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规模分析_企业规模论文

中国企业规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企业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是企业降低成本、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前提,更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步骤。那么,中国目前的企业规模状况如何,怎样才能实现企业规模的高质量快速增长?本文拟通过分析中国企业规模状况,提出我们对以上问题的看法。

一、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既可以从投入的角度理解为生产诸要素在企业的积聚、集中的水平,也可以从产出的角度理解为企业的总产出水平。但是,我们认为用“销售额”指标评价企业规模,既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符合目前的国际惯例。因此,本文把企业规模界定为在一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企业的总收益水平,其衡量标准是企业的销售额。

二、中国企业规模状况

企业规模增长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迅速增长,全部工业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由1985年的每家19万元增长到1995年的每家125万元,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由1985年的每家51万元增长到1995年的每家407万元。中国大型企业规模更是有了长足发展,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销售额由1988年的2924.67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12986亿元,增长344%;位于1987年和1995年首位的大庆石油管理局,销售额已从1987年的63.42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359亿元,增加了460个百分点。

企业行业分布 从1985~1995年中国1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行业(按行业大类)分布状况来看,中国的最大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资金密集型的基础产业,集中在能源、冶金、石油加工,化学工业和机械加工等少数行业。以1995年为例,仅3个行业便达63家,占100家的60%以上。与此相对应,有25个行业却没有1家进入中国1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行列。中国1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主要行业,除烟草加工业之外,主要是基础产业和生产资料加工业,而没有进入中国1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行业则主要是一些属于加工工业的轻工业。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统计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年工业普查资料》(第三册)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199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1985~1995年中国100家最大工业企业逐年的行业分布呈现出了以下主要特点:

1.中国工业最大企业的行业结构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基本上保持稳定状态。1985、1990年度都涉及14个行业,与1995年度比较变动不大。尤其在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包容企业数较多的行业,对应情况较为一致。但是,1990年度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数为零,而在1985年和1995年度则分别为20个和22个,表现了明显的异常,可能与统计口径有关,不能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

2.从重点行业分析,1985年度100家最大企业中,包含企业数大于5个的行业有6个,它们是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加工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995年重点行业同样为6个,但行业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1985年度的煤炭采选业和烟草加工业则被1995年度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所取代。如果从产业升级角度考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1990年度的重点行业涉及的行业范围更为广泛,它包含了大部分1985、1995年度的重点行业内容,同时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为说明当时处于重点行业的过渡时期提供了一定的证据,但是由于该年度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明显异常,使得证据的可信度降低。

3.就行业内所包含最大企业数量的变化情况看,明显降低的行业是煤炭采选业和烟草加工业,明显升高的是交通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这正是重点行业替换的内容。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的企业数量略有提高,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则略有下降。此外,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企业数量有上升的迹象,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的企业数量减少了一半。这些行业分布的变动,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国工业化升级的过程;电力供应业的提升,反映了电力生产增长超前的一般规律。钢铁、化学原料等行业的下降,暗示出中国原材料工业急需从粗放生产向高精生产方向转化的迫切性。

4.从所含企业数量上看,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行业包含了大部分的最大企业,占100家最大企业总数的63%。这其中,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有23家,而且绝大部分是炼油厂。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22家,它们全部是电力生产和供应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包括18家企业,它们则全部是钢铁公司或钢铁厂。

5.从涉及的行业范围看,100家最大企业分布在40个大行业中的15个行业,可以说,这15个行业是目前孕育中国工业大企业生长的主要行业,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行业以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包含的企业数量较多,有21家。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主要是我国的几个大型油气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则主要是汽车生产企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包括了一些电视机、显像管以及通讯设备生产企业。

企业集中度 企业集中度指的是在整个工业经济运行的范围内,大企业积聚和组织的生产要素在整个工业部门全部经济资源中所占的比例,或指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量在整个工业经济活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1995年度中国企业集中度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

从销售额表示的集中度看,中国1995年度100家最大工业企业集中度为16%,200家和500家的集中度为20%和27%。换个角度看,100家最大企业平均销售额大约是全部企业平均销售额的800倍,200家和500家则分别为500和270倍。这说明,中国大型企业集中于100家,对中国企业集中的研究应主要考察100家工业企业的状况。

