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硬肿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_王庆阳

新生儿硬肿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_王庆阳

王庆阳 ( 山东省寿光市稻田中心卫生院 2 6 2 7 0 6 )

【摘要】 新生儿硬肿症是由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的一种疾病。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硬肿,都与血液瘀滞有关,祖国医学《医林改错》提到“血受寒则凝结成块,学受热则煎熬成块”。故寒与热属于“血瘀证”的范畴。本文报告2008 年2 月—2009 年12 月在我院儿科住院16 例新生儿硬肿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方剂以“参附汤”及“黄连解毒汤”为基础方,临床辨证施治,西医予以防寒、保暖、补充足够的能量, 抗感染、加强营养及护理等措施治疗,收到明显效果。

【关键词】 新生儿 硬肿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022-01

新生儿硬肿症是农村常见的新生儿疾病。是因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疾病,常伴有低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综合征。为了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我院儿科2008 年2 月—2009 年12 月共收治该患儿16 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16 例,男11 例,女5 例。足月儿10 例, 早产儿6 例。发病年龄:2—3 天11 例,4—6 天4 例,1 周1 例。冬春季发病12 例,夏秋季发病4 例。

(二)分度及临床表现:硬肿症的诊断分度及评分标准按照2000 年10 月第三届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对新生儿硬肿症进行临床分度。其中: 轻、中度硬肿(面积< 50%)12 例,重度硬肿(面积)> 50%)且伴有器官功能低下和器官功能衰竭4 例。

本组病例病情严重,所有患儿并存1 种以上基础疾病。其中肺炎10 例,败血症5 例,营养不良5 例,脐炎3 例,新生儿破伤风3 例, 肠炎2 例,6 例有发热,体温38—39℃ 4 例,其中2 例40℃。6 例入院时体温不升,所有患儿四肢发凉、脉搏细弱,尿少3 例,无尿2 例, 心音弱而慢(80—100 次/ 分)8 例,呼吸低于40 次/ 分1 例,呼吸浅而快7 例。病程中并发呼吸衰竭4 例,心衰3 例;中毒性肠麻痹2 例。

(三)、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 100g / L6 例、> 100g / L10 例。白细胞< 10×109/ L,4 例20×109/ L,30×109/ L2 例,血小板< 10×109/L6 例,血清钠< 130mmol/L4 例,血清钙< 1.965mmol/L3 例。

(四)、治疗方法及结果:采用电热毯,热袋保温。654-2、丹参、补充足够的能量抗感染、输同型血、激素、中药、补充维生素E 等方法。其特点:加热静滴法提高体温、加速了血液循环、不至于瘀血凝聚。而丹参、654-2 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脏血液灌注量、防治早期D I C 取得了显效。

1、复温:对轻、中度硬肿的患儿用电热毯保温复温、局部热水瓶保暖,同时每2 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使体温维持在37.5-38℃(以肛温为体温平衡指标)至硬肿消退。

2、热卡及液体供给:对6 例无吸乳的早产儿少量多次鼻饲母乳或牛奶。供给基础代谢热量30-50 卡/kg/ 日,液量50-60ml/kg/ 日。鼻饲困难予15% 葡萄糖液量50ml / k g / 日,1/4 张。纠正酸中毒:予5% 碳酸氢钠3-5m l / k g 次,加入两倍的10% 葡萄糖溶液内静脉滴入, 必要时6 小时重复一次,输血或血浆10-20ml/kg。

3、加热静滴:对6 例体温不升的患儿采取此方法。即将头皮针上的硅胶管和皮管紧贴在保温壶或盐水瓶上(内装50-70℃的热水)水温在70℃以上,最好隔一层薄布、防治温度过高使药失效,外用保温布包好,不致热迅速散发。使输入的液体维持在35℃左右,待体温正常时, 水温为50-60℃,若体温在38℃以上则不用。

4、抗感染:可根据感染性质联合用抗菌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

5、激素:6 例有发热患儿予氟美松2-5m g / k g 加入液体内,其他患儿在治疗最初1-2 天内使用0.5mg/k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6、改善微循环:丹参2m l 加入10% 葡萄糖液20m l 静脉滴注,每日1 次,疗程7-15 天。654-2,0.5-1mg/kg/ 日静滴,用至硬肿基本消退停药。严重病儿除静滴外可临时加用静推,每15-30 分钟一次,即心音有力,四肢暖后以静滴维持。

