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政治心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_政治论文

论大学生政治心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_政治论文

论大学生政治心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政治论文,高校论文,心理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智能知识群体,其政治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环境因素和教育的作用,形成的对政治制度、政治领导、政治文化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的一种自发心理反应。是大学生政治行为的心理基础,对大学生政治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和调节作用。

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大学生始终是社会的精英群体。在我国,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中各个阶级或政治势力集团努力争夺的对象。其政治心理也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政治心理存在明显的区别,具有未来性和不成熟性的特点。所谓未来性是指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一族,由于其年龄结构、社会地位和成长条件的特殊性与优越性,决定了他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中都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未来。这种未来性的特点意味着大学生政治热情饱满、政治参与意识强烈,政治思想敏锐,政治情感丰富,政治能量旺盛;决定了他们在社会政治和其他生活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引导得法,对推动社会发展,维护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变革起积极的正面作用。反之亦然。所谓不成熟性是指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是智力、体力、心理等方面需求的高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信念体系尚未定型,具有明显的不成熟特点,这种特点导致他们政治思想容易脱离政治现实,政治参与热情高于政治参与能力,政治激情多于政治理智,进而引发政治思想的前倾趋势与政治现实的难以接受、政治激情与政治冷漠交替出现、政治积极作用与政治消极作用并存的复杂局面。在实践中,甚至可能出现由善的愿望出发导致恶的结果,1989年的“政治风波”就是最好的注脚。

政治思想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现象、政治过程以及隐藏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按照中文的理解,“思想”包括作为过程的思想活动和作为结果的思想观念两个层次。其中“思想活动”可以理解为“思考”;“思想观念”可以理解为“观点”、“想法”和“见解”等。因此,政治思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大学生政治思想就是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各方面进行政治思考,所形成的相应政治观点、想法和见解。作为观念体系,包括政治认识、政治判断和政治推理等层次。

从理论上讲,政治思想是人们对政治现实的理性把握和认识,是以各种政治观念、政治主张和见解以及政治理论和学说的形式出现的。具有完整性、深刻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但是,大学生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社会群体,除个别例外,其政治思想也很少形成系统、定型的理论学说体系,而是以政治思考、政治思维、政治主张或政治见解的方式出现。然而,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仍然是一种政治思想,符合政治思想的一般界定:首先,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政治意识,来源于现实政治生活;其次,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它不仅是对现实政治生活的直观反映,而且通过对各种表象政治现实的思考,把握政治现象、政治过程和政治关系的本质和矛盾运动;其三,对大学生的政治行为仍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但是,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政治思想又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第一,政治主张和见解的不系统性。通常意义或教科书上所指的政治思想,往往以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态出现。较为完整的政治思想,应该包括对政治生活中各种政治现象或过程作出“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应该怎样”等三个不同层次的思维判断或逻辑推演。但是,大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种种缺陷与不足,很难对社会生活中某一政治现象作出纵深的、具有明显逻辑层次的理论思考,只能得出一些零散的、缺乏内在联系的政治观点或主张,

第二,政治认识的模糊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由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能动过程。政治认识作为认识的一种形式,也要毫不例外地遵循这一规律。大学生在自身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实践范围、途径和能力等方面局限性,决定了其政治认识的模糊性。一方面,由于受政治实践范围和能力的局限,大学生在客观上不可能清晰和准确地认识把握某一政治现象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政治心理不成熟和不稳定性,容易造成“从众”或”趋时”,对某些政治现象不加以深入细致分析,盲目或轻率地认同、接受或排斥。“学潮”和“动乱”期间,部分大学生中流行的许多不正确政治思想观念,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第三,政治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大学生虽然是高智力群体,但由于身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并未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在针对某一政治现象进行政治评价时,难以做到统一与一贯,容易产生摇摆和偏差。同时,由于政治评价标准的不确定,容易造成政治认识上的偏差和思想上的混乱。

第四,政治认识方法缺乏科学性。认识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决定认识结果的真实性。政治现象由于人的作用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因此,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和把握更加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大学生由于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过程,缺乏政治实践的锻炼和人生体验,因而在对政治现象的认识过程中,要么方法过于简单,要么过分强调方法的工具性,忽视认识方法与认识内容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很难做到从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的相互统一中去认识某一政治问题或政治现象,也很难对政治认识客体作纵深的剖析和横向的比较,容易造成认识结果的非理性偏差。

大学生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作为社会政治意识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政治心理作为政治意识的准备状态,有待于上升或转化为政治思想;另一方面,政治思想作为深刻、抽象并且已经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对政治心理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一般情况下,积极健康的政治心理有助于形成奋发向上的政治思想,而科学政治思想观念又可推动政治心理的健康发展。值得指出,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把大学生自发的、不定型的政治心理上升或转化为自觉的、定型化的政治思想,并非一个自然的过程。它不仅需要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锻炼,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导;而政治思想通过教育等途径对政治心理的指导作用也不是立竿见影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由于政治心理有其自身形成发展轨迹,一旦形成就具有自身相对稳定性,人们很难象推翻或改变一种社会制度那样,轻而易举地改变人们的政治心理;另一方面,政治思想作为文化环境,只是制约人们政治心理形成、发展的要素之一,不同的思想文化熏陶与教化,与其他客观社会政治环境和主观因素交互作用,才能构成完整的政治心理基础。

二、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

研究大学生政治心理、政治思想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合理解释大学生的政治行为,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政治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按照组织行为学的观点,行为是环境刺激与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人们把行为理解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系列活动。对于政治行为的界定,学界有两种观点颇有影响。一种观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政治行为是个体运用合作方式解释日常生活问题的一切活动;另一种观点从政治学角度出发,认为政治行为就是对权力的追逐和行使,是对现存政治系统或其他正式组织起来的政治实体的反应。这两种观点都有自身的合理性,但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则更能说明政治行为的基础与机制。因此,对政治行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个体或组织为了达到政治目标,满足政治需要而进行的政治活动。大学生政治行为就是大学生个体或组织为达到特定政治目标、满足某种政治需要而进行的政治活动。

