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封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8例

硬膜外封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8例

一、硬膜外封闭治神经根型颈椎病28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俊佑[1](2021)在《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特征与证素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新加坡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临床特征,总结其中医证素特点,为新加坡医师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收集101例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四诊资料信息,分析其临床特征,同时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式,分析其中医证素特点,总结该病在新加坡的临床特征分布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不同年龄组的每日平均低头时间:<20岁的每日平均低头时间为(8.00?1.56)小时,20~29岁为(9.45?2.02)小时,30~39岁为(8.38?2.42)小时,40~49岁为(7.91?2.41)小时,50~59岁为(6.61?2.56)小时,60~69岁为(5.36?3.04)小时,≥70岁为(3.00?1.00)小时。2.临床特征常见的症状为手臂、手指部疼痛、麻木(100%),颈肩背部疼痛(98.02%)和头痛(86.14%);常见的压痛点为肩胛提肌(82.18%),斜方肌(70.30%),头最长肌(36.63%),胸锁乳突肌(29.70%)。3.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证素特点根据病位证素分布,本研究所涉及的病位频数证素依次有:经络(85.15%)>肝(79.21%)>筋骨(75.25%)>肾(40.59%)>脾(20.79%)。肝、筋骨、经络、肾在本病中为主要病位,其次为脾。根据病性证素分布,本病所涉及到的病性频数证素有:实证:湿(96.04%)、血瘀(74.26%)、气滞(72.28%)、寒(63.37%)、痰浊(35.64%);虚证:阳虚(76.24%)、阴虚(68.32%)、气虚(59.41%)、血虚(54.46%)。湿、血瘀、气滞、阳虚、阴虚、气虚在本病中为主要病性,其次为寒、血虚。根据虚实病性分布,虚实夹杂者91例,实证4例,虚证6例。随着年龄增多,实证的比例降低,虚证的比例稍有增加,但虚实夹杂证仍为最常见的病性(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发病影响因素10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新加坡华人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70例。79.20%的患者中有颈部受凉史,86.10%的患者长时间坐着。患者中日常生活中居住环境、床铺是否过软、体力劳力强度、参加活动积极度也影响神经根型颈椎病。结论:1.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常见症状有手臂、手指部疼痛、麻木,颈肩背部疼痛,头痛。肩胛提肌及斜方肌为较常见的疼痛部位;2.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主要病位为经络,肝,筋骨与肾;本病中经络病位的证素积分虽低于肝的证素积分,但其频数较大,其作用不可轻视;本病主要病性为湿、血瘀、气滞、阳虚、阴虚、气虚,其次为寒、血虚。随着年龄增多,实证的比例降低,虚证的比例稍有增加,但虚实夹杂证仍为最常见的病性;3.本病的发病与颈部受凉史、长时间低头、长时间坐着、居住环境潮湿、体力劳力的强度、参加活动的积极度相关。患者对病情的了解较少,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推拿。4.因此,对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可以针对病性病位,制定中药内治外治的规范,以及形成手法、功法、牵引、针灸等的方案以提高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贾梦龙[2](2020)在《葛藤二仙汤加减治疗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葛藤二仙汤加减对以眩晕/头晕、颈部不适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肝肾不足证治疗效果。方法:以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骨科门诊就诊的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给予葛藤二仙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治疗。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2周后的评分变化,以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组内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前后患者的评分。结果:1.实验组经治疗1周后,患者量表总评分和各单项评分如眩晕评分以及颈肩痛和头痛评分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评分进一步升高,与治疗1周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经治疗1周后,患者量表内单项评分如眩晕评分、生活及工作状况评分有所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肩痛及头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眩晕评分进一步升高,与治疗1周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肩痛及头痛评分的改善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总评分来看,治疗1周后、2周后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有效率85%,对照组有效率61%,经卡方检验,实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结论:葛藤二仙汤加减对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眩晕/头晕、颈部不适等症状有着良好的效果。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眩晕症状也有改善作用,但对颈肩部疼痛及头痛的改善效果不佳。葛藤二仙汤临证加减对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患者有着更加全面的治疗效果。

