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国创新就业渠道新思路论文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创新就业渠道新思路论文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我国作为人力资源大国,紧抓时机、埋头苦干,各项社会工作都取得了高速进展,尤其是就业工作更是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促进就业方式不断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创新就业渠道新思路

文◎闫慈

我国促进就业创业的历史进程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探索促进就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就业总量。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劳动就业制度也不断发生改变,解决当时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多渠道就业,将介绍就业、自谋职业相结合,促进更多城乡居民就业。到了90年代中期,由于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一时间出现大量“下岗工人”,为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治理失业问题,政府积极探索促进就业的方式。一是“开发公益性岗位”,扩大就业增量,帮助“下岗工人”再就业。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就业人员提供免费技能教育,积累从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三是落实“三条保障线”政策,完善积极就业的政策体系,通过发放失业保险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等措施,对保障职工和城市居民基本生活、促进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形成了城镇无业、失业人员和低保对象积极就业、再就业的新动力。

进入新世纪,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积极政策。2007年8月30日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开启了就业促进工作的新时代,为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法律规定,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充分调动劳动者就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他们进一步提升自我劳动能力,依靠自身努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要坚持市场调节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实现供求双方双向选择,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就业;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重要职能,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高质量就业。这一法规实现了我国就业政策向着法制化、普惠化、长效化发展,标志着就业工作正在由政策推动向依法促进转型。

进入“十三五”时期,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对稳定就业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和“三去一降一补”都对促进就业提出新挑战。结合十九大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我国开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同时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调动劳动者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想到这里,我扭身便走。没有肉体的羁绊,我在空间移动的速度只在一转念间,好像一缕青烟被风嗖的一声吸去,我已来到一座红砖小楼内。我看见了那个与我有过肌肤之亲的女子——叶霭玲。她正在窗下编织,我不知道她编织的是谁的衣物。我想上前去爱抚她,可是我既没有形体,当然也就无从做起,只能幻化作一片阴翳,使她感觉到目光看不清手里的编织物。

破解就业难题的显著成效

一是城乡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持续增加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后对经济快速发展的刺激,就业规模才开始持续扩大。1978年我国就业总规模为40152万人,经过40年来的不断发展,2018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586万人,增长93%;其中,城镇就业人员总量达到43419万人,比1978年增加33905万人,增长356%,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业规模增长突飞猛进的快速时期。

劳动是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社会应为有工作能力的每个人提供就业机会,这是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力量的胜利,离不开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保障和支撑。

在改革开放这风雨历程的40年中,我国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依据我国人口数量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以及就业压力大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就业形势和劳动力特点,制定出相适应的就业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未来美好的前景。

城市休闲是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不仅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反映,而且也会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1].城市绿地是城市居民进行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2],且为城市中的居民和野生动物提供一系列服务[3].城市绿地对生活在大城市和密集城市的人们起着重要的社会整合作用[4],它不仅可以给居民提供身体活动场所的,而且绿色空间有利于居民在短期内从压力或精神疲劳中恢复[5],对心理健康起到正面影响[6],从而促使居民能更快地从疲劳中恢复,最终长期有利于人们的健康.

二是持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全面深入落实已出台的各项稳岗促就业措施,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切实降低企业税负,积极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

确保群众就业更高质量更加充分

做完实验后,学生进行分组汇报。其余小组汇报的时候,有的小组也还在弄自己的东西,教师也没有过多地批评和干涉。结束后,每个小组收拾好自己的实验材料交给教师,教师进行拓展和小结后,科学课就这样结束了,有的学生感觉很有意思,个别学生觉得无聊。不知道是内容太简单还是不喜欢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科学课是否真的点燃学生的探究激情,也还真的值得研究。

二是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 改革开放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整个国家都迎来了改革的春风,社会最明显的巨变就是经济的大跨步、大飞跃和大发展。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状况,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经济发展拉动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社会财富也在不断增加,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近年来,在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借鉴有益经验,不断调整和完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过程中,全国经济都在保持着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效联动,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明显增强。2005年以来,在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2%以内,低于1978年1个百分点,2018年甚至达到3.8%,可见促进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一直以提高就业质量为主要目标。

一是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始终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认真加强就业优先发展理念,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制,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建立经济发展与就业扩张的联动机制。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时,应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

三是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 近年来,我国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强一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促进第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二产业作为关系人均收入提高和就业结构提升的关键产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第三产业成为当前就业容量弹性最大的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同步协调。至2017年,全国就业人员在第一、二、三产业分布比为27.0:28.1:44.9,分布更趋合理。

三是大力推进群众创业,通过创业促进就业 创业是就业的源泉,也是稳定增长、扩大就业、激发数亿人创造力、促进经济向中高端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有关部门积极按照简政放权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创业主体数量。

为便于对超深矿井提升机卷筒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将卷筒分为筒壳和挡绳板两个主要部分,如图4所示。由于钢丝绳在缠绕过程中对筒壳的作用位置不同,所以以q1、q2表示不同层数钢丝绳作用在卷筒上的载荷集度,S表示钢丝绳对挡绳板的轴向作用力。

四是协调重点城乡群体的就业首先,重点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为大学毕业生开发更适合的工作岗位。其次,切实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着力发展小型微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更多的就业门路,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再次,抓好落后产能安置工人,完善落后产能安置工作协调机制,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安置工人。

五是积极推进就业培训,提高职工就业能力 近年来,我国始终坚持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程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一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向贫困家庭子女、农民工、失业和转移工人以及退役军人的职业培训活动,充分发挥职业培训的劳动力“调蓄”功能,实现培训和就业同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标签:;  ;  ;  ;  ;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创新就业渠道新思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