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集团与企业利润水平的差异_进入壁垒论文

策略群组与企业盈利水平的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群组论文,差异论文,策略论文,水平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480X(2002)06-0086-09

传统经济学认为,理想的市场状态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中存在着无数的竞争者,企业能够自由进出,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Price—taker)。按照这些理论,在市场出清时,所有企业的利润都为零,也就是说,不同产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的利润并不存在差别。不同企业间利润差异的消失是通过自然选择与竞争来实现的。当某一企业发现了一个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战略定位时,其他竞争者就会试图跟随。随着其他对手的纷纷仿效,这一利基市场很快就会被众多对手瓜分掉。假设市场需求是一定的,在位企业就会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而潜在进入者为了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通常会降低产品的价格,这一过程将持续到整个市场的超额利润被完全耗尽为止(Scherer,1980)。然而,现实情况与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可谓是大相径庭,企业对产业的选择十分慎重,因为不同产业之间的利润率水平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在那些所谓盈利的产业中仍然有亏损的企业存在,而在一些普遍亏损的产业内也有一些企业在盈利。在任何一个时点上观察不同的产业,都会发现既有企业进入,也有企业在退出。现有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还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策略性行为,即企图影响整个产业环境的各项活动。所有这些都与完全竞争假设是相矛盾的。

一、对企业盈利水平差异的传统解释

企业之间的利润差异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早期的文献中,人们对利润差异的源泉进行过两方面的分析:一是产业结构不同导致不同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利润差异(波特,1980;Bain,1956等);二是同一产业内,企业本身具有的竞争优势或劣势(Barney,1991;Collis,1995等)。由此可见,人们通常把企业的利润分解为两个部分: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和企业盈利与平均盈利水平的差额,这一差额是由公司的竞争战略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或劣势)造成的。

1.SCP范式:产业结构——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

传统的产业组织(Tradition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简称TIO)理论对企业之间的利润差异进行过大量的研究, 其开山鼻祖贝恩(Bain,1956)就是从分析潜在进入者对在位企业盈利水平造成的影响开始其研究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产业结构(Structure)决定企业行为(Conduct),企业行为影响企业绩效(Performance),其分析方法“结构——行为——绩效”分析,常被简称为SCP范式。TIO的SCP范式衡量产业结构的主要标准是集中度,其研究重点也集中在产业集中度与产业盈利水平之间的关系上。他们认为,企业之间的利润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产业的集中度的差异上,也就是说,产业集中度越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就越高,(注:贝恩在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中,写道:“如果存在着集中的市场结构,厂商就能成功地限制产出,把价格提高到正常收益以上的水平。”)而这种差异之所以能够维持的原因,则在于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可以归为此类)。

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表明,产业集中度与企业的利润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可以辨认的确定关系。贝恩(Bain,1951)运用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资料进行过开创性的研究,他发现利润率与集中度之间存在着某种较弱的相关性(28%)。贝恩调查了42个产业,并计算出这42个产业中最大8家企业在该产业的集中度(即CR8),然后,通过比较各产业8 家最大企业的利润率与产业平均利润率的差异来说明市场集中对利润率的影响程度。统计结果显示:CR8大于70%的产业,可以获得比CR8小于70%的产业更高的平均利润率,前者的利润率为11.8%,后者的利润率为7.5%。1966年,迈克尔·曼(Michael Mann)使用1950—1960 年的数据,再次证实了贝恩的观点。伦纳德·韦斯(Leonard Weiss )用曼的多元回归资料发现,在利润与高度集中以及进入壁垒高的产品之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正相关。(注:但是,也有研究证明,集中与利润率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美国学者布罗曾(Brozen,)对贝研究中使用的资料进行过一次重复研究,发现每一个时期的利润率受到考察期内重大变动的影响,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利润率是趋于平均的,但它受到暂时的非均衡力量的支配,这些力量可能使观察到的利润暂时大幅度增加(或减少)。)

产业组织理论把产业之间利润差异的维持归因于进入壁垒,产业的最重要特征被高度浓缩为“进入壁垒”,市场势力(Market Power)通常被认为是起源于面临新竞争时的结构性或行为性壁垒。贝恩(Bain,1956)把进入壁垒定义为所有的允许在位企业获取超额利润,而不至于吸引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因素。而斯蒂格勒(Stigler,1968 )和威茨萨克尔(Weizsacker,1980)则从在位企业与潜在对手之间的成本不对称性的角度来理解进入壁垒。他们认为,进入壁垒能够增加在位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持续时间,并增加潜在进入者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

