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中西哲学发展比较研究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中西哲学发展比较研究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问题——中西哲学发展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中西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哲学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4)10-0019-05

马克思曾经说:“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 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 。”[1](P92)这的确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从后思索就是从最后的形式出发去思考过 去的形式,而这样做的时候,“最后的形式总是把过去的形式看成是向着自己发展的各 个阶段”,[2](P23-24)就是说,从中看到必然性,看到规律。

然而当我们把这一方法运用到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时,我们能够 看到比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更多的东西。这是指我们还可以把它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加 以比较。一旦这样做,我们就会发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的发展有 许多相似之处,它实际上是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获得这样的认识 对我们是大有益处的。它能使我们头脑更为清醒,在哲学研究中更为自觉。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传入中国,迄今已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 展,这一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着重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阶段,时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 到1978年。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先驱李大钊、陈独秀开始,直到晚年的毛泽东,宣传 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1949年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官方哲学, 全国上下开始了深入持久地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不仅是哲学家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且通过大规模的群众性学哲学运动深入到各种 讲坛和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特别是恩格斯,一再强调马克 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包括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两大部分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对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详细的论述,更重要的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是要在中国进 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把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之上, 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社会主义事业的合理性,它的必然胜 利的根本保证,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有着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规律,而且这一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样一种哲学信念,强调世界具有客观性、 客观世界运动具有规律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 础。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中国是一个受封建传统主宰长达几 千年的国家,它的现代化必须以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条件,而这又迫切需要一种宣 传世界的客观性、必然性、可知性的哲学,需要这种哲学在中国宣传科学理性精神。这 是中国清除封建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是中国接受并弘扬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原因。事实上大多数中国人也正是通过学习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掌握了科学理性精神的。

第二个阶段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阶段,时间大致从1978年到20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历 史潮流的兴起,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短暂的对人和人道主义的宣传之后,实践唯物主 义在困难中崛起,并且逐渐为广大群众接受,事实上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流。 实践唯物主义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旗帜,马克思主义哲学面目一新,在中国进入了新的 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出现,根源是中国改革开放探索社会发展新道路的需要,也是中 国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需要。市场经济呼唤人的主体性,呼唤以改造自然为基础的工业 文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客体世界,是世界的客观性和它的发展 的必然性,主体的作用只在于认识和运用这种必然性。这对于论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以及计划经济的合理性是十分必要的。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每一个具体的 人在市场经济中的成功,需要的是人的主体性,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是创新而不是 墨守成规。时代在呼唤主体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唯物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不 可阻挡的思想潮流。

但是正当实践唯物主义一路凯歌深入发展之际,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趋势在 中国悄然兴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是我们正在身处其中 的阶段,它的标志是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解释。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 济的负面效应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文学界首先呼吁人们要关注市场大潮中人文精神的 失落。人在市场经济中命运跌宕起伏难以预料,由此产生了人们对自己生存状态和社会 发展价值目标的深切忧虑。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一时成为显 学,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审视批评市场经济。这时,一方面对中国的现实生活具有迫切 意义的已经不是要不要改革,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从而要不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而是在 人的主体性得到弘扬的市场经济中已经出现了物对人的奴役、人文精神失落的趋向,迫 切需要对人的深层的、终极性的关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解释,就是在这样的 背景下出现的。这种解释并不否认世界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并不否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也不否认人的主体性,但是它所关注的重点,已经不是客体世界,也不是 人对客体世界的改造和人在市场大海中的自我创造,而是人自身的命运,是他的自我感 受和精神世界。生存论所说的已经不是理论上的、抽象的、实践主体的能动性,而是人 的生存状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作为集体的人的生存状态,而是个人。这方面 的成果迄今还不是很多,但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发展趋势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上述的三个阶段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终点。如果对这一发展作一展望,可以说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已经为期不远了。这个阶段将以全球性问题的研 究为重点,因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实际 需要。我们正在埋头于市场经济的建设,但这一建设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中 国的发展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都是全球化浪潮的一个组成部分,在 强调中国特色中国利益的同时,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也是不可否认的。日益凸现的全球范 围的经济、文化冲突正说明了这种趋势的存在。我们必须从整个人类文明的角度考虑自 己的问题。但如果站在这样的高度考虑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人类文明正在面临着 巨大的转折。我们正在融入其中的全球化是全球的市场化,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 和绝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然而这种全球化正在导致全球性的环境、资源问题,导致恐 怖主义、国际冲突的流行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危险。遵循着这条道路前进,人类 是没有前途的,人类文明正在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性的转折。这是时代向全人类提出的挑 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无视这一挑战,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作出回 应,而这就意味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有新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哲 学家正在对生态问题和人的生存问题展开研究,这一研究必然要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全 球性问题,引向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正是在这里,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生 长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普遍的规律,哲学思想的发展也是如此。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实际上是在中国这个后发展国家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近代以来 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在西方哲学中也可以见到, 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上述思想的证明。