张富城[3](2020)在《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像学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奠定基础;同时,探索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角度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和病因推理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临床研究1回顾性收集了 2016年3月~2019年3月入住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的154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及电话回访,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然后对资料进行描述,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职业;临床特征:发病季节、病程、主要症状、合并症情况等。临床研究2在研究1的病例中随机抽取5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按照性别的构成,选择同期在本院推拿科住院的无交感神经症状的颈型颈椎病患者55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颈椎X线、颈椎CT、颈椎MRI影像资料,比较两组在颈椎曲度、颈椎稳定性、颈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方面的差异,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1中154名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其中女性构成比为61.04%,男性构成比为38.96%,年龄在<44岁及45~59岁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79.22%,发病症状按照出现频率高低排序,排在前两位的是颈项背僵硬/酸胀/疼痛不适(发生率83.12%)及头晕/头昏/眩晕(发生率81.17%)。研究2中两组患者在颈椎曲度、颈椎稳定性、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C4/5、C5/6、C6/7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管狭窄、C2/3、C3/4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椎曲度(OR值=8.057)、颈椎稳定性(OR值=10.920)、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OR值=2.580)、C6/7椎间盘退变程度(OR值=6.830)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呈正相关性,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以中青年为好发对象,在性别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2.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按症状出现频率而言,以颈项背僵硬/酸胀/疼痛不适及头晕/头昏/眩晕为最多见表现;3.影像学上颈椎曲度的改变、颈椎不稳、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C6/7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均有可能增加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风险。

韩东[4](2018)在《针刀结合消炎镇痛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刀结合消炎镇痛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并与单纯针刀以及单纯针刺治疗本病的疗效进行对比。探讨针刀结合消炎镇痛液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有效性及实用性,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临床实证依据。方法:将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A、对照组B,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刀结合消炎镇痛液治疗,对照组A仅采用针刀治疗,对照组B仅采用针刺治疗。针刀及消炎镇痛液治疗均1周1次,针刺治疗1周3次,治疗周期均为3周,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在治疗结束后以及随访时进行评价。在统计学的分析下,比较三种不同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结果:1.治疗期间,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针刀结合消炎镇痛液组、针刀组以及针刺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均显着(χ2=0.577,P>0.05);但是针刀结合消炎镇痛液组的愈显率要明显优于针刺组(χ2=7.177,P<0.05);2.随访调查时,针刀结合消炎镇痛液组的临床疗效优于针刀组(P<0.05)以及针刺组(P<0.05),针刀组优于针刺组(P<0.05);3.通过对三组临床症状体征综合评分优劣的比较,得出结论:①在治疗期间,针刀结合消炎镇痛液组明显优于针刺组(P<0.05);②随访调查时,针刀结合消炎镇痛液组的临床症状体征综合评分优于针刀组(P<0.05)以及针刺组(P<0.05),针刀组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1.针刀结合消炎镇痛液与单纯使用针刀以及单纯使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都显着,但就远期疗效而言,针刀结合消炎镇痛液效果最佳;2.针刀结合消炎镇痛液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实用性,是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李明月[5](2017)在《安神理气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主要采用安神理气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观察安神理气止痛针刺法在治疗CSR上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取安神理气止痛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组选取双侧颈夹脊、百会、神庭、大椎、风池、曲池、合谷、内关、神门、颈部阿是穴进行针刺。对照组选取风池、颈夹脊、天柱、肩井、后溪、合谷、外关进行针刺。两组患者均治疗1次/天,留针50min/次,每周连续治疗6天,共治疗4周。对两组患者疗前、疗后疼痛VAS评分,以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和F波出现率进行比较。观察安神理气止痛针刺法治疗CSR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疗后疼痛VAS评分均较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均较疗前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疗后F波出现率均较疗前显着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安神理气止痛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治疗CSR均能明显改善上肢疼痛;且安神理气止痛针刺法优于常规针刺法;2.安神理气止痛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治疗CSR均能明显改善症状和体征;且安神理气止痛针刺法优于常规针刺法;3.安神理气止痛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治疗CSR均能提高F波出现率,促进患者受损神经的修复。且安神理气止痛针刺法优于常规针刺法。

