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传统美德缺失的调查与思考_中华传统美德论文

中小学生传统美德缺失的调查与思考_中华传统美德论文

关于中小学生传统美德失落性表现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传统美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我们采取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对武汉市工业社区、农业社区、商业社区、科教社区的13所中小学共113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总体而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它常常地积淀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和意识里,成为中华民族群体的习惯性人格模式和心理定势,不管人们自觉不自觉、承认不承认,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每一个中国人,包括中小学生。因此,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在当代中小学生身上存在着继承性的一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部分学生身上确实又存在着失落性的一面,并且从学生整体情况来看,还呈现出某种弱化的趋势。为此,本文着重对其失落性表现进行报告和分析,以说明在中小学生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希望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及其研究的重视。

—、当代中小学生传统美德的失落性表现

近几年来,经过党和国家的倡导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中小学生的传统美德观念与行为表现的失落状况有所好转,但是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还没有发生重大的根本改变,仍然存在一些偏离传统美德要求的失落现象。

(—)美德认知鲜少,传统情趣淡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其物化载体来说,有历史文献、民俗书画、民间谚语等,但现在的中小学生很少有兴趣主动接触它们。因此,不少中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陌生的、缺乏的。我们从小学四年级至高一年级语文、历史、政治(思想品德)教材中,摘录了体现传统美德最基本最常见的名人名言,如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求学生填空回答(问卷调查学生共817名)。结果学生答错或未答的合计比率分别为:18.35%、19.78%、22.47、40.03%、30.80%、35.49%、53.57%、43.75%、47.32%,表明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其传统美德认知水平较低,传统美德名言识记很少。

从情趣上说,不少中小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美德是疏远的、冷淡的,认为那都是一些历史陈迹,与现实生活距离太远,不合时宜。对中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感兴趣:不少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传统艺术不读不看不听,不想欣赏,不会欣赏,更谈不上倾心钟情。对中国的传统年节则知之甚少,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对2个班105名学生进行调查,有60%的学生不知道或说不清端午节和中秋节的准确时间,有80.95%的学生不知道或说不清这两个节日的来历,从而影响了对这些名著、艺术和年节中蕴含的传统美德的吸纳。相反,他们对异域文化、外国文化则津津乐道:许多学生喜欢阅读反映异域情趣的书报杂志;迷恋于西方的民俗节日,诸如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问其节日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他们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说得一清二楚,可谓记忆深刻,从而自觉不自觉地认同了其中的道德观念。他们对中西两种文化的态度和情趣迥然不同,二者形成强烈的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二)孝亲观念扭曲,敬长行为缺失

传统美德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孝奉双亲,尊敬长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调查表明,尽管多数学生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懂得家里有好吃的食物应留一部分给长辈吃,但是不少学生认识与行为脱节,孝亲敬长行为缺失。有些学生在家里,一不顺心,稍有不满意就顶撞父母,辱骂老人,甚至出逃或以出逃相威胁。有极少数学生不仅反对父母的管教,而且公然扬言等父母老后,再来整父母。据对3个班级162名学生的调查,其中有34.57%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有上述行为表现,有59.65%的学生很少体谅父母的辛劳而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社会上缺乏敬老公德的行为(如乘车不让坐,甚至与老人争抢坐位)则已司空见惯。而另一方面,由于受文化传媒、影视作品和社会丧葬现实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孝亲观念与行为发生扭曲,表现在对长辈生前尽孝不足,而长辈生后却跟随家人参与厚葬、迷信等祭祀活动,清明节上坟祭奠,要供放祭品、焚钱敬魂、烧香磕头等等,不一而足。调查表明,有98.10%的学生参加过此类活动。