2.RBV的观点:独特资源——阻隔机制(Isolating Mechanism)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之间利润差异的分析,与传统产业组织角度完全不同,其分析侧重于企业内部条件。在战略管理中,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被理解为长期表现出优于其他对手的行为。他们认为,企业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往往与其管理能力有关,一个好的企业能够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并且很好地将其强大的管理能力应用于该利基市场。在强大的竞争面前,这些企业就更易于生存,而那些弱小的企业则被淘汰出局。

战略管理中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Resources-based View,简称为RBV)对企业间利润差异的分析颇具说服力。这种理论认为, 每一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情况不同,所以,它们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的资源最终会转变成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Distinctive Competitive Capacity),这正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以及获得的基础。其重要代表人物巴尼(Barney,1991)提出,企业的资源要成为独特的竞争能力必须同时具有四个条件:有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如果这种资源供应充分,任何竞争对手都能获得,要想再现该公司的竞争优势也就十分简单,竞争优势也就不成为竞争优势。很显然,超额利润会吸引大量对手的模仿。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认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具备一定的阻止对手模仿的功能。鲁梅尔特(Rumelt,1987)的研究表明,在经营的过程中,企业会不自觉地设置各种障碍来防止自身优势的丧失。他引用了生物生态学的术语“阻隔机制(Isolating Mechanism,简称为IM)”,把它应用于企业研究中,并将其定义为“所有的妨碍对手获取模仿性租金的因素”。如今,阻隔机制逐渐被人们接受为保护在位企业获取租金的资源要素。鲁梅尔特的阻隔机制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表1中。

表1 鲁梅尔特的阻隔机制

决定战略定位的因素

潜在租金的来源(未预见的事件)阻隔机制

技术革新因果模糊性

相对价格的变化 沉没成本和有限市场空间

消费者偏好的变化转换和搜寻成本

法律、税收或管制的变化 消费者的生产者的学习

新发现或发明有特色的投资

由团队拥有的技术

独一无二的资源

特定的信息

专利与商标

声誉与形象

资料来源:McGee,1986,P154。

巴尼(Barney,1991)则认为,企业独特能力所表现出的不可模仿性是阻止对手的最有效办法,他还提出了以知识资源作为阻隔机制的三种途径:①企业的历史能够阻止对手的模仿,特别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发展过程是不可复制的。事实上,企业的大部分资源是难以复制的,科利斯(Collis,1991)也认为,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Path Dependency),即依赖于其独特的资源因素。 这些资源不可能立刻获得,必须通过长期的积累,此外别无捷径,比如企业的品牌、基础研究等,这是阻止对手模仿的最有效方法。②因果关系模糊性(Causal Ambiguity)也是阻隔机制的重要基础。所谓因果关系模糊性就是使潜在进入模仿者不可能弄清楚企业资源的价值究竟何在,或者不可能找出准确的模仿方法。曾经有人提出把这种模糊关系定义为资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不可理解的联系。③社会复杂性(Social Complexity)也是一种重要的模仿壁垒,而社会复杂性与因果关系模糊一样,包括企业内部经理的人际关系、经理人员与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的关系等。

上述壁垒并不能完全杜绝竞争对手的模仿,只不过延缓了对手成功模仿的时间而已。当然,企业拥有的资源如果同时存在着多种模仿壁垒,则更富价值,更有利于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策略群组(SG)理论——一种全新的解释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传统的产业组织强调产业结构是企业利润差异的主要来源,忽略了产业内部的异质性;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战略理论则过分强调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却忽略了不少的竞争者是相似的。而策略群组(注:策略群组一词是从英文(Strategic Group )翻译过来的。目前,国内有一些不同的译法,如《竞争战略》(陈小悦译)中译者为“战略集团”,而台湾的译法为“策略群组”(如洪明洲译《现代竞争分析》等),作者认为台湾的翻译更为确切,故以后均选用“策略群组”。)(Strategic Group,简称为SG )分析则弥补了前面两种分析方法的缺陷。

1.策略群组——企业间利润差异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策略群组理论认为,不同策略群组的战略定位导致企业之间产生了利润差异,流动壁垒则是这些企业之间利润差异之所以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流动壁垒主要源于一些不可见的因素,如组织气氛、技术诀窍等影响企业管理能力。