7、中医治疗:中医中药,辨证施治。

(1)寒性治以温肾健脾,活血化瘀共12 例,占75%。脾肾阳虚, 气滞血瘀。体温不升、反应低下、昏昏多睡、尿少浮肿、肢厥僵硬、肌肤紫红、舌质稍紫红、偏暗、苔白、指纹滞,选用“参附汤”加味:熟附子1-1.5g,人参、白术各1.5g,茯苓3-5g,红花、黄芪各2-3g,赤芍、当归、川芎各1-2g,地锦5-9g。

(2)热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共4 例,占25%,热毒蕴郁、气滞血瘀、发热、面红、尿短赤、肌肤硬肿紫红。舌质紫红、舌尖红、苔黄、指纹紫滞。选用“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黄芪、栀子、川芎各1-2g , 人参、丹参各1.5-3g,红花1.5-2g,茯苓、黄芪各2-3g,麦冬3-5g。

本组中治愈13 例,治愈率81%,死亡3 例,占19%。治愈的13 例硬肿消退时间3-15 天,3 例因严重感染硬肿进行性加重而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肺出血、中毒性肠麻痹,DIC 而死亡。

二、讨论

新生儿硬肿症是由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的疾病。由于新生儿解剖、生理的特点,体温调节机能不全,加之发病于寒冷季节,寒冷刺激、寒冷损伤,新生儿硬肿症发生于早产儿或出生低体重的新生儿,常同时伴有严重感染、亦与寒冷季节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认为是机体本身的因素、寒冷刺激和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硬肿症的原因。寒冷使机体易致感染、感染更使体温下降。

本组中所有患儿因体弱均合并有1 种以上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败血症、脐炎、腹泻等,这些疾病影响代谢及循环功能,易导致体温不升, 引起硬肿。半数为营养不良及早产儿。绝大多数发生正值寒冷季节,在感染情况下,使患儿进食少,热卡不足,消耗增加致使体温下降,而寒冷刺激又使皮肤血管收缩尚不足以维持体温,可使皮下脂肪凝固引起硬肿症。本组4 例发生在夏秋季,均为营养不良儿,在发生肺炎及腹泻伴严重脱水酸中毒的情况下而发生硬肿症,原因可能为严重的感染影响代谢,而重度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发生循环障碍,组织因缺氧使血液重新分配,皮肤及四肢血管收缩引起血流缓慢导致体温不升,继而引起硬肿症。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硬肿症,属于祖国医学“厥症”、“血瘀”、“五硬” 等疾病的论述。因为小儿属于“稚阳未充,稚阳未长”之体,易受寒热之邪侵袭,使气血运不畅而致瘀。《医林改错》又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故认为寒与热常为血瘀的原因之一。从硬肿症的临床表现硬块、水肿、皮色与舌质暗紫、出血等均为血瘀症的见证。而现代医学研究观察则本病患儿肢体血流图博振幅降低,红细胞易凝集。血液瘀滞而产生“血瘀证”。据报道,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有改善循环的作用。温阳利水、活血化瘀的“参附汤”方剂使硬肿多在3-5 天逐渐变软、消肿。

所以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硬肿症有以下作用:①改善微循环。复方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红花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抗凝和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从而防止发生D I C。由于微循环障碍得到改善,使患儿全身皮肤变软,硬肿消退。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硬肿症的重要手段,疗效明显。②提高机体对低温的耐受力。黄芪、参附具有强心肌,改善全身循环及兴奋垂体- 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促进机体代谢、促进糖原异生和分解,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的耐受力,不至于瘀血凝聚,对防止皮下脂肪凝固治疗效果卓越。③提高机体免疫力。人参、黄芪、输全血及血浆增强吞噬细胞作用、增加T 细胞中粒细胞数量,导致机体免疫反应增强。感染既是硬肿症的诱发因素,又是常见的合并症。而对免疫有作用的人参、黄芪,对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古人应用已有先例,现实体会,更觉疗效确切, 此药具有提高小儿免疫力,有利于炎症的消失及硬肿的消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本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祖国医学对新生儿硬肿症虽没有专门记载,但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故在辨证施治时均给予活血化瘀的药物初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但目前重症患儿病死率仍较高,故应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宜。由于本病往往同时存在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故在治疗中应用特别注意对原发病的治疗。根据感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护理,注意保温,供给足够的水分,热量,少量多次鼻饲母乳或牛奶等综合治疗也是疗效的关键。然而,本组资料表明新生儿期特别是年龄< 2 天、体重< 2.5 公斤的新生儿或营养不良在感染的基础上发生的硬肿症,如处理不当可出现循环衰竭、DIC、多器官功能衰竭,一旦抢救失当极易死亡。

因此新生儿硬肿症治疗方法,应尽早发现,及时治疗,才能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

论文作者:王庆阳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5

标签:;  ;  ;  ;  ;  ;  ;  ;  

新生儿硬肿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_王庆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