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_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_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马克思论文,意识形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在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旧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虚假性,虚假性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生方式的狭隘性。因而,“旧意识形态”的批判必然走向对狭隘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方法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意识形态,旧意义形态,合理性,虚假性,辩证否定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就是一部对旧思想批判的历史。在这种批判和否定中,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前人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这种批判包括了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因此,当我们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时,首先,要弄清楚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是什么“意识形态”;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如何批判“旧意识形态”;最后,从他们的“批判”中能吸取哪些有价值的东西。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

马克思、恩格斯如何使用“意识形态”概念?他们对这个概念及概念所包括的内容是持肯定还是否定态度?这个概念是专指称那些脱离社会存在、脱离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虚假观念,还是用来把握社会历史领域中某些历史现象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西方哲学界对这些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回答。例如,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断裂”。这个断裂的位置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通过批判“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转向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完成这转变的同时,他们的理论就宣告任何“意识形态”都失去存在的价值。〔1〕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马克思、 恩格斯是在两种范围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他们在批判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时,用“意识形态”概念来代表这些人的错误观念。在这里,他们是在狭义上使用这个概念。但在广义上,他们仍把它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来使用。〔2 〕为了弄清楚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使用这个概念,唯一的方法是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和它产生的历史环境中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把“意识形态”概念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部著作是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性著作。马克思、恩格斯从批判当时盛行德国的费尔巴哈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入手,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他们第一次明确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里,“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3 〕“因此,德道、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4〕这样一来, 哲学第一次在社会历史领域里获得了科学性。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可以看到,“意识形态”是专用来指称这样一类观念和思想。这些观念认为,思想和观念是独立于社会历史而存在的,它是思想家们大脑的产物,是社会历史产生的根源,也是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源。恩格斯直到晚年仍认为“意识形态”具有这些基本的特征。他在给梅林的一封信中指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们有意识的,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5〕从马克思、 恩格斯对这个概念的使用以及在什么意义上使用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意识形态”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因为“意识形态”是由一些虚假的意识组成,它从根本上颠倒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的制造者根本不知道形成他们思想的动力是什么,主观地认为“意识形态”的内容是从自己的思想,或从先辈的思想中得来的。他们用思想去消化客观事实,把思想的发展、一种思想取代另一种思想的过程看作是思想自身的发展过程,而不是看成“改变了的经济事实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6〕在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前, “意识形态”在历史现实中正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因此,在法国资产阶级看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成为宗教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结果。而在德国的思想家看来,历史的进步完全成了观念运动的结果。

在这里不难看到,马克思、恩格斯用“意识形态”概念所指称的思想都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即认为,人的观念决定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而观念是思想家大脑的产物。如果把“意识形态”的这一基本特征与我们所说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一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恩格斯用“意识形态”概念所指称的就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和思想。

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可以看到,他们确实否定和批判了“意识形态”学说,在这一否定和批判过程中,他们转向了唯物史观的立场。但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否定的是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是非科学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在历史中的某种具体的历史形态,而不是“意识形态”本身。“意识形态”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这种价值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同时还应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并不是在“狭义”、“广义”范围上的批判,而是对“意识形态”性质的批判。

鉴于“意识形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性质,即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和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为了在考察中不至于混淆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笔者把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称为“旧意识形态”。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史观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占绝对统治地位。为了彻底批判“旧意识形态”的错误和它的虚假性,马克思、恩格斯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工作。首先,在唯物主义立场上重新确立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其次,指出导致“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社会历史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导致“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社会历史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社会分工;另一是阶级的产生以及阶级之间的斗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中的剩余劳动产品也不断增多,这些都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使一部分人脱离了物质生活资料的产生过程,专事于精神产品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之间的联系被分工割断了,从形式上表现为两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过程。这样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就使得“从这时起,意识才能真实地这样想象:它是某种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7〕由于劳动的分工, 思维与存在之间的联系被许多中间环节隔断,使得“旧意识形态”的思想家看不到他们的思想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看不到社会存在的运动变化对观念的影响。而精神的高尚性、纯洁性也使这些思想家不愿看到这种联系。因此,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到观念和思想支配的事实正好被他们用来证明观念和思想是一切客观世界的创造者。