(三)节俭美德淡忘,消费行为偏常

勤劳节俭、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今天的中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明显地出现滑坡现象。根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平时手中少的有三五元钱,一般达十元左右,高的则达到一二百元。一个班春节后关于“学生口袋里压岁钱有多少”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班学生收到的压岁钱,最高达1600元,最低有100元,平均四五百元。据了解,学生收到这些钱后,有的打游戏机、打台球,有的买名牌服饰,有的购买电子游戏机等,极个别学生连续三天上“好来屋”餐厅大吃大喝。很少学生想到存入银行、为亲人或他人献爱心等。据对81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学生的衣食住行用等物品中,有名牌产品的占63.28%。根据四位班主任观察了解,少数学生身上从头到脚穿戴着的名牌服饰,总价值少则2000余元,多则高达4000多元。访谈调查发现,不少学生穿戴名牌服饰是彼此炫耀、相互攀比的结果。他们认为穿差了,遭别人的笑话与白眼,于是也不考虑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就向家长索要,节俭美德精神淡忘。至于学生饭后丢包子、倒饭菜等浪费行为,则比比皆是。

(四)义利认识模糊,价值观念歪斜

许多学生不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义利观念,不懂“见利思义,义而后取”的道理。从对81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有12.85%的学生不顾现实,无条件地追求“工作高雅、舒适、工资高、福利好”的职业价值取向;有21.54%的学生片面强调选择职业要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问题上,也认同索取与奉献相当。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学习目的陷于个人主义的误区:一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无用,文化程度不高照样可以赚大钱,照样可以生活得潇洒。他们由于认为学习对个人没有好处,因此缺乏学习动力,厌学情绪严重,旷课逃学习以为常。特别是位于商业区的一般学校的学生,这种状况比较普遍。而另一部分学生,即重点学校的学生则相反,他们有一定的学习动力,但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我们对2个重点班113名学生的调查显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而优则仕”的封建功利主义思想有所抬头。在回答“你为什么学习”的问题时,有21.24%的学生选择了纯个人目的的答案,还有3.54%的学生直接选择了 “出人头地”、“光耀门庭”的答案,据观察了解,持这种学习动机的学生,其学习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封锁学习资料、拒答同学询问等现象。

(五)交友志趣粗俗,友谊格调不高

不少学生不知道“以友辅仁”、“贵在相知”、“交若淡水”的优秀传统交友原则,不懂得友谊应该建立在高尚的目的之上,要重在互相砥砺、规劝过失、取长补短。相反,他们可以随意结交“马路天使”,把友谊建立在吃喝玩乐的基础上,哥们义气甚浓,信奉“请吃请喝真朋友,有难相助铁哥们”,认为结交朋友就有势力,在社会上不吃亏、玩得开。有的甚至受坏人引诱唆使,导致违纪违法行为的产生,如他们被教唆而同时吃“舒乐安定”等安眠药,尝试软性毒品的食吸体验,在班上以疯装邪,打同学、闹课堂,还结伙“洗”同学的荷包(即勒索同学的钱财、物品)等等。

(六)科学精神失落,迷信思想泛起

中国的优秀传统道德,历来重视现世人生,不信鬼怪,主张谋事在人和上下求索。然而当代部分中小学生由于好奇心、猎奇欲的驱使,触及到社会上的命相文化、鬼异文化、神秘文化,而他们又缺少科学地识别、分析、评价这些文化现象的能力,因此,在他们天真无瑕的心灵上,不同程度地受到陈腐传统文化的冲击和侵蚀。据在2所学校121名学生中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4.21%的学生读过或大略读过手相、面相、星相方面的书籍;觉得书中关于命相的述说有趣味和有点趣味的学生合占91.74%;相信和有点相信书中关于命相说法的分别占10.74%和52.07%,不相信的占37.19%,本人在街上请人算过命的占15.70%。说明迷信思想和习俗在中小学生中泛起,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背离表现。

二、中小学生传统美德失落的原因

我们认为,中小学生传统美德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宣传文化战线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其作用认识不足,正确宣传不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长时期“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和改革开放后一个时期出现的民族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文化界、学术界都曾一度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道德的地位和作用缺少科学评价的现象,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毛病。即使持科学分析态度的人们,也只是笼统地抽象地加以评说,对其精华与糟粕缺乏具体的科学剖析和文献整理,从而影响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美德的研究和宣传,也使我们教育界受到不良的干扰。比如历次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对语文、历史、政治(思想品德)课程中体现传统美德的内容和篇目取消得太多,因而导致建国后新生一代接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文献太少,影响了青少年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知和学习。

