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的愿望与艰难的历程--对社会主义国家走向世界的思考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真诚的愿望与艰难的历程--对社会主义国家走向世界的思考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真诚的愿望 艰难的历程——社会主义国家走向世界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世界论文,社会主义国家论文,历程论文,艰难论文,愿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交往的历史及启示,一直是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如何,往往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比如“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就受时代认识的制约。因此,客观、公正地分析以上这些问题,是社会主义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新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条件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政治、经济效果,在论证开放政策的必要性时,有一种过分夸大我们自身封闭性的倾向,认为我国不开放是我们“不愿意”的结果,是保守观念影响的结果。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去考察一下当时国际环境及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应,这种认识是一种脱离历史的说法。本文试图对此提出异议,还历史本来面目。

一、真诚的愿望:经典作家纵论向资本主义的学习和开放

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究竟价值何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经典作家的认识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这个阶段主要以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为主,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诞生的必然前提,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这也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价值所在。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变化,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爆发,而恰恰是在东方特别是俄国出现了革命的预兆。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在对落后国家发生社会革命的探索中,对资本主义之于社会主义的价值作出了新的认识。表现为:第一,落后国家的社会革命必须与西欧革命相互联系;第二,社会主义的建立要积极吸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但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尚未形成事实,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理论只能基于其“世界日益变为世界历史”的开放理论提出某些原则性的意见,还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这一任务自然落在了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身上。第二阶段,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到现在。这一时期是对资本主义之于社会主义所具价值的认识深化时期。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者从理论上讲,形成了对资本主义开放的明确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原则。列宁是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因此,他首先遇到了社会主义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对待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列宁明确阐述了对待资本主义的基本态度:第一,社会主义必须掌握包括经济在内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优秀方面。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二总和=社会主义。”(《列宁文稿》第3卷第94页) 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资本主义所积累的一切最丰富的,历史上是我们必需的全部文化、知识和技术,由资本主义的工具变成社会主义的工具。”(《列宁全集》第27卷第386页) 第二,抓住有利时机,大胆引进外国资金和先进的机器设备。这是苏维埃国家实行经济开放的一项基本内容。第三,高薪聘请外国优秀专家,吸收外国先进工人参加苏维埃的经济建设。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要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多么需要利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服务。”(《列宁文稿》第3卷第53页)第四, 向外国资本家学习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是“苏维埃政权应该充分向人民提出的一项任务”。列宁强调学习当时资本主义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最新成就——泰罗制。第五,实行文化教育的开放。列宁说:“我们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无产阶级的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它“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选集》第4卷第384页)。

当然,由于列宁所处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对于资本主义之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只作了进一步的原则性的论述,而对于社会主义的开放理论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对此,一直到毛泽东思想时期才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又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毛泽东早在建国前就提出了对外开放,向资本主义学习的思想。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军观察组成员谢韦思多次谈话时,提出了战后中美两国进行经济合作的设想。他说:“中国战后的最大需要就是发展经济,但中国缺乏独立完成这一任务的资本主义基础,希望美国能和中国共产党合作”。建国以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一系列论述,譬如:“一切国家的好经验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的先要照办,因为现在我们还没有,还没懂,学了比较有利”。“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尽管限于历史条件的制约,毛泽东尚未提出“对外开放”的概念,但“洋为中用”的思想已经表明毛泽东同志对向西方国家学习优秀的东西这一点是十分肯定的。

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核心,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向资本主义学习,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更加深入的理论,并进一步把理论推向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对“对外开放”作了深入全面的论述。他说:“我们在制定对内经济搞活这个方针的同时,还要提出对外经济开放……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我们要开放的对象“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

因此,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看,肯定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有一定价值的思想,不仅是贯穿在经典作家的理论当中,而且在实践上也努力体现这一点。

二、艰难的历程: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绞杀、封锁和演变

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后,社会主义就明显地感到自己有向资本主义学习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这种要求。但是,资本主义的反应如何呢?从其历史主线来看,无非是“绞杀、封锁、演变”六个字。

1、武装绞杀。这是资本主义对待社会主义的首选方式。从1917 年俄国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大规模武装绞杀主要有:1919年的侵苏战争;1950年的侵朝战争;支持中国国民党打内战,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

1919年秋,面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惊恐万状。英、法、日、美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调出兵力,伙同俄国国内被打败的反动势力,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十四国征讨”,妄图把她“掐死在摇篮”。但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红军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1936年10月,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以后,意大利也加入了进去,形成了反共“轴心国”。1941年6月, 德国悍然发动了侵苏战争,实施其蓄谋已久的“巴巴罗莎”计划。苏联红军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保卫社会主义,打击侵略者。斯大林格勒一战,重创德军,并由此转入反攻,又一次摧毁了帝国主义武装颠覆的企图。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 把战火引向中国东北边境,妄图用武力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中国人民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立即予以坚决反击,组成抗美援朝志愿军,跨江作战,一举打败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

当然,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武装绞杀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小规模的“代理人战争”。可见,武装绞杀对于社会主义迫切向西方学习的热望构成了首要的威胁和制约。