分工使意识形态脱离社会存在,转变成虚假观念成为可能,但阶级的产生以及阶级之间的斗争则是导致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更为重要的条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个人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就开始产生矛盾,当这种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时,国家就以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出现。统治阶级把自己的利益装扮成全社会的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8 〕因此在这里,“意识形态”已经不是真实地表现它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阶级利益、价值、目的和理想,而表现为“全人类”、“全社会”的利益、价值、目的和理想。这就是产生“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第二个社会历史原因。通过对“旧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重新摆正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他们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9 〕“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实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10〕同时,他们也以这一点为基础深刻地揭示出“旧意识形态”的本质:“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11〕因而,所谓的“旧意识形态”无非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旧的生产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到这里为止,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旧意识形态”的一般考察和批判。在这个阶段中,他们获得的成果揭示出:“旧意识形态”与旧的社会存在之间的内在联系,“旧意识形态”虚假性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旧意识形态”的本质。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还完全没结束,因为对“旧意识形态”虽然作了某些揭示,但仅以此还不可能彻底地批判和否定“旧意识形态”,认识还没有把握到“旧意识形态”和产生它的历史现实中的矛盾。任何认识如果没有把握到对象中的矛盾,就肯定看不到认识对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而也就不可能从认识对象存在的现实性中找到扬弃这种存在的可能性。对“旧意识形态”的认识也是如此。为了彻底批判和否定“旧意识形态”,认识必须从肯定阶段过渡到辩证的否定阶段。在认识没有超越现在所达到的阶段之前,彻底地批判和否定“旧意识形态”还是不可能的。

原因何在?在这里,我们除了把握到“旧意识形态”与产生它的社会存在之间的本质联系之外,还可以从“旧意识形态”与产生它的社会存在之间的本质联系中推出以下结论,即:“旧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存在是一种历史事实,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预示着它有某种存在的合理性,这是任何人在主观上都无法加以否认的事实。这样,“旧意识形态”在社会历史中找到了它产生和存在的根据。以唯物史观对“旧意识形态”的产生、存在以及它的本质进行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为了批判和否定这些虚假的意识形态,揭示它存的不合理性,以便于在历史和实践的发展中彻底扬弃它。但认识在这个阶段根本无力做到这一点,因为认识仅仅从肯定的方面把握到“旧意识形态”的存在以及存在的合理性。为了做到这一点,认识还必须向前发展,从肯定的阶段过渡到辩证否定的阶段,只有这样,认识才能深刻地揭示出“旧意识形态”虚假性产生的原因,从它存在的合理性中发现它存在的不合理性,从而在根本上否定它。

如前所述,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思想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并把它装扮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把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说成是全社会的普遍利益。但实质上,“旧意识形态”只是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它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为巩固它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这种本质的联系却被统治阶级颠倒和扭曲了。

为什么“旧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本质联系在现实中被歪曲,被掩盖?为什么“旧意识形态”要把它的真实本质用虚假的形式掩盖起来?为了揭出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重新回到对产生“旧意识形态”的社会存在中去考察。他们指出:“如果这些人的现实关系的有意识的表现是虚幻的,如果他们在自己的观念中把自己的现实颠倒过来,那么这还是由他们的物质活动方式的局限性以及由此而来的他们狭隘的社会关系所造成。”〔12〕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对生产方式的制约,从生产关系的狭隘性,以及狭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出发,去阐释为什么“旧意识形态”在现象和本质上会产生矛盾,去说明为什么“旧意识形态”要把自身的本质掩盖起来,从而更加彻底地揭示了“旧意识形态”虚假性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从“旧意识形态”与产生它的社会存在之间的本质联系中揭示出“旧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联系,这是对“旧意识形态”本质的第一次认识。为了弄清楚“旧意识形态”为什么要用虚假和颠倒的形式掩盖它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旧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的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性,通过考察,“旧意识形态”的本质更加全面地暴露出来,即:“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是生产方式的狭隘性和内在矛盾所导致的。到此,马克思、恩格斯才基本上完成了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并由对观念的批判开始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生产方式的批判。