(二)中小学生对体现基础道德文明的传统美德教育,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都缺少具体指导,实施举措不力。我们过去的德育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也确实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的倾向,学校的教育、特别是德育常常远离他们的实际生活,空洞说教多、切实指导少,普遍号召多、具体落实少。教育内容、要求和措施往往与他们的日常行为相脱节。因此,使得许多极为平常的做人道理,学生们都不懂,也就不知道怎样去行动。而我国的传统美德就是讲做人的道理的,是基本的行为规范,比如当前《新三字经》中概括的:父母呼,答不缓;父母教,须敬听;出必告,返必面;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不坐;称尊长,不呼名;长呼人,即代叫;路遇长,要行礼;尊长前,声要低等等都是说的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是为人处世应该恪守的礼仪和规范。但有一个时期,人们都以为是小事情,有的还误认为是封建礼教,忽视或者不赞成对中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与指导。

(三)社会文化传媒(包括商业广告、商品命名等)崇洋媚俗的时尚性误导,也是造成中小学生传统美德失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有不少文化传媒有意无意地在社会生活中倡导西洋化,压抑中国化;弘扬民族精华少,渲染民族糟粕多,导致中小学生对中国文化和道德的迷盲。比如现在的企业和商品,竞相以欧美语词命名,以“洋名”为“雅”,以“中名”为“俗”,以西洋装璜为“美”,以民族装璜为“丑”,商业文化已经形成西洋化潮流;贺年片、明信片、生日贺卡等都要印上圣诞花树、圣诞老人等欧美文化标识,配以西洋祝福语。又比如宣传面相、手相、星相等占卜术的图书和不加改编、整理的《增广贤文》、《治家格言》等旧时的蒙养教材充斥文化市场,个体书店的门前公然挂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对联,影视作品大肆渲染厚葬等民族劣根性的糟粕,不少文化传媒以欣赏、褒扬的语气宣传“大款”富豪的风度气派和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上述种种文化现象的泛滥,显然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分有害,给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灵抹上了灰色的阴影。

(四)社区和家庭缺少健康有益、情趣高雅的民俗活动以及家庭缺少正确的教育,也导致中小学生传统美德的缺失。在家庭,家长宠爱、娇惯子女,比如不少家长宁肯自己吃苦点、穿旧点、用差点,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风光点、潇洒点、气派点,这种心态十分普遍,从而助长了孩子高消费行为的滋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忘却。在家庭、在社区人们积极地宣传中国的优良民俗风情不够,诸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民俗传统节日,未能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高雅健康的民俗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念、亲情观念和故土观念,陶冶学生热爱祖国、孝奉亲人、眷恋故土的美好情感。因此,当代中小学生对中国的传统年节和民俗活动不以为然,不甚了了。而说到清明节,人们由于受到鬼异文化的消极影响,形成了不健康的祭奠习俗。近年来,每年清明节丧葬祭祀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狂热程度,这是一种退归中国陈腐文化传统的现象,实质上是封建迷信活动的沉渣泛起,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已经造成了极为有害的负面效应。

三、改变中小学生传统美德失落现状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的传统美德失落现象,确实是比较严重的,广大教育工作者都为此而忧心忡忡,不少同志在感慨之余也作了一些反思。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全面地认真地领会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提高对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认识。

一切从事宣传文化教育工作的同志,决不能认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发思古之幽情,是厚古薄今、颂古非今之举,更不能认为是重蹈儒学旧辙,恢复礼教传统。要坚决克服“古董论”、“过时论”和“不谊论”等糊涂观念,清醒地认识,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道德精华之总和,决非简单地等同于儒学;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也绝不是用单一的非科学的儒学传统来铸塑中小学生的灵魂。应该充分认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传统美德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基础道德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秩序,促进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现在党中央已经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和李岚清副总理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并把这个要求写进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等文件之中。我们要以党中央一系列文化为指针,明确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大意义,组织力量,加大对传统美德及其教育的宣传和研究,推动传统美德教育在中小学校广泛持久的发展。