2、封锁禁运。资本主义在对社会主义实施武装绞杀的同时, 还辅之以经济技术封锁。但封锁禁运作为一种独立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冷战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东西方关系进入了“冷战”时期。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社会主义的日益壮大、惶惶不安,在欧、亚地区交替实施经济援助和经济封锁。在欧洲,主要以实施“马歇尔计划”为主,这是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影响的扩大而实施的经济援助战略。但这一战略并没有阻止社会主义前进步伐。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便对社会主义实施“封锁禁运”的“卡脖子”政策。

1948年3月,美国国会批准对社会主义国家停止一切出口。1949 年11月,美国又发起成立了旨在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它的正式名称是:“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最初有英、法、意、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参加,联邦德国、希腊、土耳其、加拿大、丹麦、挪威、葡萄牙、日本也先后加入该组织。“巴统”受到美国的严格控制。它对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的厂商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贸易,拥有绝对的决定权。没有它的同意,西欧、日本的贸易部门便不能签发输往社会主义国家货物的许可证。被列入禁运的产品,有的被绝对禁运,有的则在数量上实行管制,还有的实行监视。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集团在亚洲也实施了以中国为重点的“遏制”战略,实施封锁禁运。在美国经济集团的策动下,他们先是发动了旨在“遏制”和孤立中国的侵朝战争。同时,又派兵进驻台湾海峡,并与蒋介石集团订立了“共同防御条约”。接着,美国又同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签订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形成了对中国战略包围圈,即“新月形防线”。

与此相联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了经济封锁政策。在美国操纵下,“巴统”于1952年增设了所谓“中国委员会”的专门机构,负责对新中国实行禁运,并在“巴统”的禁运货单中开列了“中国禁单”,特别规定了对中国的禁运货物,禁用种类超出适用于苏联、东欧的“国际禁单”,大约500多件。直至1954年8月,“巴统”放宽对苏联、东欧国家的禁运项目时,这份“中国禁单”仍然坚持不变,只是到了1957年10月,“巴统”才决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统一的贸易限额。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围堵”,社会主义国家希望加入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体系是多么艰难。这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狭隘意识和阶级偏见。

3、和平渗透。这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搞垮社会主义的又一策略。如果说封锁禁运是企图孤立社会主义而搞垮社会主义的话,那么,和平渗透策略是靠“亲近”社会主义的方式来搞垮社会主义。“和平演变”似乎是“欢迎”和“接纳”社会主义国家进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它不是要接纳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入世界市场,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搞垮社会主义,结果进入世界市场的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而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和平演变”战略由来已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界要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选择,但核心内容是通过战争以外的手段达到削弱、消灭社会主义的目的。因此,不管是绞杀、围堵和“渗透”都是出于同一目的。所不同的是,绞杀、围堵是一种十分明显的消灭社会主义的企图,是从外部抵制社会主义走向世界;而“渗透”却是一种隐蔽的方式,它是通过经济文化交流的方式来实现的,表面上看似乎资本主义的本性改变了,对社会主义“开放”了,但近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变化已证实了这种“开放”的企图所在。“西方国家给中国,也给所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出的是一个两难问题。只有放弃社会主义,西方才允许他们进入西方垄断下的世界市场体系,才能给予例如参加‘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世界经济组织的权利。”(《人民日报》1990年12月11日)

三、清醒的反思:社会主义走向世界艰难里程的启示

启示之一,社会主义必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吸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之一贯的态度,也是社会主义实践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必须象经典作家那样,保持无产阶级宽广的胸怀和对资本主义进步作用自觉的理性认识,避免情绪化的思想出现。

启示之二,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从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艰难里程我们看到,社会主义的主观希望的实现之途并不坦然,而是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会在“爱的哲学”中进行。 毛泽东在1957年2月,谈到争取同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做些生意时, 又告诫全党:“决不可对他们怀抱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毛泽东著作选读》第789 页)斯大林也指出:“如果以为国际资本主义会让我们安静地过日子,那就愚蠢了。不,同志们,这是不对的,阶级还存在,国际资本还存在,它是不会平心静气地看着一个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发展的。”(《斯大林选集》下卷,第25页)

启示之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封闭”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自愿的,是资本主义逼出来的。改革开放之初,有的论者认为“闭关自守”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落后的一大根源,而闭关自守是由于我们文化的封闭性和领导者的“自我中心”造成的。这是十分片面的认识。只要尊重历史,就不难看出,我们走向世界的脚步是多么沉重。“西方的封锁,迫使中国人不得不节衣缩食。50—70年代的中国。很难通过外贸,利用国家分工,获取李嘉图所说的比较经济利益”,“中国在过去30年中,几乎只能靠本国市场去谋求发展工业和设施的资金积累,来追赶先进国家,实现现代化。”(《人民日报》1990年12月11日)

标签:;  ;  ;  ;  ;  ;  ;  ;  

真诚的愿望与艰难的历程--对社会主义国家走向世界的思考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