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管网中综合管廊的发展现状及改进对策论文_周超1,周晓际2

市政管网中综合管廊的发展现状及改进对策论文_周超1,周晓际2

周超1 周晓际2

1.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局 浙江省温州市 325024

2.温州机场集团 浙江省温州市 325024

摘要:地下综合管廊作为一种绿色发展方式,践行了新发展理念。截至2017年底中国综合管廊开工长度已达4700公里,形成廊体2500多公里。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民生工程,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市政管网;综合管廊;发展现状;改进对策

1、引言

综合管廊(日本称“共同沟”、台湾称“共同管道”),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它是实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建于城市地下用于铺设市政公用管线的市政公用设施。

2、市政管网中综合管廊的发展现状分析

2.1建设模式的发展

最早的综合管廊建设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为了解决重要节点的交通问题,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和天津新客站综合管廊项目;二是为了特定区域的功能需要,如广州大学城、上海世博园等项目;三是为了城市的发展需要以及为了探索综合管廊建设经验而建的项目。

由于综合管廊的建设特点,后来出现了诸多EPC模式建设和个别BT模式的综合管廊项目,如海南三亚海榆东路综合管廊EPC项目,珠海横琴管廊BT项目,这些约占总项目数量的10%。2014年以后提出了TOT(移交-运营-移交)和PPP的模式,之后大量建设的综合管廊项目基本上都是PPP项目,约占总项目数量的75%。由于管廊PPP项目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且SPV公司的组成复杂和收益不确定,其实施主体基本上都是中建、中冶、中铁等几大央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极少有民营企业进入。

2.2土建施工的发展

综合管廊工程的埋深和断面尺寸,处于地铁工程和市政管涵工程之间,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和设备,总体状况可以总结为:现浇为主、滑模为辅、预制方兴,设备重用。具体体现在:

2.2.1散支散拼的支架现浇技术仍占主导地位

在综合管廊本体结构施工方面仍是常规的模板散支散拼的混凝土全现浇施工技术占有主导地位。但是这种全现浇技术存在很多问题,如混凝土外观质量较难控制,模板、脚手架和人工等资源投入太多,同时侧墙和顶板一起浇筑后由于顶板拆模时间的问题无法进行快速作业。

2.2.2定型大模板+组合支架整体滑移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由于全现浇存在的质量难控制、资源投入大、施工周期长的缺点,一线作业人员开始研究如何快速低成本地保质保量地完成结构施工。经过大家的努力,相继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滑模施工技术,如单舱可移动模板、多舱移动模板台架、多舱模板台车、液压滑模等,在多个项目的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3不同条件下的预制装配技术大行其道

地上的建筑工业化正开展的如火如荼,地下工程特别是综合管廊的预制装配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内工程实践中出现了多种预制装配技术,这些技术各有其适用范围和技术特点,项目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工程特点和要求适当选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4顶管、盾构已开始在繁华城区展露头角

随着综合管廊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多,管廊的施工环境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繁华城区施工,越来越多地用到了盾构和顶管技术。目前曹妃甸和济宁的两个盾构管廊已经施工完成,苏州GIL管廊工程进展大半,沈阳和成都的刚刚开始施工,西安的即将开始,但是盾构管廊有其明显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就是施工速度快,地层适应性强,适合复杂的城区施工,但是其多数是圆形的,断面利用率非常低,管线全部入廊造成其盾构直径越来越大,而且综合管廊每隔200~300m设置的工艺井施工难度也比较大。

3、市政管网中综合管廊重大技术进展

我国的城市综合管廊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发展,在规划设计、土建施工和运营管理方面取得很大的技术进步,并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绿色建造理念

要实现综合管廊的绿色建造,必须采用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三个手段,遵照线路最优、断面最优、资源投入最少、废弃物排放最少、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小五条原则,最终达到四节一环保、高效低成本两大目的。

3.2 集约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

在进行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时,要考虑目前及未来要建设的地铁、地下商业、地下快速路等其他地下空间的项目,统筹考虑,集约规划,统一建设。

3.3 整体模板滑移技术

整体模板滑移技术对于长距离线性地下结构有着诸多优点,模板脚手架投入大大减少,投入劳动力少,现场施工环境好,速度快,成本低。

3.4 预制装配成套技术

由于荷载的复杂多变及防水的要求,地下综合管廊的预制装配施工比建筑工程的类型更多样、技术更先进、要求更严格。

4、市政管网中综合管廊的改进对策

4.1建立地区整体管网规划系统

综合管廊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民生工程,涉及单位多,建设复杂,一旦建成不能轻易更改,使用期一般也在50年以上,因此在建设综合管廊之前应充分考虑目前及今后城市发展,提前做好规划。我国应逐步建立起整个地区的综合管廊规划系统,同时这个规划是随着城市发展不断被修正的。

4.2 建立法规体系

我国在综合管廊建设方面尚无专门性的立法,主要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来主导,原本应由法律强制执行的条例会大打折扣。台湾地区建设共同管道初期即拟定各种法规,短时间内建立了共同管道法规体系,对共同管道的规划、建设标准、运营管理、资金等建设过程进行规范,使各地区建设有章可循。结合已建成综合管廊的经验,从技术和政策两个方面出台国家层面的立法,使各地区在建设综合管廊时有所依据,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法律规范。

4.3 成立专门的主管部门

综合管廊收容的市政管线原本由不同的主管机关负责建设,各单位相互之间没有统一的协同机制。台湾地区在开始建设共同管道之初在台北建立共同管道科,随后高雄市成立管线科,专门负责共同管道建设。大陆地区应改变目前各管线单位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由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建立综合管廊主管机关,专门负责各管线间的协调、统一规划建设等。

4.4 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

目前大陆地区综合管廊的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管线单位租用或免费使用”的模式,由于综合管廊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大规模建设时政府的财政根本无法负担,所以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模式,是综合管廊发展的前提。接下来应采用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如设立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发行债券等,保证综合管廊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4.5 建立综合管廊信息系统平台

由于各管线单位有自己的主管机关,管线资料由各单位分别保存,一般不进行公开,这将阻碍各单位间的协调,不利于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同时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将造成困难。各主管部门应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技术,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建立信息资料库,以提供各单位的查询。针对综合管廊的信息系统平台,可在地下空间利用情况、管线建设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建立,以实现对地下综合管廊的智能化管理。

5、结束语

地下综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铺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我国公共产品特许经营的现状与立法问题——以水务行业为例[J].陈惜,孙正基,田青.天津科技. 2011(06)

[2]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融资的激励机制设计[J].桂小琴,王望珍,章帅龙.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04)

[3]建设市政综合管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徐秉章. 中国市政工程.2009(04)

[4]城市地下市政综合管廊建设费分摊探讨[J].王建.上海建设科技.2008(04)

[5]国内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钱七虎,陈晓强.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02)

论文作者:周超1,周晓际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  ;  ;  ;  ;  ;  ;  ;  

市政管网中综合管廊的发展现状及改进对策论文_周超1,周晓际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