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鼠不同部位肝外胆道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对比观察

豚鼠不同部位肝外胆道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对比观察

黄长文[1]2000年在《豚鼠不同部位肝外胆道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对比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研究表明,在肝动脉缺血时,肝外胆道组织和肝组织一样出现损伤性改变。肝外胆道缺血可导致胆道狭窄、胆漏等合并症,是影响肝胆外科手术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肝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肝外胆道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已引起重视,但对不同部位肝外胆道组织损伤进行对照研究尚未见报告。不同部位肝外胆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不同,血供有明显差异,它们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也存在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实验通过豚鼠肝外胆道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研究,目的在于比较不同部位肝外胆道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及差异。 方法 1、分组 实验豚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S组):常规开腹,但不阻断入肝血流;肝外胆道缺血组(I组):开腹确定肝动脉、门静脉、胆总管后,在十二指肠上缘处用无损伤血管夹阻断肝门30分钟;缺血再灌注组(IR组);同I组处理后,恢复肝门血流60分钟。 2、动物模型制作 取上腹正中切口,除肝的出入血管和胆管外,离断肝周其他各韧带,以切断肝外胆道可能存在的其他血供。在十二指肠上缘水平阻断肝门,制成肝外胆道缺血模型。实验到时后,恢复肝门血流,制成肝外胆道缺血再灌注模型。 3、观察指标 分别切取S组、I组、IR组左右肝管及肝总 管、胆囊、胆总管,在上述三部位胆道的相同部位取小块组织, 按常规制作电镜标本,观察上皮组织细胞器形态改变,并采用 图像分析技术求出线粒体平均体积呵)及数密度mV人其余 组织采用黄膘吟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瞩)活力。 全 果 1、形态学改变:S组各部位胆道上皮细胞线粒体峭清晰, 细胞边缘微绒毛丰富,排列整齐;I组各部位胆道上皮细胞线 粒体出现肿胀,有的峭模糊不清,部分微绒毛脱落;IR组线粒 体肿胀明显加重,有的峭不明显或矮小,微绒毛稀疏。 2.各组动物胆道上皮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及差异(见 表1) 表1 各组间动物肝夕月道v、NV、SOD向卜较 胆总管 且h总管 胆 囊 V Nv SOD V Nv SOD V Nv SOD I组较S组+一 士+一 士+一 士 IR组较S组++———一++———一++———一 IR组较I组+—一’.—一++一 十平均值增大,P<0.05;++平均值增大,P<0.of;-平均值减小,P<0.05:一平均 值减小,P(.05;士平均无明显改变,P>0.05. 3.不同部位肝外胆道上皮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及差异 (见表2) 表2 不同吉位肝外月道了NV、SOD白*较 S组1组IR组 V NV SOD V Nv SOD V NV SOD 肝总管 巳总管 士 士 士+—一+土 一 胆囊较胆总管 士 士 土+一++一 胆囊铡\总管 士 士 土 土 士 士+一 士 +平均值增大,P<0.05;++平均值增大,P<0.01;-平均值减小,P<0,05;士平均无 明显改变,P)0.05. 2 结论 1、豚鼠不同部位肝外胆道组织上皮细胞在缺血3O分钟, 再灌注60分钟后均出现损伤性改变,再灌注损伤更严重。 2、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豚鼠不同部位肝外胆道组织上皮细 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明显差异:缺血时,胆囊及肝总管的损 伤较胆总管严重;再灌注后,胆囊的损伤最严重,肝总管次之, 胆总管较轻。

熊本京, 黄长文[2]2000年在《肝外胆道不同部位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超微结构改变》文中研究指明胆道缺血可导致胆管炎、胆道狭窄,甚至胆瘘。肝移植后胆道狭窄、胆瘘发生率较高,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其主要原因之一[1,2]。目前对肝外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已引起重视,但对肝外胆道不同部位进行对照研究尚未见报道。肝外胆道各部位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不尽相同,血供有明

