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生人才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地位论文,素质论文,作用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哲学素质同其他素质的相互关系看哲学学习的重要性
知识和技能本身就是一种素质,而且是很重要的素质。但它不是人才素质的全部,也不是衡量人才素质的唯一标准。知识和技能的特点是专门化。这个特点是优点也是一种局限:第一,专门化和分工过细容易带来狭隘眼界;第二,由于科技进步而导致原有知识的老化;第三,由于主体思想状况不同而使知识发挥不同的功能。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要着重人的各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其中特别要注意哲学素质的培养。我们在这里讲的哲学素质,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素质。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你是什么人,你就会选择什么哲学。其实,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你选择什么哲学,就会把你塑造成什么样的人。哲学由于它具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的特性和功能,因而塑造人的整体思维素质,从而影响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1.哲学与政治素质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当然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家而言,要把拥有12亿人口大国的这条大船,通过市场经济的大海驶向彼岸,不紧紧瞄准社会主义这个方向是不行的。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要坚定这种政治信仰,不可能长期依靠青年人的政治热情、依靠青年人的单纯和朴实的感情,而必须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说,没有厚实的哲学基础,任何关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信仰的教育都会变成一句空话。
2.哲学与专业素质
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人才素质的重要方面。但要真正使我们的大学生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并具有自我更新知识,攀登科学高峰的能力,不能没有哲学素养。之所以如此,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具体科学和哲学各自的特点决定的。
从人类活动的角度看,人们面对的现实世界是包括人和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任何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都处在三种关系之中: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大学的各类专业,无论是理、工、农、医,还是文科,都离不开上述三种关系。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是研究自然规律,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从不同侧面研究社会的各种关系和它的历史过程,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而思维科学、医学和心理科学是以人自身为对象,解决人与自我的矛盾。任何一个专业由于它自身研究对象的特点,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一般意义上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更不用说从整体上把握人、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能做到这一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客观本性、普遍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结构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规律,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科学世界观和历史观基础上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抽象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可以应用于任何一个领域的任何一个学科。因为任何一个大学生,都离不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离不开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当年马克思还在读大学时就说过:“没有哲学我无法前进。”因为他在研究法律过程中碰到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对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也可以这样说。缺乏理论思维等于走路没有腿,根本不可能在崎岖的道路上攀登科学高峰。爱因斯坦在专业知识的探究中是非常重视哲学的,他说:“由于知识的增长,有重大意义的专业化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专业化有一个天然界限。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毛病,那么,只有很好了解整个复杂机体的人,才能医好它。在更复杂的情况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正确理解病因”。所以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就自然科学和技术专业看,从哲学角度正确理解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因果性,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随着科技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越来越复杂,关于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因果关系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可以说,许多科学的争论都蕴涵着哲学争论。而且当代环境恶化把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它要求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本门专业,而且要懂哲学,懂得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懂得历史唯物主义,懂得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如果仅仅局限于自己的本门专业,将是一位目光短浅的科技工作者。
同样,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说,哲学素养也是他们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历史学领域中奇谈怪论不少?根本原因不是史料问题而是历史观问题。有些人否认历史事实的客观性,片面强调历史事实是价值判断;否认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强调主体的选择性和历史的偶然性。他们不是从既成的历史事实出发来研究历史,探究历史的动因和规律,而是把对历史的判断建立在一连串假设的基础上。再如,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无论搞文艺评论还是搞创作,都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否则,不可能有很好的专业素质。文学不能离开人,但要正确描写人必须理解人,这是个哲学问题。
哲学素质不仅影响专业素质的水平,而且影响专业知识运用的方向。“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培根的名言。从总体上说当然正确,它反对中世纪蒙昧主义,歌颂科学和理性。一个社会的科学与知识的水平,是这个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和标志。可是就个人而言,情况就必须分析。不见得知识水平高的人对社会贡献就一定大,而要看他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如果为社会服务,当然是知识越多越对社会有利;可如果相反,知识就会成为作恶的资本。法国哲学家蒙田说,“当知识被装入一个设计糟糕的头脑中时就显得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们不仅要重才而且要重德,不仅要提倡能人而且要提倡贤人。这也就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又红又专的方针。而正确的人生观就是对如何运用自己知识的导航仪。