王宇晨[6](2017)在《程氏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客观指标全面量化评估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颁发《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和1992年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颈椎病专家座谈会拟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及分型标准,将符合诊断标准的将6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配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相关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后,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描述。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中,差异不显着,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等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等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组间治疗前McGill疼痛各项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cGill疼痛各项评分均降低,治疗后McGill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McGill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McGill各项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优于对照组。4.两组经过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症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经配对t检验,P值<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两组变化值经统计学比较P<0.05,其差异有显着性。结论: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单次治疗即显着起效、疗效持久、操作简便、节时省力、安全清洁、易于广泛推广应用的治疗CSA患者的新综合疗法,具有常规治疗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能为制定CSA规范化中医治疗方案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晏为玮[7](2016)在《毫针配合皮肤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毫针配合皮肤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设立了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患者经过不同治疗后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各项积分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性,客观评价毫针配合皮肤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病例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平腕立指手法”针刺配合皮肤针扣刺颈项部足太阳膀胱经的治疗方法,针刺每次留针30分钟,皮肤针扣刺以局部皮肤潮红不出血为度;对照组采用坐位牵引的治疗方法,牵引重量以舒适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治疗1次,6次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的症状、工作和生活能力、手的功能、体征、总积分,“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中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强度(PPI)、总积分进行比较分析并作出疗效评价。结果(1)第一疗程结束后各项积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及“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的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中的症状、手的功能、体征积分及“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各项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工作和生活能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及“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的各项积分中均有效,但治疗组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中的症状、手的功能、体征积分及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中的各项积分均优于对照组,而在改善工作和生活能力方面没有差别。(2)第二个疗程结束后各项积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各项积分中除对照组“手的功能”积分与第一疗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项积分与第一疗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的各项积分与第一疗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中各项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第二疗程中,治疗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及“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中各项积分改善持续有效,而对照组对手的功能积分改善效果不明显,并且治疗组在改善各项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3)治疗结束后各项积分结果: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及对照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中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中各项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及“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的各项积分中均有效,但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工作和生活能力、手的功能、体征、疼痛感觉、疼痛情感、疼痛强度及总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4)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结论本课题通过对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均有效,但在改善患者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量表”的症状、工作和生活能力、手的功能、体征积分,“简易Mc Gill疼痛量表”中疼痛的感觉、情感、强度积分方面,“平腕立指手法”针刺配合皮肤针比单纯用牵引疗法疗效好。此结果为毫针结合皮肤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一种新方法。

苏真真[8](2016)在《电针配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的越来越快,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几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本课题通过对比治疗组(电针配合刮痧)和对照组(单纯电针治疗)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观察电针配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均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电针配合刮痧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用电针治疗。两组患者隔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第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再开始第2个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和《田中靖久症状量表》总评分,并运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由统计学处理,其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组内治疗前、后VAS评分由统计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治疗后VAS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由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田中靖久症状量表》总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治疗前、后总评分由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有意义(P<0.05)。治疗后《田中靖久症状量表》总评分,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临床总体疗效比较: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经秩和检验,有意义(P<0.05)。结论:1.电针配合刮痧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疗效好、镇痛快、安全可靠,是经济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2.电针配合刮痧疗法综合治疗的疗效较单纯电针组的疗效更好,说明综合疗法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优于单一疗法。

