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入学考试数学复习过程的探讨_数学论文

中考数学复习过程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过程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三数学总复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不只是简单重复,加强记忆,重要的是深化认识,从本质上发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的应用能力.它是巩固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中,本人认为:首先要认真研读《考试纲要》的说明,明确复习内容与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不断改进复习方法,把夯实基础、注重过程作为复习的“突破口”;优化结构,培养能力作为复习的“目标点”,通过螺旋式的推进,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1 探掘教材,夯实基础

初中数学教材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具有思想性、系统性、严谨性、科学性.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础题型,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思维材料.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对教材的理解是零碎的、解题规律的探究是肤浅的.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总复习时,我采用二步走的做法:首先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教材、构建知识结构,让各种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常用结论及解题方法技巧,都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其次深入发掘教材的例、习题,并以其为主要素材,编拟成“突破一个重点,攻克一个难点,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能力”这样一种训练思维的模式来深化学生的思维,要求他们着眼于教材,扎扎实实地从实际水平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充分体会基础知识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切实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最后,进行一些数学专题(数学思想方法——应用问题——阅读理解——数学信息题——方案设计题——数学开放题——数学常见题型的解题设计——非常规解题策略分析——综合题点题教学)来进一步强化基础,拓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能力.特别是最后一阶段复习中,教师要以思维突破为主线,适时点拔,启发学生思考,并重视数学题的缜密性与分析法思维策略.

如在几何复习时,我把证明两直线垂直的重要判定总结后列表如下:

又例如:应用题基础复习中有这样一题:有两个运输队,第一队有32人,第二队有28人,现因工作需要,要求第一队人数是第二队人数的2倍,需从第二队抽调多少人支援第一队?

这是一个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应用题,学生很容易求出,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

1.把练习中的要求变为“第一队人数是第二队人数的k倍(k为非负整数).

2.把与题中的要求变为“第二队的人数为第一队人数的m倍(m为非负整数)

设需从第二队抽调x人支援第一队,对于第一问题,可列出方程:

负数解怎样理解?x=-32表示调入一队-32人,这里负号“-”理解为从一队抽调32人,这样一队无人,二队共有60人,即0=0×60,成立.可向学生提出此问题.

3.k和m有何特点?

4.当k和m取相同值时,两问中对应的解之和怎样呢?

5.随着k,m逐渐增大,x[,1](k),x[,2](m)变化趋势?

6.x[,1](k),x[,2](m)何时乘积最大,最小呢?

7.能否用第1问的解获得第2问的解呢?

8.当k和m取负整数时,可以吗?

9.请你能模仿以上例题自编三道应用题?你认为其中的数据应满足什么才有解?

评析:本题是一个劳力调配问题,大多数学生会列也会解,但是通过教师适当拓展延伸,使学生在复习基本类型的同时,渗透了不定方程(分式方程)的整数解的求法.特别是本题人数变量的取值应是自然数,在学生编题目时,有的注意到了这一点,但经过多次尝试才成功;有的却改变成两仓库的粮食调配、或者改成两杯水中的水量调配问题、有的改成甲、乙两地计算机调配问题等.总之,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提出新问题……”这种模式,使学生创新能力必将大力提高.

2 共同参与,注重过程

本人认为,中考复习切忌教师大包大揽,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复习活动的主角,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学习时间,让他们去说、去做,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到体现,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基础复习时,我们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学生抢答、口答、辩析、自己归纳一些数学概念,并给学生可能多的动手、动脑、讨论的时间去探索,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知识的满足,提高了学习效果.特别是综合题点题教学过程中,“点”——中要害;“透”——透彻理解,及时总结.一定要把思路与方法教给学生,同时教师要评析到位,从细微处入手,让学生分析,弄清错误原因,清楚自己薄弱环节,熟悉一般分析思路,并与学生一起深入研讨,要注重为什么要这样解?说明思路,如何设计解题格式?本题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找寻问题解法?突破口在哪里?解题中走过哪些弯路?有何教训?有否其它解法?有否非常规解法?是否可以变换角度分析?

大多数学生会得出最大值19,但这显然不对的,方程要有实根必须且只须△≥0;解之得-4≤k≤-4/3,所以当k=-4时,的最大值是18.

评析:本题目多数同学没有考虑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的隐含条件,直接进行配方导致出错.教师要强化方程讨论过程中的谨密性.

3 精选习题,提质减负

为了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再有所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数学思维素质.本人的做法是:始终坚持“精”——精心设计,精选习题;“适”——数量适宜,难度适中;不搞题海,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效率.充分发挥例、习题的示范性、典型性.使解题涉及到的知识和方法得到延伸,达到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使学生“跳出教材,跳出题海”,在一定高度、整体上把握初中数学,构建一个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但精选题目要考虑以下因素:包含易忘、重要疑难的知识点;宜发挥的、拓广的基础题;能利用多种方法解;综合性强;注意应用等.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分层次进行.

例如:△ABC中,∠ABC=45°,H为高线AD与CE的交点,(1)请画出图形;(2)求出∠DHE的大小?(3)在你画出的图形中有哪些线段相等?为什么?(4)若连结DE,有几对相似三角形?求DE/AC值.(5)若∠ABC=30°、60°、及a°时,请推导出∠DHE的大小?求DE/AC值.

设计该题目的:本题来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的特点,在灵活性、新颖性方面下了功夫,既作图又探索,正确作图是解决本题目的一个基础及关键(分类作图),而作一个钝角三角形及边上的高又是作图中的难点.问题设计中的结论又要探索,体现从简单出发,用数学基础知识,自行探索思想方法,有利于扎实双基,分层次达标,培养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

4 强化训练,注重应用,发展能力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及综合能力.而且数学能力只有在形成为数学知识和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自觉地、有目的地加以培养.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加快数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各种思维方法合理、简捷,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创造性能力.本人分析了近十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能力题.认为: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阅读理解,推理分析,总结规律,归纳其结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培养探索、发现、创新能力是中考命题必然趋势.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时,本人利用创意新颖、富有时代感的应用性、实践性、创造性、开放性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将不全等的两个正三角形△ABC和△DEF任意摆放,请你设计出不少于5种的摆放示意图,使AE=CF,同时满足在重合的一直线上有且只有三个顶点(重合的顶点算一个).

可以启发学生发现;当一个正三角形固定,另一个结合条件平移、翻折、旋转后,借助于三角形全等,可以设计出如下不同的图形.

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当正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时,它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探索.

总之,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发掘教材,夯实基础是根本,共同参与,注重过程是前提;精选习题,提质减负是核心;强化训练,发展能力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一题带一片,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水平.

标签:;  ;  ;  ;  

中学入学考试数学复习过程的探讨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