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影响党群关系的几个问题及对策_政治论文

当前影响党群关系的几个问题及对策_政治论文

当前影响党群关系的几个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群关系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党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大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当前,党群关系在基本协调的情况下,存在着不少矛盾,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问题一:党群关系在目标指向上出现偏差

当我们全面分析党群关系的历史变化时,就会发现,当革命处在疾风暴雨式的斗争时期,党群关系呈现极强的目标指向性,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融合发展;而进入和平时期,党群关系的目标指向变得不那么强烈了,甚至出现目标的偏差。

这种偏差首先表现在部分党员干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淡漠。我国目前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结构的变化,必然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有些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占上风,同时面对当前全国尚有5800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不好,全国许多职工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的种种现实,有些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开始淡化,因此出现了部分群众政治信仰淡薄,对党的政策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其次,还表现在一些地方和组织在某一阶段上制定的目标脱离具体实际,与群众的利益要求产生距离。由于党内有些干部不注意倾听群众呼声,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因此制定的本部门、本地区的政策、措施和工作目标,不能从本地的实际和群众的利益出发,结果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这些地方和单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强迫命令、随心所欲成为工作的主要方法,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都得不到发挥,难以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问题二:利益机制驱动下党群关系在内部依存方面产生磨擦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活跃和空前突出,而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磨擦、矛盾和冲突。社会在生机勃勃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空隙与某种无序状态,这就使腐败滋生蔓延的机会增多,活动空间增大。

必须指出,当前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甚至已渗透到党和社会健康肌体之中。据统计,近年来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逐年增多,职级层次上升。有的地方,一些党的领导干部沉溺于物质享受,陶醉于纸醉金迷,令人触目惊心。有的党员干部经常出入豪华酒楼、宾馆,一掷千金。财政部的资料表明,全国机关经费每年递增21%,一年增加40亿元。国家统计局的测算是,全国大中型饭店70%以上的收入是公款,其中属机关的不下30%。在深圳特区,个别党员片面理解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以为实行市场经济,就可以不择手段去获取个人利益,或是利用职权和工作方便,直接为自己捞取实惠。特别是个别掌握人、财、物的领导干部,挖空心思钻政策、法律的空子,甚至铤而走险,大搞权钱交易。陈炳根、高森祥、王建业、邱其海、吴桂标等人的犯罪事实,严重败坏了党在特区人民心中的威信和形象。

问题三:缺乏健全的机制,党群关系在矛盾转化过程中发生障碍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民主集中制能否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决定着党组织能否起到核心领导作用,能否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一心一意地建设社会主义。当前确实存在一些党员干部民主意识不强,难以与群众形成共识的情况。例如,在某些企业单位,领导者把厂长(经理)负责制错误地理解为大小事情一个人说了算,可以不要集体领导,可以不要民主,甚至摆脱党组织的领导与监督。这些企事业单位的运作便在领导人一个人的决策下进行,民主集中制得不到贯彻落实,群众的意见、想法无法及时地反映出来,积极性更无法调动。

民主管理滞后,民众参与性差是深圳特区农村城市化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由于历史形成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再加上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社会参与渠道狭窄,导致了农村民主机制的发育相对滞后。一方面,村务不公开,村干部“一言堂”的家长作风还比较盛行,遇到问题,群众胡乱猜疑,导致党员干部与群众出现隔阂;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有的甚至处于瘫痪状态,使宗族势力、大户势力和不法宗教势力乘虚而入,利用农民群众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不满情绪蛊惑人心,公然与党的基层组织争夺群众,造成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党的干部说话不灵,有的农民还呕着气和干部对着干。因此,在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中,在干群矛盾日益突出、多元利益摩擦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切实保障农民的权利,如何开辟更为宽阔的社会参与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的社区组织程度,加快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已成为当前农村加快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也是造成党群关系沟通渠道不畅的原因。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我们的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靠一个人或少数人拍脑袋作决策是根本不行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只有民主的、科学的决策,才能广泛听取和吸收群众的意见,反映群众的真正要求,使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符合客观实际;只有民主、科学的决策,才能避免主观主义、长官意志和个人独断专行;也只有民主、科学的决策,才符合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党的群众路线得到真正贯彻。

如何充分发挥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使党在迈向21世纪新征途上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以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特区的实际,我们认为,当前必须认真贯彻十五大精神,用发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观点去看待和处理党群关系。

对策一:用邓小平理论凝聚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政党、国家、民族,都需要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对于个人来讲,失去了理想信念,其人生价值就得不到充分体现;一个政党、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就不可能有凝聚力、战斗力,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有了人心的凝聚,才有事业的发展,民族的兴旺,祖国的繁荣。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会碰到很多困难,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共同的信念,就不能在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的根本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就难以经受住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江总书记明确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旗帜来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呢?党的十五大确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要做到树立信念,凝聚人心,必须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结合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大量事实,对广大党员和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益的典型事例。人民群众从大量的实例中,才能感受到美好的理想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才能领悟到党所提出的目标是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从而一心一意跟着党,共同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奋斗。在这方面,上海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为我们做出了示范,他们设计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凝聚力工程”,力图走出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关心群众入手,卓有成效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

要做到树立信心,凝聚人心,还必须处理好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是要求广大党员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般群众则要用共同理想来要求他们,坚持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的原则,鼓励先进,团结广大群众共同前进。

对策二:努力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矛盾。人民群众在衣食住行、就业、教育、环境等问题上的困难与矛盾,无不与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关,实际上是主要矛盾在不同侧面的反映和表现。经济不发达,生活得不到改善,群众便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怀疑,产生不满情绪。因此,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发展。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都是违反人民根本利益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要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对策三: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建立和健全各种监督机制

民主是调节党群、干群矛盾的一种有效机制。实施民主的过程,既是人民群众行使主人权力、决定国家和社会大事,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过程,也是维护自身利益,调节利益关系,使自身利益在整体利益中得到实现的过程。在这种利益磨合过程中,党群、干群矛盾也得到了缓和与解决。

民主与法制是紧密相连的。法制是现代国家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处理社会矛盾,包括党群、干群矛盾的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法制规定了各个行为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也规定了处理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各项原则和规范。处理党与群众关系,同样必须坚持按法规、制度办事。任何人,无论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一般群众,只要违反法律,就要严加惩治。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是密切党群关系的保证。从总体上看,我们党内的监督机制是健全的。但几十年来党的建设实践表明,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的监督,仅仅依靠党内监督这一个渠道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法律监督、群众监督体系,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每一个党员,包括党员干部,都生活在广大群众之中。党员干部的优劣,群众最清楚。很多情况下,做了坏事的人并不怎么害怕上级,更不害怕同级、下级,他们可以变换各种方式,掩饰自己的问题,开脱自己的责任。但是,他们怕广大群众,怕舆论,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舆论能起到公开曝光、社会监督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和规范建设,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而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监督,要使之真正发挥效能,就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为民主监督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重要条件。只要我们的监督机制真正贴近人民群众,其功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其运行就会具有充足动力。只有广大人民群众都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对党的各级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就能把我们的党真正建设好,就能进一步改善党与群众的关系。

标签:;  ;  ;  ;  ;  

当前影响党群关系的几个问题及对策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