郑树国[3]2002年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高,处理困难,直接影响病人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在各种胆道并发症中,术后早期肝内外胆管坏死并发胆漏是最严重的病理类型,可造成移植物丢失及受体死亡,是肝移植领域内需要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发现,移植肝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病因学因素,而供肝胆管热缺血及冷保存时间过长则是术后早期胆管坏死和胆漏的直接原因。迄今,有关胆管对热缺血、冷保存耐受性及移植肝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研究虽已积累了初步的临床及实验证据,但移植肝胆管耐受热缺血及冷保存的安全时限尚不清楚,尚缺乏能在多环节发挥效应、对移植肝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确切保护作用的干预措施。 本文首次选用基因纯合度及相似系数较高的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对象,在非体外静脉转流条件下成功建立了标准化程度高、适合胆道并发症观察研究的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移植肝胆管耐受热缺血、冷保存的安全时限、移植肝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及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在非体外静脉转流条件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20次,平均手术时间为181±25.8min,平均无肝期28.4±3.2min。在无肝期,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发生急剧变化:MAP从无肝前期的14.59±1.68kPa降至5.87±0.91kPa,CVP从0.66±0.11kPa降至0.27±0.10kPa,并伴有严重酸中毒及高钾血症,pH、BE、cHCO_3显著降低,血清钾显著升高。但随着门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流的开放,血流动力学及代谢紊乱即逐渐恢复正常。动物术后仅需静脉输液2d,1w存活率达90%。肝功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ALT、AST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以AST升高更为显著,第3天开始下降,第7天降至正常水平;术后第5、10天组织活检发现移植肝呈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恢复过程的病理改变,未见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典型病理特征。上述结果提示,巴马小型猪可以安全耐受28.4士3.2 min的无肝期,随着肝脏血流的恢复,血流动力学及代谢紊乱也即恢复正常。 2.以肝移植术后早期胆管坏死及所致的胆漏和受体死亡为依据,分别探讨了10n五n和20而n热缺血条件下移植肝胆管耐受冷保存的安全时限。结果显示,热缺血10min,冷保存时间少于16h组,所有动物均存活lw以上,且无早期胆管坏死及动物死亡;一旦冷保存时间超过16h,术后早期胆管坏死的发生率显著上升,且出现因胆管坏死及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导致的受体死亡:随着冷保存时间的进一步延长,胆管坏死的发生率逐渐升高,lw存活率逐渐降低。当存在20min热缺血时,冷保存8h组lw存活率为100%,未出现胆管坏死;当冷保存达12h时,胆管坏死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出现了因胆管坏死、胆漏所致的受体死亡;随着冷保存时间的进一步延长,出现了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及术中、术后动物早期死亡,存活动物全部发生胆管坏死。以上结果提示在10min热缺血条件下,移植肝胆管耐受冷保存的安全时限为16h以内,而相同条件下移植肝耐受冷保存的安全时限为20h以内;一旦热缺血达20n五n,移植肝胆管的冷保存时间不应超过8h,而相应的移植肝的冷保存时间不应超过12h。 3.针对移植肝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尚无有效保护措施的现状,本研究从PTX对移植肝胆管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及可能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观察,实验动物分为琅、IR+NS及IR+PTX3组,结果显示:IR.+PTX组动物胆管坏死发生率较仅、琅+NS组显著降低,且无动物死亡;与皿、琅+NS两组比较,IR+PTX组术中及术后各时相点ALT、AST、GGT、ALP显著降低,术中移植肝胆管组织微循环血流量、GSH含量、Na+一K+~ATP酶活力、C扩十.ATp酶活力显著增加,而MDA含量、凋亡细胞数及病理形态学评分均显著降低。提示保存液中加入PTX并经肝动脉途径给药对移植肝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多环节拮抗作用,可显著减轻移植肝胆管组织 Vll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肝移植术后早期胆管坏死发生率,延长既定热缺血供肝胆管的冷保存时间,从而产生对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保护效应;在本实验条件下,增加胆管组织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组织微循环、抑制胆管细胞凋亡及维持胆管细胞A仰酶活力可能是PIX保护移植肝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途径。 总之,非转流条件下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标准化程度高、方便操作、易于复制、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好的优点,它克服了以往猪原位肝移植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猪原位肝移植这一复杂、困难的手术变得相对简便易行。该模型可排除动物遗传背景及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等因素的影响,能够更直观地显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是肝移植相关研究,尤其是移植肝胆管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本研究所揭示的不同热缺血条件下移植肝及胆管组织耐受冷保存的安全时限,为临床肝移植术中正确控制有热缺血损伤供肝的冷保存时间,合理选择利用此类供肝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研究资料,并为

