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20世纪社会主义倒退的根本原因_斯大林论文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20世纪社会主义倒退的根本原因_斯大林论文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20世纪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大林论文,根本原因论文,挫折论文,模式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纪之交,回顾20世纪的社会主义,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兴盛、发展和挫折?如何看待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与社会主义的挫折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如何看待邓小平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这一系列问题,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20世纪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如何看待苏东剧变给社会主义带来的挫折

纵观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程。它既有轰轰烈烈的高潮时期,也有遭受挫折的低潮时期。一方面,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理论,从理论变成实践,从一国实践变成多国实践,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出现了四次历史性飞跃。可以说,从来没有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像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那样能够冲破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具有改变旧世界的巨大威力,在如此大范围内改变了旧世界的面貌;从来没有任何一种科学理论能够具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那样强大的生命力。不管是资本主义的理论学说,还是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都不能诋毁、阉割马克思主义的灵魂,都不能阻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传播和胜利。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大发展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走入低潮。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苏东剧变为标志,世界社会主义走到了谷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经历了70多年以后,在外界没有派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自己竟那样静静地消失了。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纷纷更名、易帜,接踵而至的又是华约解体、北约东扩,资本主义呈咄咄逼人之势。一时间,马克思主义消失了,不行了,社会主义失败了,甚嚣尘上。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20世纪所遭受到的自它产生以来从未遭受过的重大挫折和严峻挑战。

恩格斯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重视历史,就是以唯物史观和辩证的方法分析历史,找出历史演进的逻辑和规律。列宁说:“无论过去和将来,我们的力量都在于,我们对最惨重的失败也能给予十分冷静的估计。……如果昨天的经验教训没能使我们看到旧的方式方法的不正确,那么我们今天就决不可能学会用新的方式方法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列宁全集》,第42卷,226页)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遭受挫折并不可怕, 关键是找出遭受挫折的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看到旧方法的不正确”,“学会用新方法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摆脱困境,克服困难,重新振兴。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把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同社会主义等同起来,也由于社会主义在变为实践的过程中,特别是二战以来相继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都照抄照搬了苏联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因此,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垮台的时候,人们也就误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这是很自然的。是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和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这时,人们才认识到,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只不过是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一种模式,它的失败,决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二者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如此,但我们认为,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的确是20世纪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教条主义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主观原因

任何一种社会模式的出现和形成,都是历史的产物。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出现和形成,也绝非偶然,有其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形成的。这里抛开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产生、形成的客观原因不谈,只谈其产生、形成的主观原因。

列宁从十月革命后,开始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从1918年到1920年,列宁领导苏维埃俄国依靠自己创建的红军,在同白军和协约国干涉军的三年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同时进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实验。列宁的伟大在于,他一旦发现这种按照马、恩设想“试图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的做法,在实践中碰壁之后,就果断地坚持理论服从和服务于实践的原则,从1921年开始,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就是说,十月革命后,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提出了两种思路: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从列宁当时的论述来看,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否定。而且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就一种思路而言,并非权宜之计。它不仅适用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其基本点也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然而,列宁1924年逝世后,斯大林作为最高决策者没有沿着新经济政策思路继续前进,而是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的思路,进而产生、形成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这决非偶然,而是由于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教条主义的理解与战时共产主义的思路相吻合的必然结果。

从研究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出发,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人们通常用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来加以概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说:“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419~420页)这就告诉我们,后人在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特征时,要注意:第一,必须联系他们提出这些特征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第二,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联系本国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否则,即使照抄照搬他们的原话,也会把他们的科学结论变得“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斯大林不幸而被恩格斯言中,他在建立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时候,他在照抄照搬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论断的时候,既没有联系马恩提出这些特征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也没有联系本国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严重地脱离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不符合本国实际。这就是他的教条主义。理论的片面,必然导致实践模式的畸形。正是由于他对马克思主义这种教条式的错误理解,使他选择了被列宁所摒弃的战时共产主义思路,进而产生、形成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这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得以产生形成的主观原因。

