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论文

用大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高 莹

【摘要】 用大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文化交流与文化对话的现实需要,不仅能够真实地展现中国形象,还能推进中国故事走向世界。大众文化具有流传度高、参与度高、传播度高等多重优势,通过大众文化所产生的文化认知、文化定位、文化创意、文化传播等,能够促进中国精神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 大众文化 中国故事 全球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往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更倾向于“高大上”“古良全”。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并不只有“阳春白雪”才能登上大雅之堂。作为一种较容易被接受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已广泛存在于各国的对话交流中。当前,大众文化依托现代传播媒介,通过商业化运作,已经成为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大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能够真实地展现中国形象,也能够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认知层面:寻求价值共识

通过大众传媒传播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元素,将会对国民尤其是青年群体产生较大的影响。不管是影视剧、流行音乐,还是动漫、文学作品等,都具有引领潮流的作用。面对多元化文化渗透、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相互影响的情况,如果能够形成价值共识,构建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则更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比如,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差异、文化误解、文化偏见、文化霸权等时有发生,对文化交流造成了挑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化的异质性是一种良性的状态,并不会引起矛盾,但是文化冲突背后的价值观冲突,往往会引起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矛盾。对此,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一是要促进审美价值认同。大众文化审美认同实现的前提,在于尊重和接受中外的审美差异。不同审美主体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审美看法。因此,要想更好地展现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大众文化传播必须要因地制宜、入乡随俗。比如,大众文化产品的创造可以结合中外文化背景。二是要促进道德价值认同。审美经过感性的认识之后,势必要达到理性的道德层面。而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过程中出现的共同道德价值,不同于文化冲突、文化霸权,它表现出一种情感上的优秀精神,能够得到不同地区人民的认同,有利于大众文化传播。三是要促进伦理价值认同。伦理与道德紧密相连,而中华文化的伦理价值与很多国家的不谋而合。

文化定位层面:对接受众需求

出于对市场规律的把握和对市场需求的迎合,文化产品往往表现出同质化的一面,导致跟风情况日渐突出,影响了中国故事的传播。因此,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首先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要了解受众需求,做到文化与商业的完美融合。

斯里兰卡“星光蓝宝石”经过琢磨,通过放大镜可细细品味宝石中的“灿烂星光”。此外,在暗光下,普通的深蓝宝石显现为黑色,而优质的斯里兰卡蓝宝石在任何光照下都会保持本色。

当前,随着全球对话交流的不断增多,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虽然是文化大国,但并不算是文化强国。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抄袭现象的存在、作品个性与创新缺失等,都造成了文化产品质量整体不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遇冷等问题。比如,使用价值突出、审美价值缺失导致庸俗化、媚俗化现象出现,不利于文化产品的推广和宣传。为了向海外观众提供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大众文化产品,必须要锻造精品,力求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文化创意层面:锻造文化精品

一是对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的产品进行正规制作。通过对大众文化产品的质量进行把关,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从而激发海外观众的兴趣。比如,《汉武大帝》《大秦帝国》《康熙王朝》等电视剧传播的就是中华丰富的历史文化。二是结合西方社会的现代性文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产品。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处世哲学,包括儒家仁爱、道家无为等,以及西方现代性思想,充分融入到大众文化产品中,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基础。三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省并行,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冲击。中华传统文化是神圣的、和谐的、崇德的,以歪曲历史博得观众眼球的作品必然不会成功,对讲好中国故事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应予以杜绝。

一是深入挖掘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资源,推动大众文化产品创新。要对有限的产品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创新,提高大众文化产品的可读性、可看性,深化其内涵和价值,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二是技术与审美相融合,坚守文艺创作规律。大众文化产品的传播不仅要依赖工具媒介,也要依托审美价值与人文关怀。只有将技术与艺术充分融合,通过技术展现艺术,才能提高大众文化产品的质量。三是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大众文化产品的价值导向。当代大众文化产品具有目的性、商品性、集体化、标准化、配方化、娱乐化、平面化等特征,但无论是哪种特征,都无法改变大众文化作为平民文化的本质。为了锻造文化精品、展现中国形象,夯实人民基础非常重要。因此,可以通过朴实真诚的作品向海外观众展现人民大众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让其认识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

持续性的资金保障几乎是所有民间儿童救助组织面临的最大问题。现有的民间儿童救助组织资金来源,一是以某个企业或其他营利组织为资金来源,二是依靠社会捐助,包括国内和国外捐助,而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还不稳定,经费短缺是这些机构面临的最大难题。与此同时,政府对民间组织的监督体系尚未完整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缺乏,各种侵害公益财产的“公益腐败”案件频繁发生,打击了公众的捐款热情并降低了民间组织的公信力。

文化传播层面:促进表达传递

近些年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文化产品的拍摄技艺、制作水平等大幅度提高,大众文化传播能力进一步加强。但当前我国的大众文化传播仍有不足,比如对外输出相对滞后、文化产品机制不完善、对外输出机制不健全等。可以说,大众文化是世界各国在开展对话交流过程中最容易被接受、沟通障碍最小的一种文化形态。当前,借助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全球的互联互通已经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开创多元化的大众文化表达形式,已经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要求。

无情的打击接连到来,理想的头颅不断碰撞在现实的岩石之上,这些经验使他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的社会,对于那些麻木的群众,不是靠一时热烈的呼声所能奏效的,而应该进行长期的、韧性的战斗。

一要创新大众文化传播的思维模式。反思现有的思维模式,全面审视全球化语境下大众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将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用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二要改进大众文化传播的语言表达形式。大众文化传播要注重文化的差异和共性,既要了解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也要充分展现中国的灿烂文化和现代文明,要以融会贯通的理念,对现有的表述方式和表达语言进行改进,切实提高翻译与诠释的能力。三要拓展多元化讲述主体,借助海外人士讲好中国故事。要鼓励更多的海外人士以其本国家、本民族能够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华文化及其产品,提高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知名度,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①忽诗佳:《构建更加开放的大众文化空间》,《人民论坛》,2018年第7期。

②曾庆江、陈国泉:《新世界主义视域下中国故事的讲述与传播》,《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责编/孙渴 美编/杨玲玲

标签:;  ;  ;  ;  

用大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