养创业成功典型,带动致富群体,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许多实验乡镇通过收集整理创业青年典型事迹材料,举行优秀创业青年表彰大会,组织创业青年典型现身说法、现场讲解,在当地影响很大,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制造了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对促进当地青年转变观念、形成创业意识起了一定作用。发动创业青年典型收徒传艺,带动周围青年走上创业之路,也是一种好办法。这种拜师带徒和传统的师徒关系不同,不是单纯传授技艺,还要传授经营管理等综合性知识经验,较之传统的师徒关系大大前进了一步。

4.实验基地向专业村、组辐射。一些乡镇利用当地资源或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建立教育实验基地,使之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辐射源,同时也是进行创业教育的载体。

(二)职业教育——结合模式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传授职业知识、培训职业技术和能力、形成职业道德为主要任务,以培养各类职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它和创业教育目标同向、内容同类、途径同轨。但是,旧的职业教育观把职业教育仅仅看成是一种就业教育,这就难免导致培养目标偏窄、教育要求偏低、教学内容偏专,培养的学生虽掌握了一技之长,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职业教育观显然已经陈旧,这种办学模式也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参加创业教育实验的职业中学在实践中都深深认识到,今后的职业教育应该拓宽思路,走职业技术教育与创业教育双向融合的路子。要使职业技术教育和创业教育并轨实施,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同步养成,以培养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特长又有经营管理等综合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构建创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双向融合的办学模式,把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诸方面全面融合的一体化的新体系。要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整,增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并在原有的相关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内容;要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增加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某些专业生产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在社会生产、市场营销、规划运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接受锻炼,提高创业能力。

(三)基础教育领域——渗透模式

基础教育是以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健康人格为主要任务,以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基础教育的改革是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基础素质。创业教育所要培养的创业素质是一种综合性的、较高层次的素质,它区别于基础素质又植根于基础素质,对它的培养决不能和基础素质的培养脱节,而应在少年儿童时代开始就有意识地进行。可以说,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拓宽、深化和提高。因此,在基础教育领域里实施创业教育应采取渗透模式,其目标重在学生开创性个性的形成,其内容重点在培养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其途径则主要渗透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之中。一些学校在实施创业教育中,强调了创业教育的基础性以及它与素质教育要求的相融性,从课程上作了周密安排。第一,他们依托劳技课进行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充实劳技课内容,革新劳技课教学方法,使其更贴近时代要求和社会生活。第二,他们在各门学科中有机渗透创业教育,在强化本学科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选择教材篇目和章节与创业教育有机联系的知识点,有目的地进行恰如其分的创业教育。第三,他们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参观访问、建立兴趣小组、开展模拟性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创业意向,感受创业者的乐趣,增长知识和才干,有的还利用假日或在家庭中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这些做法都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七、实验的操作变量

创业教育实验的主要操作变量有:学科渗透,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活动结合,开讲座,办短训班,组织创业实践活动,创设创业教育环境等。三块教育领域在操作变量的选择上各有侧重和不同:

(一)学科渗透以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文化基础知识课程为载体进行渗透;以劳动课、劳技课为载体进行渗透。职业中学还可以各类专业课程为载体地行渗透。

(二)开设必修课、选修课

职业教育学校普遍调整了教学计划,开设一些创业教育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如“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与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与交往”等,所用教材除省课题组所编《创业社会常识》、《创业之路》、《创业心理与技能》之外,各地还自编了一些教材,如《市场经济入门》、《就业常识》、《养殖与市场》、《经营管理》等。

基础教育学校因教学计划的调整受到限制,另行开设课程有困难,但也有一些学校开设了一些选修课。

(三)活动结合

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机结合,既在原有的各种活动中,把创业教育的任务和要求结合进去,如班会、团队活动、学科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活动、勤工俭学活动、校外社会活动等,都可结合进行创业教育;另一种是专题活动,即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专门设置有明确主题的创业教育活动,如参观、访问创业成功青年、社会调查、野营拉练、演讲汇报等。

(四)开讲座

讲座是一种创业教育的微型课程,内容丰富、时间短、容量大、信息快、方式灵活,人数可多可少、听讲对象不受限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方式。据各实验点统计,27所中小学开设讲座54次,12所职业学校开讲座40次。

(五)办短训班

办短训班是成人教育领域实施创业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一种灵活、简便、有效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实用技术培训为载体,在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结合进行创业教育;二是开设创业教育的专题培训班,如就业指导、人生咨询、科技信息、经营管理、公关交往、法律常识、市场经济、金融和税务知识等。

(六)组织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课程方式。

职业学校可以利用校内外实训时间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创业实践活动,变单一的技术性实训为生产、经营、社会服务等综合性实训,带有明显的专业特点。

在成人教育领域,在依托成人教育中心校建立的创业青年服务社的发动、组织、指导下,建立各类创业经营小组,并组织成功的创业典型和创业青年结成师徒对子,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七)创设创业教育环境

各实验乡(镇)普遍召开了创业先进青年表彰大会,介绍他们创业成功的过程和经验,并通过广播、黑板报等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创业致富的光荣。在各实验学校内,同样积极创设创业教育环境,形成强烈的气氛,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实验成效与存在问题

实验五年来,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完成了规定的研究任务,获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理论突破,并转化为教育行政决策,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新的推动力。

(一)创业教育施教面

在基础教育的27所实验学校,创业教育施教班级数为210班,占班级总数的72%,施教学生数9859人,占学生总数的71%;教师参与创业教育实验的比例达到58%,外聘各类教师239人次。在职业教育的12所实验学校,创业教育施教班级数为167班,占班级总数的95%,施教学生7213人,占学生总数的96%;教师参与创业教育实验的比例高达77%,外聘各类教师达577人次。在成人教育领域,16个乡(镇)的较为稳定的创业教育对象达19116人,而参加过创业教育短训班的总人次,则达到26552人次。

