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妙招论文_蒋琼

文言文教学的妙招论文_蒋琼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是岁月为后人沉淀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是望而生畏,把它看做是难懂的天书,面对文言文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实践中,往往都是叫学生用现代汉语把课文翻译一遍,记住一些疑难的字、词,就把任务完成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活动,参与度也不高,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语文课中的开展活动无非就是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情。让学生活泼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改变课堂“闷”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设制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促教,达到趣学、活学、乐学的课堂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文言文。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以问代学,增强趣味

我们常常看到学生热衷于“筋筋急转弯”、“想你三分钟”这一类的题目,原因是此类题目能引导人积极地思考,一番思索之后,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我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也设制了这样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激活学生求知的欲望。

选人初中课本的文言文,就有不少趣味较浓的故事、神话。如《穿井得一人》、《愚公移山》、《共公怒触不周山》等等。在教学《感公移山》这一课时,我设制了这样几个问题(1)愚公几岁?学生有的回答九十不到,有的回答九十多了,对于学生的回答无需急下结论,因为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且”的理解。看课文中“且”的注释“且”解释为“将近",,那么,愚公也就是九十不到。通过争论,学生们对“且”有更进一步的理解。(2)“邻人之子”,几岁?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就能回答是七八岁。课本中的注释为“始龀,开始换牙齿。儿童一般七八岁开始换牙齿。”通过这一问题同学们既了解了“龀”的含义,又记住了生活中的一个常识。(3)七八岁的孩子来移山,他的父亲就不管吗?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注释就能回答,他没有父亲,“遗男”就是“遗腹子,没有父亲的孩子。”由此可见,他的母亲便是“孀妻”。这些具有趣味性的设疑,让回答正确的学生跃跃欲试;而回答错误的同学大有“茅塞顿开”之感,学生不在惧怕文言文,反而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不感到文言文枯燥,反而认为学习文言文趣味无穷。

二、以写助学,展开想象

结合语文自身的特点,学习语文就需想象,也很适合发展想象力。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克曾经说过:“阅读文学作品——这是想象的最好学校,这是培养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文言文全部都是文学作品,学生又处于青少年时期,极富有幻想和想象能力,都有一定的表象储备和语言基础。所以,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开发他们的智力,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写想象作文,增加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我见学生被陶渊明勾勒的美丽桃源的景象所陶醉,由衷感叹源中人平和淳朴的民风,便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作文题《桃源人出源记》。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了,我们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桃源人仍过着这样的生活。假想某一天,有一个“不肖子孙"未遵循祖先遗训,私自从桃花源中跑了出来。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出跑了出来的桃源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在写作中,学生的兴趣极浓,甚至连平日懒于写作的学生也交上了三四百字。有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运用想象作铺垫,学生开始放飞自己的想象,写作的内容极丰富。这次作文,由于学生心中有话,语言也极流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推究原因,就在于作文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他们这个年龄又善于想象。可见,平时写不出好文章,是不是对学生的限制太多了,是不是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了。

三、以演活学,乐中有得

让学生熟读课文的内容,扮演文中的角色,演绎文中人物形象。这种生动又活泼的课堂,不但能提高学生研究和探索能力以及表演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方位和谐的发展。这种类似游戏式的课堂活动,无论对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极有兴趣的,学生以各种角色和身份在特定的情趣中进行体验和创造,对于激活脑力及学活文言文是相当有价值。

在教学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时,我事先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秦王,唐雎)编演课本剧。利用简单的道具,在对话中,让学生去真切体会秦王的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和咄咄逼人形象,去感受唐雎忠心爱国、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格。这些表演都促使学生课外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此外,文言文的表演还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像《鹬蚌相争》、《掩耳盗铃》这样极富趣味的小故事,也极有表演的价值。在表演活动中,他们不仅仅是知识增长了,而且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培养和提高。

四、以论促学,深层探究

文言文虽然写作的年代久远,但文中的观点、看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学完文言文后,教师可以就书中的某个问题设置讨论,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弄清问题。某些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学生通过讨论,对知识会有进一步的理解。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的探索性和发现性。

“论”则根据问题的差别,可以分成评论和辩论。如学习范仲淹的《岳用楼记》,揭示出文章的中心后,学生的口中还念叨“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范仲淹有没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其实是评论范仲淹这个人。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来,纷纷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如果有些问题对现在仍有借鉴作用,就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在学习(《愚公移山》时,关于“愚公愚,智叟智吗”的问题,可采用正反双方的辩论。正方观点是愚公不愚,反方的观点是愚公愚,双方同学各执一词。据理力争。虽然,学生的一些观点并不完整,有些想法显得幼稚,但通过这样的辩论.训练了学生的思辩能力,丰富了个人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采用“论”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观点。在通过语言组织、加工整理,再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独到学习的成果。学生在辩论中,面对分歧的意见学生既要论证自己的论点,又要反驳他人的论点,思维活动异常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了他们探索的精神。

以上四点,是我在教学文言文时的体会,我们用以“治疗”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症”。运用这些方法,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学生看到文言文,也不再把它当作“天书”对待。其实,在教学实践中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目的,变“苦学”为“乐学”,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变“学会”为“会学”,用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变“两脚书橱”为创造型人才!让学生们喜欢上文言文,彰显我国传统文化更有的魅力。

论文作者:蒋琼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文言文教学的妙招论文_蒋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