在西方哲学史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现得较晚,是19世纪中叶以后的事 情,但它们所体现的基本精神,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就已存在。恩格斯曾经说,他 在《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历史唯物主义作 了当时最为详尽的说明。[2](P697-698)实际上这两部著作所论述的不仅仅是历史唯物 主义,而且还有辩证唯物主义,他在这里阐述的是一个完整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历史 唯物主义只是这个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世界观的基本精神,是强调世界是物质 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只要稍加分析,人们就可以看出 它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有很多相似之处。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以及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是近代西方哲学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 不仅唯物主义者培根有这样的思想,就是在笛卡儿的二元论哲学中也有一个机械唯物主 义的自然观。笛卡儿认为,物质的存在是由上帝的存在决定的,世界具有物质统一性, 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存在方式,由此产生了天体的演化和世界的多样性。这种机械唯物主 义的自然观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那里得到极大的发展。例如,霍尔巴赫在坚持唯物 主义的同时,强调“物自动”。他说:“在自然的概念中必然包含运动的观念……自然 只能从它本身得到运动……运动乃是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是必然地从物质的本质中产生 的;物质由于它自己特有的能力而活动。”他还说:“自然就是一个活动的整体,如果 它不活动,或者是在自然里没有运动,那么,便什么也不能产生,什么也不能保存,什 么也不能活动,而自然也就不成其为自然了”。[3](P26)在霍尔巴赫看来,“自然,从 它最广泛的意义来讲,就是由不同的物质、不同的配合,以及我们在宇宙中所看到的不 同的运动的集合而产生的一个大整体”。[3](P17)恩格斯曾经把“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 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4](P224)称作“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这与霍 尔巴赫的思想何其相似!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的杰出代表狄德罗不仅坚持唯物主义,而 且已经开始克服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具有了一定的辩证法思想。他说:“一切都在变 ,一切都在过渡,只有全体是不变的。世界生灭不已,每一刹那都在生都在灭,从来没 有例外,也永远没有例外”。[5](P136)

当然,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重大的不同,它 没有辩证法思想,更没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但是仔细想来,它提出了“物自动”的思 想,而辩证法不过是对“物自动”的规律的说明,唯物史观则是“物自动”思想所体现 的世界的物质客观性和必然性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是启蒙 运动的理论基础,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前奏。它弘扬理性精神,依托当时自然科学所 取得的成就,严格按照充满机械决定论精神的客观规律解释世界。它的宗旨是坚决反对 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宗教迷信,它的代表人物许多都是战斗的无神论者。