从资产总额表示的集中度看,100家的资产集中度为17%,200家和500家分别是22%和30%。由这一组数据同以销售额表示的工业集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最大企业的产品销售情况处于正常水平。从资产总额倍率变动看,最大100家企业平均资产大约是全部企业平均资产的880倍,最大200家和500家则分别为560和300倍。这同样可以得到上述关于企业规模的结论。

从利税总额角度看,集中的程度更高。最大500家企业的利税总额占全部50多万个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近50%。而最大100家企业的利税总额又占到500家企业的67%(32%/48%)。这说明中国的大企业在工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从倍率上看,100家最大企业的平均利税额是全部企业平均利税额的1600倍以上,最大200家也接近1000倍,最大500家则为500倍左右。这些数据都表明,大企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

企业规模结构 1995年全国共有510381个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其中大型企业6416个,中型企业16591个,小型企业487374个,它们分别占企业总数的1.3%、3.3%、95.4%,小型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大部分。从职工人数上看,全国共有职工8501万人,其中大型企业占28.2%,中型企业占17.3%,小型企业占54.5%。固定资产方面,大型企业无论在固定资产原值还是净值上,都占全部企业的50%以上;产值方面,大型企业占工业生产总值的39.7%,增加值的47.8%,中型企业则分别占16.5%和14.7%,小型企业则分别为43.7%和37.5%;从销售收入看,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所占比率持平,都为41.,7%,中型企业占16.5%;利税总额中,大型企业表现得较为突出,占总量的60.8%,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3%和26.2%。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

大型企业在中国工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业生产总值的40%、增加值的48%、销售收入的42%来自于它们。尤为重要的是,在利税总额方面,大型企业所占份额超过了60%,表现了它们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方面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小型企业的作用表现得也非常明显:在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等方面,它们与大型企业不相上下,大型企业侧重于资本要素而小型企业则侧重于劳动要素,因此,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对扩大劳动就业量起到的积极作用,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很显然,在经济资源的占有方面,大型企业在资本方面占有优势,小型企业在劳动要素方面占有较多。在经济活动总量中,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大小型企业则没有大的差别。其中,中型企业也始终占有一定份额。因此,中国的企业规模结构属于大中小型规模结构,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是该结构中同等重要的两极。

从1985到1995年,中国工业企业规模结构变动较为明显,大型企业在企业数量、职工人数、产值、固定资产、销售收入和利税等所有项目中的比重都在上升,除企业数量外,其他各项都增加了约10个百分点,而利税则增加了18个百分点。相应地,小型企业在所有项目中的比重都在下降,而中型企业则在企业数量和职工人数方面比重有所上升,其他指标均有下降。尽管升降的幅度有所差异,但企业规模大型化的倾向较为明显。若以不同企业规模吸收生产要素的偏好为标准,那么中型企业在向小型企业的特征靠拢。

三、企业规模的国际比较

企业规模 目前中国不少产品的总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工业企业平均规模也有所增长,但是,与国际大企业相比,绝对规模水平仍较低。1995年世界最大500家企业中的第一名是日本三菱上市,营业额为1844亿美元;最大的工业企业是通用汽车公司,营业额1688亿美元,居第四位。中国进入1995年世界500家排名的企业是中国银行和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分别居167位和388位,目前中国仍没有工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家排名。1995年我国最大工业企业大庆石油管理局的销售额359亿元人民币,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之和还不及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水平。

从中国的企业规模现状与国际比较看,中国项目小型化的问题明显。如汽车,世界比较先进水平的年产量为100万辆左右,而中国最大的汽车厂年产量只有18万辆,平均规模为1万辆;钢铁最佳经济规模为500万吨或1000万吨以上,而中国钢铁企业的平均规模为5万多吨;炼油,世界平均生产规模为500多万吨,而中国仅有167万吨;乙烯生产装置,世界最大规模90万吨,平均规模30万吨,而中国平均每套为21万吨;棉纺,合理经济规模3万8万绽,而中国3万锭以上的企业仅占20%;造纸,世界平均规模为5万吨,而中国平均仅为3000吨。