三、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违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不符合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其垮台是必然的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照抄照搬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等。因此,既不能把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完全对立,也不能完全等同。但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这种教条主义的简单照搬实际是对它的误解和违背。正因为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中照搬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科学因素,尽管这些科学因素的应用超越了国情,但它仍然极大限度地调动了苏联人民的积极性,加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粗放经营的方式,适应了当时苏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使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能在短短15年内实现工业化,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这种历史作用是有限度的。当社会生产越来越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时,这种以重工业为重点,以粗放经营为经济增长主要手段的发展战略,以及与此相应形成的所有制过分国有化、忽视市场机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违背经济规律、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这就妨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赶上时代步伐。苏联经济自60年代中期以来,呈直线下降趋势,直到这种模式彻底垮台,是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严重脱离国情,不符合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

四、未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垮台的理论原因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垮台,是若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未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则是最根本的原因。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未搞清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就意味着这种模式的社会主义没有解决自身的科学定位问题。所谓“定位”问题,就是这种模式的社会主义自身“质”的界定不清楚。“定位”问题不解决,在实践中就带来三个不能正确对待。

第一,不能正确对待自己。

“理论的价值在于揭示生活中的全部矛盾”。(列宁语)由于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没有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理论问题,就不能正确地揭示和解决当时苏联社会自身实践中存在的矛盾。“什么是社会主义”不清楚,也就是社会主义的“质”的界定不清楚。在纵向上,就不知自己定位于何处,实践中既不明确自己按照什么方向发展,也不明确自己处于何种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不清楚,实践中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走了邪路,就无法校正;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清楚,在横向上未能界定自己的位置,就意味着这种模式没有解决“量”的积累问题。一种事物既无自己发展的正确方向,又不能进行“量”的积累,如何发展壮大?因此,“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未搞清,就是这种模式如何巩固、发展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而如何巩固和发展的问题恰恰关系到这种模式的前途和命运。的确,斯大林模式搞了70多年,它取得的成就,它在二战中所显示出的强大威力,从20—30年代到60年代,它在世界上的影响,它给予资本主义世界所带来的威慑力,举世皆知。然而,它竟然令世人惊叹地自行消失了。这就足以证明,尽管这种模式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然而不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如何巩固和发展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就终难避免垮台、失败的历史命运。

第二,不能正确对待封建主义。

在前苏联这样一个具有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影响、缺乏民主传统和民主政治文化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一个重要问题是要正确对待封建主义。也就是必须彻底铲除封建主义,尽快地消灭和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流毒。

由于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未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就不能划清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界限,致使很多封建主义的东西改头换面、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中来。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权力高度集中、个人专权、个人崇拜、迷信盛行、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长期突出阶级斗争、政治高压、把“克格勃”当作维持这种模式和体制运行的重要手段等等,无不打上封建主义的印记。这种封建主义,使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成为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封建主义是促使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最终走向覆灭垮台的祸根之一。所以,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消灭封建主义,不铲除、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流毒,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

第三,不能正确对待资本主义。

根据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直接的历史前提。而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比资本主义更先进、更合理、更优越的新型的社会形态。所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否定关系。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一方面要推翻否定资本主义中必须推翻否定的东西;另一方面,还要继承利用资本主义中应该继承利用的东西。

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不是原来马克思所预想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而是产生在经济文化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足甚至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现今,资本主义尽管屡遭危机,但没有灭亡,在世界上仍处优势地位。这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共处与竞争的“一球两制”局面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存在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就是一个事关社会主义能否巩固发展的大问题。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列宁说:“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的。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选集》,第4卷,510页)可见,列宁提出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然而,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由于未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路线上,违背了列宁的思路,搞教条主义,急于求成,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和小生产。1926年才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8年10月才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29年就决定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1930年对资本主义全面进攻,1936年就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不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逐步改变生产关系,而是用行政手段和从上而下的群众运动来加速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迂回道路,而是通过消灭资本主义和小生产搞直接过渡,尽快实现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要达到的“社会主义”。结果,欲速则不达。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越到后来越暴露出违背经济规律、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最后,终难避免垮台失败的命运。