佚名[4]2002年在《作者索引》文中认为(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索引论文前3位作者)AAdrian W Gelb Development 0f anaesthesiology (15):1 345一1346艾玉峰应用带蒂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骨外露、骨髓炎创面 (2):183 组织工程骨复合骨

佚名[5]2003年在《作者索引》文中研究说明第四军医大学学报(J Fourth Milit Med Unsv)2003年24卷索引AAdrian T.TINGB细胞成熟抗原BCMA在细胞内诱导NF-KB的活化(19):1729一1732CClaus H.Schroder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张丽[6]2014年在《Cajal样间质细胞参与胆管梗阻致急性胆囊炎胆囊动力变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AAC)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的特点,病死率高达30%。其发病机制包括胆汁淤积、缺血-再灌注损伤、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激活以及细菌感染等因素,而胆囊平滑肌收缩功能减弱是AAC的重要标志。胆总管结扎(commonbile duct ligation, CBDL)术是目前公认的构建AAC的有效动物模型,其病理特征与临床AAC患者的病理特征非常相符。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Cajal,ICC)是胃肠道慢波活动的起搏细胞,对胃肠道平滑肌的节律运动具有重要调控作用,ICC胞内自发的周期性钙(Ca2+)震荡是产生ICC起搏电流的重要机制。近年来,人们在动物及人体胆囊都发现了与胃肠道类似的ICC,并观察到胆囊ICC内也存在节律性Ca2+振荡,提示胆囊ICC也可能参与节律性电活动的产生和传播,介导胆囊自发性节律的产生和调节平滑肌收缩活动。研究表明,AAC发生早期,胆囊ICC超微结构出现变化。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早期炎症反应的重要炎症细胞、处于炎症的核心位置,中性粒细胞与胆囊ICC结构损伤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将采用CBDL术构建AAC动物模型,观察胆囊ICC与中性粒细胞的关系,并探讨ICC参与AAC胆囊平滑肌动力减退的可能机制。方法:首先,本研究采用健康成年豚鼠,通过CBDL方法构建AAC动物模型;观察CBDL24h、48h、72h各时间点,豚鼠胆囊胆汁的颜色、体积变化,并检测各时间点体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Bilirubin)等肝功能指标;通过胆囊HE染色及炎症评分(inflammation score)判断胆囊的炎症情况;采用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记录CBDL前及CBDL后各时间点,胆囊平滑肌分别对乙酰胆碱(Ach,10-5mol/l)、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10-6mol/l)、氯化钾(KCl,60mmol/l)的收缩反应性;电镜观察CBDL前及CBDL后各时间点ICC超微结构变化及其与中性粒细胞的联系。然后,选取CBDL后电镜下中性粒细胞与胆囊ICC关系密切的时间点,即CBDL-48h组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活体内预先注射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ti-polymorphonuclear antibody, anti-PMN)以减少体内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组织浸润程度;动物分为正常组(normal-2)、假手术48h(sham-2)组、胆总管结扎48h(CBDL-2)组以及anti-PMN+旦总管结扎48h(anti-PMN)组,各组豚鼠12只;观察各组动物胆囊胆汁的颜色及体积变化,同时检测各组血清ALT、AST及Bilirubin水平;HE染色及炎症评分评价各组胆囊的炎症程度;测定循环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数量以及髓氧过化物酶(MPO)活性以判断中性粒细胞的组织浸润情况;张力换能器记录各组胆囊平滑肌分别对Ach(10-5mol/l)、CCK-8(10-6mo1/l)、KCl(60mmol/l)的收缩反应性;电镜观察各组胆囊ICC超微结构。