策略群组的概念是由Hunt(1972)最早提出来的,并在波特(Porter,1979,1980)那里得到了发扬光大。波特和凯夫斯(Caves & Porter,1977)观察到,同一产业内部,有些企业的表现十分相似,而有一些企业的表现却大相径庭,于是,把整个产业细分为一些不同的群体或企业簇(Cluster),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策略群组。 波特将策略群组(或称为战略集团)定义为“某一产业中,在某一战略方面采用相同或相似战略的公司组成的集团(Porter,1980)”。同一策略群组的成员面对的机会与威胁颇为相似,这些机会与威胁与同一产业中其他企业所面对的情况并不相同。在亨特(Hunt,1972)和波特(Porter,1977,1980)之后,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尽管人们对策略群组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语义上的分歧,但是,研究人员基本同意,策略群组是由一系列具有更多同质性的企业所组成的,彼此之间的影响较产业中的其他企业要大得多。多个企业被归为同一群组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一样,而是因为它们彼此之间具有可比性但又不同。事实上,策略群组并不是客观的存在,也不是企业所面临的一种人格化的竞争力量,它仅仅是研究人员为了分析的方便而假设的一种工具而已。现在,策略群组已经成为企业战略学家一个潜在的有力分析工具,它灵活地把产业组织与战略管理的研究结合了起来。。一方面,策略群组分析可以用来弥补产业组织分析中存在的不足,因为产业组织分析往往注重于产业的平均情况或者是总体情况,而忽略了其中不同群组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策略群组分析允许我们同时对多个企业的战略情况进行考察,特别是某一种类型的战略的广泛影响,而企业战略管理则偏重于对个别企业的分析(Hatten & Hatten,1987)。波特也指出,策略群组划分是针对结构分析设计的一种分析工具,它是分析产业整体与各分立的公司之间的中间参照系(Porter,1980)。从理论上来说,划分策略群组的标准应该是不同策略群组之间的差异,即战略上的差异,但是,自从亨特提出策略群组的概念以后,很少有人着墨于到底什么是“战略性的”,而且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如何划分策略群组的定论。(注: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曾列举了一系列划分策略群组的指标,它们包括:专业化程度、品牌知名度、推动与拉动、渠道的选取、产品质量、技术领先程度、纵向整合、成本状况、服务、价格政策、杠杆、与母公司的关系、与本国及东道国政府的关系等(波特,1980)。)麦吉等人(McGee & Thomas,1986)认为,划分策略群组的常用标准就是同一策略群组中的企业采用的战略在某些特征上的同质性,他们还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指标,见表2。

表2可以用来定义策略群组的指标

可控指标战略态势/战略变革

市场 价格,广告,和销售费用,产品线宽度,竞争定位,产品R&D

产品 前向/后向整合,能力利用情况;成本结构;生产过程R&D

投资 资金投资及其变化率

不可控指标

外部环境

技术

宏观经济

法律或规制结构

资料来源:McGee & Thomas,1986,P154。

2.流动壁垒——利润差异得以维持的原因

不同学者的研究都表明,进入壁垒对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这一观点后来被凯夫斯和波特(1977)进一步发展为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流动壁垒。事实上,随着策略群组概念的提出,进入、退出壁垒必然会发展到流动壁垒。

流动壁垒是产业中的一些结构性因素,主要阻止各个企业在不同的策略群组之间的移动;或称为保护成功企业不受其他企业侵犯的结构性因素。波特和凯夫斯(1977)建议,在分析不同策略群组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以流动壁垒来代替进入壁垒的概念。

波特曾明确指出,不同的策略群组在同一市场上开展竞争是完全可行的,这可以看作是对策略群组概念的一个基本补充,比如,在酿酒产业中,有些群组内部并不发生竞争,但是,的确与其他群组的企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正如纽曼(Newman,1976)所说的,“策略群组的概念被理解为市场中各个参与者和其他的人员都能够意识到的不同企业之间的不同”,流动壁垒正是为了有效降低其他群组的企业对自身造成的威胁。不同群组之间的流动壁垒被理解为产业内部的进入、退出壁垒(Caves and Porter,1977)。根据市场或供给条件,运作或财务资源的情况,流动壁垒可以表述为:“从一个群组移动到另一群组的绝对成本,或相对于在位企业而言,潜在进入者必须支付的运作成本或其他惩罚性成本(McGee et al,1986)。