利用资本主义的另一方面就是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

列宁特别重视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强调“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列宁全集》,第41卷,167 页)列宁在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时提出了一个公式:“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34卷,520页)从列宁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列宁是如何对待外国资本主义的。然而斯大林执政后,由于他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教条主义的理解,在实践中未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理论问题,就使他不仅没有沿着列宁提出的正确思路前进,反而提出了“资本主义总危机”和“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理论。斯大林和苏共都认为苏联的体制是最好的体制,“有充分生命力”。正是他的错误理论割断了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如果说,二战以前帝国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包围封锁,使其不具备同外界交流的条件的话,那么,二战后情况就不同了。但直到斯大林逝世,他的错误理论也没有任何改变。这就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发展经济上处于闭关自守的境遇。不仅苏联也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科技和经济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及早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潮流的兴起,经济和社会发展先后都陷入困境。这种跟不上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因而经济发展缓慢的体制必然被时代淘汰。

五、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简单评述和社会主义的振兴

历史上大概还不曾有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在外界未派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就悄悄地自行消失了。作为人类历史上不同于一切剥削制度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宗旨本来是为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服务的,但是,当莫斯科红场上的红旗降落时,苏联人民对此表现出来的麻木冷漠、与己无关的神情,的确令人震惊。这不能不是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由于产生、形成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而引发的一大悲剧。

那么,应该怎样评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呢?

如前所述,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生和形成,有当时的客观原因。它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取得了20—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战胜了德国法西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占世界第二位、在综合国力上惟一可以和头号强国美国相抗衡的大国。

但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有着严重的缺陷,不是一个理想、完善、成熟的社会主义模式,也不是一个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佳形式。正是这些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化,其弊端愈来愈清楚地显示出来,导致这种模式的最后垮台。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虽然是当时的一种选择,但不能说是惟一选择。因为,列宁1924年逝世后,新经济政策仍继续实行,直到1928年,因斯大林把它看作是权宜之计,才将其终止。这就是说,斯大林本来应该顺延新经济政策,继续前进。他非但没有,反而提出了与新经济政策相违背的、旨在建立他自己理想中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一系列理论,并将其付诸实践。所以,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最终形成,当时的历史条件固然起一定作用,但斯大林主观决策也不能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我们能否这样说,如果斯大林当时能顺延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路,是否能取得比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更巨大的成就,从而也就能避免垮台的命运呢?

然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不可挽回地垮台了,消逝了。它留给共产党人的思考是沉痛而严肃的。恩格斯说:“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458页)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从什么地方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中学习来得更快,更能使自己尽快地聪明起来。对20世纪社会主义的兴盛发展和曲折进行深刻反思,是摆在每个共产党人面前的职责。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失败这个残酷的事实使人们很自然地提出:苏联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不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如果是,它为什么会失败?如果不是,它又是什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就这样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提了出来。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一针见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洞察力,抓住了“关键是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理论问题。只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兴亡,证明了20世纪的社会主义是以不成熟的形式出现的。这种不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在理论上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科学论断,为21世纪社会主义走向成熟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仅如此,现在要回答“马克思主义到底还有没有用”、“社会主义到底行不行”这样的问题,只有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用其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典型事例来证明。因为人们总是通过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来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所以,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巨大意义,不仅仅在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不仅仅在于为中国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更主要的是为社会主义的重新崛起、巩固、发展、振兴找到了一种为中国20年改革开放实践所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机制。正是这种机制,能使社会主义从挫折和失败中摆脱困境重新崛起;正是这种机制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让这种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完善和定型化,那么,就等于向全世界昭示社会主义有强大生命力。如果说“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使社会主义“山穷水尽疑无路”,那么,邓小平理论则使社会主义“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邓小平理论,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划时代的新贡献——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创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这样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之日,就是社会主义重新振兴之时。因为,我们已经从中国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看到了希望和曙光!

标签:;  ;  ;  ;  ;  ;  ;  ;  ;  ;  ;  ;  ;  ;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20世纪社会主义倒退的根本原因_斯大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