(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主动与有关宣传文化部门联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宣传文化部门进一步改进社会文化宣传工作,营造和优化传统美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文化传媒的指导,正确宣传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现代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不能毫无分析地、无条件地颂扬西方文明,而有意无意地贬抑中国文明;不能割断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现代道德与传统道德的联系,无区别、无选择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道德)。宣传文化工作者要采取拍摄影视剧、录制广播剧以及其它艺术形式,宣传、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传统美德教育氛围。在许多具体问题的处理上要认真地进行研究,考虑怎样做既有利于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和运用,又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弘扬。比如酒店、商场、娱乐厅、摄影宫等不应该都热衷于西方裸体雕像来装饰门面,也可以选用中国敦煌的飞天艺术像作装饰,这样做同样是高雅的艺术装璜,而且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必去追赶西洋化的时髦。又比如对宗教活动设施的建设与传统美德人文景观的建设,宣传文化部门应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宗教政策和文化政策的导向,不能一味重视前者的建设,而忽视后者的建设。据我们了解,武汉市黄陂县木兰山、木兰湖的开发兴建,体现“木兰”传统美德精神不够,应该在贯彻宗教政策的同时,遵照党的文化政策,着重加强与“木兰”传统美德故事相关、讴歌“木兰”传统美德精神的人文景观的建设,更好地发挥旅游景区景点的教育功能。

文化和商业管理部门,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采取具体措施,抵制和消除影视书刊的不良影响。我们认为,对黄色文化、白色文化,诚然要坚决查禁;但也不可低估黑色文化和灰色文化在中小学生潜意识中的消极影响作用,绝不能听任黑色文化和灰色文化泛滥成灾。

(三)要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文化现象,正确对待社会各种文化传媒的影响,增强抵制社会消极文化侵蚀的能力。

目前在社会上、在家庭里都出现如前所述的向中国陈腐道德文化退归和向西方道德文化趋同的现象,导致不少中小学生应时从众地参与这类文化活动,从而产生对中外道德文化(包括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未及继承,却接纳了中外道德文化(包括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不少糟粕的现象。我们各级宣传文化和教育部门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必须负起责任,加强社会调控和思想教育。注意引导学生科学分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区分良莠,识别精糟,防止中国陈腐道德文化对中小学生的侵害。对西方道德文化,同样也要进行辨析,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的道德文化,又要引导他们批判和抵制西方腐朽的道德文化,避免步入“全盘西化”、“全面趋同”的误区。

我们一定要提倡科学精神,提倡传统美德精神,指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点和道德观点,切不可盲目仿效古人和洋人参与那种非科学、非道德的精神生活体验。当前还要特别注重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义利观”、“勤俭观”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生活现象,批判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反对引导学生不切实际地、不顾客观条件地去追求高消费生活方式。要教育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奉献与索取、创造与享用、欲求与节制、致富与勤俭的辩证关系,发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明天,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四)学校和社会都要研究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实施可操作性的教育举措,逐步推动传统美德教育的普遍开展。

目前全国各地区进行都在作这方面的探讨和尝试,这是十分可喜的。我们的中小学校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科渗透、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等途径,充分发掘和运用传统美德教育资源、特别是地方人文教育资源,采取讲解法、阅读法、演讲法、竞猜法、表演法、讨论法、游览法、参观法、访问法、鉴赏法等方法,向学生宣传和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普及传统美德适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社会各界和社区街道也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年节的时机,举办各种健康有益的传统民俗活动,并注重吸引和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参加。

学校和社会组织的这些活动,都应具有民俗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体现潜移默化的教育原则,融入社会主义时代的精神,要有利于中小学生从中感知、体验和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传统美德沁入他们的心田,内化成长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光照千秋。

标签:;  ;  ;  

中小学生传统美德缺失的调查与思考_中华传统美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