企业集中度 近年来,我国一般集中度不断提高,但目前仍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例如,汽车工业,世界10个最大汽车公司集中了全世界产量的80%,美国产量最大三厂家的汽车产量集中了全国80%以上汽车的产量,而中国产量最大三厂家的汽车产量还不足50%,目前国际上单个企业的最小有效规模,整年为40万~60万辆,零部件为100万~200万件,而中国目前整车厂达122家,超过了美、欧、日厂家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但1995年产量超过10万辆汽车的企业只有5家,这5家汽车制造企业生产集中度为57.3%;年产1万辆以上的也只有几十家,其余年产量只有几千辆、几百辆。汽车零部件生产厂有2400家,其中活塞厂42家,化油器厂28家,车灯厂41家,车轮、车圈厂57家,而如果组织专业化生产,每个品种有2~3个生产厂就足矣。中国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规模经济明显的行业莫不如此。

企业规模结构 中国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已十分显著。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工业企业规模结构还存在明显缺陷。(1)大型企业产值、增加值比重过低,与要素占有份额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从大中小型企业个数所占的比重看,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状况差不多。例如,美国70年代小型企业个数占97%,日本小型企业个数占99.3%,德国占98.9%,英国占98%。中国小型企业个数所占比重为95.4%,其余为大中型企业。尽管各国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不同,但小型企业在个数上所占绝对多数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存在的问题是,大企业产值、增加值在整个工业中所占比重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大企业产值比重高达70%,其他国家也都在65~75%之间。而中国工业大型企业产值比重仅占39.7%,工业增加值占47.8%。可以看出,中国大型企业的地位远远不如发达国家显著。另一方面,中国大型企业固定资产比重为52.5%,而大型企业总产值、增加值和销售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低于上述指标12.8、4.7和10.8个百分点。这也反映出中国大型企业产出比重和要素占有比重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2)企业规模结构没有按部门、行业的生产技术特点来确定。以钢铁业为例,日本2000立方米容积以上的高炉有33座,氧气转炉200立方米以上的有35座,100吨以下的只有17座。与之相反,中国近年来仍在盲目建小高炉、小转炉、小轧机使钢铁企业小型化、分散化、重复化趋势有增无减。1990年中国钢铁冶炼业企业多达656个,高炉总数达1124座。其中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占70%,而且建小高炉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规模不经济的小高炉单位生产成本高于现代化大高炉的50%。然而,这些小企业在各级地方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支持下,具有较强的非经济性“竞争力”,与大、中型企业争原料、争能源、争资金、争市场,使大中型企业的现有生产潜力和技术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从全社会角度看,这些小型化、分散化倾向必然产生工业生产的粗放经营和低效状况。(3)大、中、小型企业社会分工程度不高,缺乏紧密而有机的生产联系。中国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主要形式是全能型的产品专业化协作,而零部件协作、工艺专业化协作和技术后方专业化协作水平都比较低,例如,机械工业在中国工业化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并逐渐发展为工业化的战略产业。这类行业是组装式工业,其生产过程由各自处于独立的毛坯、机械加工和产品装配三大部分组成,而且机械工业产品种类多,结构复杂,一种产品难以由一个或几个企业全部承担,因此,机械工业更适合于组织专业化协作产生。但是,在中国机械工业中绝大部分是全能型企业。近些年来,机电工业外购零部件占机电工业总值的比重仅为45%,而美国这一比重已高达80%;中国年生产量中铸钢的68%、铸铁的78%、锻件的80%和热处理86%由全能厂生产,专业化企业的产量仅20%~30%,而工业发达国家该类产品专业化水平已达70%~80%。总之,大、中、小型企业都争当“主角”,不甘心当“配角”企业,工业组织结构松散,大、中、小型企业都无法获得社会分工的好处。

四、结论与建议

1.高质量地快速增长企业规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企业规模增长迅速,规模效益显著。但是,企业规模的状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企业绝对规模较小、企业集中度偏低和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等三个方面。因此,实现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目前中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实现企业规模的高质快速增长是完成上述任务的一个关键环节。

2.以企业制度创新为中心建立有利于实现企业规模快速增长的产权结构,以培育发展国际名牌为中心建立以大型企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组织结构,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以制定产业规模经济标准、遏制技术水平低又与大型企业争资源企业的发展的政策为中心,建立合理有效的产业进入退出机制等是中国企业规模实现高质量快速增长的必要措施。

3.尽快完善市场体制,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发展中国的证券市场,加强加快企业间的并购与重组,通过市场来实现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是中国企业规模实现高质量快速增长的最紧迫的措施。

标签:;  ;  ;  ;  ;  ;  

中国企业规模分析_企业规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