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旧意识形态”的分析批判中,认识的发展表现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他们从“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这个客观事实出发,从“旧意识形态”与产生它的社会存在之间的联系中揭示出“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但在认识的这个阶段上,还不能真正地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旧意识形态”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存在和表现自己,用这种方式为产生它的社会存在服务。认识还没有从“旧意识形态”存在的合理性揭示出它存在的不合理性,还没有把握到认识对象内部的矛盾,还不可能真正地否定和扬弃掉它。为了弄清“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真实本质,认识就必须向前发展。在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中,马克思、恩格斯发现,正是“旧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资料生产关系在观念中的表现这一历史事实造成了“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这是因为,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物质资料生产关系在观念中的表现,“旧意识形态”并没有真正客观地反映出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反映出历史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它作为统治阶级利益在观念中表现,只能以虚假的形式存在,用这种方式为产生它的社会存在服务。认识在这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否定之否定的阶段上,从“旧意识形态”存在的历史形态中,从它与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的联系中揭示出它存在的不合理性。因此,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就转变成对社会的批判,转变成对“旧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中的表现这个历史现实的批判。

三、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中得到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同时在批判的过程中,也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国门的打开,一些腐朽没落的旧意识形态进入了我国,对这些思想不能放任自流,而应严加批判。但如何批判?怎样才能揭示出它们的虚假本质?同时,在改革开放中,我们也面临着两个文明的建设,如何解决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如何用优秀的文化、道德成果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这都是我们面临的非常紧迫的问题。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中可以看到,对腐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一定要揭示出它虚伪的本质,才能教育人民。要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它是如何把自己伪装成全民的利益、全社会的价值,而事实上,它只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对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一定要联系这种意识形态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生产方式的批判,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看到这种意识形态的虚伪性,才能有效地清除这种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只有在这样的角度和深度上开展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才能击中要害。

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还要把我国建成一个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弄清楚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引起社会生活的变革,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多元化,利益多元化,也必然导致人们思维的多元化,使人们的思维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从单项型走向多元型,从线性思维走向主体思维,在存在正向思维同时,还产生逆向思维。这是因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一方面是经济繁荣,商品交换范围扩大,竞争加剧,另一方面是唯利是图、尔虞我诈、行贿受贿、贪污腐化的现象日益增多;一方面是社会进步,人们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陈规陋习和愚昧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这些好的现象的发扬光大,坏的现象的纠正清除,都要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实现。这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没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决不允许西方资产阶级错误的社会政治观点和腐朽思想自由泛滥;同时还必须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工程。

Criticism on "Old ideology "by Marx and Engels

Xu

haibo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criticizing the "old ideology" marx and Engels founded the historical dialecticism.The "oldideology "i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existence.On one hand its existence is rational to some extent,and on the other it is something phony.The social and historic root of the phoniesslies in the narroowness of the mode of production.Therefore,the criticism on "old ideology" inevitably leads to the criticism on the narrowness of the mode of production.At present,this mode of criticism can still serve as our reference.

Key words ideology,old ideology,rationality,phoniness,dialectical negation.

注释:

〔1 〕参阅〔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序言”和第二、第五部分,商务印书馆,1984年。

〔2〕参阅《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求实出版社,1987年,第159页。

〔3〕〔4〕〔7〕〔8〕〔11〕〔12〕《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30、35、54、52、29页。

〔5〕《恩格斯致梅林》(1893年7月14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3页。

〔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7卷,第87页。

〔10〕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537页。

标签:;  ;  ;  ;  ;  ;  ;  ;  ;  ;  

马克思恩格斯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