最后,选择出生10-15d的豚鼠,无菌条件下取出胆囊,钝性分离胆囊平滑肌肌条,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胆囊ICC的离体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胆囊ICC的形态;采用ICC特异性的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蛋白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以鉴定胆囊ICC;为下一步记录胆囊ICC的自发性电活动奠定基础。结果:CBDL术后的豚鼠活动度明显减少;随着CBDL时间延长,胆囊胆汁颜色由正常浅黄色变成深黄色,最后变成墨绿色;CBDL各组胆汁体积、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及Bilirubin分别较对应时间组normal组、sham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后,CBDL各组胆囊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水肿、血管扩张、充血,CBDL组炎症评分与对应时间组normal、sham相比较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DL后,各组胆囊平滑肌对Ach、CCK-8、KCI的收缩反应性分别较对应时间组normal、sham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显示,随着梗阻时间延长,胆囊ICC超微结构损伤加重;CBDL48h后,可见中性粒细胞胞胞浆内充满大量颗粒,与受损ICC胞体及ICC突起之间紧密接触。CBDL-2组、anti-PMN组的胆汁体积以及血清AST、Bilirubin水平分别较normal-2及sham-2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BDL-2组与anti-PM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炎症评分以及MPO活性检测显示,CBDL-2组.anti-PMN组的炎症程度和MPO活性分别较normal-2、sham-2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nti-PMN组与CBDL-2相比较,炎症程度及MPO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条张力实验显示,CBDL-2组、anti-PMN组对Ach、CCK-8、KC1的收缩反应性分别较normal-2及sham-2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BDL-2组相比,anti-PMN组对Ach、CCK-8、KCl的收缩反应性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h.(0.70±0.13vs.0.29±0.03);CCK-8:(0.26±0.06vs.0.12±0.01);KCl(0.90±0.18vs.0.34±0.08)]。电镜结果显示,anti-PMN组胆囊ICC肿胀及内质网扩张程度较CBDL-2组减轻,ICC突起不但没有减少、消失,反而有增多的趋势。与CBDL-2组相比,anti-PMN组ICC与ICC之间、ICC与平滑肌之间的缝隙连接明显增加。采用组织块原代培养3-4d后,ICC胞体呈三角形或椭圆形,有1-2个突起,ICC可单个散在生长,也可以聚集成簇状生长;ICC可与ICC或平滑肌细胞相连接,但未见网络状结构;c-kit免疫荧光表明,3-4d后培养的大多数细胞表面c-kit蛋白表达呈阳性。结论:在AAC模型豚鼠中,anti-PMN可以降低中性粒细胞在炎性胆囊的浸润密度,减轻胆囊组织的炎症反应;同时,anti-PMN可以缓解胆囊ICC超微结构受损程度,提高胆囊平滑肌对的Ach、CCK-8、KCl的收缩反应;浸润于胆囊组织的中性粒细胞可能先作用于胆囊ICC,继而累及胆囊平滑肌,从而出现胆囊平滑肌收缩功能减退;采用组织块原代培养法可以成功培养出胆囊ICC。

佚名[7]2007年在《西南三省一市解剖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文中提出VEGF-C和VEGF-R3在腮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研究先德海1钟建桥2张西北1常能彬1(1.泸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2.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泸州646000)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受体3(VEGF-C、VEGF-R3)在腮腺癌中的表达及