3.哲学与文化素质
哲学本身就是文化,而且是文化构成中的重要部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古希腊罗马、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等文明古国,都有高度发达的哲学作为重要内容和支撑就是证明。
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看也是如此。由于文理科过早分工和原有教育体制的某些缺点,我们的文科学生缺少自然科学知识,而理、工、农、医科的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这种状况严重影响我们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老一代科学家不少人是文理兼通的。而且当今世界也存在文理渗透的趋势。在文理渗透中,更加显示了哲学的作用。马克思早在150年前就预言过,关于自然的科学和关于人的科学应该是一门科学。
关于哲学在科技素质中的作用问题,前面已涉及。至于哲学与人文素质的关系,我认为,不懂哲学,就读不通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就不能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的境界。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文史哲融为一体的。学点哲学,对于提高掌握和欣赏中国文化的水平是大有帮助的。
4.哲学与身心素质
在素质教育中,身体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的素质。我们党历来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健康,不仅是指身体,也包括心理。学习哲学,我认为对保持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哲学关于身心相互关系的观点,有利于指导学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两者平衡,相互促进,以维护身心健康。
哲学不是医学,但医学不能没有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哲学也可以治病,治疗身心疾病。
现在很多大学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对于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很有帮助。心理咨询和疏导,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树立正确的哲学思想。其实,当今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森田的顺其自然,到所谓行为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等,说到底都有个哲学问题,即如何认识自我,认识生理与心理、意识与潜意识、行为与情绪相互关系的问题。如果我们正确进行哲学教育,完全可以使学生学会自我疏导和调节。
以上仅就哲学对大学生人才素养培养角度说的,而不是讲哲学的整个功能和作用。如果就哲学的功能说,应该说它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哲学代表一个民族的成熟程度和发展水平。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民族很难占领科学高峰和前沿。
对于个人而言,哲学水平代表的是一种素质、一种境界、一种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有哲学素养和没有哲学素养是迥然不同的,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表明,凡是有作为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无不具有较高的哲学思维水平。
我们呼吁有关领导,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哲学教育。应该看到,一个没有哲学思维素养的大学生,即使具有某种专门知识和技能,也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很难在实际和科研领域获得进一步的成就。为避免当代过分专业化的局限和狭隘眼界,必须认真进行哲学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搞市场经济哲学没有用。市场经济是务实的,哲学是务虚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专门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而哲学无“一技之长”,这种看法是近视的。依我看,就人才的需求说,不同专业就业的出路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可就人才的素质说,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是越来越低而是越来越高。因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要求我们的毕业生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不致迷航。有善于思维的头脑,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哲学素养。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我们学生的头脑。
哲学是通向生活之路,应该研究特定条件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及它们所出现的新的问题,并为人们正确理解、把握和调整这些关系,提供最根本的理解和方法。因此,在当前的哲学教育中,应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的教育。
1.加强世界观教育
人是不能脱离世界、不能脱离自然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人既然生活在世界上,生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必然要对世界、对自然界有个看法。人类的全部实践,尤其是当代实践证明,人不理会世界的客观本性,不理会自然的客观本性和规律性,就会受到惩罚。
虽然自然科学和哲学都要研究客观世界,但它们是不同的。各门具体自然科学的总和并不能代替对世界的哲学把握。各门具体自然科学是一种知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特定领域的知识。而哲学的特点则是一种智慧。当然,具体知识中包含智慧,智慧也不能脱离知识。但各门具体科学的特点是专门性知识,而不是对世界普遍关系的整体把握。例如所有自然科学都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都是分门别类的知识,它们并不研究自然界的本性、自然规律的本性、自然界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因果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等。它们研究自然并不探索自然的本性,研究规律并不探索规律的本性,特别是不探索人与自然关系。同样,在社会领域中,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研究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而不探求社会结构的总体及其普遍规律,尤其不研究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也是如此,医学、生物学、心理学,尽管以人为对象,但并不从整体研究人和人的本性,以及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地位,等等。所以哲学智慧不能脱离科学知识,但又不同于具体科学知识,它不仅探求自然、社会、人的客观本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而且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和人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任何科学,即使全部科学的总和都无法取代哲学。