马梦果[9](2016)在《旋转正骨手法结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是由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骨质增生、关节囊、韧带松弛、关节突关节半脱位等导致神经根受到牵拉、压迫或刺激,出现以颈肩或(和)上肢的放射痛、麻木、针刺感、烧灼感、无力或(和)感觉迟钝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症状出现的部位取决于受压迫的神经根水平。病因多为损伤、受寒、劳累。本类型在颈椎病分型中最常见,多见于中老年人,如今随着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本病发病率正逐渐缓慢升高,并呈现出年轻化,职业化的趋势,影响广大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临床上治疗本病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保守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肌松剂及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局部封闭或在C型臂的透视下,采取经椎板间或椎间孔途径进行硬膜外注入类固醇激素、激光照射、中频超声等物理疗法结合中药外敷内服、针灸、针刀、推拿及正骨等。上述治疗方法的综合运用在临床中取得了显着的疗效,为广大的患者所接受。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严重的、症状持续的患者或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合理地采用相应的手术减压方法治疗。颈椎旋转正骨手法可调整小关节紊乱,整复小关节半脱位,改变神经根与突出的椎间盘及增生的骨质等压迫因素的位置关系,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针刀疗法通过局部减压作用,解除颈部肌紧张和肌痉挛,减低对椎间盘的牵张加压作用,使突出的椎间盘内压力降低,从而减轻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通过合用两种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症状和部分相关体征。研究目的观察旋转正骨手法结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并与单纯使用针刀治疗本病的疗效进行对比,探讨中医旋转正骨手法结合针刀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作用及疗效。研究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60例,全部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中医旋转正骨手法结合针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刀治疗,均治疗3周。并对治疗前、治疗1周、2周、3周后及治疗结束2周后随访时进行观察,记录症状体征综合评分及VAS评分。通过统计学分析,来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研究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1周、2周、3周后综合评分及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通过SNK检验,观察组综合评分治疗前平均分数<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3周后<治疗结束两周后随访时。(3)通过SNK检验,观察组治疗前VAS平均分数>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3周后=治疗结束两周后随访时。(4)两组间综合评分比较,均非正态,采用非参数检验,P(1周后)=0.0169(two-side), P(2周后)=0.0003(two-side), P(3周后)=0.0001(two-side),治疗1周后、2周后、3周后,两组间综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这三个时间点内观察组综合评分平均分数>对照组。(5)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均非正态,采用非参数检验检验,P(1周后)=0.0065(two-side), P(2周后)<0.0001 (two-side),P(3周后)=0.0214(two-side).说明治疗1周后、2周后、3周后,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1周后、2周后、3周后观察组VAS平均分数<对照组。(6)治疗结束后两组间临床疗效评价比较,经X2检验,X2=2.9665,P=0.085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两组间VAS疼痛疗效比较,经X2检验,X2=2.77,P=0.2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1周、2周、3周后VAS评分及综合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前3周治疗期间,观察组比对照组能够更迅速地改善症状。(2)治疗结束后两组间临床疗效及VAS疼痛疗效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和对照组短期随访疗效相同。

裴洪友,安立乡,玄立强,郎宏伟,徐海江[10](2016)在《颈椎硬膜外封闭配合中药托敷治疗颈椎病60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颈椎硬膜外封闭联合中药托敷方案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每组30例。其中一组采用颈椎硬膜外封闭治疗,另一组加用中药托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共计2 9例(9 6.7%),高于对照组的24例(80.0%);患者恢复时间短,主观、客观症状评分高,和对照组相比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中均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颈椎硬膜外封闭联合中药托敷治疗颈椎病效果确切,具有治疗有效率高、恢复时间短、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二、硬膜外封闭治神经根型颈椎病2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膜外封闭治神经根型颈椎病28例(论文提纲范文)

