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及其对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_人力资本论文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及其对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_人力资本论文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及其对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配置论文,其对论文,农村劳动力论文,人力资本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力资本,是指靠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质量或其知识技术、工作能力表现出来的资本。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而茨更把人力资本看作是“在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已充分证明:没有对人的大量投资,就不能享受现代农业的硕果,也不能拥有现代工业的富裕。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最终不是由物质资本或物质资源的多寡来决定,而是由人的健康、教育、培训及由此所引起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所决定的。然而长时期以来,我国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农村人力投资及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重视不够,最终导致了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不高,以致于最终影响并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和特点

就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整体而言,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尚未形成

与其它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是由投资方式产生的。而我国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资本这一概念被看作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特有范畴而被社会主义避而不提,而且把教育投资进而对人的投资看作是福利性开支或非生产性投资,加上当时只存在政府唯一的投资主体。因而,对人力投资的不足和人力资本没有在农村高质量地形成也就可想而知。改革开放以后,投资主体尽管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但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认识上仍没有彻底根除资本只包括物质设施、建筑物、器材等陈旧观念,因而在现实中也就很难把农村人力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放在它应有的位置上而加以重视。主要表现在:

用于农村教育方面的支出严重不足,以致于影响了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即使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集体、农户等各类投资主体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也都存在着量上的不足和效益不理想的情况。从国家方面看,受其财力所限,对农村教育的投资远不能满足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需要。从农户角度来说,农民受自身收入的限制和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加上国家在这方面没有得力措施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使得农民既缺乏人力投资的能力,又不具有人力投资的内在冲动和压力。所以一些缺乏远见的农户在人力的投资上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短期行为。同时又由于农村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后期教育的不足,致使农村中文盲、半文盲队伍缩小缓慢。这一切不能不影响到农村高质量人力资本的形成。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农村4亿多成年劳动力中,文盲就占2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占20%,高中仅占9%,受过高等教育和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更是微乎其微。从生产力经济学的角度看,劳动力所有者在没有接受教育的时候,只能是一般的自然劳动力,只有经过教育并且具有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才能作为人力资本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而发挥出资源优势。否则,再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本,并终将因其不能实现与其它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导致宝贵财富的浪费。

用于劳动力国内乃至国际流动的费用不能满足人力投资的需要。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地区,或是学非所用、用非所长,都是人力资本的浪费。因此,用于支付劳动力国内乃至国际流动的支出也是一种人力投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大量的农村人口长期固定在相对狭小的耕地上。既不存在农村劳动力国内流动的环境和条件,也不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国内市场流动的机制,更谈不上劳动力的国际市场范围内的流动,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农村中过剩的劳动力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后,被长期禁锢的农村劳动力虽开始流动,但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流动机制尚未建立之前(加上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的存在),还只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农村以外的狭小空间的单向流动。为此,国家虽然也注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相对于满足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各方面需要来讲,这种投入仍然是杯水车薪。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费用或成本目前仍主要靠劳动者本人来支付。而这种支付也仅能维持一部分低素质剩余劳动力的浅层次上的流动,远不能满足国内、国际发展对高质量人力资本的需求。

此外,国家、集体甚至农户自身用于农村人口的卫生、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也存在不容乐观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进而制约着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

2.人力资本的结构层次不明显,劳动力的使用方向趋同

人力投资取决于教育投资,因而人力资本的结构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由教育的投资结构所决定。在我国,国家、集体,尤其是农户这一教育的最终受益主体,往往把有限的教育资金主要用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上,职业技术教育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大中城市。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的投资数量更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对高质量人力资本的需要。因而致使绝大多数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都处在较低级水平上,加上相当一部分只受过小学或初中阶段教育的农民,在后来的务农生涯中使用文化知识的机会减少,又没有自学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缺乏自学成才的激励机制,因此,若干年后就会逐渐地沦落到半文盲、甚至文盲的队伍中去。以致于在农村出现了体力型人力资本大量过剩、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严重短缺的局面。农村人力资本绝大部分处在体力型这一层次上,因而其就业方向也就只能局限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或部门,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闲置或过剩也就成为必然。

二、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和特点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其他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影响

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和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多层次、多领域、大范围内与其它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1.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现代产业部门的转移