此外,各实验县(市)还普遍利用初中毕业生在高中入学考试后集中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时间,专门划出两至三天进行创业教育的培训。1993年、1994年五个实验县(市)初中后接受创业教育的人数分别为53050人和55847人,占毕业生总数98%、97%。

(二)有效地提高了农村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

通过创业教育的实施,各实验县的农村青少年创业基本素质明显提高。这一点在成人教育领域表现得最为充分和明显。毕业后走上社会的农村初中、高中毕业生,通过创业教育,开始主动自谋职业、期望创业致富的人数明显增多,消极等待家长、社会安排出路和工作或无所事事的明显减少。经营、创收有初步成效的明显增多,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主宰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符合自身性格特点、专长特长,能够充分显露创造才华的社会职业,在创造个人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集体和社会创造着巨大的财富。据统计,在接受创业教育的19116人中,开始自谋职业的有10137人,占53%,其中经营创收有成效的8078人,发现和培养创业典型665人。

在职业教育领域,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就业本领”与“创业本领”统一起来、同步养成,有效地提高了职校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适应了开创性时代精神的要求和高科技、强竞争的挑战。通州职业高级中学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地实施创业教育,强化了学生的创业意识、磨炼了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促进了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与知识的形成,使毕业生大受社会青睐,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创业者。泰兴职业高级中学通过创业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强烈的创业意识、扎实的创业技能,而且形成了运用新科技、开发新科技的创造才能和精明老练的经营本领。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搞家庭创收,有的年创收8000元以上;在校实习基地进行了17项新技术的研究,其中12项获得成功;在蚕茧销售江南、牛蛙销售外省、果树销往外市的经营活动中,每项盈利额均在到5万元上。

在基础教育领域,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意识、社会适应性、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泰兴市场新市镇中心小学创建了培养农村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初步创业能力的“百名少儿家庭试验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开拓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通州市石港初中通过创业教育提高了思想和心理准务,形成了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一踏入社会就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三)推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形成紧密的联系

创业教育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成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涵和助推动力,使教育与经济、社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三块教育更好地形成整体合力。创业教育的实施,使三块教育统一到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个性的培养上,以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包括实用技术)和综合性的能力结构(包括实用技术)的培养为纽带,使三块教育目标指向一致,形成整体合力,共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创业教育还提供了“农科教结合”的另一种思路,即通过对广大农民进行“自谋职业、自主就业、科学创业、守法创业、创业致富”的教育,促使农村进行个体或小群体的创业致富活动,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在这种活动中充分体现农、科、教三者的有机结合。

从1992年到1995年的实验,各实验县(市)均高度自觉地将创业教育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同轨运行、同步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泰兴市将创业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涵和重要目标,同轨运行、同步实施,取得了显著成绩;通州市将创业教育的实施与本市奔小康的目标联系起来,使创业教育成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深层次“综合”的契合点;如东县将创业教育融入综合改革实验,试图以创业教育为途径,逐步达到教育、科技、经济的协调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各育协调发展的“三个协调发展”的改革目标。

(四)开拓了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

1989年底国际上提出“创业教育”概念时,创业教育的研究无论是经验性研究还是理论性研究,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处于起步的阶段。课题组在毫无经验借鉴和缺乏相关研究资料的情况下,坚持实证研究,在获得大量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理论问题,终于初步形成了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获得了大量理论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省课题组和各实验县(市)课题组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各类论文34篇;在市、县级报刊发表论文40余篇;经验性总结材料(水发表)80余篇。

在省课题组的统一规划、协调和组织下,研究过程中集中力量对涉及到实践操作的重大理论问题,如“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念体系”、“创业基本素质”、“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的基本框架模型”、“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创业教育的课程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初步构建了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并不断用新的理论指导和规范创业教育的实践操作,在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检验理论的真伪和功效,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

(五)创业教育研究的成果已转化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

江苏省教委充分肯定了创业教育研究的成果,并决定在全省范围进行推广。1994年11月,江苏省教委发出《关于在苏北地区农村组织实施教育促小康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面积开展创业教育”,并对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领域中实施创业教育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明确提出把实施创业教育工程列为苏北地区农村教育促小康工程的子工程之一。这样,创业教育就正式成为省教育行政领导的一项重要决策。1995年2月,江苏省教委进一步发出《关于在“两后”培训中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在对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两后”培训中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并统一编印了《走向创业之路》作为培训教材。1995年2月,省教委在江宁县举办了全省部分县(市)教育局长参加的创业教育培训班,具体部署在全省开展创业教育。会后,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培训班精神。暑期,全省有29个县(市)采用了省编的培训教材,在“两后”培训中进行了创业教育,受教育对象近20万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创业教育工程正在各地积极组织实施中。创业教育作为一项教育科研成果,正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充分展示其活力,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益。

五年的创业教育实验由于是在一片空白中起步,因而同时存在着以下问题:1.整个研究缺少国际、国内相关研究的比较和参照,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2.由于缺少综合、整体实验的基本经验和有关处理手段,因而实证研究的规范程度较差,研究结论的经验性成份较多,效果检测评价手段不够完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和验证。3.尽管理论研究过程中注意到并希望得到相关学科的支撑和兼容,但如何正确处理好内部自洽性和外部相容性仍有待进一步努力,以达到更高水平。4.实验操作变量(课程方式)需要进一步提炼和规范,以避免实践操作中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课程方式相混淆。

标签:;  ;  ;  ;  ;  

创业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报告_创业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