哲学首先是世界观,因此哲学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当然具有科学性。但哲学的科学性不同于自然科学,用自然科学标准来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它数学化、公式化、定量化是不对的。这样要求就不是哲学,而是实证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普遍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标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精神教育学生,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一切经过实验的实践精神,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尊重人的能动作用的创造精神。如果我们的大学生经过半年或一年的哲学学习,能够初步树立起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尊重事实、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的精神,善于分析,这对他们今后的一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哲学教育中,我们还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精神教育学生,教育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追求,尤其是对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在当前存在只讲利益、实效、淡化理想和信仰的情况下,这一点特别重要。要树立共产主义理论和信仰,不能求之于人们的所谓“本性”、“良心”、“爱心”,而要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把理想和信仰建立在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2.教给学生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密切联系。思维方法决不是与世界观无关的纯粹工具,如筌之于鱼、脚手架之于建筑物,而是在实际运用中的世界观。如果世界不是客观的,没有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那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就没有必要。同样,如果世界的发展不是辩证的,那么,何必要辩证地思考呢!如果社会中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那么,阶级分析方法则失去了客观依据。思维方法必须和对象自身的性质、状态、规律相符合。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只强调它的方法论职能是片面的。我们应该强调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我们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如何思考。恩格斯说过,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连两个简单的事实都无法联系在一起。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竞争,往往表现为新的思路的竞争。至于思维方法对实际工作的意义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实际工作中许多错误,往往是由于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造成的。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不需要把学生的头脑变为塞满知识的仓库,而是要培养一个善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更新知识的头脑。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
因此教哲学决不能是教条条,学哲学也不应是背条条。哲学课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思考,如何真正把世界观变为方法论,把每一条原理变成分析问题的方法。我向来不赞同把哲学变为仅供背诵的纯粹知识,不主张仅仅用选择、填空来考学生,而应着重对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哲学的功用正在于它能使我们对问题看得更远一些,更深一些,更全面一些。如果学了哲学不会分析问题,只会背几个条条或者说一些不着边际的“疯话”,那才是误人子弟。这一点连维特根斯坦都知道,他说:“研究哲学如果给你的只不过是使你能够似是而非地谈论一些深奥的逻辑之类的问题,如果它不能改善你有关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如果它不能使你在使用危险的词句时比任何一个记者更谨慎,那么,它有什么用?”
3.加强人生观教育
对学生应该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在当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教育尤其重要。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首先都要学会做人,即明确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说明,把道德完善放在首位是中国的教育传统。
我们不能孤立进行人生观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可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在世界观之外,不与任何世界观相联系的独立自存的人生观是不存在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实际上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考察人生问题的必然结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人生观问题不是具体的科学问题,也不是任何一门具体科学能解决的,但它决不是一个与客观规律无关,仅仅是属于个人对人生的领悟、体验的领域。
就人生与规律的关系而言,对人生的意义的正确理解,就不能离开对规律的认识。首先,它离不开自然规律。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物,也是自然存在物,它如同宇宙中一切生命与无生命一样都是有始有终的。《道德经》上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熟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所以人有生有死,从自然规律角度看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如果人的生与死离不开自然规律,那么,人的生与死的意义与价值则离不开社会规律。同样是生,有的生得伟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样是死,有的死得光荣,有的死不足惜。关键看是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凡顺潮流而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凡是逆潮流而动,剥削人民压迫人民而死,就比鸿毛还轻。
而且就个人的理想和前途来说,也离不开对社会规律的正确理解。任何个人只能在推动社会前进中求得个人发展,实现个人的抱负。如果站在历史规律的反面,就会变成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
人生观问题是人的境界问题。但这种境界的高低,不是以抽象的道德原则为尺度,而是看它是否符合规律。不理解宇宙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在人生问题上就不可能有高的境界。共产主义人生观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胸怀人类彻底解放的人生境界,完全是以历史规律为依据的。所以人生观教育必须和世界观教育相结合,化历史规律为人生目标和境界,而不能把人生观教育变为纯道德说教。
4.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核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问题。作为哲学的世界观自身,不仅客观地把握世界的本性和规律,而且包含对对象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人生观也是如此,人生观包含对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评价。所以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价值观,决定人对对象和人自身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所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应该进行价值观的教育。要教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明确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破除“自我中心”论,树立科学的价值评价尺度;正确理解价值观念的更新,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使价值观念的更新同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相一致。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我们要把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很好结合在一起。但最基础的东西是世界观。只有世界观正确,才可能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评价。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世界观论文; 人生观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历史知识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