(1)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特征与证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国内外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研究概况
        1.1.1 颈椎病的概念
        1.1.2 颈椎病的流行病学
        1.1.3 颈椎病的分类
        1.1.4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5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的认识
        1.1.6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
        1.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理论
        1.2.1 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2.2 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理论研究
        2.1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特征的影响
        2.1.1 新加坡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
        2.1.2 新加坡的社会环境
        2.2 运用中医证素辨证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
        2.2.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分型
        2.2.2 证素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2.2.3 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
        2.2.4 传统辨证论治系统与证素辨证的比较
        2.2.5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证素相关研究
        2.2.6 证素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收集
        1.1 病例收集
        1.2 病例选择
        1.2.1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1.2.2 病例纳入标准
        1.2.3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病例采集方法
        2.2 证素辨证的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流程图
第三部分 统计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年龄
        1.2 年龄组、每日平均低头时间
    2 临床特征
        2.1 症状
        2.2 压痛部位
    3 中医证素特点
        3.1 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位证素分布情况及积分比较
        3.2 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性证素分布情况及积分比较
        3.3 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虚实病性分布情况
    4 发病影响因素
        4.1 性别
        4.2 颈部受凉史
        4.3 久坐
        4.4 生活因素
    5 治疗现状
        5.1 对病情了解的程度
        5.2 常用治疗方法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临床特征分析
    2 中医证素特点分析
        2.1 病位证素特点
        2.1.1 经络
        2.1.2 肝
        2.1.3 筋骨
        2.1.4 肾
        2.1.5 脾
        2.2 病性证素特点
        2.2.1 湿、寒
        2.2.2 血瘀、气滞
        2.2.3 阳虚、阴虚、气虚、血虚
        2.2.4 虚实夹杂
    3 发病影响因素
        3.1 年龄因素
        3.2 性别因素
        3.3 生活环境因素
    4 治疗现状分析
        4.1 对于疾病了解程度的相关分析
        4.2 常用治疗方法
    5 临床指导意义
    6 创新与不足
        6.1 创新之处
        6.2 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葛藤二仙汤加减治疗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案
        3.3 观察内容
        3.4 疗效的评定标准
        3.5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治疗结果
        4.3 两组患者治疗后量表评分比较
        4.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西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1.1 颈性眩晕的概念
        1.2 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
        1.3 颈性眩晕的治疗
    2 中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2.1 颈性眩晕在中医学中的概念
        2.2 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2.3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
    3 研究结果分析
    4 展望及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颈性眩晕的中医认识与中药治疗现状
    1 中医认识
    2 中药治疗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像学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概况
        1.1 流行病学特点
        1.2 发病机制探索
        1.3 治疗概况
        1.4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误诊误治情况
    2 中医学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概况
        2.1 中医病名
        2.2 中医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1.5 研究结果
    2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相关危险因素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2.5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关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定义的争议
    2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2.1 一般特征
        2.2 临床特征
    3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发病的影像学相关危险因素
        3.1 颈椎曲度改变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3.2 颈椎不稳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3.3 颈椎间盘突出节段数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3.4 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针刀结合消炎镇痛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1 病名析源
        2. 病因病机
        2.1. 外因
        2.2. 内因
        2.3. 不内外因
        3. 中医学的辨证分型
        4. 中医治疗本病的进展
        4.1. 中药治疗
        4.2. 针刺治疗
        4.3. 手法治疗
        4.4. 针刀治疗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 颈椎的解剖学结构
        1.1. 颈椎的结构概述
        1.2. 颈椎的附随组织
        2. 发病机制
        2.1. 机械性压迫学说
        2.2. 化学性神经根炎症学说
        2.3. 自身免疫学说
        2.4. 压迫、炎症以及免疫的关系
        3. 临床表现
        3.1. 症状
        3.2. 体征
        3.3. 特殊检查
        4. 影像学检查
        4.1. X线片
        4.2. 颈椎CT
        4.3. 颈椎MRI
        5.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6. 现代医学治疗学
        6.1. 牵引治疗
        6.2. 西药治疗
        6.3. 皮质激素的使用
        6.4. 运动疗法
        6.5. 手术治疗
    三、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1. 分组及处理方法
        2. 消炎镇痛液配比及主要器具、药品
        3. 治疗方法
        3.1 针刀治疗
        3.2 消炎镇痛液治疗
        3.3. 针刺治疗
        4. 治疗周期
        5. 疗效评定
        6. 统计学处理
    三、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三组疗程结束后有效率及愈显率的比较
        3. 三组疗程结束后随访疗效的比较
        4. 三组临床症状体征综合评分的比较
        4.1. 治疗前各组症状体征综合评分的比较
        4.2. 治疗后各组症状体征综合评分的比较
        4.3. 随访时各组症状体征综合评分的比较
        5. 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一、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三、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四、针刀结合消炎镇痛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五、使用消炎镇痛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实用性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评分表
    附录2 技术路线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安神理气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CSR的研究
        1.1 中医学对CSR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CSR与脏腑经络关系的认识
        1.3 中医学对CSR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中医学对CSR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CSR的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CSR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CSR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CSR的治疗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研究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疗效判定标准
        1.9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的对比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F波出现率的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分析
讨论
    1. 理论依据
        1.1 中医理论依据
        1.2 西医理论依据
        1.3 选穴理论依据
    2. 针刺镇痛机制
    3. 肌电图检查在CSR诊断、治疗中的应用和优势
        3.1 肌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和优势
        3.2 F波出现率与CSR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6)程氏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CSA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第二节 CSA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第三节 西医诊断及病因病理
    第四节 中医学对CSA的认识
        一、病证名
        二、病因
        三、病机
        四、治则
    第五节 推拿手法治疗CSA的综述
    第六节 其他非手术疗法治疗CSA的文献综述
    第七节 各类推拿手法治疗CSA安全方面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及随机对照
        三、病例来源
        四、诊断、排除及疗效标准
        五、操作手法(均进行规范化操作)
        六、检测指标
        七、统计方法
    第二节、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总体疗效比较
        三、疼痛简表比较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分析
        二、推拿手法治疗CSA的起效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病例基本信息
    附录二: CSA20分法量表
    附录三: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
    附录四: 疗效判断
致谢
详细摘要

