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周红艳

安丘市经济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621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应用中所具有的护理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2018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5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根据其入院月份奇偶性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25例,其中对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对实验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并对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经6个月的护理后,实验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对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效果,降低患者的残疾率,并有效促进医患关系间的和谐,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梗塞;临床护理;应用价值

脑梗塞作为心脑血管科常见的额临床疾病类型,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造成该类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脑血管闭塞,逐步造成患者脑栓塞和脑血栓等症状,且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质量。而目前临床中,针对此类病症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各类护理模式的应用,使患者逐步恢复运动功能[1]。因此,为研究探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应用中所具有的护理价值,特纳入本院收治的50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6年6月~2018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5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根据其入院月份奇偶性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25例。常规组25例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48~83岁,平均年龄(64.87±8.52)岁;实验组25例患者,,男13例,女12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63.56±7.8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后,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患者家属同意;两组患者经诊断后确诊为脑梗塞,由CT及MRI影像学检查资料辅助诊断,且两组患者入院时均伴有失语、意识模糊、偏瘫等脑梗塞临床症状。排除标准:存在其他重要脏器的原发性病变;存在严重血液病或凝血功能障碍。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主要护理内容有对患者基本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安排用药、卫生清洁等。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位护理:早起康复护理模式中手下需要医护人员纠正患者的修养体位,来预防患者因长期卧床可能出现的屈肌或伸肌痉挛情况的出现,因此应使患者处于侧卧状态,避免仰卧。当患者处于仰卧位时,应垫高患者肩部,使患者上肢呈现自然伸展状,手呈空心握拳状,并在上肢下方垫以软枕。当患者处于侧卧时,应将患肢拉出体侧,呈前伸状,掌心向上,逐渐使患者患侧部位的知觉有所恢复。为预防患者因长期侧卧血液循环不畅所导致的压疮、缓解痉挛等症状的产生,应定时辅助患者翻身[2]。(2)康复训练:医护人员应在患者临床症状不再发展趋于稳定的48小时后对患者肢体进行康复锻炼。首先,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锻炼的科普教育,使患者和家属建立对康复训练的正确认识,主动积极配合训练。其次,医护人员需要每天给予患者肌肉按摩和软组织按摩,避免患者因长期卧床出现肌肉萎缩的状况,对于运动功能受损较为严重的患者应给予相应被动治疗,逐渐使其恢复接班的运动功能。最后,当患者肌肉了力量逐步恢复,可进行基本的生活活动时,医护人员应积极辅助患者进行自主运动训练,如基本的穿衣、洗漱、行走、站立等基本活动。(3)语言及认知能力恢复训练:对于脑梗塞症状较为严重的失语及丧失一定意识能力的患者,医护人员应予以其一定的训练,帮助其逐渐恢复语言发音功能。待其语言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后,医护人员应积极引导患者进行基本的表达对话能力训练,以促进其基本意识能力的恢复[3]。

1.3护理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护理效果判定指标:显效:患者经护理6个月后,患者各项基本身体功能基本恢复,且可参与正常生活;有效:经护理6个月后,患者各项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正常生活仍存在一定的障碍;无效:经护理6个月后,患者病情无好转或恶化[4]。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收集到的数据均为计数资料,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用(n,%)表示,检验,当结果P<0.05差异显著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经护理6个月后,实验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总有效率对比

3讨论

脑梗塞的发病具有突发性,因此无法做到及时发现,造成患者在发病后由于脑部长时间缺血造成部分脑组织及脑细胞因为缺氧而坏死,严重损害患者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患者丧失一定的身体机能。目前,对于此类疾病主要通过护理和复健等方式使患者逐步恢复意识和一定的机体功能[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6个月的护理后,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常规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首先,对于病情严重需要长期卧床休养的患者,医护人员通过纠正其修养体位、予以肌肉按摩等方面的护理措施,预防压疮、肌肉萎缩等状况的发生,帮助患者保留一定的运动机能。其次,根据患者的恢复程度的不同,对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训练,使患者逐步通过训练恢复基本的运动功能,逐步康复回归正常生活。或通过对患者语言白表达能力、意识能力的恢复,帮助患者恢复基本的认知能力和尝试,有效促进患者多方面功能的整体恢复,提升康复水平[6]。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对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效果,降低患者的残疾率,并有效促进医患关系间的和谐,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文娟.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9):241.

[2]郝兴双.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13):142-144.

[3]崔璀,陈玉娟.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4):143.

[4]董宁,孙梅,高佼,王娇.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02):306.

[5]石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0):247.

[6]宋洁茹.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塞的护理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8):97.

论文作者:周红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  ;  ;  ;  ;  ;  ;  ;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周红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