列宁认为,政治行为由“政治活动的性质、方向和方法”构成,加上任何行为都有自己特定的主体,因此,主体、性质、方向、方式就是构成政治行为的四个基本要素。从主体上看,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个体或群体都是政治行为的主体,大学生政治行为的主体既可以是大学生中的某一个体、也可以是某一群体或某一社团;从性质上,政治行为都具有阶级性,大学生也不例外。即使在当今时代“阶级”观念被淡化的条件下,政治行为的性质仍然要受到政治关系的性质及内在矛盾的制约,而政治关系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从方向上看,任何政治行为都是政治行为主体的主观动机与客观环境和条件的统一;从方式上看,政治行为是一个由政治刺激——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行为的循环互动反馈调节模式。

作为政治环境刺激与政治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学生政治行为是接受刺激的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通过心理特性的作用,对现实政治环境作出的政治反应。这种反应由于受到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的支配和调节,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可能积极地参与某种政治活动,也可能消极甚至拒绝参加某种政治活动;可能是激烈的外在行为,也可能是柔和的内隐行为。从大学生自身政治生活的形态来看,这些行为又可以表现为政治参与行为等不同形式。

大学生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之间,一方面政治心理特征是政治行为的心理基础,对政治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第一,政治心理影响政治行为的性质。政治行为具有阶级性,同样地,政治心理具有较为明显的阶级倾向。在现实政治制度、领导制度、领导作风、政策法规以及政治因素等因素刺激下所形成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等无疑会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因此,政治心理实际上是一种阶级政治心理。以阶级政治心理的差异为基础所产生的政治行为无疑会带有不同的阶级性质。第二,政治心理影响政治行为方向。大学生政治行为的方向受主体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环境制约,行为主体的动机不同,方向就不一样。或向积极方向发展,或向消极方向发展,或者走向合法或者走向非法。第三,政治心理影响行为主体实施政治行为的方式。由于政治环境刺激的强度和政治需求的层次不同,所形成的政治情感和政治动机强弱程度会有差别。强烈的政治动机往往会促使行为主体采取剧烈的、外显的政治行为方式,反之亦然,实践证明:一个人实现政治目标的动机越强烈,其政治行为就接近冷酷无情,甚至会为了达到目的,不惜用任何手段;而一个追求民主的政治动机的人,其政治行为就表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另一方面,政治行为对政治心理也有制约和调节作用。这种制约和调节作用不可能是直接的,而是指行为主体实施政治行为会产生一种客观的结果,各种政治行为结果的相互作用又会形成一种新的政治环境和条件,从而对行为主体的政治心理进行新的刺激和反馈调节。积极的、正向的刺激和反馈调节,会促使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之间的良性循环;反之,就会导致二者之间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政治心理作为一种自发的社会政治意识,内隐于人们的心灵世界而不易被人察觉和把握,主要通过其政治行为表现出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塑造大学生美好的心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理论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现实的政治环境,对大学生实施直接的政治刺激,通过其功能的发挥和其他现实政治媒体的作用,促使他们形成优良健康的政治心理,并内化成自身的政治思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实施符合统治阶级政治思想要求和法律道德规范的政治行为,从而实现政治控制、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必须明确,行为不能直接被教育,只能进行纠正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人的思想,不是人的本身,也不是人的行为。教育与行为结果之间,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教育必须通过刺激心理,形成思想观念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使用。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检验,不仅要考察被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精神文明素质在理论上提高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要考察被教育者的实际行为,包括政治行为、经济行为及其他社会行为。只有当被教育者的行为符合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要求和法律道德规范,并且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才能体现出来。符合程度越高,推动作用越大,其效果就越好;反之,符合程度越低,推动作用越小,其效果就越差。

引导大学生实施正确、合法、积极的政治行为,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和遵循大学生政治心理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心理学的一般原则,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自发反应,大学生政治心理是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现实的心理投射,没有客观条件的刺激,就不会有反应或投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子系统,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是构成社会政治现实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客观政治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政治心理源泉之一,二是作为刺激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方法,对大学生政治心理具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政治心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效果具有制约作用。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影响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是其人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一个阶段,受家庭、教育、社会政治环境、社会交往和大众传媒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政治心理产生及发展变化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但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引导大学生政治心理朝着正确、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次,影响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成熟程度,进而影响大学生政治感受的敏锐性和鉴别力的高低。个性心理的成熟程度与人的年龄一般呈正相关关系,但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却可以缩短人的社会化过程,促进其政治心理成熟。实践证明,大学生个体政治心理越是成熟,就越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对政治问题反应迟钝或是麻木不仁,其实也是政治心理不成热的表现。再次,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个性特点。心理学的原理表明: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存在心理差异的,不同的个性心理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受教育者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个性也是一样,会因主体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即使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政治心理的政治主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会由于教育内容、手段、方法以及教育者自身政治素质的不同,形成比较鲜明的政治个性特点,正如接受科学性和先进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义、勇敢、坚毅的政治个性一样。从大学生政治心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情况看,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首先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政治人格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具体内容上不仅要求理论性与现实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更要注重对社会现实政治问题的分析、求证与解决;其次,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必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现代社会政治文化多元发展、各民族文化交叉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也应该多样性的,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再次,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传统的灌输方法、虽然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不应该是唯一的方法。在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最后,大学生政治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的效果,现实存在的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已严重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标签:;  ;  ;  ;  

论大学生政治心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