流动壁垒的观念和产业分析中的进入壁垒十分类似,进入壁垒是限制厂商进入某一产业,而流动壁垒乃是限制企业在不同策略群组之间的流动。Caves & Porter(1977)认为流动壁垒是确保产业内成功的企业免于被竞争者侵入的结构因素。换言之,流动壁垒是策略群组内之结构属性,由于这些属性使处于群组外的成员很难(要花费很高的成本)进入这一群组。Cool & Schendel(1988)认为流动壁垒乃是阻碍企业任意改变其战略定位的结构力量,而Cave & Ghemawat(1992)则认为流动壁垒是在产业横截面(Cross-section )上持续维持产业内利润差异的重要因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向成功企业占有的市场流动所面临的壁垒往往比较高;反之,流动壁垒则比较低。另外,当不同企业面临的流动壁垒相对高低发生改变时,产业的稳定程度会发生变化,一般说来,成功企业设置的流动壁垒越高,产业越稳定;不成功企业设置的壁垒越低,产业越动荡。尽管这只是某些产业特有的现象,但是,人们对此观念越来越根深蒂固了。大的或高效的企业容易以更低的成本模仿或超越小企业,而小企业要攻击或模仿大企业则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大企业有时还会以低成本进入小企业的领域(在一个稳定的产业中,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因为那些竞争性比较强的企业的进入或退出,只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少量的投资。

尽管过去的研究通常认为流动壁垒是不对称的,即只保护在位企业,而不保护潜在进入者。但作者认为,这种不对称性并没有给企业造成实质上的损失。因为流动壁垒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任何一个策略群组的成员都有着其战略的特定性,以维护自身的利益不至于遭到其他策略群组成员的侵害。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策略群组都有一定程度的流动壁垒,不同策略群组不同程度地带有其自己的流动壁垒。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保护企业的流动壁垒也可能使企业处于不利之地,比如企业的品牌形象等,一个长期以高档品自居的企业如果进行向下的产品线延伸(即开始生产低档产品),极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品牌形象。

为了有效衡量流动壁垒的大小,查尔斯·卡洛尔等(Charles Carroll et al,1994)提出了MOBIUS(Mobility Barriers Identification Using Strategic Groups)法。他们假定,如果某些关键的决策因素是流动壁垒,那么,具备这些条件的策略群组中的企业则不易于流动;反之,亦然。同时,他们也考虑到了一种可能性,即在某些产业中不同策略群组之间缺少流动,但并不代表这些策略群组之间的流动壁垒就高,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流动的动机(Motivation)。

于是,萨德哈山等人(Sudharshan et al,1991)把企业变动的愿望(Desire to Change)与最终观察到的结构变动(Observed Structural Change)两个因素结合起来,用以衡量流动壁垒的大小,具体见图1。

图1 流动与变动的愿望

具体衡量的时候,可以通过对两个时期(时间T[,1]、T[,2])的不同策略群组数量(m、n)以及每一群组中的成员构成等进行比较,为了进行准确的比较,他们还提出了匹配率(Match Ratios,MR)的概念。

如果前后两个时期,产业内的策略群组数量完全相等,而且,任何一个策略群组中的企业数量都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可以认为该产业内没有发生流动行为。如果策略群组数量不等,或者是,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属于不同的策略群组,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该产业内发生了一定的流动行为。

很显然,MR[0,1]。当MR=1时,证明两个不同时期, 策略群组的所有成员都完全相同,证明没有任何进入或退出行为发生;当MR =0时,意味着两个时期的群组相比较时,没有任何一个群组中还保留有原来的成员;MR越大,说明在两个时期间,策略间的流动率越低。

三、对我们的启示

综合上述三种理论可以得出结论,对企业盈利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三种能力:产业能力(Industry Competencies,IC)、基于战略的能力(Strategy-specific Competencies,SSC)、基于企业的能力(Firm-specific Competencies,FSC)。产业能力对产业内的所有企业都是平等的,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产业能力基本相同,也容易相互模仿。但是,对产业外的企业而言,这是构成进入壁垒的重要因素。对于同一策略群组的企业来说,基于战略的能力(通常被理解为企业的独特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基本是相同的。这也是判断策略群组以及在不同策略群组之间形成流动壁垒的主要来源。很显然,并不是所有的战略都能形成一定的基本战略的能力。基于企业的能力(FSC)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开发或以远远低于市场价值收购获得。它只对特定的企业有效,它的存在最终形成了鲁梅尔特(Rumelt,1984)所谓的阻隔机制(Isolating Mechanisms),也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的利润。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利润的差异以及维持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产业、策略群组和企业,这给了我们十分重要的启示(如图2所示):

1 2……j……n合计

时1 C[,11] C[,12]………………C[,1n] N[,11]

期2 C[,21] C[,22]………………C[,2n] N[,12]

T[,1] · · ………………

的· · ………………

群i C[,i1]

………………N[,1i]

组· ………………

情· · ………………

况m

· ………………

C[,m1] Cm[,2]………………Cmm N[,1m]

合计 N[,21] N[,22]……N[,2j]……N[,2n]

注释:C[,ij]:时期T[,1]属于群组i,而时期T[,2]属于群组j的企业数;N[,1i]:所有在时期T[,1]属于群组i的企业数;N[,2j]:所有在时期T[,2]属于群组j的企业数;