赵冰洁[8]2011年在《加味达原饮对急性肝损伤湿邪内蕴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讨大鼠湿邪内蕴证模型的造模过程及检测方法,为中医证型动物造模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并研究加味达原饮对D-GalN及CCL4所致的湿邪内蕴证急性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为中医治疗急性肝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加味达原饮对D-GalN及CCL4所致的湿邪内蕴证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进行干预,检测生化、免疫、病理、细胞通路等指标,研究达原饮治疗湿邪内蕴证肝损伤大鼠的机制及疗效。实验一湿邪内蕴证动物模型的建立SD大鼠,雌性,3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组、模型1组、模型2组,每组12只。模型1组使用“常规饮食+造模箱”造模。将大鼠置于温度28±2℃,湿度为90±5%的造模箱内饲养15天。造模2组使用“高脂高糖饮食+造模箱”造模。将大鼠置于温度28±2℃,湿度为90±5%的造模箱内饲养15天,并同时予高脂高糖饮食。测量大鼠的饮食量、饮水量、体重、SOD、MDA。实验二加味达原饮治疗D-GalN所致急性肝损伤湿邪内蕴证大鼠的研究SD大鼠,雌性,7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美能)组、加味达原饮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余各组大鼠置于温度28±2℃,湿度90%±5%的造模箱内饲养15天,并同时给予高脂高糖饮食,15天后一次性腹腔注射D-GalN500mg/kg以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立即给予药物灌胃治疗,每日两次,其中阳性(美能)组的日给药量为15.75mg/kg/天,加味达原饮低、中、高剂量组的日给药量分别为:5.89g/kg/天、11.78g/kg/天和23.56g/kg/天。灌药体积为每次10ml/kg/次。造模48h后,所有大鼠股动脉采血,取血浆测ALT、AST、TB, ELISA法检测TNF-α、IL-1、IL-6,肝组织匀浆后荧光PCR法检测NF-κB有关信号传导通路的p65、p50蛋白的表达。处死动物,取肝右叶作常规HE切片,光镜下观察其变化。实验三加味达原饮治疗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湿邪内蕴证大鼠的研究SD大鼠,雌性,7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美能)组、加味达原饮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余各组大鼠置于温度28±2℃,湿度90%±5%的造模箱内饲养15天,并同时给予高脂高糖饮食,15天后一次性腹腔注射CCL4原液lml/kg体重以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立即给予药物灌胃治疗,每日两次,其中阳性(美能)组的日给药量为15.75mg/kg/天,加味达原饮低、中、高剂量组的日给药量分别为:5.89g/kg/天、11.78g/kg/天和23.56g/kg/天。灌药体积为每次10ml/kg。造模48h后,所有大鼠股动脉采血,取血浆测ALT、AST、TB,比色法检测SOD、MDA, ELISA法检测TNF-α、IL-1、IL-6,肝组织匀浆后荧光PCR法检测|NF-κB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的p65、p50蛋白的表达。处死动物,取肝右叶作常规HE切片,光镜下观察其变化。结果:1.湿热内蕴证动物模型的造模结果造模后15天,模型1组饮食量、体重有明显的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水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D、MDA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2组大鼠的饮食量、饮水量、体重、SOD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加味达原饮对D-GaIN所致急性肝损伤湿邪内蕴证大鼠的治疗作用(1)造模后48h,模型组ALT、AST、TB含量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美能)组,达原饮中、高剂量组ALT、AST、TB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达原饮低剂量组ALT下降,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后48h,模型组血浆TNF-α、IL-1、IL-6含量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美能)组、加味达原饮中、高剂量治疗组血浆TNF-α、IL-1、IL-6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的TNF-α、IL-1、IL-6含量有所下降,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NF-κBp50, NF-κBp65 mRNA检测结果:模型组NF-κBp50, NF-κBp65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美能)组、加味达原饮中、高剂量治疗组NF-κB p50, NF-κBp65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NF-κBp50,NF-κBp65 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组织HE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肝窦肝索结构清楚,肝细胞胞质丰富,核大而圆。模型组肝细胞片状坏死,或碎屑状坏死,肝细胞浊肿。