当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时,中国正面临着与18世纪的法国大体相似的历史任务。 中国人在政治上推翻封建王朝之后,迫切需要来一场文化上的革命,以清除封建思想对 人的统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加上为在落后的中国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需要,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名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人的启蒙哲学 ,是中国版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以弘扬主体性为旗帜,然而西方哲学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之后也曾经 出现过弘扬主体性的思潮。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突出科学理性,对宗教信仰进行了有力 的批判,自然功不可没,但是它那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把人作为机器来看待的观点 ,抹煞了人的自由,贬低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由此产生了康德 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强调不应当主体围绕客体转,应当让客体围绕主体转。他 的哲学开启了以弘扬主体性和追求人的自由为特征的理论思潮。费希特“主体设定客体 ”的思想,谢林的“实践哲学”,黑格尔通过精神主体的实践创造、再造客观性原则的 努力,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体性的赞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的早期哲学思想 集中体现了这一精神,也是这一思潮的产物,与恩格斯描述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有着明 显的区别(注:严格地说不是恩格斯的描述,而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苏联哲 学家,对恩格斯的描述的理解与马克思的早期思想迥然有别。)。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由 的肯定与赞扬,从理论上看是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反动”,实际上它是当时社会 生活激烈变化的反映。实践是人的本质,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兴起,人开始了自觉 改造自然的时代,只是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后,人的实践性才真正凸现出来。18世纪60年 代出现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自觉地大规模地使用机器改造自然,作为自然的改造者, 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英法等国迅速展开;伴随着工业革命 ,把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存在基础的市场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这一变化有力地促进了人 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成为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社会背景。中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实践唯物主义阶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出现了关于人和 人道主义的讨论,继而许多人转向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提出要以实践概念改造马克思主 义哲学。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工业化 、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国的社会发展处在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国家的 工业革命相似的阶段,向哲学提出了相似的任务。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对“人文精神的失落”问题的关注,继而产生了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解读,人们开始关注人的命运和人的生存状态。其直接原因是90年代 初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开始加速,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人文精神的失落、经济吞噬 了人的自由、效率压倒了公平——日益突显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然而这些问题以及对 它们的哲学思考,在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中也早已存在。就哲学领域来看,西方最早提 出这个问题并就启蒙运动展开反思的是卢梭。19世纪初出现的浪漫主义试图以情感反抗 理性的桎梏。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 的批判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的设想,已经充分体现了对人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状态的深刻 关怀。出现于19世纪并在20世纪上半叶得到发展的存在主义哲学,所做的实际上是同样 的工作。西方哲学关于市场经济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西方马 克思主义中达到高潮。当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因希特勒上台流亡美国,美国这 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技术理性对人的控制发展到了极致,极大地震憾了这些来自 德国的哲学家,使他们开始了对启蒙思想的系统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科学技术成为新 的意识形态的思想,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的单向度化展开批判。中国哲学家对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解读,与自卢梭以来的西方哲学家,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所做过 的工作非常相似,只是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限制,不仅在时间上滞后,而且到现在为止 远没有达到西方哲学的规模与水平。

至于对全球性问题的哲学思考,自罗马俱乐部之后西方哲学界已经做了很多研究,至 今仍是热点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意义无比重大。全球性问题是 整个人类正在面临着的共同问题,先行一步的西方国家较早地开始了对它的研究,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有相关成果问世。时间上的同时代性,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有可能在这个问题上与西方哲学同时发展。

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与西方哲学大体相同的阶段。这是 因为,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指出的,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社会的发展和哲学的发展, 有着客观的规律。这一规律不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都会有大致相同的表现,只是因 为社会发展的先后和程度不同,它在哲学上的表现也会有先后之别。如前面已经指出的 ,这一现象本身是对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社会发展规律性的生动证明。

这一表现如果说在中国有什么特点,那就是:

第一,由于1949年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成为官方哲学、主流哲学,因而在西方 国家表现为不同哲学流派更替和论争的哲学发展,在中国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 展的不同阶段。

第二,中国是后发展国家,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因而可以大大缩短发 展的进程,而且西方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遇到的问题往往在中国交叉出现甚至同时出现 。这使得中国的发展必然以浓缩的形式,在1978年至今不到30年的时间里再现了西方国 家历经3个世纪的发展阶段。除此而外,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在不同历史时期 产生的哲学思想,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刚刚拉开序幕,具有反封建 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治地位刚刚受到冲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实 践唯物主义方兴未艾,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便在中国登陆,并因在实际生活中显现出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而得到众多中国哲学家的响应。由于上述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中国的发展(主要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必然表现为西方国家数 百年哲学发展阶段的浓缩再现。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阶段加以总结,对我们是大有益处的。首先,它可以使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的紧迫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实践唯物主义研究无疑 是中国哲学家立足于中国的生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我们决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欣赏。在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尚不充 分,许多方面还有待深入时,中国社会的“浓缩”发展已经把新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进一步创新刻不容缓。其次,我们可以从中加深对哲学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更加自觉 地展开对当前各种现实问题的研究,借鉴西方哲学的经验,拓展视野,创新理论,努力 为人类正在经历的因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而开始的文明转型做出贡献。

收稿日期:2004-06-20

标签:;  ;  ;  ;  ;  ;  ;  ;  ;  ;  ;  ;  ;  ;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中西哲学发展比较研究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