诚然,中国目前农村中存在的大量过剩劳动力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及这种体制下的户籍制度等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但是,即使在市场经济体制被确立并取消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社会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上述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和特点也将首先成为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大中城市各现代产业部门内其他生产要素相配置的最大障碍。因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特定的某种生产要素只有与一定性质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优的使用状态,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大中城市各产业部门社会化程度较高,拥有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和其他生产条件。而这一切都需要较高质量的劳动者即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及熟练的技术工人来操作。只有如此,才谈得上资源的优化配置。否则,即使是允许现有状况的农村劳动者流入大中城市,也会因其与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格格不入而找不到与城市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点。目前,一部分较低素质的劳动者也拥入了大中城市,但他只能暂时被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吸纳,而这些产业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渐趋萎缩,因而其所容纳的体力型人力资本也就越来越有限。一些原已被吸纳的低水平的农村劳动力也最终会被城市现代经济所淘汰,流动性的失业人口也将变成停滞性的失业人口。因而,不重视农村人力投资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即使客观上具备了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外在环境和条件,农村劳动者也会因受主观条件和自身素质的限制而望“城”兴叹,不得不无奈地滞留在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中。

2.限制了农村经济更深层次上对自身劳动力的吸纳

首先,农村人力资本的现有质量和结构,决定了农村不可能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吸纳。当今中国的国情已充分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阵地不可能是大中城市,只能是农村自身,而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不失其为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领域。然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只能建立在较高素质人员就业的基础上。当然,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乡镇企业曾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因此而暂时容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而这主要是因为这时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和结构与乡镇企业发展初始发展阶段所要求的就业人中的素质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但是,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发展阶段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必须在今后的发展中提高企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为此也就只能吸收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方能使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否则,就会不可避免地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目前,一些乡镇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乡镇企业内部就业人员素质低下分不开的。因为,体力型的人力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组合毕竟只是低层次、低效益的组合、不可能带来乡镇企业的预期投资效益和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也就不能指望这样的乡镇企业通过发展而去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反而还会因停产、半停产而重新释放出新的农村失业人口。那些既没有技术特长,又没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将继续被排斥在乡镇企业的大门之外。

其次,农村人力资本的现有质量和特点,将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并通过农业产业化拓宽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农村内部的配置的主要障碍。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一直被传统的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维系着,种植业一直被当做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场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总的说来,种植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仍然太大。这种单一的农业结构,生产层次浅,就业空间小,不仅农业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且也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主要根源。因此,要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压力,拓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场所,只能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及农村经济内部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又只能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不然的话,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进程会大大放慢,农业产业化的实现也将因此而被滞缓,农村大量过剩的劳动力仍将因其与其资源配置空间的狭小而使过剩问题日益严重。

三、加大人力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力度,促使高质量人力资本的尽快形成,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其它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的前提

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高质量人力资本的形成,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首先,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充分配置。第一,可以合理组织农村部分劳动力改造中低产田,发展复种、套种等立体农业,从而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第二,可以通过发展以农业资源深加工为特色的乡镇企业并由此带动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向其他产业的转移。在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和较高质量人力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避免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与城市非农产业结构的雷同现象,形成与城市非农企业结构互补的有机系统。这样,乡镇企业才能一方面充分发挥其吸纳农村劳动力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农村工业和由此带动而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的集聚效应,加速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第一、二、三产业间、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向其他产业的更快流动和转移。

其次,可以实现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的完全转移。在农村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城乡各产业间的衔接和协调,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就可以在城市各产业、各部门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岗位,并随着目前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最终取消而实现社会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全方位流动,进而带动农村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的较充分就业。

当然,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在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尽快形成的同时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呢?

首先,要树立全民人力投资意识,逐步形成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偏低、高质量人力资本尚未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素质意识、人力投资意识不强,对人力资本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显示出的特有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够。因此,当前应加强全民尤其是农民的人力投资意识,并通过有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让农民从切身利益上真正感受到人力投资与物力投资的同等重要性。激励和督促农民把学知识、学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变成自觉的行动。其次,增加农村教育支出的数量,提高农村教育的效果。通过提高农村正规的小学、中学等教育费用的支出数量,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资本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以提高农村劳动者技术素质为目标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以使劳动者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对人力资本的要求。再次,提高农村人口的生育质量和生活质量,适当增加农村人口用于卫生保健方面的支出数量,为农村劳动者身体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进而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

标签:;  ;  ;  ;  ;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及其对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