加味达原饮低剂量组肝细胞广泛水肿,可见点状坏死和小灶区脂肪变性和点状肝细胞再生。阳性(美能)组,加味达原饮中、高剂量组肝细胞广泛浊肿,可见点状坏死。脂肪变性不明显。3.加味达原饮对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湿邪内蕴证大鼠的治疗作用(1)造模后48h,模型组ALT、AST、TB含量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美能)组,加味达原饮中、高剂量组ALT、AST、TB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达原饮低剂量组ALT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后48h,模型组SOD降低,MDA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美能)组、加味达原饮中、高剂量组的SOD升高,MDA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达原饮低剂量组SOD升高,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造模后48h,模型组血浆TNF-α、IL-1、IL-6含量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达原饮中、高剂量组的TNF-α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美能)组、加味达原饮高剂量组IL-6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NF-κBp50, NF-κBp65 mRNA检测结果:模型组NF-κBp50,NF-κBp65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美能)组、加味达原饮中、高剂量治疗组NF-κBp50,NF-κBp65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NF-κBp50,NF-κBp65 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肝组织HE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肝窦肝索结构清楚,肝细胞胞质丰富,核大而圆。模型组肝细胞点状坏死,有广泛的肝细胞水肿,明显脂肪变性。加味达原饮低剂量组可见肝细胞部分水肿,脂肪变性和灶区肝细胞再生。阳性(美能)组,加味达原饮中、高剂量组见肝细胞水肿,点状肝细胞再生,肝细胞脂肪变性较模型组轻。结论1.“高脂高糖饮食+造模箱”和“常规饮食+造模箱”都可造成湿邪内蕴证动物模型。且造成的大鼠模型偏于湿热内蕴证。造模后大鼠的行动、体重、饮食量、饮水量都有明显改变。但“高脂高糖饮食+造模箱”造模方法的效果更显著,造模后大鼠不仅一般表现发生明显改变,且测量后显示SOD、MDA发生改变。这与中医的内外因致病的理论相一致。2.加味达原饮中、高剂量治疗组均能显著减轻D-GalN所致湿邪内蕴证大鼠的肝细胞损伤,降低血浆中ALT、AST、TB含量,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作用。加味达原饮中、高剂量治疗组能显著改善急性肝损伤湿邪内蕴证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缩小病变面积,减轻肝细胞病变程度。并可降低机体一系列的细胞因子,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而起到保肝作用。加味达原饮低剂量组也有一定的保肝降酶作用,但其各指标结果之间差异较大,效果较难评价。3.加味达原饮的中、高剂量组可明显减轻CCL4所致湿邪内蕴证大鼠的肝细胞损伤,降低血浆中ALT、AST、TB含量,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作用。并可对SOD、MDA及TNF-α、IL-1、IL-6等细胞因子起到调节作用,并可调节NF-κBp50,NF-κBp65的表达,通过抑制机体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免疫调节等多重功效而发挥保肝作用。加味达原饮低剂量组保肝作用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豚鼠不同部位肝外胆道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对比观察[D]. 黄长文. 江西医学院. 2000

[2]. 肝外胆道不同部位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超微结构改变[J]. 熊本京, 黄长文.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0

[3]. 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D]. 郑树国. 第三军医大学. 2002

[4]. 作者索引[J]. 佚名.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2

[5]. 作者索引[J]. 佚名.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

[6]. Cajal样间质细胞参与胆管梗阻致急性胆囊炎胆囊动力变化的机制研究[D]. 张丽. 武汉大学. 2014

[7]. 西南三省一市解剖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J]. 佚名.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7

[8]. 加味达原饮对急性肝损伤湿邪内蕴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D]. 赵冰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

标签:;  ;  ;  ;  ;  

豚鼠不同部位肝外胆道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对比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