(7)毫针配合皮肤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观察指标与方法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统计
    2.1 治疗前基本资料比较
    2.2 治疗后疗效评价
    2.3 治疗前后安全评价和针刺意外的处理
3 讨论
    3.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3.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3.3 手法操作依据
    3.4 选穴依据
    3.5 选择皮肤针扣刺膀胱经的理论依据
    3.6 选用牵引作为对照组的理论依据
    3.7 本次试验结果讨论
4 结论
5 问题和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电针配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传统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1 概述
        1.1.2 病因病机
        1.1.3 传统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2.1 定义
        1.2.2 流行病学
        1.2.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2.4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标准
    2.2 研究方案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案
        2.2.3 治疗器材
        2.2.4 观察指标
        2.2.5 疗效评价标准
        2.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性别可比性分析
        3.1.2 年龄可比性分析
        3.1.3 病程可比性分析
    3.2 疼痛指标分析
    3.3 症状、体征量化指标分析
    3.4 临床总体疗效分析
    3.5 不良反应评估
第四部分 讨论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关于刮痧疗法选择依据
        4.2.1 刮痧疗法的适应症和作用功效
        4.2.2 刮痧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
    4.3 关于穴位选择依据
        4.3.1 颈夹脊穴
        4.3.2 风池穴
        4.3.3 大椎穴
        4.3.4 后溪穴
        4.3.5 外关穴
        4.3.6 合谷穴
        4.3.7 阿是穴
    4.4 颈椎病的预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旋转正骨手法结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1. 概述
        2. 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影像学检查
        5.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
        6. 现代医学治疗学
        7. 总结
    综述二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1. 历史沿革
        2. 病因和病机
        3. 中医学的辩证分型
        4.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进展
        5.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施加因素
        2.2. 针刀治疗
        2.3. 旋转正骨手法治疗
        2.4. 治疗周期
        2.5. 疗效评定
        2.6. 安全性观测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间基线资料对比
        3.2. 两组间治疗前田中靖久量表综合评分及VAS疼痛评分差异
        3.3. 疗效分析
    4. 小结
    5. 讨论
        5.1. 旋转正骨手法结合针刀疗法的早期疗效
        5.2. 旋转正骨手法结合针刀的短期随访疗效
        5.3. 针刀疗法可以改善临床症状
        5.4. 旋转正骨手法可以改善临床体征
        5.5. 旋转正骨手法的安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硬膜外封闭治神经根型颈椎病2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加坡华人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特征与证素调查[D]. 陈俊佑.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葛藤二仙汤加减治疗颈椎病肝肾不足证的临床研究[D]. 贾梦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像学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张富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针刀结合消炎镇痛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韩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9)
  • [5]安神理气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 李明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程氏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王宇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11)
  • [7]毫针配合皮肤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晏为玮. 云南中医学院, 2016(11)
  • [8]电针配合刮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 苏真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9]旋转正骨手法结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马梦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颈椎硬膜外封闭配合中药托敷治疗颈椎病60例疗效分析[A]. 裴洪友,安立乡,玄立强,郎宏伟,徐海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 2016

标签:;  ;  ;  ;  

硬膜外封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