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事业发展的诸因素及其辩证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业发展论文,因素论文,档案论文,辩证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五”期间,我国档案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各地发展不平衡,就连经济和综合实力差不多的地方,有的发展快,有的进展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档案事业的发展?诸因素互相关系如何?
笔者认为,除开政治、军事等特殊因素外,一般情况下,档案事业建设与经济、领导、档案部门班子、档案人员、机遇等因素密切相关。它们在档案事业建设中各自起着不同作用。
1.经济是制约因素
档案事业是一项文化事业,属上层建筑范畴。这一性质决定其发展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综合实力强的地区,用于各项事业,包括档案事业的投入就大些;经济贫困地区在投入上就小些。“八五”期间,各地的情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据湖北省档案局对全省经济十强县市和36个贫困县的统计,1995年度,十强县市档案业务费平均5.3万元,而36个贫困县平均不足8000元; 经济十强县市均建起符合国家规定的新档案馆,36个贫困县尚有5个使用旧平房作馆库。 档案馆设施,经济十强县市与贫困县差距更大。这一统计结果表明,档案事业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没有坚实的经济和物质基础,档案事业的发展规模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将受到限制。但是,由于其他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档案事业建设也有超前发展的,这样的事例全国各地屡见不鲜,但从长远看,这种超常发展是暂时的,其后劲必然不足。
2.领导是关键因素
一个地方党政领导或一个单位领导对本地区本单位档案工作发展起关键作用。这是因为,第一,现阶段行政手段在国家事务管理中仍然占主导地位,诸如机构、编制、经费、重大工程等问题,还是党政领导研究确定。因此,领导重视,就能形成有利于档案事业发展的气候,档案事业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就容易解决,就会象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法院,接到上级拨来的30万,不买轿车办档案;领导不重视,即使经济条件再好,档案事业也难以发展,正如某经济条件较好的省,129 个档案馆中63个用的是旧民房、旧祠堂,条件很差。第二,档案事业在投入上同其他事业比,占的比例很小,并且许多投入是一次性的,这就为领导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能,即使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的地方,真正解决起来也不难。如河北省武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档案工作,资金困难,宁可压缩其他建设项目,也保证档案馆建设100 万资金落实。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无论一个地方经济状况如何,只要领导重视,档案事业就发展和进步;相反,档案工作就滑落或退后。这是档案事业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
3.班子是决定因素
档案部门领导班子在档案事业建设中的决定作用,首先是自身所处的位置确定的。在领导与档案人员之间,档案部门班子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起着中枢和纽带作用。很明显,领导的决定和意图要变成群众的行动,需要档案部门班子的组织实施;档案人员的意愿和要求也靠档案部门班子向上反映和争取。其次,是由其肩负的重任决定的。档案部门领导班子肩挑争取领导重视与支持、创造档案事业建设条件性工作和率领档案人员完成好自身工作任务两付重担。因此,责任重大。领导班子如何,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思想素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及表率作用如何,关系到一个地区档案事业的兴衰。这一点在湖北各地得到充分证实。80年代,湖北各级档案部门班子绝大多数是长期从事档案工作的同志,年龄普遍老化,不团结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长期封闭、半封闭,思想比较僵化,这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致使一些地方工作打不开局面,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七五”末和“八五”期间,15个地方州有14个主要领导作了调整,其中从党委、政府综合部门调入的12人。县市级档案部门班子也普遍作了充实调整,其中担任过乡镇长的占三分之一。他们大多数年富力强,思想解放,开拓精神强,同领导关系熟。这些优势在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使当地档案事业一年一个新变化,每年一个新台阶。如随州市档案局、馆长期是六、七个人,七、八间房,曾流传着“上班无事干,拿着报纸看,抽上几支烟,回家去做饭”的顺口溜。1991年从市政府办公室调来一位“开拓型”局长,带领大家拼命干,短短几年,档案工作大变样,五年争取到170万元, 建起了现代化的档案馆,添置了密集架、计算机等设施,档案馆定为省一级馆,其他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档案工作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实践证明,有一个好的班子,特别是有一个思想过硬,作风扎实,工作踢得开的一把手,就能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克服一切困难,开创工作新局面;否则,必然是精神不振,人心涣散,工作无人干,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工作被动落后。这是档案事业建设又一规律。
4.人员是活跃因素
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事业建设的基本力量和最活跃因素。这一点在档案事业软件建设中显得尤为突出。档案干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高,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就能创一流的工作,出显著的成绩,使档案事业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如湖北省罗田县局、馆干部团结一心,1995年苦干一年,每人平均加班1500小时,编制目录卡片10万余张,建起全省第一个档案目录中心,使档案信息量扩大6倍多,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服务。县委、县政府领导更加重视档案工作,在县区其他部门发给70%工资的困难情况下,唯独对档案部门按月发100%工资。同时, 在档案事业硬件建设中,档案人员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河南省许昌、鄢陵、长葛等县市在档案馆达标活动中,缺资金,他们自己凑钱搞升级,仅鄢陵县局、馆干部就凑起1.5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又如1991 年,湖北荆州地区档案局、馆干部为抗洪抢险提供优质服务,行署领导奖励他们一辆桑塔纳轿车。这些说明,只要大家奋发向上,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办不成的事。
5.机遇是催生因素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明了人的作用,强调了机遇的重要性。回顾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变化的历程,机遇的促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曾出现过三次大的机遇:第一次是195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颁布;第二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档案工作全面恢复整顿;第三次是1987年《档案法》颁布实施,每一次机遇都给档案事业带来大发展,大变化,大飞跃。除了三次大的机遇外,小机遇就更多,如1985年中委29号文件的传达贯彻、198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档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事业建设报告》、《档案法实施办法》颁布实施、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北京召开,等等,都是催促档案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许多地方抓住这些机遇,使档案工作机构、编制、经费、馆库建设逐步得到解决。如山东、湖北等省抓住《档案法》颁布实施机遇,加快档案馆库建设,两省90%的地市县都建起新馆。江苏、甘肃两省抓住这次改革的机遇,积极努力,机构规格由副厅级升为正厅级。
除全国性的机遇外,各地也有许多地方性的机遇,如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到本地检查指导工作、各层次的档案执法监督检查、上级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等等,只要我们抓住它,积极做工作,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上述诸因素从与档案事业建设关系上划分,经济、领导、机遇是外部因素,即外因;档案部门班子、档案人员是内部因素,即内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特别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更加明显。经济、领导、机遇等因素对档案事业发展虽然重要,但只是外部条件,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档案部门领导班子和档案人员。道理很简单,经济再发展,领导再重视,机遇再好,如果档案部门领导班子软弱涣散,消极等待,工作人员也不努力,甚至打内战,搞内耗,工作照样搞不好。相反,外部条件和环境哪怕差一点,只要档案部门领导班子和档案人员团结一心,奋发努力,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坚持不懈,迟早会促进外部环境的改变,使档案事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