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不良反应两组都有不良反应,表现为腹泻、发热、皮疹等。参考组中有65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8.67%;研究组中有134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7.8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讨论新生儿发生黄疸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体内的胆红素代谢过程出现了问题,因此大量的胆红素在患儿的黏膜和皮肤部位聚集,导致皮肤黄染症状。人体内含有一定量的胆红素,较低水平的胆红素并不会引起混乱症状,主要是通过肝肠循环以及血红蛋白循环而得到,由于新生儿的红细胞具有较短的寿命,所以新生儿的红细胞相比成人的来源较少,因此在肝肠循环中具有大量的胆红素,当其浓度进一步升高时,导致患儿体内的胆红素浓度非常高,但是另一方面新生儿自身的循环系统发育并不成熟,所以代谢胆红素的速度较低[3],因此胆红素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排出体外,也就引起了黄疸。新生儿发生黄疸的治疗关键在于尽快将体内多余的胆红素排出体外,否则将会对患儿的生命产生威胁,特别是一些早产儿,由于自身发育缺陷再加上患儿免疫力较低,很容易引起更加严重的并发症[4]。新生儿黄疸根据发病的原因可以分为生理性的黄疸和病理性的黄疸两种,前者随着婴儿的发育会自然消退,所以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但是病理学黄疸需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多种途径,但是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率低的方法不多,其中蓝光照射方法就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蓝光照射采用一定的产生蓝光的设备,针对患儿的皮肤进行照射治疗通过光照来分解患儿体内的间接胆红素,将其转化为可溶于水的一种衍生物,不仅对人体没有毒害作用,而且可以迅速溶于水经过肾脏排泄出体外,能够有效预防胆红素脑病的病情发生和发展。接受蓝光照射要满足一定的蓝光照射适应症条件,通常情况下若足月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指标超过205微摩尔/升,超低出生体重儿的血清胆红素指标超过85微摩尔/升那么就需要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方法[4]。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作用机制为,胆红素有不同的化学异构体,人体中的结构为脂溶性胆红素,因为胆红素分子周围都是疏水基团。蓝光照射主要利用的是蓝光的作用,该光线的波长为400-480nm[5],这一波长恰好符合胆红素的吸收光谱。因此,在蓝光的照射下,人体内的胆红素就会吸收光线发生化学变化,从脂溶性胆红素变化为可溶于水的胆红素,由此一来,原本不溶于水的胆红素开始溶于水,能够在循环系统中溶于尿液、体液和胆汁中,所以可以对黄疸症状起到缓解作用。本次实验中,两组病人都进行了间歇性的蓝光照射,不同于持续照射,间歇照射可以减少不良反应,例如发热、腹泻等。尽管临床上的研究已经证实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较好,但是蓝光照射也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一定的副作用,因为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导致一些中间产物生成,从而引起了一些不良反应。另外一方面,新生儿的各项器官组织发育并不健全,其胃肠道和体温中枢相比成人发育仍然欠缺,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引起皮肤及胃肠道不良反应。那蓝光照射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和患儿皮肤之间的距离,尽量保持在60厘米以内,控制合理的照射时间。如果照射距离过短或者时间过长都会引起患儿体表的温度显著升高,导致出现发热的临床表现。除了以上注意事项外,在进行蓝光照射时同时要控制治疗室内的湿度、采光度等,为治疗提供最佳的环境。医生在开始蓝光治疗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前将暖箱预热,为患儿佩戴保护性眼罩以及其他防护措施,避免损伤患儿的生殖系统和视网膜。光疗过程中会消耗热量,要及时为患儿补充水分,避免水溶性物质刺激胃肠道,预防发生腹泻。两组在蓝光照射的同时加用了白蛋白,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效果[6]。白蛋白能够增强蓝光照射疗效是因为,白蛋白是临床常见的胆红素载体,但人体内的白蛋白的结合能力远远低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时,没有和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就会一直处在游离状态,其较小分子量导致其很可能穿越血脑屏障损伤脑细胞。此外,水溶性的胆红素结构并不稳定,因此很容易再次转化为溶脂性胆红素,这样就导致蓝光照射的治疗效率降低[7]。如果能够增加水溶性胆红素的稳定性则可以大大提高蓝光照射的治疗效率,而白蛋白就起到了稳定水溶性胆红素的作用,它能够有效阻止水溶性胆红素转化为脂溶性胆红素,同时可以增加水溶性胆红素。因此,静脉滴注白蛋白可以减少血清游离胆红素含量,促进脂溶性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胆红素,增强水溶性胆红素稳定性,提高蓝光照射治疗效率。在蓝光治疗的过程中要对患儿的治疗和情况变化进行密切监视,治疗期间每天对胆红素的指标进行监测。由于皮肤组织中的胆红素在治疗后首先消退,因此若准确判定患儿的胆红素需要抽取血清进行判定[8]。治疗后测量患儿的体温,如果超过38摄氏度就要进行降温治疗。由于蓝光照射会导致患儿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所以在蓝光照射治疗后,需要适当补充水分和饮食,避免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蓝光照射前注射鲁米那能够起到一定的临床疗效,同时还可以减少皮肤破损和摩擦的并发症。如果患儿出现了抽搐或者尖叫等症状,要及时进行治疗。结束蓝光照射治疗后,注意检查皮肤是否发生了炎症或者损伤,避免新生儿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目前的研究认为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这并不代表完全没有副作用,通常情况下治疗过程中会导致患儿的体温异常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蓝光照射结束后患儿的体温会自行降低。另外在治疗期间一些患儿出现腹泻等并发症,随着治疗结束腹泻的症状也会消失,这是因为蓝光照射过程中产生的分解产物对肠道产生刺激导致腹泻发生。另外,患儿还可出现皮疹的并发症,主要表现在面部以及躯干部分出现皮疹,当皮疹消退后皮肤表面不会留下痕迹。以上副作用是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症状,在治疗前医生要将相关副作用告知家长,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8%,参考组为95.3%,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胆红素无显著差异,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比治疗前得到下降,研究组和参考组的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两组都有不良反应,表现为腹泻、发热、皮疹等。参考组中有65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8.67%;研究组中有134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7.8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间隙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均较好,间隙性蓝光照射的不良反应率较低,推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参考文献:[1]伊明江·达吾提.不同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临床指标观察[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07(09):621-622.[2]Jiao Yan, Jin Yuting.An analysis on treatment effect of blue light phototherapy combined with Bifico in treating neonatal hemolytic jaundice[J].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2018,08(01):25-26.[3]董孝云.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及临床指标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04(03):94-95.[4]Ai Lin.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Yinzhihuang granules, Blue light irradiation combined with Bifid Triple Viable Capsules for neonatal jaundice treatment[J].海南医科大学学报(英文版),2016,23(03):150-153.[5]张佳.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静脉滴注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18(21):21-22.[6]Jiang Yun.Clinical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and continuous blue light irradiation on neonatal jaundice[J].Primary Medical Forum, 2016,20(27): 3770-3771.[7]Li Xuefeng.Comparative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mittent or continuous blue light irradiation on neonatal jaundice[J].Contemporary Medicine, 2016,19(22): 110-111.[8]王伟玲.持续性与间歇性蓝光照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内蒙古中医药,2017,08(11):67.
论文作者:王树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1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7
标签:胆红素论文; 蓝光论文; 黄疸论文; 新生儿论文; 患儿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白蛋白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11月22期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