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论文_张汝实

张汝实

崇州市人民医院 四川崇州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7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试验组给予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三联治疗,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对照组平均心绞痛复发次数为(7.7±1.5)次,试验组平均心绞痛复发次数为(3.6±0.4),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心绞痛复发次数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中轻度出血8例(22. 86%),试验组中轻度出血3例(8. 57%),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轻度出血患者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对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三联治疗可取得较为突出的临床疗效,有效减少心绞痛复发次数,同时提升了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疔效;安全性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作为目前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且呈逐渐上升趋势,临床上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所导致的斑块破裂而产生的血栓导致血管腔堵塞甚至完全闭塞引起。不仅可造成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缺氧的现象,甚至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从而对心脏正常功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胁,同时对其正常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以往临床上将拜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作为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的主要手段,但临床疗效一般,现为了提升临床治愈效果,在其基础上加用了氯吡格雷实施三联疗法治疗,不仅可有效防止心肌再梗死的发生,同时可有效预防急性冠脉事件的出现,有效降低该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1]。现本文针对三联疗法治疗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7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1)胸痛发作维持时间在12h以下;(2)胸痛持续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即时服用了硝酸酯类药物也无法使胸痛症状得到缓解;(3)经过心电图检查可见胸前导联或II、III导联中有2个导联的ST抬高,且抬高程度在2mm以上。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溶栓开始时间及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716)与低分子肝素钠(青海晨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247)联合治疗,治疗方法为:首日给予患者服用300mg的拜阿司匹林,第二日开始每日口服l00mg的拜阿司匹林,同时给予患者行每日注射2次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每次5000U。试验组给予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与低分子肝素三联治疗,治疗方法为:

首日给予患者服用300mg的拜阿司匹林,第二日开始每日口服l00mg的拜阿司匹林;首日给予患者服用300mg的氯吡格雷,第二日开始每日口服75mg的氯吡格雷;在溶栓12h后,给予患者行每日注射2次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每次5000U。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方式下的心绞痛复发次数以及出血情况,并将出血情况分为轻度、中度及严重三个等级。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P<0. 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

对照组平均年龄为(62.5±9.6)岁,男18例(51.43%),女17例(48.57%),糖尿病6例(20.00%),平均溶栓开始时间为(5.7±0.7)min,梗死部位如下:前壁19例(54. 29%),后壁5例(16.67%),下壁11例(31.34%)。试验组平均年龄为(61.9±9.4)岁,男19例(54. 29),女16例(45. 71%),糖尿病5例(16.67%),平均溶栓开始时间为(5.8±0.9)min,梗死部位如下:前壁17例(48. 57%),后壁6例(17.14%),下壁12例(34. 29%)。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布、合并症、溶栓开始时间及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l。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

2.2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复发次数及出血情况对比

对照组平均心绞痛复发次数为(7.7±1.5)次,试验组平均心绞痛复发次数为(3.6±0. 4),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心绞痛复发次数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中轻度出血8例(22.86%),中度出血3例(8.57%),无1例严重出血,试验组中轻度出血3例(8.57%),中度出血2例(5. 17%),无1例严重出血,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轻度出血患者数明显增多(P<0.05),中度出血及严重出血患者数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复发次数及出血情况对比

3讨论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不稳定斑块出现了自发性破裂所导致的血小板聚集粘附,凝血酶的形成所致,这就使得血管内所形成的动脉血栓量不断增多,导致血管堵塞甚至完全闭塞[3]。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应将抗血小板及抗凝作为主要治疗手段[4]。肠溶阿司匹林作用于患者体内可通过作用于抑制环氧合酶的途径来对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素A2的过程进行阻断,以此来抑制血小板聚集粘附,且其药理作用较为温和,这就使得在应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数日之后才可达到充分的抗血小板作用,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5]。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抗血小板功效的药物,其与噻氯吡啶相同均属于噻吩吡啶类药物,可起到抑制二磷酸腺苷受体的作用,且能够有效阻断不同类型的诱导剂,由其是对于二磷酸腺苷所诱导的血小板膜蛋白构型发生变化,从而使其结合纤维蛋白原的能力明显降低,以达到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功效[6]。另外,氯吡格雷同时可引起由于切变应力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由于血小板功能不可受到抑制,具有较快的抗血小板作用快,且作用持久,在口服2h后即可充分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且有报道指出,在停药后其抗血小板作用仍可持续7至l0天[7]。通过上述可知,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可由两种不同的机制以充分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从而起到协同的功效[8]。而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具有特异性抗Xa因子活性的作用药物,分子量较少,这就使得抗凝血酶III亲和力明显减弱,但此种作用效果仍可有效促进抗凝血酶III对Xa的灭活,这就保证了低分子肝素在起到抗血栓作用的同时,降低了出血的副作用[9]。有研究报道指出,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应用时,可通过双重作用对于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起刭抑制作用,且能够显著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灌注,能够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10]。另外,有大量研究表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且能有效增强血小板的聚集,且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高危患者来说,可有效防止该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近期及远期急性事件的发生[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平均心绞痛复发次数为(7.7±1.5)次,试验组平均心绞痛复发次数为(3.6±0.4),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心绞痛复发次数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中轻度出血8例(22.86%),试验组中轻度出血3例(8. 57Y0),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轻度出血患者数明显增多(P<0.05)。结果可见,采用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三联相比与拜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仅可有效降低心绞痛复发次数,还可减少出血患者数,提示在三联疗法治疗该病时不仅可对血小板的粘附及聚集起到突出的抑制作用,同时保证不增加出血等危险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12]。综上所述,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三联治疗可充分发挥其抗血栓的临床疗效,有效减少心绞痛复发次数,同时提升了用药安全性,适用于无急诊介入条件的基层医院,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覃学美,曹保卫,覃自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0,13(38):808-809.

论文作者:张汝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6

标签:;  ;  ;  ;  ;  ;  ;  ;  

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论文_张汝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