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论文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论文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文/陈真

【摘 要】 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向相关关系,所以新型城镇化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必须要客观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效应与影响,以找准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方向,推动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影响效应

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能够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通过城市经济示范作用的发挥,能够吸引外资,推动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城市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但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原有经济结构发生改变,也会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诸多影响。在此情况下,探讨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发展方向,对新常态下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概述

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在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病”,新时代下,其发展模式亟需向新型城镇化转型。“新型城镇化”的提法最早是在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会议指出,2013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2014 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这标志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步入新的阶段。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新概念成为了学者深入研究的范畴。比如:张许颖、黄匡时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涉及形式城镇化与实质城镇化,即城镇人口数量和比重的增加,以及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邓韬、张明斗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体现为:发展方式由高碳经济转变为低碳经济、城镇建设由面积扩张转变为改善民生、农村土地由征用补偿转变为可流转交易、发展模式由人造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结合已有的研究及官方的提法可知,新型城镇化是体现“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城镇化,它更加注重的是城镇的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的是“经济、社会、环境”三者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此,新型城镇化是对“化地不化人”的传统城镇化的系统性变革,是适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拓宽区域辐射能力

区域辐射能力就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对其周边城市与地区的综合影响能力以及发展带动能力。在城市群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城市化持续的状态,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拓宽区域辐射能力,为整个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在这过程中,必须要对中心城市开展深度调查研究,了解其辐射能力。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可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经济辐射效应进行科学划分,明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并进行合理赋值,即可明确城市区域经济的辐射力。通过对比可知,广州与深圳的城镇化率较高,辐射能力也强于其他城市,株洲与湘潭的城镇化率较低,辐射能力也相对较弱。由此可知,城市发展过程中,其辐射能力与自身城镇化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Y=6.48713+2.71347X1+0.02201X2+0.02452X3-0.08501X4-0.35080X6

智能电网的发展要立足国家能源战略,结合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技术发展水平,并要充分考虑未来电网的发展趋势和形态特征,解决能源电力领域的核心问题。

(二)增强区域聚集能力

白丽筠用小银匙在咖啡杯里轻轻地搅弄着,偶尔发出悦耳的声响。沉吟了许久,她说,你知道吗?我为什么那么有把握为你介绍工作,知道你不会吃闭门羹?

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区域的经济、信息、技术、人才等重要资源更加聚集,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其集中程度也不断增强。城市聚集效应,须重点从产业聚集和人才聚集两方面进行分析。产业聚集方面:城市发展必然会吸引投资,所以城市会聚集更多的产业和企业,随着其产量的增加成本会有所减少,规模经济就得以形成,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城市发展也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定,一般通过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等方式来测算。就珠三角和长株潭城市群来看,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聚集总水平也得以提升,区域经济聚集能力更强。人才聚集方面: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聚集通过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来实现,通过人才聚集,城市发展就具备理论知识和技术支持,为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才保障。

(三)提升区域区位优势

所谓区位优势,就是相对于某一区位而言的综合性资源优势或有利条件,这种优势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区域优势因素越多,则区位优势就越好。就珠江三角洲而言,其与港澳地区毗连,拥有发达的水陆交通条件,地理条件优越,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就武汉城市圈来看,其内京广与京九铁路交汇,构建了庞大的铁路网络,并拥有京珠、沪蓉等高速路,满足了交通的多元需求,同时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与长江水运相结合,使得武汉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就长株潭城市群来看,主要由长沙、株洲和湘潭所构成,空间交叠,经济与社会方面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因而成为金三角地区,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科技、交通,都比较发达。由此可见,在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地方区域区位优势在一定程度都将得到提升。

新型城镇化在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着不利的影响。比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价不断上涨,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面临着更高的门槛,人口城镇化速度不及住房城镇化速度,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瓶颈。同时,收入差距也存在不断拉大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明显。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一)持续深化改革,不断优化区域结构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要立足区域现实出发,勇于探索创新,对于原有城乡二元体制加以突破,从土地、户籍、财税以及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改革相关体制机制,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对区域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以深化,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相关制度,通过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来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在这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区域土地资源状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在满足城镇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为耕地资源和农民权益提供保障。二是统筹推进区域人口管理制度改革,这是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为促进区域结构的不断优化,要对人口迁移进行引导,实现有序迁移,同时要保证人口聚集的适度化,科学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确保城市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深化改革区域体制机制,形成良性激励机制,为区域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持。区域融资渠道建立的多元化,符合市场规律,能够为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发展过程中要对民间资金进行鼓励和吸引,建设公益性项目,为区域城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有利条件。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打造优良的区域行政布局,以保证其布局的合理化与功能的完善化。健全完善区域内应急管理体系和治安防控体系,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进而提升区域城市管理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

(二)坚持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促进城镇化建设的良性推动,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宜居城市进行打造,真正实现低碳环保。在这一方面,要保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立足客观环境出发,打造特色化城市群,发挥旅游产业、文化休闲以及新型工业等特色功能,确保适宜人居。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无障碍化人口流动的实现,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能够安居乐业,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城镇化道路进程中,要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通过产业协同发展来推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做好基础设施和应急设施建设,比如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等,从而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是体现“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它强调的是城镇的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的是“经济、社会、环境”三者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它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新型城镇化对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要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就有必要就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以找准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型城市,让城镇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城市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昊,赖小琼.集聚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学动态,2013(12).

[2]赵海军.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调研世界,2015(2).

[3]谢明柱,王磊,等.新型城镇化与城市郊区化交互效应——基于灰色经济计量组合模型的实证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4]贺茉莉.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18(7).

[5]杨佩卿.新发展理念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以西部地区为例[J].当代经济科学,2019(3).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酉阳自治县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 F299.27

【文献标识码】 A

标签:;  ;  ;  ;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