图2 匹配率的计算方法

图3 产业、群组与企业效果

1.对企业流动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根据杰罗斯奇(Geroski,1991)和邓等人(Dune et al,1988 )的研究,大多数市场中进入都是普遍现象,而且,在任何给定年份中,进入和退出在不同产业间一般都表现出正相关关系,长期来看也是如此。由此可见,进入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但是进入后的增长却非常艰难,新进入企业的预期寿命都不长。换言之,进入壁垒在潜在进入者进入之前所起的作用并不大,也就是说并没有给潜在进入者造成多大的困难,但它却能使新进入者难以立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流动壁垒进行研究显得更有意义。因为进入壁垒只是保护内部人(即原有企业)并防止外来者(即潜在和实际上的新企业)的障碍,而流动壁垒则使那些占据有利地位的内部人不至于受到那些居于不利地位的内部人的侵犯。这正是有些企业虽然能够顺利进入某些行业,却不能顺利成长,而有的却能够持续经营上百年的时间的原因所在。然而,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人们对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分析已经非常透彻,但是,无论是产业组织理论还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等对策略群组层面(即流动壁垒问题)进行的研究都十分贫乏。在国内外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学者们都比较重视对进入壁垒的研究,却相对忽略对一般化的流动壁垒问题的研究。

2.研究流动壁垒问题对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这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受到宏观环境的大好形势的鼓舞,中国的企业往往是进入时一哄而上,但是没多久就会有大量企业破产退出,表现出容易进、不容易长大的特点。企业不容易长大,主要是企业自身的原因,但是,不能排除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策略群组之间的流动壁垒过高等因素。正因为如此,有必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顺利成长(流动)的环境。对潜在进入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大好的流动时机,也是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机。因为除了少数行业以外,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在位企业主动设置的策略性流动壁垒是非常低的。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流动壁垒——制度性流动壁垒,其典型表现形式就是行业垄断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妨碍了企业的自由流动。此外,还有大量半体制性壁垒的存在,如电信、汽车等行业对在位企业与潜在进入者在进入准入标准上、适用技术规范上区别对待以及行业法制不健全等。这些制度性壁垒的存在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位企业往往过多地利用其先天的优势地位对潜在进入者进行限制或者打击各种进入者,而潜在进入者为了达到进入的目的则不择手段地进行寻租。可以相信,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政府的保护不可能持久,在位企业应该主动设置必要流动壁垒,以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政府政策的重点则是:企业有流动意愿,却因为体制性原因无法流动的行业,即有效地降低各种不必要的制度性流动壁垒。对于那些潜在的流动者而言,如何绕开或回避其他策略群组所设置的各种壁垒,并选择合适的流动时机,也是一项重大决策。

3.企业应在流动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按照传统产业组织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观点,企业只要选择一个好的产业,或者在现有产业中比其他对手作得更好,就可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政府的作用就是消除那些妨碍企业进入某些产业,即阻止资源要素在不同领域之间流动的种种制度性壁垒。但是,即使消除了制度性壁垒也仅仅使企业能够进入那些流动壁垒比较低的策略群组,而那些流动壁垒比较高的策略群组仍然处于优势地位。

企业的流动就是一个不断地改变其定位,以提高自己相对于竞争对手实力的过程。只有分析清楚自身的优势、劣势,了解自己面临的竞争情况,给自己的企业一个好的定位,并使对手不易模仿,才能保证企业获得好的绩效。而所有这些完全取决于经理人员的决策,因为企业差异既表现在产业层也表现在策略群组层,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关键在于经理人员为其企业在产业及策略群组中的定位能力。

种种迹象表明,现阶段是我国企业流动的大好时机,一方面,不同产业间、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策略群组之间的利润率水平差异很大,劣势企业有流动动机;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为企业的流动提供了机会。

在一个存在明显的策略群组的产业里,在位企业比潜在的流动者和进入者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前面已经提到,在位企业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流动壁垒,为自己谋求持续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各种流动壁垒因素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如果一味地坚持过去的成功经验,迟早被外部环境所淘汰。作为劣势企业,在流动之前的一个选择就是加入哪个策略群组的问题,其根本目的就是以最低的进入成本为底价来获取最佳的利润,劣势企业既可以改善公司所在群组的结构地位或本公司在该集团中的地位,也可以加入一个处境更佳的其他策略群组,甚至建立一个全新的策略群组。

标签:;  ;  ;  ;  ;  ;  ;  ;  

战略集团与企业利润水平的差异_进入壁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