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例耐药肺结核病患者临床诊断研究论文_何丹

何丹

(襄阳市结核病防治院住院部 湖北 襄阳 441000)

【摘要】 目的:探讨耐药肺结核患者临床诊断方法及其诊断效果。方法:对笔者医院收治的108例耐药肺结核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综合性分析,将其设置为实验组,设置108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比例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分析其在耐药肺结核病患者诊断效果及其价值。结果:肺结核组患者总阳性率为88.9%,高于对照组(总阳性率为23.5%)(P<0.05)。结论:比例法在耐药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和鉴别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用于耐药肺结核的辅助诊断和鉴别,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耐药肺结核;诊断方法;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1-0323-01

肺结核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该疾病和其他疾病相比具有病情重、病程长、并发症多等特点。而耐药肺结核则主要指患者痰菌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抗结核药的结合杆菌的肺结核疾病。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1]:我国结核病耐药率能够达到10.7%。近年来,比例法在耐药肺结核病患者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了探讨耐药肺结核患者临床诊断方法及其诊断效果。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8例耐药肺结核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综合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笔者医院收治的108例耐药肺结核病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将其设置为实验组,患者中男56例,女52例,患者年龄为(18~27)岁,平均年龄为(31.8±2.11)岁;设置108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患者中男60例,女48例,患者年龄为(16~76)岁,平均年龄为(39.2±3.09)岁,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含药培养基的制备:基础液成分:KH2PO4 2.4g;MgSO4.7H2O 0.24g;枸橼酸镁0.6g;天门冬素3.6g(或谷氨酸钠7.2g);丙三醇12ml;蒸馏水600ml;新鲜鸡卵液1000ml;2%孔雀绿20ml。(2)菌液制备:准备磨菌瓶:带有螺旋盖的玻璃小瓶,装入10个左右直径3mm的玻璃珠,高压灭菌后待用。在磨菌瓶中加入1~2滴10%吐温-80,用22 SWG标准接种环(金属丝直径0.7mm,接种环内径3mm,1环可盛取液0.01ml)刮取一满环2~3周的新鲜菌落,置于磨菌瓶中。注意应刮取尽可能多的菌落。旋紧瓶盖在涡旋振荡器上混旋0.5~1分钟。加入约2ml灭菌的PBS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直至其浊度与标准麦氏比浊管(MacFarland No.1)一致。即得到1mg/ml的菌液。静置片刻,使菌液中的颗粒或菌块沉淀后,用刻度吸管或22 SWG标准接种环将1mg/ml的菌液上清逐步稀释至10~2mg/ml和10~4mg/ml。(3)接种、培养及结果观察与判断:用22 SWG标准接种环盛取10~2mg/ml和10~4mg/ml的菌液0.01ml,以画线法分别接种至对照及含药培养基表面。置接种后的培养基于37℃培养,至四周后报告结果。(4)质量控制:若高稀释度菌液(10~4mg/ml)在对照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少于20个菌落,则应从对照管传代培养,重复试验。每批实验以结核分枝杆菌参考菌株(H37Rv敏感株)10~3mg作对照实验,检查药敏培养基的质量。

1.3 判定标准

(1)阳性:检测过程中PPD检测值≥2068pg/ml且其值高于阴性对照孔3倍,阴性对照孔<100pg/ml;EAST-6孔阳性检测值≥31pg/ml且其值高于阴性对照孔3倍阴性对照孔<100pg/ml;EAST-6/CFP-10孔阳性检测值≥1458pg/ml且其值高于阴性对照孔[4];(2)阴性。检测过程中PPD检测值<2068pg/ml且阴性对照孔>150pg/ml,阴性对照孔<100pg/ml;EAST-6孔阳性检测值<31pg/ml且阳性对照孔>150pg/ml;EAST-6/CFP-10孔阳性检测值<1458pg/ml且阴性对照孔>150pg/ml;(3)不确定。患者阳性<150pg/ml或阴性对照孔>100pg/ml或患者需要从新检测[2]。

1.4 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用SPSS16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并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肺结核组患者总阳性率为88.9%,高于对照组(总阳性率为23.5%)(P<0.05),见表。

3.讨论

肺结核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比例法在菌阴肺结核患者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这种试验方法使用设备相对比较简单,并且操作也更易于掌握,利于普及。本次研究中,肺结核组患者总阳性率为88.9%,高于对照组(总阳性率为23.5%)(P<0.05),由此看出:比例法对痰菌阴性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帮助患者诊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结核菌治疗[3]。同时,比例法和其他实验相比试验周期更短,一般在24h内就能够得出确切的结果,更加有助于帮助患者确定病情。与此相比,常规的结核菌培养则需要花费至少2个月以上的时间,容易延误患者病情。但是,本次研究中也出现12例无法确定结果,其可能与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有关,患者则需要进行二次检测,排除实验因素对结果产生的影响。

综上所述,比例法在耐药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和鉴别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用于耐药肺结核的辅助诊断和鉴别,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黎霞,成诗明,陈明亭等.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8):485-508.

[2]王莹,阳幼荣,尹文东等.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辅助诊断价值[J].标记免疫与分析,2012,19(4):193-197.

[3]杨新婷,梁清涛,杨扬等.不同抗原全血ELISA检测技术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11):919-922.

论文作者:何丹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8

标签:;  ;  ;  ;  ;  ;  ;  ;  

108例耐药肺结核病患者临床诊断研究论文_何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